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多学科渗透概论
2019-12-16袁子涵邵阳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袁子涵 邵阳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视唱练耳课是高校音乐专业中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学生的一门必修课,该课程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听觉感知能力,促进学生音乐感触能力的提升。学生学习这一课程,能够强化其音乐审美,对他们分析音乐有很大帮助,有助于学生深度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该课程虽是基础课程,但具有一定综合性,在教学中学生需要学习综合知识,如乐理、钢琴、和声、声乐等,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认识课程和其他学科间的联系,进而在教学中渗透多学科,全面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升视唱练耳课的教学质量。
一、视唱练耳教学的现状
现阶段,国内大部分高校都设置了视唱练耳课,然而在教学效果方面却不理想,很多教师对于这一课程没有全面、正确的认识,认为该门课程教学对学生舞台表演能力没有帮助,导致他们对于该课程的教学缺乏重视。还有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只是将其看作是一项技术培训课程,只是进行单一的训练,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限制了课程的教学效果。所以,要改变当前现状,教师需要正确认识该门课程,认识到其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进而在教学中渗透其他科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
二、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多学科渗透
(一)视唱练耳教学与和声、复调教学的渗透
当前在视唱练耳课教学中,和声训练是重要内容,要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听觉训练,就要提升对和声训练的重视程度,加强这方面教学。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教师需要为学生讲解一些基础和声知识,为学生的和声训练奠定理论基础。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丰富和声知识。例如,和弦连接和调式调性的感知,让学生能够降低学习的难度,更好地理解音乐,深入地认识视唱练耳课程教学[1]。
课程教材中有二声部和多声部的乐曲,如《卡农歌》是一首复调练习的歌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a、b、 c、d四组,让他们分别练习演唱不同的声部,之后再用合唱的方式一起练习,进而让学生感受立体声部。学生在练习时,不仅要正确演唱自己的声部,还需要聆听合唱中总体和声效果、情绪处理以及声部层次等方面。听觉训练可以采取“音响和声学”的形式。在视唱练耳课教学中渗透复调以及和声,能够让视唱练耳线条的深层形态得以强化,让学生的感受更加丰富,如和声的脉络、韵律、多声部的层次、色彩变化、曲式结构、调性布局等。
(二)视唱练耳在基本乐理中的渗透
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其是音乐知识系统的基础框架,为学生以后的音乐学习奠定基础。西方界定基本乐理知识为“体现了音乐构成基本法和有关音乐表现符号系统的所有知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这方面教学,让学生能够掌握基本乐理知识的原则,加强训练学生的听觉,培养他们对于音乐的听觉感知力,加强他们的乐感,使学生在遇到音乐作品时可以深度理解其内涵,整体促进学生音乐表现力的提升。视唱练耳课是基础学科,其不仅有理论知识,还有技能性和综合性特点,课程主要分为视唱、视觉分析以及基本乐理学习三个部分。在教学中一般基础知识及技能包括和弦、节拍、音高、力度、音程、节奏以及力度等,所以,课程教学和理论基础知识间具有密切联系,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基础乐理要通过视唱练耳得到理论依据,提升乐理知识学习的理性化;第二,通过课程教学能够改变传统音乐理论教学的单调和枯燥,简化复杂的音乐概念,让理论知识变得直观和立体,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些知识,加强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
以三和弦听记为例,学生在刚开始学习音乐时音准概念较为不足,通常无法正确地辨别出三和弦根音的具体唱名,然而对于旋律声部,也就是和弦五音比较敏感,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先听记出五音,之后进行模仿演唱,依据和弦色彩以及乐理知识对和弦的性质进行识别,之后推理出该和弦的根音以及三音[2]。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感觉有难度的绝对高音的把握占据比例较小,三个声部音只需听记出一个声部的高音即可,其余的两声部只需要结合和声知识以及乐理知识就能进行推断,这样即便是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学科融合找到正确答案,提升他们音乐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
(三)视唱练耳教学与钢琴教学的融合
视唱练耳课教学一般是训练节奏、音高以及节拍等,通常用钢琴进行伴奏,由此可见,视唱练耳课与钢琴也有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加入钢琴伴奏,能够有效加强学生对多声部音乐的感知能力,让他们更好地判断和弦色彩变化,依据自己学习的乐理知识分析乐曲片段。
(四)视唱练耳中声乐的渗透
以往课程教学中一般重视对学生音准以及听辨能力的训练,而对于发声方法的教学内容较少,这使很多学生在视唱中拿到乐曲就唱,直到这口气没了才停止视唱,停止的地方有时停在强拍的弱位上,因为旋律中断使乐曲变得不完整[3]。这需要教师为学生讲解声乐知识,如呼吸、发声的原理和应用技巧等,进而让学生在视唱中唱出平时很难发出的低音以及高音,还能对学生的音域进行拓展,让他们掌握正确的弱音演唱方法以及长音的气息问题,减少咽腔的疲劳感,不影响乐曲的自然分句。有一些视唱曲目中并未标记具体的表情记号以及术语,但要求在开始就带着感情视唱,不能只是唱出几个音就合格,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在曲调中体会其情绪以及曲趣,加强学生的视唱表现力,培养其音乐感。
(五)视唱练耳中民族音乐与作品赏析的渗透
我国每个民族都有悠久的音乐文化历史,民族音乐可以说是我国音乐发展的源泉,所以,在视唱练耳课教学中可以加入民族性音乐曲调内容,让学生了解民族音乐,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改变枯燥的纯技术练习模式。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会选择很多优秀的音乐,涉及体裁较多,有歌剧、外国民歌、交响乐片段等,音乐作品中包含了不同地方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背景[4]。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为学生讲解音乐作品的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地域、音调等内容,合理分析作品,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每种音乐作品的风格,加强他们的音乐作品鉴赏能力。
视唱练耳课教学需要渗透其他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这能丰富教学形式,展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激发其视唱练耳课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技能。
结 语
综上所述,视唱练耳课是音乐专业的一门主要课程,该课程和其他学科知识之间具有紧密联系,当前高校在教学中往往将其视为一门技能训练课程,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仅限制了教学效果,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前教师需要改变这种现状,加强课程教学和其他学科知识的结合,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视唱练耳课教学效果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