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文学视角的先行探索*
——评《邕剧传统剧目研究》
2019-12-16陈秋圆
陈秋圆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由南宁师范大学①文学院的两位副教授石艺、黄斌合著的《邕剧传统剧目研究》(下称《剧目》)一书,于2018年3月在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基于史料整理从源流、剧目对比、演剧广告等多个角度对广西地方传统剧种邕剧的传统剧目进行了较全面研究的理论著作。
该著作整理收录了两位作者已发表的4篇研究文章②,从最早的2013年黄斌发表于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戏剧》(2013年第4期)的《邕剧与粤剧响马戏在近代的发展走向》到2016年石艺发表的《近代广西赌博之风与唱赌戏之习论略》(河池学院学报2016年2月第36卷第1期),研究时间跨度较大,学术视野丰富,立足广西地方历史文化,对邕剧传统剧目的保护研究具有前瞻性。
全书基于对明清史料与地方史料的整理,在书籍“上编:理论研究”与“下编:文献整理”中均以文献普查与归纳基调贯穿全书,具有理论研究的真实性与可考性。笔者阅读后,对书籍里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认为该书内容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对一些争议问题的再商榷
(一)邕剧文化价值的定位
“邕剧”是广西地方戏曲主要剧种之一。旧时习称老戏、本地班等,因活动中心在古邕州③一带,且用邕州官话演唱而称为邕剧,文词较粤剧等更直白易懂,多注重武打与精彩的舞台表演,是“老南宁”喜欢的戏剧表演形式,究其根本,是吸收祁剧、桂剧、粤剧等剧种成分逐步发展起来的本土戏曲。
因地方文化水平限制,曾有老艺人与地方文化界学者评论,邕剧就其文学价值而言,文人参与度低,亮点乏陈。但石艺和黄斌另从剧目搬演角度出发,将其作为历史文化生活中的有机部分,探讨了邕剧传统剧目搬演的历史价值与生活价值,得出邕剧是记录广西文化变迁的活化石,其传统剧目是活化石中最闪亮的部分,具有非遗保护价值的结论。
(二)邕剧定名前的历史
1.本地班姓“邕”还是姓“粤”
这个问题从上世纪老艺人曾宁与蒋细增撰文描述时就已存在,因邕剧来源复杂,两派之争平分秋色毫不相让,《剧目》就这个问题分析了成因:“相关讨论是基于静态的历史时段的划分而展开的,是一种以当下为基点,向前追溯的思考理路。”④《剧目》对学界之争阐明观点:从邕剧的动态发展进程来看的话,它与粤剧是“同源异流”的关系⑤,在各自形成、成熟独立之后,才有邕粤之分,得出结论:早期的戏曲科班(本地班等)姓“邕”也姓“粤”。在笔者看来,此种说法是规避了静态的问题,是“第三种答案”,对考察困难的戏曲来源有一定说服力,许是因为对此类问题有“打太极”之嫌,即使是正确的,亦未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支持者较少。
2.定名前是邕剧还是邕剧前史
《剧目》在整理学界观点后,认同了简圣宇教授的“邕剧前史”说法⑥。这种说法实际上避开了来源说谁对谁错的问题,将明清至民国期间的文献与缺乏文献支撑的口述史统一归为“前史”,认为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定名才是真正的邕剧史的开端。对于传统剧目而言,此种说法是否太过一概而论?就此,邕剧绝大部分传统剧目均在“邕剧前史”时期出现,若不考据来源仅以“前史”说明,是否无法证明其“传统”意义?若本书所列剧目来路仅为老艺人搜集时分类,则难以“传统”二字服众。
二、对驳杂文献的补充归纳
(一)邕剧历史文献的侧面补充
邕剧作为建国后才定名的地方剧种,至今未曾有邕剧专史研究面世,故其萌芽发展期在文献缺失情况下单纯采用文献调查法加以研究难免有失偏颇,许多学者采用口述史料加以佐证,然仍存在文献真假难辨,口述者各执一词等阻碍。针对此种情况作者依托自身古代文学素养采用了元夏庭芝《青楼集》、六奇《明季南略》卷十二下、清代黄之隽《桂林杂咏》等文学史料侧面佐证早在元代广西就有地方戏的剧目搬演活动,在清朝更是有达官贵人带来昆曲班子、乱弹等早期本地戏养分,雍正时吴门绿天所著《粤游记程》更是提到了广西的桂林班与玉林土班,时人“不广不昆,殊不耐听”在作者看来恰恰是广西地方戏曲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编创能力的体现,甚至这种“不广不昆”也许就是早期邕剧的雏形。《剧目》对古代剧目搬演活动是否存在的侧面佐证具有一定真实性,是值得笔者学习的研究方法。
《剧目》第11—18页附录《道光年间至20世纪30年代邕剧戏班汇集表》⑦,班社资料充足,对比于其它研究书籍在组建时间与代表剧目中更为精确,如福寿班、那重班等班社其余出版书籍未曾记录;同有记录的义凤彩班创班时间则与其他书籍有较大出入,并非一致源于老艺人王兆椿《邕剧的班社与剧团》⑧;以及表格中并未记载《邕剧的班社与剧团》中存在的振华天班、那莲班等。各班代表剧目精确且繁多,真实性有待考察,作者资料从何而来,笔者存在疑惑。
(二)吸取各家之长的归纳分类
