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视角下高校学前专业音乐课程创新研究*

2019-12-16

黄河之声 2019年22期
关键词:儿童音乐幼儿

张 娜

(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临汾 041004)

目前我国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活动,学前教育作为教育的开端,既是首要环节,也是素质教育这个终身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构成要素。

近年来,音乐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势头迅猛,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很多短期内难以解决的现实性问题,在整个音乐教育体系中呈现出比较薄弱的状态。一般来说,儿童的艺术潜能在3-6岁时最容易被激发,如果幼儿在这个阶段能够得到良好的艺术启蒙和教育,那么将会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所以在学前教育阶段,音乐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应进一步提高相关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就读学生的音乐专业教育能力,满足各类幼儿园对幼教人才的需求,对教学手段和课程体系进行持续的创新,提高大学生开展学前音乐教育的实践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1]。通过深入的研究来审视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令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的音乐教育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

一、学前专业音乐课程教学的重要意义

想要开展优秀的幼儿学前教育,首先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音乐素养和较高的音乐教学的能力。在这个阶段,儿童正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如果能接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则可以培养起他们对于音乐的兴趣和热情,有效地调动起儿童对于音乐的感知力和理解力,培养较完整的音乐思维。所以音乐教育是儿童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音乐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集听觉感知、视觉感知以及表演形式于一体,既有观赏、娱乐性,又兼具创新性,能够很好地调动起儿童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通过对音乐的欣赏,能够有效提高儿童的艺术欣赏水平。音乐教育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是否接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和熏陶对于儿童综合素养的提升十分关键。现阶段,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并要求学校和家长从道德、智力、体育、美术、劳动等多方面入手,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真正做到通过系统的学前教育学习,令儿童的综合审美能力以及艺术表现能力得到全面提升[2]。而开展学前音乐教育正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础性手段和必备过程。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两者都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新型人才。

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音乐教学模块获得了人们更多的重视,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教育部门和各高校无论是在选择学习教材还是在构建教学模式上,都能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的需求作为出发点。但是也有需要改进的方面,比如应当采取多种形式来展开学前教育的音乐专业课程,在学前教育的音乐课程教学中,既有知识的传授,也要融合情感的交流。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也要培养他们的理论水平,还要让他们学会情感交流的方法。为了达成这些目标,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打好扎实的音乐基础,并提高自己在音乐方面的教学能力[3]。

二、高校学前专业音乐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音乐课程的培养目标不明确

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教学目的性不够明确,教学内容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其特色之处,学生毕业后也不能快速适应幼儿园的工作。经调查发现,很多高校将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教学与专业音乐教学混为一谈,甚至是将其定义为艺术专业,从而造成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教育目的等同于是对音乐专业性人才的培养。这种定义非常不利于凸显学前教育的特色,更不利于教学的实施效果[4]。例如,很多学校过分注重声乐技巧的运用和锻炼,发音也比较偏向于美声或者民族唱法,没有很好的结合儿童歌曲活泼欢快的节奏特点,造成学生对儿童歌曲的整体把握有所偏差,对儿童歌曲的发声没有得到很好地训练,进入幼儿园的工作岗位后,往往陷入无用武之地的境地,老师教的并非孩子喜欢的,而孩子喜欢的歌曲,老师竟然不知道怎么教。这种情况下,老师只能赶鸭子上架,用真声和白声来进行示范,不但老师觉得吃力,孩子学起来也没有兴趣,教学课堂氛围难以维系。不仅如此,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钢琴教学上也存在着以上的问题,学生掌握了精妙的弹奏手法,知名的钢琴曲信手拈来,弹奏起来毫不费力,但在真正走入幼儿园的工作岗位后,却连一首简单的儿歌都弹奏不出来。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教育目的定位的不准确,造成学生走入幼儿园进行教学后出现极大的不适应,所学内容不能学以致用,无法满足幼儿园的教学要求,不但在很大程度的制约了学前教育的发展,还限制了该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发展道路。

