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肇庆宋城墙及其保护性修复研究

2019-12-16冯咏浩陈丽晖

肇庆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古城墙青砖城门

冯咏浩,陈丽晖

(1.肇庆市博物馆,广东 肇庆 526040;2.肇庆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一、肇庆宋城墙的历史沿革

根据清光绪《肇庆府志》、宣统《高要县志》等文献记载,宋皇祐五年(1053 年),广西壮族首领侬智高反宋,攻下邕(今南宁)、封(今封开)、康(今德庆)等州,端州太守丁宝臣无城防守,弃城逃跑,被撤职。狄青平定侬智高后,知州江柬之在宋皇祐三年(1051 年)始于城区四周筑夯土城墙,但规模甚小,“仅容廨宇”[1]。肇庆古称端州,曾是宋徽宗赵佶的封地。宋徽宗登基后,认为端州为他“开始带来吉庆”,宋重和元年(1118年)遂改端州为肇庆,并御书“肇庆府”赐守臣,肇庆之名自此沿用至今[2]。据《宋会要辑稿·方域九》记载:宋徽宗即位后,下旨降钱二十四万贯,郡守郑敦义于崇宁元年(1102年)至政和三年(1113 年)将土城扩大,并改土城为砖包墙城。开四门,四门之上各建有城门楼一座,城墙的四角也各有角楼一座。北城墙西段之巅建披云楼。

肇庆地处岭南边陲地区,战事无多,城墙多为治安用途。但作为珠江主流的西江绕城而过,难以降伏的西江洪水常年泛滥成灾,这时城墙就起到防洪的作用,而且这一作用是十分显著的,所以历代官员都重视城墙的保护和修葺。肇庆宋城墙历经多个朝代多次修缮(其中明清有记载的就有20 余次),因而城墙上有不同年代二十多种不同规格的青砖,堪称“砖的博物馆”。

由于历朝政府的重视,保护和修葺工作做得好,此城墙直至中华民国初年仍然保持完好。民国四年(1915 年)乙卯洪灾,西江特大洪水,城内仍安然无恙,但城墙因此受到损害。民国五年(1916年)又修茸加固城墙,并在四门洞口加建水闸。由于世变愈剧,冷兵器时代结束,城墙占地颇广,平时既为交通之阻障,战时又无防守之功能,于是有拆城之议,广州开先河,而他城继之。民国十三年(1924年),肇庆城墙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据民国《高要县志》纂述:幸因肇庆城墙“惟以御水患故,仍留城基”,只将雉堞、城门楼,城炮房拆去耳,并填塞城门,修成斜坡以利交通[3]。新中国成立后,肇庆古城墙首次修复工程启动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冯咏浩先生主持重建披云楼和设计修复古城墙工程,本着“少干预”、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宋城墙披云楼段进行了修复。城墙新补上宋代城墙“凸”字形雉堞以符合整体宋代统一风貌要求,并按宋朝的建筑风格,重建了披云楼。城墙上原有的城门楼、月城等目前虽然不复存在,但城址一直未变,至今城墙主体保存了原有建筑形态,仍保留完整一周,是国内不可多得的宋代砖城墙。

二、肇庆宋城墙的考证及其重要价值

(一)肇庆宋城墙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肇庆端州城区现存古城墙是在宋代土城墙基础上始建宋代砖包的宋城墙,有历史文献记载及考古现场发现的相互支持论证,并得到我国多位古建筑权威专家确认。