学界关于邕剧传统剧目的数量说法存在争议,自三百多到七百多几种说法不等,《剧目》依托“黄皮书”为主要探讨对象,从书籍所列数量上看应是支持邕剧传统剧目有四百多个的观点。明确剧目数量繁多、编创来源各不同后,《剧目》总结了学界常用的几种分类法,言明各家的分类都有合理性,但以剧种特质层面来说,使用编创来源、剧目容量、使用声腔等三个具有揭示性且有影响力的分类最具科学性。书中对于编创来源使用了“路”一词涵盖,但“路”经过百年发展,已具有三重含义,即原始编创来路、来源先后区别、剧目艺术风格。《剧目》对“路”的释义明显吸取了老艺人蒋细增、洪高明的体系,将剧目分类更为细致化。
(三)演剧广告的细心整理
《剧目》将全书323页分为了上下两编,第1—97页为“上编:理论研究”;从101页到结束为“下编:文献整理”。即全书三分之二的篇幅是对1951—1964年邕剧团演剧广告的整理⑨,多以表格形式呈现,辅以文字描述的历史大事。此时期剧目搬演研究价值极高,正处于新中国文艺开放的黄金期,传统剧目、移植剧目、创作剧目共存局面首次出现,邕剧听众基数大、专业艺人数量之多创下了新高⑩。作者选取了具有持续性与稳定性的《广西日报》作为辑录演剧情况的文献来源,在部分文献缺失、损坏情况下辅以《南宁人民报》与《南宁晚报》等相关报刊进行补充订正,期间数据搜集困难,工程量极大,令笔者十分钦佩。
三、学术科研的亮点与独特视角
书籍上编第三、四章辑录了作者已发表的相关论文与最新科研成果。第三章主要从剧目互动上分析了邕剧与京剧、粤剧、祁桂路剧等兄弟剧种的剧目搬演进程,如《芦花河》中从剧目流变、行当发展、花雅争胜方面体现了邕剧与京剧同源的亲属关系;与祁桂路亲缘则从“十大古本”、封神戏、“点翰”程式等看借鉴与改编。作者都从比较戏剧戏曲学出发,试提取邕剧所吸收的亲缘剧种养分。
第四章扎根广西本土,第一节作者以新视角从近代“赌戏”之风看戏曲与民俗的共生,“就赌规中筹饷”影响广西地方戏曲走向畸形的繁荣,也因“赌”的制约发展,在邕剧相关民俗学研究中独树一帜。第二节主要论述邕剧的闹热审美特质,先从题材、表演、武打过场上说明闹热性所在,再分析其成因,作者认为这是邕剧的自我特色所在,并依据这一特性提出保护价值——与“雅化”的桂剧、粤剧相比,邕剧更具有“本真性”。第三节依据邕剧曲词举例了邕地民俗、物产文化,文章逻辑严密,思辨性强,对研究传统文化有极高的价值。
四、玉有瑕,方显其美
邕剧作为国家级非遗,出版学术论著较少,《剧目》作为文学戏剧界视野的邕剧探索先行者,仍存在少许瑕疵如误记、逻辑不严谨等问题。
在“下编:文献整理”演剧广告表格中,邕剧场、华强路等地点不应直接并列,易造成对上演剧目数量、名称的误读,以《剧目》排版笔者将默认为两地各上演两个剧目而非各演一个;对邕剧团、邕剧院、邕剧场等易混淆名称应先做说明,如三代邕剧院采用竹茅、砖木、砖混结构分别建成在地点上是否一致?表格中出现的曾用于临时表演的露天剧场现于何方?同一天演了两场名字相同剧目应在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在备注栏说明,是否有错记之嫌?书籍第174页在3月30日表格后出现了3月24日,是错记还是漏记?《广西日报》与《南宁晚报》刊载剧目不同的情况屡有发生,如1964年3月16日,4月8日,4月11日,7月1日等,7月25日后多为据《南宁晚报》补,这种情况下作者如何衡量文献的真实性?综上所述,下编演剧广告整理粗略,所占篇幅较大,现代信息手段可支持文献更好的整理归类,如统计图表等,对于大篇幅大数据资料,单纯表格形式仍不够直观。
瑕不掩瑜,《剧目》对演绎较少的邕剧传统剧目进行分类,对兄弟剧种、地方文化的亲缘通过《剧目》笔者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从作者整理资料上直观明了的意识到文艺方针的开放与专业剧团的成立对地方剧种的保护发展的强驱动力,《剧目》作为戏剧文学视角探索的先行者,也是笔者目前见邕剧相关出版专著中科研与收藏价值极高的学术著作。
综上所述,《剧目》也是当前邕剧仅见的研究类书籍,与文献编著类书籍不同,因其对邕剧传统剧目本体理论进行详细分析解读,对上个世纪南宁本地民间风俗与剧目搬演进行考察,资料详实,行文流畅条理鲜明,尽管于细微处仍存在些许资料校对上的瑕疵,却是当下邕剧研究者必读之作。
注释:
① 2018年11月30日,广西师范学院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更名为南宁师范大学。
② 在知网上搜集到两位作者与邕剧研究相关文章6篇,《邕剧传统剧目研究》一书仅收录4篇。
③ 邕州,南宁的古称。
④ 石艺,黄斌.邕剧传统剧目研究[M].云南大学出版社,2018.
⑤ 中国戏曲志广西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广西卷[M].中国ISBN中心,1995.
⑥ 简圣宇.民国至解放初期的邕剧形态流变考[J].南方文坛,2016,01.
⑦ 表格是作者根据王兆椿《邕剧的班社与剧团》、南宁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宁市志•文化卷》、中国戏曲志广西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广西卷》、政协隆安县文史资料委员会《隆安文史》等材料拟成。
⑧ 南宁文史委员会.南宁文史资料(第15辑•文化专辑续集).内部印行,南宁市文物管理委员会,1992:162-172.
⑨ 1952-1954年地方报刊上无演剧广告登载,作者实际整理了1951年,1955-1964年共11年的演剧广告。
⑩ 书中称1951-1966年为邕剧发展进程中的黄金/变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