(二)音乐课程重技巧轻综合素养的培养

如今,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主要是针对学生音乐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音乐本身的艺术熏陶和审美能力的提升,对提高音乐综合素养的关注度较少。导致学生毕业进入幼儿园教学时,不能从情感表现和审美要求等高层次方面去教育儿童,不利于儿童初期的审美观和欣赏力的形成。

通过调查研究表明,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源于大学生生源本身的质量。生源一般来源于普通的文理科毕业生或者调剂生,还有一些学生是听从父母意见后选择该专业的,自身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度不高,有的甚至不予认同并产生了反感情绪。对这样一群缺少基础,没有经过任何专业测试就进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培育,其难度也是可想而知的,不仅要培养他们的专业能力,还要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喜欢。因此,仅仅三年或者是四年的大学教育,对于学生音乐素质的大幅提升来说是不科学的[5]。这样就造成大多数高校只能放低要求,转移人才培养的方向,重点关注学生音乐技巧的训练,使得课堂教学枯燥无味,也不利于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精英的培养。

(三)音乐课程的教学与幼儿园的实际工作相脱节

从问卷调查中得知,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入专业工作岗位后,在很长时间内都无法适应自己的工作。而且接受调查的幼儿教师也表明,大学中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巧都无施展之地,与幼儿音乐教学的要求并不融合,这种不适应性在组织幼儿音乐游戏、引导幼儿音乐感知能力和幼儿歌曲即兴弹唱等环节上较为突出[6]。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即高校的教育没有从幼儿音乐教学的实际需求来制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课程,音乐教学的目标和结构与实践状况有着很大的出入。

(四)音乐课程评价不能全面反映教与学的情况

目前的高校学前教育还是沿用了以往的教学模式,评价和考核的内容只要求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没有系统的关注学前教育的特征和实用性。学前教育音乐教学的标准一般采用对音乐专业人才的评判标准,即比较重视专业教学的效果而忽视了精英培育的实际操作和实际岗位要求,是比较单一的评价方式[7]。在以往的课程评比中还是有很多与实践运用不想符的地方,比如评比形式没有具体的操作准绳,评比内容简单不全面,以书本知识为主,以年终考试成绩作为考核学生学习成效的唯一手段,没有结合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观性和职业特殊性要求。

三、融合视角下学前音乐课程的建构体系

为了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理念,然而,幼教工作状况仍不尽人意。虽然近几年的幼师培养道路已经走向高校模式,但是,绝大多数的高师院校还是以培养理论知识为重点,忽略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需求,导致从事幼教的工作者缺乏技能经验。并且,在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很多高师院校没有调控好交叉学科部分,教学课程存在大量的重复内容,甚至有的课程不符合幼儿教育的宗旨,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并不具备任何实际意义。

学前专业的音乐课程是为了满足幼师的职业需求而设置的,应该将音乐教育的特点与学前教育的专业特点相结合,以此提高教师知识技能等全面的素养。所以,在构建教学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只有把实践教学融入到理论知识当中去,才能更好地彰显学前教育的专业特点。

(一)理论与技能的融合

在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堂上,存在着学生人数多、技能基础差、课时明显不足等问题。为了满足学前教育专业的岗位需求,音乐课程要依托其他学科的学习内容来设置,以此防止出现重复的教学课程内容。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应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来设置学习课程,并为其设计相应的培养方案。通过改革后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学生可以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艺术能力,并最终应用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8]。

钢琴综合实践。在学前教育专业所设置的课程中,钢琴是一项必修的技能课。由于大多数的学生不具备钢琴基础,如果想在两三年的时间内达到技能“速成”的效果,那么,就要同时学习乐理知识、钢琴技能和钢琴伴奏等课程,通过综合性的学习和培养手段,来快速地提高学生的钢琴技能。并且,为了尽快地实现边弹边唱的目标,可以适当地调整学生训练钢琴技巧的程序,当学生掌握了“车尔尼599”的教程以后,可以把歌曲伴奏理论加入到日常学习课程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对幼儿歌曲的伴奏能力。只有把“和弦、音层、调性、调式”等乐理知识融入到钢琴基础与儿童歌曲伴奏的学习过程中,才能顺利地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

