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衛伯考(上)

2019-12-16劉卓異

中华文史论丛 2019年1期
关键词:通假

劉卓異

《史記·衛康叔世家》載衛國世系,自康叔以下,分别是“康伯”、“考伯”、“嗣伯”、“伯”、“靖伯”、“貞伯”、“頃侯”等。諸君名號,惟“伯”殊不可解。衛國自考伯開始用謚號,嗣伯之“嗣”字雖不見於《謚法解》,但戰國時衛國有“衛嗣君”,可知衛君謚號體系中是有用“嗣”字的習慣的;“伯”之後的“靖”“貞”“頃”等均爲典型的謚號。唯獨“”字既不見於《謚法解》,在典籍所見所有諸侯謚號中也僅此一見。

王念孫此説甚辯。“疌”、“疐”因形近而訛,古書中常見;“疐”、“摯”音近而通假,也有明證。“衛伯”之“”,本當做“疐”。如將“”改回原字“疐”,則可解決上文所説疑竇中的第一個。“疐”、“摯”二字古音很近,是可以通假的。

猜你喜欢

通假
基于通假研究上古等类的可行性及方法
怎样识别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略论通假一二
衛伯考(下)
“六书”假借与通假的区别
人教版高中文言“三字”注释术语使用的讨论
论“六书”假借及其与通假的区别
成语别字成因刍议
训诂与“因声求义”
《洛神赋》“清阳”词义训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