近年在西、南城门楼遗址考古现场的很大收获,就是在两城门楼墩台两侧找到记载宋朝知州江柬之始筑原始土城(1053 年)的证据。印证了当时是将州衙所在不远的四周几座小土岗连接筑成土城墙。挖出宋砖体城墙内包裹着土岗原生五花土(从未动挖过的岗土),就是原宋代崇宁元年(1102年)至政和三年(1113年)间将土城墙包筑青砖的证据。从中推测出当时亦将披云楼所在的土岗与西边万应塘之北黄泥山等土岗连接,开北门;东延至今市政府大院一带高地建东门,又与南门一带土岗连接,开南门,筑成“仅容廨宇”日字形一周的、面积仅0.4 平方公里的古城。考古发现,南城门楼墩台清除清代整修的表面砖灰之后,内部墙体全用宋代青砖筑砌(图1);南、西、北三座门楼原墩台填土中皆挖掘出刻有宋代特征瘦削莲花瓣覆盘柱础及10多只具有宋代特征素覆盘城门楼柱础(图2)。北门清理出宋代路面、城墙上的宋代青砖比比皆是,考证城墙上至今保留了丰富的宋代历史信息,颇具原真性。“太宋国”铭文青砖、“崇宁元年”铭文青砖、“奉圣旨善”铭文青砖(图3)的发现,更印证了《宋会要辑稿·方域九》宋徽宗即位后下旨降钱二十四万贯始建肇庆砖城墙的历史记载。

我国古建筑专家、古城保护专家罗哲文、阮仪三,国家建设部前总规划师陈为邦,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良镛院士,以及我国文化部前副部长英若诚先生等多名专家学者,曾先后到肇庆市对古城墙进行了考察。考察后一致确认,肇庆古城墙为保留了原有宋砖和宋代城墙历史信息的宋城墙。

图1 南城门洞壁内墙体与墩台全用宋砖筑砌

图2 北、南、西城门楼原墩台发现的各式具宋代特征的城门楼柱础

图3 刻有“太宋国”“崇宁元年”“奉圣旨善”的宋代铭文青砖

(二)肇庆宋城墙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肇庆宋城墙保留了大量的宋代青砖及其前后各个朝代的砖,展现了古代到近代岭南精湛的制砖工艺,堪称“青砖的博物馆”,是研究与展示岭南传统制砖文化与工艺的重要载体。此外,肇庆宋城墙集强大的防御功能与防洪功能于一体,选址、筑墙体现了独特的生态智慧,科研与科普价值突出。

由于历史原因,肇庆宋城墙夹杂宋、元、明、清、民国乃至晋、南北朝的砖,这些砖形制多样,规格不下二十种。早在20 世纪90 年代,肇庆文史专家刘伟铿就提出过“肇庆古城墙是历代青砖博物馆”的见解,得到了许多史学家、古建筑学家的认同。现在宋城墙上,宋青砖比比皆是,“太宋国”铭文宋代青砖的发现,是有力证据。其规格为36厘米×18厘米×6 厘米,符合文献记载的宋代城砖规格比例,并与古城墙上宋青砖规格平均值比例相同,也和江西赣州宋代城墙的宋代青砖规格吻合。明朝间宋城墙又经重修,造成两朝青砖相互混杂。而近乎360×180×60(毫米)规格的青砖仍占相当数量,这种薄砖就是宋砖。其6:3:1的比例与宋《营造法式》记载的建筑青砖长宽厚(12寸、6寸、2寸)比例相同[4]173。考古现场发现这种砖可配搭,平砖顺丁配搭砌筑十分方便,互相叠压,拉接相当牢固。可以说肇庆宋城墙在建造时,无论是制砖技术还是筑墙技术,都可以与中原技术相媲美。这使得肇庆宋城墙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历史上肇庆地处岭南边陲,战事无多,城墙多为治安用途。但西江绕肇庆城而过,常年泛滥成灾,宋城墙防洪功能更甚于御敌。明代开始,便结合防洪需要,将河堤与城墙相连,使城墙兼具防洪堤坝的作用。城墙筑成之后777 年间,文献记载西江洪水为患104 次,景福围决口13 次,但往往城外已是汪洋泽国,城内却安然无恙,可见宋城墙的稳固性与防洪功能的强大。这与肇庆宋城因山就势的选址及其独特的筑墙技术相关,值得深入探讨学习与借鉴。

(三)肇庆宋城墙具有极高的人文艺术价值

肇庆宋城墙有悠久的历史,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人文艺术价值,充分展现了肇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肇庆宋城墙真实保留了宋代以降多个时期修葺城墙的材料和施工技术,历史信息丰富,是研究我国南方筑城池的一部可读性很强的历史教科书,其作为“砖的博物馆”,历史文物价值更显珍贵。

