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益肾通督针法治疗中风后尿失禁52例疗效观察

2019-12-15谭瑜

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12期
关键词:尿失禁临床治疗中风

谭瑜

【摘 要】目的:观察中风后尿失禁治疗中益肾通督针法所具有的应用效果。方法:将选取的104例研究对象(医院2019.01~2020.05收治中风后尿失禁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成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与观察组(常规康复治疗+益肾通督针法),对两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96.15%)、治疗满意度(94.23%)、症状消失时间(6.21±2.48)分、尿失禁程度评分(1.74±0.51)分、不良事件发生率(0.00%)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的80.00%、76.92%、(10.35±2.66)分、(2.31±0.42)分、11.54%(P<0.05)。结论:在中风后尿失禁治疗中,益肾通督针法的科学运用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促进患者症状改善、身体健康恢复,让患者对治疗更满意。

【关键词】益肾通督针法;中风;尿失禁;临床治疗

【中图分类号】R19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12-0109-01

中风后尿失禁是中风常见并发症,患病率约为32%~79%,中风治疗出院后发生率约为25%[1]。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尿意强烈、尿液无法控制自行溢出,是增加患者治疗痛苦,导致患者并发尿路感染、皮肤损伤、皮肤压疮等并发症的关键因素,对患者生活质量、身心健康影响较大。目前关于中风后尿失禁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但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多数治疗方法已经取得确切疗效。益肾通督针法则是典型代表,在通督调神、益肾固泉等中风病针刺治疗理论指导下,通过针刺穴位形式调节元神、补益肾精、疏通经络、充盈肾气,达到中风后尿失禁治疗效果[2]。以下是对益肾通督针法应用效果研究的具体报道,以供参考。

1 资料及方法

1.1 资料 从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收治中风后尿失禁患者中,按照纳入标准(中风后尿失禁确诊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病历资料保存完整患者)与排除标准(严重营养不良患者;无法正常沟通与交流患者;合并前列腺增生、恶性肿瘤、血液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患者)选取104例进行研究。按照入院前后顺序结合治疗方式差异分组后,对照组52例,男性26例,女性26例,年龄44~78(61.35±4.25)岁,病程7~120(58.68±9.36)d,尿失禁严重程度评分5~10(7.31±1.44)分;观察组52例,男性28例,女性24例,年龄44~79(61.42±4.31)岁,病程6~122(58.71±9.47)d,尿失禁严重程度评分5~10(7.29±1.24)分。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相差不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为患者行常规康复治疗,如盆底肌康复训练、定时饮水排尿、排尿功能手法按摩、心理治疗等。

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为患者行益肾通督针法治疗。即以肾俞穴、百会穴、神庭穴、风府穴、命门穴、上星穴等为主穴,以关元穴、太溪穴、中极穴等为辅穴进行针刺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取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后,用0.3mm×4mm毫针,沿头皮快速捏转进针,通常百会穴、肾俞穴、命门穴、太溪穴等行补法,神庭穴、上星穴、关元穴、中极穴等行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左右,行针2~10min,捻转行针180~200次/min,每周治疗5次,一疗程两周。如患者存在肺脾气虚问题,可加脾俞穴、足三里穴、肺俞穴。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以及治疗满意度、症状消失时间、尿失禁程度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治疗效果评价其他指标进行观察与统计。

