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学》编委座谈会顺利召开
2019-12-16《国际汉学》编辑部
2018年11月10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国际汉学》编辑部召开编委座谈会。来自全国十几所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二十余位编委齐聚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图书馆,畅所欲言,为《国际汉学》未来的发展献计献策。个别学者因工作原因未能到场,但在会后所建的编委群中表达了对刊物未来发展的关切。
会议由《国际汉学》副主编任大援教授主持,《国际汉学》主编张西平教授为到场的每位编委颁发了聘书,同时着重介绍了《国际汉学》近五年来的重大发展。2014年,《国际汉学》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努力下,成功获得国家正式刊号,结束了二十年“以书代刊”的历史;经过将近三年的努力,2017年《国际汉学》进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当前,随着期刊的快速发展,来稿量激增,张西平主编就关系到刊物发展最核心的稿件问题、如何加强编委与编辑部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如何更好地培养汉学领域的青年学者等问题与刊物的编委、国内知名学者进行了沟通与交流。
与会的编委会专家针对上述问题各抒己见。编委荣新江教授、王邦维教授、欧阳哲生教授、方维规教授、王晓平教授、阎国栋教授、金国平教授、徐志啸教授、侯且岸教授、汪前进教授、何培忠研究员、丁超教授、杨煦生教授、魏崇新教授、张朝意处长、车琳教授等分别从办刊方法、办刊内容、刊物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特别是扩大刊物新增长点、加强汉学批评、培养青年汉学研究者、利用数字化平台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编辑部主任杨慧玲教授表示,将根据编委的建议,在今后工作中通过有效举措,切实加强刊物和编委、刊物和作者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最后,张西平主编对编委献计献策表示感谢,并对此次座谈会进行了总结。
此次编委座谈会加强了《国际汉学》编辑部和编委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对推进编辑部的工作、刊物的未来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国际汉学》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