肇庆宋城墙地处西江北岸,南临西江,背倚七星岩和北岭山脉,处于肇庆西江边河谷冲积平原之上,又依丘陵地势而建。这里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气候宜人,水陆交通便利,乃西江咽喉要地,又是一处适合人类从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活动的宜居生态城市。其选址与我国古代城市建设和传统堪舆制度相吻合。这是中原文化与岭南边陲文化糅合的城市实例。

肇庆宋城墙对研究中国城市历史、水利史、建筑文化、建筑美学等,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

三、肇庆宋城墙保护性修复的意义与建议

(一)肇庆宋城墙保护性修复的意义

肇庆宋城墙到了清末民初,随着战争防御功能丧失,城市用地紧张,城墙周边不断被民居所围蔽。到了抗日战争时期,附近居民为避日寇飞机轰炸,还在城墙上挖洞藏身,对城墙造成极大破坏。毕竟城墙年代古远,经历雨水、洪患、战争和上载负荷重大挤压等破坏,千疮百孔,松散、起鼓、开裂、露土变形。它好像吃够了苦水的老人,的确老态龙钟了,但它还是那样硬朗,相当牢固,顽强地站立着,历史感染力极强,雄踞一方。当地政府于1984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宋),予以保护。又于1996 年和2004 年分别上报广东省文化厅和国家文物局批准,将被民居包裹着的宋城墙北段完全裸露出来,并分别对宋城墙北墙朝天门段和披云楼段按宋代“凸”字形雉堞城墙进行了修复,连结重建的仿宋披云楼,将其雄姿重新展现出来,成为了肇庆历史文化名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标志性建筑。以上两期按宋式修复城墙工程均得到广东省文化厅批复(广东省文化厅省文物字[1996]303 号《关于肇庆古城墙修复的批复》)。修复后的肇庆古城墙于2001 年6 月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代:宋至清),由省保单位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国家文物局据广东省文化厅《关于肇庆古城墙维修方案的请示》(粤文请[2004]152号)发出文物保函[2005]468 号《关于肇庆古城墙维修方案的批复》。目前东、西、南三段城墙及其城门楼、四座角楼等尚未得到修复,未能看到宋城墙的整体雄姿。府城复兴亟待对它进行保护性修复。

(二)肇庆宋城墙保护性修复的建议

1.肇庆宋城墙保护性修复的原则

随着我市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文物古迹的保护开发利用必然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我们要通过调查、实践摸索历史资源,“找出来、保下来、串起来、亮出来、用起来、活起来”,在保护中利用,让遗存活起来,让城市生活更美好。我们要保护与发展并重,历史传承与环境改善共生。要正确把握审美标准,挖掘自身最宝贵的资源,并将其按传统发扬光大,成为看得见、摸得着、人们喜闻乐见的景观。中共肇庆市委、肇庆市人民政府作出了肇庆府城保护与复兴的重要战略决策,它将成为我市向国内外展示岭南宋文化风采的重要窗口。

对肇庆宋城墙的保护修缮必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实施细则》和《中国文物古迹保护维护准则》,对其修缮要修旧如故、修旧如旧;要使其延年益寿,决不能让它返老还童;力求恢复原貌,决不能焕然一新;要尊重历史,重调查研究,在现已掌握的资料数据基础上注意保留更多历史信息,既反映其历史真实性,又反映历史的延续性、可读性。在修缮材料和施工工艺上,不能随便改变它原有用材,对一些确实需改变用材的要慎之又慎,要放在隐蔽之处。施工技术、装饰等外表处理更要慎重,力求用原工艺手法精心巧妙实施。

2.宋城墙保护性修复的风格定位

肇庆府城保护与复兴项目在推进过程中,对修复古城墙存在三种不同意见:一是按宋代风格修复古城墙。二是按明、清风格(按现找回的民国所拍摄的遗存的清末南门楼照片)修复古城墙。三是认为三个城门遗址(1924 年至1926 年才拆除填埋)考古有重大发现,要保存考古现场作永久展示;又认为北段城墙早年的修复及拆除民国披云楼图书馆(1931年用钢筋混凝土建成,属民国特色建筑,20世纪80 年代已成危楼)是对古城墙历史信息的破坏,就应按南段残城墙现状保存下来即可。笔者倾向于按宋代风格修复肇庆城墙。理由如下:

其一,按宋代风格修复,符合肇庆古城墙原风貌。

《宋会要辑稿·方域九》记载宋徽宗下旨降钱二十四万贯建筑肇庆砖城墙,又考古挖掘出宋代建筑遗物,同时肇庆城址一直未变,不管后代如何整修只不过在宋砖基础上渗入了后期青砖,砖体夹在内的夯土还是宋代的土城墙,城墙上至今仍留存极其丰富的宋代建筑文化历史信息(见上文),因此它始终是宋代砖城墙应无异议,意义重大。

肇庆古城墙的原风貌就是宋式砖城墙。我国古建筑专家、古城保护专家罗哲文、阮仪三,国家建设部前总规划师陈为邦,清华大学吴良镛院士等专家、教授现场考察后都认可肇庆古城墙是始建于宋代的砖体城墙,保留至今极具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都赞成我市恢复宋代特色的古城墙。

2005年罗哲文、谢辰生、杜仙洲、郑孝燮等30多位古建筑专家共同签注的《关于中国特色文物古建筑保护维修理论与实践的共识——曲阜宣言》(2005.10.30)提出:“只要按照原型制、原材料、原结构、原工艺进行认真修复,科学复原、依然具有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按照“不改变原状”的原则科学修复的古建筑不能被视为‘假古董’。”据此,北段长一公里多修复的仿宋“凸”字形雉堞加上去后,得到罗哲文老先生的充分肯定,认为朝天门段城墙修得好,宋城墙就是这样的,很有历史感。罗哲文在1999 年5 月对1996 年修复的朝天门段城墙批语:“肇庆市博物馆冯咏浩馆长制定肇庆古城墙修缮方案和修复设计图,经省文化厅原则同意,并由冯咏浩主持实施、作技术指导,其修复符合宋代城墙型制、比例恰当、结构合理,符合文物修复原则,并于1997年初竣工。该古城墙现已成为肇庆历史文化名城标志性建筑,成为肇庆有较大影响的文物游览点。”①罗哲文(印)一九九九年五月。

1997年11月7日,在广东省文化厅组织专家对肇庆文物修缮验收时,广州博物馆荣誉馆长、岭南考古学家、研究员麦英豪到了朝天门,他认为这段城墙修复得很好,一看就是宋代城墙,与披云楼连成的天际轮廓线十分优美。一看就是古城墻,很有历史苍桑感,也保留了历代修葺过的痕迹,上截雉堞用仿宋砖修复得也很好,使人亦知道这是复修的,两者区分开来,但也相当协调,外国也是用这样的工艺手法修复古迹的。同行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教授吴庆洲也有同感。

其二,按宋代风格修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法》和《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要求。

《文物保护法》第二十二条:“不可移动文物已经全部毁坏的,应当实施遗址保护,不得在原址重建。但是,因特殊情况需要在原址重建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需要在原址重建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第二十五条:“已不存在的建筑不应重建,文物保护单位中已不存在的少量建筑,经特殊批准,可以在原址重建的,应具备确实依据,经过充分论证,依法程序报批,在获得批准后方可实施。重建的建筑应有醒目的标志说明。”

由于宋代城门楼未见遗存实例,目前只有以古画等资料和梁思成设计的遐想图作依据去修复。一来肇庆宋城墙是宋徽宗下旨降钱建造,中原建筑技术随之传入。二来国保单位肇庆梅庵大殿宋代大木作建筑符合宋《营造法式》形制,而且《营造法式》正好是宋哲宗、徽宗朝(1086—1101—1125 年)所编修,崇宁二年(1103 年)成书颁行,而梅庵大殿此中原大木作建筑早己在肇庆落成(公元996 年),比成书还早。根据以上两点完全可以推断肇庆早已与中原文化有所交流。对于宋城墙的修复,我们应致力于恢复宋城墙城门楼的原貌和保留现城墙上有价值的历史元素。因此,挖掘自身最宝贵的资源(梁思成设计宋式遐想图),并将其发扬光大,这才是真正的古城复兴应有之举。正如目前朝天门段城墙与城门楼墩台,按宋式修复后仍保留了不少宋代青砖与瓮城残墙,极富历史沧桑感,更耐人寻味。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肇庆宋城墙的真正历史价值。《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第二十三条明确指出:“正确把握审美标准。文物古迹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为它的历史真实性,不允许为了追求完整、华丽而改变文物原状。古建筑修复要保留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因此,千万不要把明、清华丽的彩绘强加在宋城墙上来。否则,我们没有自身特色,失去自身价值。