1.4 疗效判定 参照《中風病诊断标准》、《急迫性尿失禁尿动力学诊断标准》中的相关规定进行疗效判定:(1)显效:临床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尿失禁程度评分减少超过90%(2)有效:临床症状与体征明显好转,尿失禁程度评分减少超过50%(3)无效:病情无变化或加重。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用(均数±标准差s)、数(n)、百分率(%)等表示数据,用t或检验比较,用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治疗效果其他指标比较 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其他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中风后尿失禁属于中风常见并发症。现代医学研究认为,中风患者在受脑梗死、脑出血等多因素影响后脑干受损,无法对排尿中枢产生抑制作用,导致患者排尿自控能力下降或丧失,出现尿失禁。尿失禁现象发生后,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恐慌、羞愧、无助、悲观等不良情绪。在负面情绪刺激下,容易增加中风患者其它并发症发生概率,提高临床治疗难度,降低临床治疗效果。与此同时,中风患者普遍存在运动障碍、语言障碍,尿失禁处理与治疗不及时,容易增加患者尿路感染、皮肤感染几率,皮肤损伤的产生会加剧患者痛苦,促进负面情绪产生,形成恶性循环。可见,尿失禁对患者心身健康损害较大,是降低中风患者预后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面对脑中风患病概率的不断上升,加强中风后尿失禁治疗研究显示意义显著。目前,关于中风后尿失禁治疗尚无特异性方法。但随着人们对中风、尿失禁认知水平的不断提升,提出众多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其中,中医疗法经多数临床实践研究取得良好成效。本研究则从中医治疗角度出发,就益肾通督针法治疗效果进行了观察与分析。

在中医领域,中风后尿失禁属“遗尿”、“小便不禁”范畴,认为病机在于髓海功能损伤、神不导气、肾其不足、膀胱不藏、下元不固,故在治疗上主张醒神开窍、滋肝补肾、益气固本、疏通经脉、调和气血。由《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篇第六十》可知,督脉是奇经八脉之一,上络于脑、下络于肾,与五脏六腑相联络,对全身阳经脉气具有统领、督促作用,属“阳脉之海”。针刺督脉可达到开窍醒神、通经舒络、益气和血、补肾固精等功效,满足中风后尿失禁治疗要求。与此同时,现代神经学研究指出:排尿功能与上运动神经支配存在密切关系。上神经运动神经发生病变后,逼尿肌反射亢进,出现尿频、尿急症状或尿道外括约肌功能失调,出现无抑制性松弛现象,引发尿失禁。骶尾部排尿中枢副交感神经髓核对逼尿肌运动运动神经支配起着重要作用。肾俞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位于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未知,在穴位及其附件存在交感神经纤维,按摩或针刺肾俞穴能够促进尿道内括约肌收缩,进行尿失禁治疗。一项以60例中风后尿失禁患者为例的研究中,通过对比分析盆底肌训练法(对照组)与肾俞穴护理法(护理组)临床效果。发现护理组临床治疗有效率达到了86.67%,明显高于护理组的60.00%。

本次研究则以益肾通督调神思想为指导,在中风后尿失禁治疗中引入益肾通督针法。即以肾俞穴、百会穴、神庭穴、风府穴、命门穴、上星穴等为主穴,以关元穴、太溪穴、中极穴等为辅穴,并遵循中医辨证施治原则,随症加减脾俞穴、足三里穴、肺俞穴等穴位。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症状消失时间、尿失禁严重程度评分、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治疗满意度等指标均好于对照组。与郑娜[1]、杨福霞[2]等学者研究结果存在相似性。证明益肾通督针法对中风后尿失禁疗效提升存在积极影响。究其原因:肾俞穴、百会穴、神庭穴等穴位在针刺过程中,能够强化或抑制神经兴奋,促进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等肌力恢复,调节膀胱排尿功能,从而改善中风后尿失禁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健康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消除尿失禁对其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不利影响,实现不良事件有效预防。

总而言之,中风后尿失禁治疗中益肾通督针法具有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再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郑娜,丁晶,吴江莹,等.益肾通督针法治疗中风后尿失禁40例疗效观察[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0,35(08):178-181.

[2] 杨福霞.杨卓欣教授“调任通督”针法理论在中风病中的应用[J].世界中医药,2020,15(15):2308-2311.

猜你喜欢

尿失禁临床治疗中风
“红黄绿”三色套餐查中风
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治疗进展述评
3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原因分析及盆底肌收缩力水平研究
电针神经刺激治疗前列腺癌术后尿失禁疗效分析
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及对尿失禁的影响
自制接尿套在老年男性尿失禁中的应用效果
中风后偏瘫可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