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络益肾汤联合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46例

2019-12-16谈芳芳

中医研究 2019年12期
关键词:疼痛疗效对照组

谈芳芳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8)

坐骨神经痛多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压迫神经导致,放射性的疼痛沿坐骨神经通路发生,久坐不运动人群常见,发病率在各种神经痛中居首位,疼痛可延续数周或数月,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临床上寻找治疗坐骨神经痛有效、快速、简便的治疗方法具有现实的临床意义[1]。2014年6月—2018年12月,笔者采用通络益肾汤联合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46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坐骨神经痛患者92例,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46例,男 21 例,女25 例;年龄 36~70岁;病程 39 d~5年。对照组 46例,男23例,女23 例;年龄 37~71岁;病程 35 d~6年。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诊断标准

按照《内科学》[2]关于坐骨神经痛的诊断标准。①大多起病急骤,多呈持续性钝痛,疼痛多由臀、髋部向下扩散可至足部,甚至咳嗽、喷嚏等均会加重疼痛;②压痛点多在坐骨神经分布区域,腰椎棘突、横突,股骨大转子点等;③直腿抬高、加强试验阳性;④小腿外侧感觉渐减弱或麻木,跟腱反射减弱,甚至消失。

CT或MRI检查显示:腰椎侧凸,椎间隙变窄或突出,腰椎前凸消失。 X线检查排除骨病引起的腰骶神经痛,如肿瘤、结核等。

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取穴:双侧环跳、昆仑、委中、承山、阳陵泉、阿是穴。操作方法: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后,使用直径为0.3 mm、长度为75 mm毫针(由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批号 20170807)直刺环跳穴,使穴位周围产生电击样灼热感,并向患肢放射至足部;其余穴位均用直径为 0.35 mm、长度为40 mm毫针(由泰兴市天和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80710),快速刺入穴位,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5~35 min。两组1 d治疗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通络益肾汤内服、外敷,处方:黄芪 45 g,独活18 g,地龙10 g,杜仲10 g,桑寄生10 g,怀牛膝10 g,秦艽10 g,防风9 g,茯苓9 g,川芎 10 g,芍药12 g,当归10 g,薏苡仁30 g,制川乌、草乌各2 g(先煎60 min),甘草片6 g。加减:疼痛甚者,加制马钱子、制草乌、醋延胡索; 酸困沉重者,加豨莶草、木瓜、苍术; 腰酸腿软者,加续断、熟地黄、山萸肉。1 d 1 剂,水煎300~500 mL,分早、晚2次服用。药渣趁热放入布袋中,外敷痛处,有条件的可用TDP等进行加热照射,保持以皮肤能耐受的温度。每次敷30~50 min。

两组均以14 d 为1个疗程,疗程间间隔2 d,治疗1~3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4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治愈:腰腿痛消失,患肢肌力及感觉正常, 生理反射正常,直腿抬高试验 70°以上,能正常生活工作。显效:腰腿痛减轻,腰部范围接近正常,直腿抬高 60 cm,生理反射正常。有效:症状、体征均较治疗前有改善,但患肢功能仍有障碍。无效:各种症状、体征无改善。

5 统计学方法

6 结 果

6.1 两组疗效对比

见表1。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3.65,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坐骨神经痛患者疗效对比

6.2 两组复发情况对比

见表2。两组对比,经卡方检验,χ2=4.39,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坐骨神经痛患者复发情况对比

7 讨 论

由腰神经和骶神经组成的坐骨神经是人体最粗大的神经,是支配下肢感觉和运动功能的主要神经。坐骨神经受到损伤时,可出现疼痛并引起神经传导功能障碍,疼痛范围位于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4-5]。