其三,按宋代原貌修复,肇庆古城墙就是全国唯一的宋代古貌城墙。

肇庆宋城墙虽然民国时期拆去了城门楼、月城、雉堞、角楼等,但城址范围未变,墙体形制依然,其遗址、遗迹可寻,为恢复工作留下极大方便。肇庆古城墙始建于宋代,那么就要注意在保留历史遗存的基础上,按宋代建筑特色力求恢复。这样才独具特色,价值大,意义深远。

我国目前遗存的宋代古城墙还有江西赣州古城墙和安徽寿县古城墙,但是由于历代修建古建筑都用当代建筑形式设计建造,因此赣州和寿县保留至今的城门楼、门洞造型和城墙特征的雉堞都是明、清式样,而且当今修缮为求协调统一,都按明、清时代建筑形式去修建,大大痛失了宋代城墙的特征。而肇庆古城墙经历民国十三年(1924 年)前后将非宋式的城门楼、雉堞拆除,保留的恰恰是始建于宋朝的城墙,含有大量的历史信息和宋代遗物,为重修复兴宋城墙扫除了障碍,创造了有利条件,赢得了唯一性的价值。按宋代原貌修复,肇庆古城墙就是全国唯一的宋代古貌城墙,将充分展现其独特的价值。宋城墙的有效保护与修复,突出“宋”字,就能在国内众多明、清古城墙中异军突起。打造宋城墙标志性建筑,府城复兴就具备了坚实的宋文化特色根基,具备了府城独一无二的宋文化特色。

按宋代原貌修复,有助于整合和激活肇庆其他宋文化旅游资源。除宋城墙外,肇庆还有国保单位梅庵大殿宋代大木作建筑,宋代孔庙和白沙龙母庙,以及宋代名臣包拯知端的系列遗迹(含端州府衙、包公七井、包公题字石刻、包公创办星岩书院、包公创建丰济仓和米仓巷、包公掷砚成洲、包公祠、包公文化园等)。这些独特的宋代文化资源组合,因为有“宋城墙”的点睛之笔,将会被激活起来,进一步促进肇庆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建设,促进肇庆市社会经济繁荣发展。这也符合我市历届政府孜孜以求要挖掘和宏扬地方宋文化的初衷。

3.宋城墙按宋式风格修复的可行性

按宋代风格修复,已有充分依据和参考样板,并符合《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罗哲文1990 年5 月走上按宋式修复的城墙,并登上重建的仿宋式披云楼留下墨宝:“披云高阁,雄峙端州,胜迹重光,千载名留”。罗哲文、阮仪三、陈为邦、吴良镛、邓其生、吴庆洲、麦英豪等多位著名古建专家对朝天门修复宋式城门楼墩台、宋以前的木构过梁式半八角形城门洞和保留古城墙上自身历史信息都表示认同,并认为朝天门段城墙(按照原型制、原材料、原结构、原工艺进行认真修复,科学复原)修得好,宋城墙就是这样的,很有历史感。专家们充分肯定了宋城墙的修复策略:“少干预”式修复使宋城墙保留了不少历史信息,修后新补上的宋代“凸”字形雉堞符合整体统一风貌要求,又能看出新旧区别,古朴壮观又具有野趣风味,符合国内外修复文物古迹要求。同时,北段城墙下的步行绿化带与宋城墙的设计风貌相协调,城墙又与对面现代建筑以大道相隔,古与今强烈对比,对此专家们亦认为可取(图4,图5)。1997年宋城墙修复工作通过广东省文化厅专家验收,而且2001年还从省保单位升级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城墙、披云楼的成功复建和展示,为肇庆市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起到重要作用,在现场验收中获得加分。这是成功的例子。建议参照北段城墙及宋代古城墙风貌修复。

