APP下载

安全心理学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2019-12-16张娜

商情 2019年50期
关键词:心理学安全安全管理

张娜

【摘要】合理有效的安全管理模式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安全管理活动中,要通过研究分析职工的心理,了解他们在各自岗位上的需求和愿望,预测他们的工作行为,及时发现和分析不安全因素、事故隐患,从而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确保安全生产。

【关键词】安全 心理学 安全管理

在实际安全管理工作中,我们一般的安全生产管理,多停留在安全规章制度、措施办法的执行,安全防护用品的使用,上级安全检查的过关上。虽然绝大多数用工单位都进行了“三级安全教育”,但很多都是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做到“深入人心”。大量的事故表明,大多数发生事故的人员往往存在一些现象,注意力不集中、侥幸心理、麻痹大意、情绪急躁等心理现象,所以,安全管理工作不能只局限于表面工作,还要做到每名员工的心理。

一、常见人的不安全行为心理因素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安全管理的主体。健康的、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安全生产有积极的作用;反之,不良的心理状态,如怠慢、反抗、不满等不良态度,烦躁、紧张、恐怖、麻痹、侥幸等精神状态,偏狭、固执等性格缺陷对安全生产会造成负面影响。在导致事故发生的种种原因中,人的不安全因素是一种很重要的原因。要想搞好安全生产,防止事故发生,必须及时矫正各种影响安全的不良心理和纠正各种违章行为。

“麻痹”心理。尽管在生产中一再强调“现场工作安全第一,人命关天,杜绝违章”,“生产再忙,安全不忘,人命关天,安全为先”等,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作业人员还是不以为然,我行我素,疏忽大意,忽视安全。严重的说,盲目依赖于经验是一种思维缺陷;不过,这种缺陷在通常情况下都是很容易就能修复的。比如说,一个人长期的重复某种机械化单一的工作,因为一个连贯性思维的存在,人们就会单凭过去的经验,指导自己的行动,从而忽视了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形势,缺乏正确的判断和处理能力,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许多曾一直致力于自己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很多年的老同志,就因为完全只依赖经验而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故。

“侥幸”心理。人对某种事物的需要和期望总是受到群体效果的影响,在生产安全事故方面尤其如此。在生产过程中虽有安全隐患存在,但只要人们引起充分的重视,及时排查隐患,并采取相应措施,消除隐患,事故就不会发生。但是,人们惯性认为其他多数人在违章操作的情况下并没有发生事故,所以就产生了侥幸心理。他们总以为“就这一次,不会那么巧就发生问题”、“我觉得灾难不会这么轻易落在我头上的”、“没关系,以前我也这么干过,也没发生事故”,结果,就是因为这样的侥幸心理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

二、心理训练和安全教育

基于以上人的心理因素,在安全管理工作中,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对员工进行心理训练,采用易于理解的教育方式,实现情感式安全教育,纠正员工存在的一些不良心理现象。

(一)安全管理應重视事前培训,尤其是要把加强人的心理素质作为培养员工安全心理的切入点。通过采用新颖高效的安全心理教育形式,提高员工的安全心理素质,如:安全心理学讲座、座谈会谈心、安全知识竞赛、观看安全教育录像片、事故后调查报告集中分析、安全板报、事故预想、安全主题演讲会、危险源分析等。有效地安全训练应该着重去学习安全行为而不是一味的只去避免不安全行为,而且训练情境与实际工作条件应有较高的一致性和真实性。

(二)增进全员自我了解,采用各种心理训练方式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通过心理训练提高个性特征的稳定性,使其善于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发掘自身潜能,保持最佳的安全状态。在极度紧张、艰苦条件下,能调整适宜的情绪兴奋程度和情绪稳定性,使自己的感觉、注意力、知觉和控制能力,都发展到高度水平,有处置种种复杂情况的能力,以达到安全的目的。

(三)责任心不强是人为事故的主要原因。要通过情感教育,激发员工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心理欲望、积极性和安全“兴趣”,让员工在情感上接受安全生产,在思想上从“要我安全”转变成“我要安全”最终实现“我会安全”,在行动上自觉地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程。

(四)紧密结合员工的生产岗位、工作性质和员工性格等特点,对员工进行安全心理培养。采用有效的安全教育形式培养员工的安全心理,使其不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达到将安全生产规程和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成为员工自觉的行为。因此,企业安全教育培训要在教育内容、形式和手段上不断改进和创新,才能真正有效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安全教育更需要艺术的动态,要变安全管理从简单的监督检查为艺术的激励和启发。

(五)从知觉、意志、情感、行为四个方面,对不安全行为的员工给予积极的心理疏导。对员工的性格、能力、气质、情绪等进行全面分析,注意员工安全心理问题,合理安排工作任务和强度。人的心理活动正常与否与操作过程中能否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密切相关,如在高处作业过程中,需要良好的行为动作协调性,切忌不能分心。绝大多数事故往往发生在工作的中后期,因此,安全管理人员要合理科学的分配工作,避免出现长时间加班;在疲劳状态下作业时,要劳逸结合,因为当人处于疲劳状态时,心理更易发生波动,当外界刺激人时,人的注意力集中程度下降,辨别能力下降,感觉敏锐度弱化,机器的操作精度下降,最终出现动作思维不协调,而引发人为事故。

猜你喜欢

心理学安全安全管理
“没有用”的心理学
跟踪导练(二)5
论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措施
浅谈现代汽车检测技术与安全管理
如何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认知
打喷嚏个性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