坐骨神经痛属于中医学“痹症”的范畴。中医文献在两千多年前就记载了腰腿疼,如《灵枢· 经脉》的“……项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曲,如结,端如裂,是为踝厥”。踝厥疼痛剧烈是腰腿痛的典型症状。《医学心悟》记载:“腰痛拘急,牵引腿足。”腰椎间盘突出是引起坐骨神经痛最常见的原因。西医学多口服激素类或止疼药,不能根除病因,且不良反应多;重症多为手术治疗,但危险性高,甚至有下肢瘫痪的可能。根据《素问》所载“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 肾将惫矣”,肾者“作强之官”“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不仁”等中医学理论,笔者认为坐骨神经痛不仅是风、寒、湿邪杂合的痹症,还和肝肾亏虚、精血不足、气滞血瘀有密切关系。本院采用针刺联合中药内服、外敷的疗法,具有疏通经络、祛风温阳散寒、滋肝补肾、健脾扶正作用,从里到外标本兼治。

通络益肾汤由小活络丹、独活寄生汤、四妙散加减而成。方中独活为君药,善治伏风,除久痹,性善下行,祛筋骨间风寒湿邪。臣以秦艽归手足阳明兼入肝胆,能散一身之风寒,祛风湿,通利关节;地龙性善走窜,通经活络,桂心温阳散寒止痛,川乌、草乌祛风除湿,温通经络,止痛力强;防风祛一身之风而胜湿。佐以杜仲、桑寄生、怀牛膝补益肝肾而强筋骨;川芎、芍药、 当归养血和血;茯苓、薏苡仁、黄芪益气健脾除湿。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纵观全方,以祛风寒邪止痛为主,辅以补肝肾、益气血之药,驱邪兼顾扶正,标本兼治。

现代药理研究[6]表明:独活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有抗炎、镇痛、镇静作用;黄芪具有使细胞生长旺盛,增强免疫力,抗衰老、抗炎、抗疲劳等作用;制川乌、草乌有明显的抗炎、镇痛、局部麻醉作用;杜仲能促进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及向成骨细胞分化,对骨质疏松有预防或延缓发生的作用,有延缓衰老、抗应激、抗病毒、镇痛、镇静作用;当归可显著改善患者血管微循环,能增强机体免疫、抑制炎症后期肉芽组织增生,提高血管内皮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以达到消肿止痛的功效;桂枝可抑制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聚集,有效阻止血管内皮组织收缩,降低血浆黏稠度和血管纤维蛋白原的含量,从而活血温阳通络止痛,改善坐骨神经痛的症状[7]。

中药外敷利用透皮吸收原理,使药效直达病所,祛寒温经,消瘀止痛,直接改善疼痛部位血流动力学和微循环,促进血液循环而减轻疼痛[8]。TDP治疗仪具有电磁波和热效应,两者相合,更有利于促进疼痛部位血液循环,增强脑啡呔的分泌,促进自调节机制、消炎而持久镇痛[9]。

坐骨神经痛多分布在下肢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环跳穴于下肢枢纽的髋关节部,为足太阳、足少阳的交会穴,阳维脉、阳跷脉又与胆经相交会,因此为治疗坐骨神经痛等下肢诸疾和腰脊痛的常用效穴之一;《四总穴歌》曰:“腰背委中求。”委中穴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昆仑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五输穴中的“经穴”,都擅治腰脊强痛、腰腿痛等病;足太阳膀胱经 穴承山、足少阳胆经穴阳陵泉、阿是穴都是治疗痹症的主要穴位。

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操作简单、易于被患者接受,加上中药内服、外敷,标本兼治,见效快,疗效稳定,不容易复发,是治疗坐骨神经痛行之有效的方法。

猜你喜欢

疼痛疗效对照组
中医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临床研究进展※
难以忍受的疼痛——三叉神经痛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以苦参为主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近端胃切除双通道重建及全胃切除术用于胃上部癌根治术的疗效
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研究进展
止眩汤改良方治疗痰瘀阻窍型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疼痛不简单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flow separation over a backward-facing step with high Reynolds number
被慢性疼痛折磨的你,还要“忍”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