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苏俄革命观的演变
——以大革命时期中共留苏成员为例★
2019-12-16邱辰禧
邱辰禧
(嘉兴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江嘉兴 314001)
苏俄革命不仅对于俄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也让全世界被压迫民族看到了希望,对中国革命影响深远,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共二大作出正式加入共产国际的决议,此后,中国共产党不断派出党员前往苏联留学、考察,于大革命时期达到较高的人数。这批留苏成员对于国人了解苏俄革命、学习苏联经验、借鉴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展革命斗争,起到了巨大的历史作用。
大革命时期中共留苏成员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大革命之前已经前往苏俄留学、考察,大革命时期仍然在苏俄留学、考察,或者在大革命期间回国。第二类,大革命期间前往苏联留学、考察,或者前往苏联履行职务,负责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之间的往来工作,如传达指令、汇报工作等。
成员归国之后的革命经历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在中共中央担任职务,如任弼时、谢文锦、王一飞、陈乔年、王若飞、刘伯坚、萧石月、蔡和森;第二种,在中共地委、区委担任职务,如任弼时、汪寿华、王一飞、高风、陈乔年、陈延年、赵世炎、王若飞、萧三、李慰农和蔡畅;第三种,在共青团中央和地委担任职务。如任弼时、陈延年、张太雷、萧三和关向应,其中不少留苏成员在大革命时期的归国经历包括以上三种类型。总体而言,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留苏成员,或在中央工作,或在地方工作,或者在地方和中央都有工作经历,或者领导工人运动,这些经历使得这部分成员成为早期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力量。
由于拥有在世界上第一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所在地——苏联学习与工作的特殊经历,较长时间的耳濡目染、所见所闻以及亲身体验,使得中共留苏成员的苏俄革命观相比于其他群体更加直接客观,同时也更具备说服力。然而,大革命时期中共留苏成员对苏俄革命的看法却有一个变化过程,体现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苏俄革命的认识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历史演变。
一、革命的性质和方式
苏俄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城市暴动,认识苏俄革命的性质和方式,对于探索中国革命的性质和方式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在革命性质方面,蔡和森将苏俄革命的性质视为工人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1],但是由于国情差异,中国革命除了反对封建军阀之外还存在帝国主义这个敌人。张太雷与蔡和森持相似观点,认为当前中国革命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的运动”[2]。赵世炎则认为,苏俄革命属于无产阶级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是革命对象[3]。
在革命方式上,赵世炎较为推崇苏俄采取的暴力革命的方式,并且认为没有暴力革命的形式,就不会有苏俄革命的成功[4]。在八七会议上,陈乔年赞成苏俄暴力革命的方式,而且认为中国共产党也应当采取这种方式[5]。此外,任弼时、张太雷、王若飞、王一飞等人,对于苏联革命采取中心城市暴动的方式,也持肯定态度[6]。
可以说,大革命时期中共留苏成员对苏俄革命的方式有一致的看法,虽然对苏俄革命的性质存在分歧,但是已经开始认识到俄国国情与中国国情存在的巨大差异。
二、革命的动力
苏俄革命的参与者不仅包括了工人阶级,而且还包括了农民阶级。只有认识到农民阶级在苏俄革命当中的地位,才能够全面把握苏俄革命成功的原因,进而认识到农民在世界范围内无产阶级革命当中的地位。中共留苏成员对苏俄革命当中农民地位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少成员在一开始并未能认识到农民在苏俄革命中的地位,直到后来才逐渐发生变化。
作为中共在大革命时期活跃于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人物,张太雷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及中共与共产国际的沟通交流中发挥了重大作用。1927年,蔡和森结合苏俄革命过程中农民所发挥的历史作用,指出农民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会随着革命发展“斗争愈激烈”[7]。鉴于中国的特殊国情,蔡和森更进一步认为在中国的革命过程中,农民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8]除此之外,任弼时看到了苏俄革命当中农民起到的作用,并且认为无产阶级需要和农民阶级保持亲密的关系,帮助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的压力。通过联合农民,可以大大增强阶级斗争的实力,为无产阶级革命奠定基础。
可以说,中共留苏成员对苏俄革命动力的看法大致经历了从肯定农民阶级地位到逐渐形成统一战线思想的过程。部分留苏成员在思想发展的前期,未能客观地看待资产阶级在革命当中的地位,因此未能形成统一战线思想。而随着革命实践的逐步开展,中共留苏成员对统一战线才逐步有了深刻的认识。
三、革命的领导核心
只有认识到苏俄革命当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够真正认识到无产阶级对于苏俄革命的意义,进而准确认识中国革命的领导核心。
