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条件下残疾人就业现状的调查分析
2019-12-15宋邦源骆宁馨
宋邦源 骆宁馨
摘 要:本调查通过分析赛罕区少数民族残疾人和汉族残疾人的就业现状,试图探索与互联网经济和当地省情特色相结合,希望通过提高就业率来改善残疾人的生活水平。同时也考虑到,在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今天,残疾人劳动力或许可以被开发。通过SPSS整合数据,发现在现阶段少数民族地区残疾人就业的确存在着不同于以往时期的新问题,并且根据这些新机遇和新挑战提出了我们在就业培训和就业保障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残疾人;“互联网+”;政策建议
一、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残疾人的就业状况
通过调查问卷就业意愿这一栏,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不是所有残疾人都有强烈的就业意愿,在受访对象中有17人就业意愿为1~2,占样本总量的24.2%,就业意愿在3~4的残疾人共27名,占样本总量的38.5%,26名残疾人就业意愿为5即有强烈的就业意愿,占样本总量的37.1%。(1~5就业意愿渴望程度逐渐递增)
在观察就业意愿为5的残疾人中,这部分残疾人的受教育程度有明显的提高,26名残疾人中仅有2名残疾人未上过学,小学学历有7人,初高中(包含中专)学历的有14人,其中两名残疾人获得了大学学历(肢体残疾、视力残疾),更有一名残疾人获得了研究生学历(肢体残疾)。更加体现了残疾人的受教育程度与其就业意愿的必然联系。
(二)不同残疾人所选择的行业
在过去,大多数残疾人就业还集中在传统行业,此类行业就业一般收入较低、工作较辛苦、不能与社会直接接触,不利于残疾人与社会直接接轨、融入健全人的社会生活。在此类传统行业工作的残疾人几乎没有职业发展与职业前景,也没有职业技能的提高,同样也很难有个人的工作成就感。而如今,不同种类残疾的残疾人对于行业的偏好是不同的。
(三)现阶段限制残疾人就业的因素
根据调查共有十名残疾人认为限制了自身就业的主要原因是教育水平受限。这十名残疾人存在严重的肢体残疾、听力残疾与智力残疾,在应该接受教育的年龄没有条件到相对应的学校接受学习教育(四位残疾人未上过学,六位残疾人小学学历),导致现在为半文盲状态。
二、 少数民族地区残疾人就业与保障机制的创新探索
(一)提高就业比例制度
目前我国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偏低,民族地区各省及自治区普遍是1.5%。呼和浩特市政府可以尝试积极与各类型各行业的企业进行沟通,提高就业比例制度,对超过三十名员工的雇主规定必须雇佣3%左右的残疾人。
(二)完善职业信息网上咨询窗口
针对很多残疾人反应的找不到就业信息的问题,残联应当对门户网站的相关板块内容进行改革。一方面积极联系可能吸纳残疾人就业的爱心社会企业。另一方面应当多举办残疾人就业培训公益讲座课堂,提高本区残疾人就业能力与时俱进。
(三)少数民族地区更应该善于利用“互联网+”
很多残疾人可以选择利用互联网来创业,进行灵活性就业,通过居家就业的形式规避自己的不便条件,为自己的生活水平带来提升,实现个人价值。许多学者也认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残疾人的就业意愿较普通地区的残疾人更为强烈。
(四)结合地方特色进行支持性就业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我市萌生出了很多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岗位,例如在我市“厕所革命”之后而出现的大大小小的青城驿站,其中就需要图书管理员和相关维护秩序的人员,其工作简单,不需要太复杂的培训即能上岗,这样的特性对于残疾人群体来说十分适合。
(五)不同类残疾人可以怎样利用互联网的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针对视力障碍的残疾人:可以针对地区特色,积极研制蒙古语盲文,利用互联网工具扫除文盲。针对听力障碍、言语障碍的残疾人:残联可以对这类残疾人雇佣专门的老师进行电子科技上的培训。
三、 总结
我们的调查报告以调查问卷和实地调查方式相结合的形式为主,通过一系列的调查也确实发现在现阶段少数民族地区的残疾人就业的确存在着一些不同于以往时期的新问题,例如残疾人想涉足新行业,但是资金有限、技能有限、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限。本研究利用SPSS进行数据的整合和统计分析,以SWOT模型为构架,提出了完善就业保障机制、提高就业指导效率的建议。
(一)结论
1. 政府对残疾人就业的保障政策已经还有待完善,并且考虑到少数民族地区残疾人对于政策的依赖性,所以我们的保障政策能否落到实处,对于我们来说是特别关键的问题。2. 有近2/3的残疾人有就业意愿,残疾人的就业意愿会受到其受教育水平和残疾类型的影响。3. 残疾人的受教育水平还会影响他们对从事行业的选择,有较高学历的残疾人更愿意进入新兴行业就业,受教育水平越高的残疾人对新行业的接纳程度越高。4. 对于优势明显的新兴行业,大多数的残疾人还是有所了解并且想去接触尝试的,但可能会受到技术、资金等方面的限制。5. 我们发现不同类残疾的残疾人,他们对于不同行业的偏好程度和适合程度是不同的,我们在针对残疾人做就业指导和培训的时候应该有针对性,更应该针对不同类残疾人各自适合的领域做“对症”式的指导和培训。
(二)展望
1. 在人口紅利逐渐消失的今天,残疾人劳动力或许就在等待我们开发。2. 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一套完善的政府、残疾人、企业三方的岗位需求体系,让企业能及时发布需求信息,残疾人也能及时的接受岗位信息并且根据自己的状况进行匹配。3. 对于民族地区,希望我们通过严格监管企事业单位的“比例”就业,能够给残疾人带来良好的就业环境,助推社会的和谐发展。
作者简介:
宋邦源,骆宁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