图4 已修复的宋式北城墙及披云楼

图5 已修复的宋式朝天(北门)城门墩台

4.肇庆宋城墙的复原设计

(1)雉堞复原设计

民国时期(1924 年前后)肇庆宋城墙上非宋式的城门楼、雉堞等全被拆除,保留了宋徽宗下旨降钱筑建的宋代砖城墙,为我们重修复兴宋城墙扫除了障碍和创造了有利条件。不过,在现存宋城墙实例中,实难找到宋式雉堞依据,但从宋《事林广记》图籍中的“宋汴京城图”、宋曾公亮《武经总要》阐述的宋代城制图、宋平江(苏州)图碑所示的城墙(图6)[4]433、明刻《西湖游览志》中的“宋朝西湖图”(图7)[4]426以及古籍记载宋城墙图(图8)[5],都清晰可见宋代城墙雉堞是“凸”字形的,是宋代城墙的特征。这样的形制依据充分,独具特色,又美观实用和节省材料。1989年修复披云楼和朝天门地段城墙时,还原设计的这种宋式雉堞,使人耳目一新,得到好评。修复至今已近30 多年, 得到我国古建筑界专家、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广泛认可、赞同,成为肇庆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和壮丽的风景线。

(2)城门楼外观复原设计

可参照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营造法式注释》的宋城门楼式样设计(图9)[6]185。还可以参考《清明上河图》上的宋城门半八角形门洞(图10)[6]136、宋《营造法式》、宋曾公亮《武经总要》中所指出的宋代城制等宋代建筑资料。如果按梁思成宋城门楼的设计图,在肇庆宋代砖城墙上重建再现(图11),名人效应意义重大,该方案已得到罗哲文、阮仪三、邓其生等专家赞同、推荐。

城门楼考古现场清挖出的南城门楼墩台全用宋代青砖筑砌;南、西、北门原墩台发现两只刻有宋代特征瘦削莲花瓣覆盘柱础及10 多只宋代素覆盘柱础,疑是城门楼柱础;还清理出宋代路面。建议参照遗物式样进行城门楼修复。

图6 宋平江(苏州)图碑城墙(局部)

图7 宋朝西湖城墙“凸”形宋式雉堞

图8 古籍中记载的宋代城墙图

图9 梁思成先生设计的宋城门楼式样遐想图

图10 宋城门木构过梁式半八角形门洞以及城门石地栿、排叉柱

图11 肇庆宋城门楼修复设计方案图

(3)城门楼建筑内部结构设计

城门楼梁架结构,可参照我市同样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梅庵大殿宋代梁架斗栱、宋代特有的真昂、栏额、普柏枋(图12)等建造。梅庵建筑比肇庆宋城墙还早117 年,于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建成。梅庵大殿宋代大木作建筑与宋《营造法式》相同,把城门、城门楼、角楼这些宋城墙建筑加入地方建筑特色在肇庆宋城墙上恢复起来,更显岭南地方特色。

图12 梅庵大殿大木作建筑

四、结语

综上所述,肇庆千年宋城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与科学研究价值。按宋代风格修复肇庆古城墙,符合宋城墙原貌,能够再现其古朴、雄伟壮观、野趣风貌,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不但能够充分展现肇庆城墙宋代敕造的历史由来,又因梁思成设计图的名人效应和宋代梅庵梁架地方特色,更能为今后研究宋代古城墙和岭南地方特色文化提供样本。

猜你喜欢

古城墙青砖城门
泥灰雕塑:青砖黛瓦上的技艺传承
古城墙的凝望
古建筑青砖墙体修复施工技术研究
烈马
浅析古城墙的历史价值及保护原则
青砖茶 良心做——湖南伟仁永巨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失踪”的南纪门重现
北城门的记忆
扬州城的城门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