受苏俄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启发,任弼时在《列宁主义的要义》一文中指出,苏俄革命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无产阶级专政。只有通过无产阶级专政的方式,才能将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社会主义付诸实践。关向应认识到了中国的革命必须由工人阶级来领导,工人阶级应该成为革命的核心,其他阶级不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富强起来[9]。赵世炎对苏俄革命领导核心的认知在大革命时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大革命初期,赵世炎对于国民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带领中国走向富强存有希望。但随着革命实践的深入,赵世炎对国民党的表现开始失望,其认识也有了重大转变,之后在《革命的现状与我们的责任》一文中指出,即使国共两党进行合作,也必须保证工人阶级的领导核心,否则工人积极的革命力量就无法发挥出来,并且逐渐提出无产阶级在革命当中的领导权这一思想。
可见,中共留苏成员对于苏俄革命领导核心的看法经历了较大的转变。部分留苏成员未能认识到工人阶级在革命过程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因此对国共合作当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也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直到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受到国民党的排挤、迫害,这部分中共成员才意识到坚持无产阶级的核心领导地位对于革命的真正意义。
四、革命指导思想
苏俄革命的指导思想是列宁主义,全面、准确、深刻地认识列宁主义,是深入把握苏俄革命的必要途径。
任弼时对列宁主义的定义和主要内容进行了准确和系统的剖析,一方面注重列宁主义的民族性和国际性,另一方面重视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联,批判了对列宁主义不够准确的认识[10],同时将无产阶级专政、农民问题、民族问题和革命策略作为主要内容,反映出任弼时对列宁主义的准确理解。赵世炎站在世界革命的角度看待列宁主义,认为列宁主义不仅能够指导苏俄革命,而且还能够指导世界革命,所以赵世炎将当时的世界看作是“列宁的时代”[11]。赵世炎尤其强调要重视列宁主义当中有关民族问题的理论,将列宁有关民族问题的理论视为研究列宁主义最为重要的部分[12],还对列宁主义中有关革命的内容进行了针对性的介绍[13]。王若飞不仅肯定列宁主义对苏俄革命的指导意义,还把列宁主义作为“消灭帝国主义的唯一武器”[14]。王若飞对列宁主义的肯定与支持,使得王若飞将列宁主义作为革命斗争的指导思想,对于推动河南地区的革命斗争产生了积极影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大革命时期中共留苏成员对苏俄革命指导思想列宁主义的看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的演变。第一阶段,着重从整体上分析列宁主义的地位、意义、内容;第二阶段,着重从细节上深入探讨列宁有关民族问题的理论,对列宁主义的介绍更具有针对性。导致这一演变的原因在于,中共成员致力于吸收列宁主义为中国革命服务,而列宁的民族理论对于中国革命具有更大的启发意义。
五、革命的意义
对苏俄革命意义的认识,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苏俄革命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赵世炎以全球性视野揭示了苏俄革命所产生的两大结果,站在世界革命的立场上支持苏俄革命、宣传苏俄革命,对苏俄革命给予很高的评价,“使弱小民族闻风兴起”[15]。任弼时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人类历史进化的角度高度评价苏俄革命的意义,在《苏俄经济政治状略》一文中,通过详细的数据分析,考察了苏俄革命之后俄国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正因如此,任弼时将苏俄革命看作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起点,并且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进化过程中的必然阶段。
可以说,大革命时期中共留苏成员对于苏俄革命给予了积极的、正面的评价,并且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角度剖析了苏俄革命的意义。
六、结语
总之,苏俄十月革命使得中国先进分子将马克思主义作为重要的思想理论武器,社会大众由此看到了反帝反封建以及实现民族解放的希望[16]。大革命时期中共留苏成员苏俄革命观的演变,大体经历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历史过程。留苏成员对苏俄革命性质的认识存在分歧,但都赞成苏俄革命的暴力革命方式。部分留苏成员在转变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联合的重要性,并认识到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的重要性。同时,留苏成员在列宁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开展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的问题上达成共识,并且肯定苏俄革命对苏俄和其他国家的双重意义。客观来看,大革命时期中共留苏成员苏俄革命观的演变对中国革命的进程、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产生了较大的历史影响,这就启示我们,在吸收国外理论、发展经验的过程中,应当结合本国实际,适应本国国情,反对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极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