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方法刍议
2019-12-16赵为涛
赵为涛
摘要:众所周知,任一家上市公司对公司的内部控制要求都是极其严格的,在上市后的公司运营过程中对于内部控制建设也是要求不断完善的。所以说一家处于上市辅导期的公司应该按照上市公司的要求做好公司各项内部控制建设,公司可以依据《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和《管理会计22项应用指引》等文件有选择性地运用到公司的内部控制建设中。本文主要就上市前企业的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并针对问题从改善内控环境、健全风险体系、规范控制活动、促进财务信息共享、强化内控审计监管五个方面给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能为相关企业的管理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方法
一、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内控环境问题
相对完善的治理结构能够保障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运行,提高管理效率,提升管理水平。目前,一些拟上市企业在实行股份改制后,虽然其法人治理结构及其搭建的管理层架构看似全面并且完善,但实际上却存在着治理权责不清晰、部分大股东股权独大、未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就照搬其他企业的内控管理制度等诸多问题,导致企业内部难以形成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内控成效不佳。如果在上市前不能对大股东的权利有所限制,可能导致企业在上市后由于一股独大而出现大股东向关联方输送利益、以权谋私等不良现象,导致上市后企业的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监督作用难以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二)风控机制不健全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必然面对风险危机,这些风险或者由来自外部政策法规、市场环境等的变化引起,也或者由于企業内部产生的贪污腐败、管控不力等原因导致,无论是哪种风险相关因素引发的财务风险,都势必对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产生不良印象。目前,企业的风险内控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动态的更新机制,现有的风险管理内容与风险管控措施已经不符合企业实际的发展需要,风险控制范围较窄,存在诸多风控盲区,管理手段单一,缺乏过程控制等方面。因此,企业必须提高风险控制意识[1],识别并堵住管理漏洞,强化财务控制力度,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三)内控活动不规范
内控活动的开展是保障内控措施有效执行的重要方式手段[2],但一些管理人员在开展内控活动时没有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法规条例严格执行,相关部门也没有很好地发挥内控联动作用,企业员工对内控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导致内控成效不佳。如在进行资金管理时,由于企业预算管理意识不强,也没有充分利用全面预算管理等内控手段,导致资金使用随意。相关活动的开展缺乏规范性的约束条件、审核缺乏标准的行为依据,缺少资金使用的动态的过程控制意识,对于资金来源去向不够明晰,资金的安全性也难以得到保证,容易产生预算超支现象,资金管理的综合效益水平不高。
(四)内控沟通不畅
随着企业逐步推进财务转型,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强大,内部控制狭义上可以理解为管理会计的一项重要的管理职能,相对于财务会计而言更加注重企业内部不同部门的协调配合、统筹管理工作,但目前由于企业的财务管理观念还未完全转变,在信息沟通方面缺乏主动性,也不具备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导致企业的内控信息交流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信息失真现象严重,难以发挥内部控制的协同管理作用。
(五)审计监管力度不足
中介机构只注重项目的完成度,对项目的完成效果缺乏监督,未充分发挥辅导作用[3]。一些中介机构为了让企业尽早上市,对企业内控核查不够细致,在内控建设上没有提出实质性的优化建议,可能导致企业上市后面临较大的内控困境,如2016年兴业证券就参与了欣泰电器的IPO造假案,企业内控机制流于形式,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另外,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未得到有效的保证,其内审机构没有直接由企业的最高层领导开展工作,也无法直接向股东大会、董事会等汇报工作,内审行为受到诸多干扰,内审结果的公正性、可靠性也难以得到保障,极大地削弱企业的内审监管力度。
二、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优化策略
(一)改善财务内控环境
企业首先要健全和完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明确各层级的管理职责权限,按照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设计相关内控岗位,确保各层级结构之间形成相互制衡、互相约束的管理机制。其次要建立健全的内控制度管理体系,包括基础的财务管理制度、风险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人事管理制度等,细化制度管理条例,如规定应收账款的具体回款期限,回款金额以及提前回款的奖励措施等,并将其与绩效考核指标挂钩,树立内控的权威性,提高员工的内控意识。
(二)健全财务风险体系
企业要全面的分析业务类别及经营管理流程,在风险高发环节设置关键风险控制点,根据风控点所涉及到的风险相关影响因素设计企业的风险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对各项风险内控责任人进行定期的责任目标考核和风险管理评价,切实增强其内控执行效果和风险管理意识。
(三)规范内部控制活动
通过全面预算管理等内部控制手段有效地控制资金流向,规范企业的资金管理、成本控制、业务控制等内部控制活动,确保企业内控体系的稳定有序运行,各项内控活动高效、全面开展。企业要以资金管理为核心深入推进全面预算管理,以企业的财务收支、现金流为管理重点,将经营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与预算计划进行财务分析,找出预算偏差原因并依据全面预算管理规定及时调整偏离预算,保证企业经营的正常稳定进行。
(四)促进财务信息共享
企业的财务内控要逐步实现信息化,一方面要通过手持终端审批OA系统与现代化的ERP管理系统对经营管理全过程进行控制和监管,降低人为操作失误带来的不良影响,全面的提升企业的内部控制效率。另一方面通过促进业财融合,打造业务与财务一体化的信息管理系统,鼓励企业财会人员加快自身职能转变,提高内控管理能力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将职能定位逐步延伸到前端业务管理环节,为经营决策提供支持、组织和协调好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内控管理工作、强化财务分析建模能力,及时发现并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五)强化内控审计监管
企业通过中介审查,本着规范企业财务管理行为,提高财务内控水平的目的,寻找企业的内控管理漏洞,整改内控薄弱环节,同时依据国家发布的相关内控管理文件构建完善的内控管理系统,以此推动企业上市的步伐。同时,要在董事会下设独立的审计委员会,负责开展审计相关工作,要在两权分离的背景下保障中小股东的权益,确保各项经营行为在授权范围内进行管理。审计人员要综合采用定性审计、定量审计、专项审计、定期审计等多种审计方法,认真审计核实各项收支项目及其票据凭证,监督财务行为的合法、合规性,保障内控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拟上市企业要做好内部控制建设,首先通过制定与企业战略规划一致的内控目标与管理方针,有力的推动企业的政策制度贯彻执行,明确权责分工、优化管理流程,全面改善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环境;其次,通过建立风险识别与评价体系,形成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畅通内部信息沟通渠道,保证信息传递的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发现并处理经营异常行为,保证企业稳定健康发展;然后通过对内控活动进行严格的监管制约,实现资产流动的可追溯性、透明性。如能保障原材料购买、验收入库、生产加工、产品销售等各运营节点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资源的使用效率;最后,强化内部控制能够规范员工工作行为,降低职务犯罪频率,通过实施严格的激励奖惩机制,鼓励企业员工积极参与内部控制活动,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文化,从而最大程度上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实现企业的中远期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经剑军.浅谈拟上市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思路和步骤[J].现代商业,2017 (34):89-90.
[2]贾东升.探究上市公司内控建设对企业管理价值的影响[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7 (7):200-201.
[3]季小马.公司上市前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J].中国商论,2018 (6):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