声乐综合实践。由于声乐综合实践课整合了儿童歌曲演唱、儿童歌曲合唱排练、发声训练、视唱练耳、声乐作品欣赏等课程内容,使其难度掌握相对较高,所以,不能完全按照同样的标准来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其中,声乐美声或民族演唱就不属于学前教育阶段的学习内容,因而,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幼儿歌曲,声乐技巧的训练要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教学任务。在练习音准和节奏感的过程中,以各国优秀儿童歌曲和我国的特色儿童歌曲等内容作为主要的模仿对象,为日后的教学实践积累更充足的声乐经验。

舞蹈综合技能。舞蹈综合技能是学前教育专业中最重要的基本技能。舞蹈综合技能课整合了舞蹈创编、舞蹈欣赏和体态律动等内容,在内容上更重视儿童舞和国民族舞的组合训练,对于舞蹈基本功的要求并不多。另外,奥尔夫音乐中的声势与律动是创编幼儿舞蹈和音乐游戏的基础,所以,奥尔夫音乐教学活动中关于体态律动的内容也是舞蹈教学的学习重点。

(二)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幼儿音乐教育活动见习与实习。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在文化素养和音乐技巧运用上很难满足《纲要》的标准。因此,如何将高校教学内容和幼儿园教学要求统一起来也成为了一个引起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首先在音乐课程中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实践性的内容,让学生提前了解幼师需要掌握的能力,并经过多听、多看、多想,将自己所学知识升华成实际运用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教学实习来不断发现自己的问题并改进,从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幼儿音乐教育活动案例学习。在进行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通过观看教学录像对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教案进行分析,也可以对幼儿园有音乐才艺的精英幼师发出邀请进行课堂授课,让学生与其面对面的交流,感受和体会不同于书本知识的实践经验的魅力。

幼儿音乐教育活动模拟教学。对幼儿开展音乐教育时,应多从启发的角度,让儿童主动去学习音乐方面的知识。因为幼儿教师是不是具备良好的音乐语言能力直接关系到幼儿能不能对音乐学习活动产生兴趣,也直接关系着他们能不能高效地吸收音乐知识,还关系到音乐教学能不能取得预期的成效。所以高校在音乐专业的教育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学校可以组织模拟课堂,让学生扮演幼儿教师开展模拟教学,引导他们按照幼儿的不同年龄段自行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所用的音乐语言,在课堂上进行模拟性的提问,指导他们随时调整自己教学中的语调、语速和音调,通过模拟教学提高本专业学生在教学方面的组织能力和语言水平[9]。

(三)融合灵活多样的音乐教学方法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进行音乐教学时,应将学生摆在第一位,鼓励学生多思考,加强训练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因此,音乐教师需打破常规,在以往的教学方式上进行调整,借助基本知识与音乐技巧的融合来让学生感受音乐作品的完整度,提高对音乐的审美能力,注重对音乐的欣赏以及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体会,在学习枯燥乏味的乐理知识时,可以加入生动有趣的音乐实践活动使音乐教学开展起来。在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的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有情景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模式,通过多种教育模式的尝试,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自行探究知识的能力。其次,教师应当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及设备来开展教学,比如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来模拟真实的教学场景,以直观而生动的形式向学生展示音乐表演的真实情况,引导学生进行相互间的交流,并能够自主解决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让他们对今后的实际教学有所“预习”。将来能够更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并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

四、结语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应以专业的教学特色为落脚点,创建与各学科相切合的音乐教学模式。其中,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以及学习状况是决定教学方法、模式和理念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因素。其次,要促使教学实践与艺术使命融合在一起,这不仅有利于专业型教育人才的培养,也使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作用得到最大化的发挥。最后,要强调教学效果,重视教学实践,既能增强教师的素质,也可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这不仅能够满足专业学生音乐素质的提升,也是高校得以培养出高素质、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的唯一途径。

猜你喜欢

儿童音乐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音乐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音乐
幼儿画刊
秋夜的音乐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