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的伦理价值及其实现路径

2019-12-15

伦理学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伦理道德理念

陈 勇

一、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伦理价值的诠释与凸显

1.新时代对绿色发展理念伦理价值的迫切呼唤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P11)。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已经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

新时代面临新矛盾,新矛盾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新问题。多年来,大气、水、土壤等环境因素污染严重,优美生态环境已然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表现。人民对“阅兵蓝”“国庆蓝”的追捧从一个侧面表达了改善雾霾天气的迫切心情;海淘抢购外国奶粉现象表明了人民对国内食品安全现状的担忧;河流湖泊区域及近海水域生物量的减少反映了当前水污染问题的严峻形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加深,不仅表现在物质和精神的层面,生态层面的需求也持续扩大,而这就需要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的支持,人民越发渴求呼吸清新的空气、喝上清洁的水、吃上安心的食品、居住在宜人的环境中。可以说,这些都是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生态层面的确切反映,不仅制约着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使得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薄弱环节。

新的问题需要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来解决。因此,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实践,新的实践呼唤新的理念。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就是解决我国现阶段生态问题的理论指南。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1](P23)。绿色发展理念蕴涵着丰富的社会主义伦理精神和道德要求,是新时代道德理念在生态层面的深刻展现,具有重要的伦理价值,为解决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生态环境出现的一系列关键问题和突出矛盾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启示,带来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探索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的伦理价值,对生态理念的道德蕴涵进行深入探析,其根本目的是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这种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义务,回应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新要求,满足人们对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期望。这不仅将传承并发扬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生产力思想,坚持实现发展和保护内在统一、相互促进以及协调共生的方法论,推动我们改革实践方式、完善实践流程,促进更有效率、更加持久的良性循环,而且将反映并拓展对包括道德建设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更深层次的认识,带来发展方式的深刻变化,加快推进执政能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从伦理角度为达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中国目标提供理念引领、践行规范和不竭动力。因此,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行绿色发展,迫切呼唤绿色发展理念的伦理价值,迫切需要道德力量的支撑作用。

2.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伦理价值的诠释与解读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这里所说的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的伦理价值,主要是指新时代运用绿色发展理念正确处理人与环境、自然的关系时所包含或体现的伦理精神和道德意蕴,也可以说是从伦理或道德的向度来正确看待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的价值所具有的精神和意蕴。对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所蕴含的伦理价值,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诠释与解读。

首先,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伦理价值理念和伦理价值规范。伦理价值理念与伦理价值规范贯穿于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全部过程之中,是要达到永续发展的价值目标而应秉持的基本理念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如果伦理价值理念模糊甚至偏差、伦理价值规范匮乏甚至缺位,人们的行为就会毫无依据、无所遵循,就可能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对立或彻底异化。习近平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作为一种伦理价值理念和伦理价值规范,突破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分离甚至对立的形而上学观点,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客观规律,明示了把生态保护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为解决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当今时代,保护生态就是在保护生态价值与生态资本增值,保护环境就是在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与未来。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以人们生活的优美生态环境来培育新的增长点,绿水青山就能够持续不断地化作金山银山。以此,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对人们认识与改造自然的能动性实践活动进行自觉“立法”,要像对待生命一样爱护生态环境,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

其次,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伦理价值标准和伦理价值准则。人的生存依赖于自然,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二者是互利共生、不可分割的,破坏自然将断送人类的发展和未来,尊重自然规律能有效防止偏差,避免走弯路。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强调,应将整体主义和谐价值观置于人们认识、评价人和自然的关系之中,在利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以是否能够提升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为衡量标准,作为规范人们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准则,进而实现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根本性革新。因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就是我们要开创的新局面,作为伦理价值标准和伦理价值准则,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正是以此来促成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实现自然界与人类和谐关系的价值需求。

再次,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以永续发展为伦理价值目标和伦理价值追求。永续发展的伦理价值目标是在对社会现状的价值认识和评判基础上,正确进行价值取舍,探索未来社会发展。新时代所倡导的绿色发展的根本目的当然是发展,与其他发展模式的区别在于,绿色发展是以发展的永续性作为价值导向,是对过去发展模式的创新,即以自然资源容量和环境承载力为基础,把生态环境看作经济增长的潜在动力。绿色发展理念的伦理价值追求是对永续性的最好诠释,永续性以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健康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经济的永续发展为根本,逐步形成全社会的绿色文明。所以,绿色发展理念的伦理价值目标和伦理价值追求归根结底是要实现自然、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进而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3.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伦理价值的展示与凸显

一是引领广大人民群众的道德价值取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须有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可持续的自然资源。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对绿色未来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续发展,而非人与自然简单对立、透支自然资源的发展模式。它在道德制高点上集中表达了进入新时代之后人民对科学发展的美好期盼,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改善民生之间的互促关系,引领着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道德价值取向,积极投身于绿色发展这项关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惠及千秋万代的事业。

二是发挥约束人激励人的道德规范功能。伦理价值与道德规范紧密相连,可以依据约定俗成、广泛认同的道德准则规制人的行为,从而实现完善的目的。人与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是在人类逐步认识和了解自然的过程中,力求建立一个能够使人与自然发展相辅相成的生态协调系统,以及依照自然规律发展的社会生产模式。因此,人与自然的友好相处就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规范、伦理精神。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蕴含着丰富的伦理要求,能够发挥其既约束人又激励人的道德规范功能,引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体系,为人们在推进绿色发展的实践中提供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

三是不断增强行为主体的道德自觉自信。现实生活中生态与发展之间的困境迫使人们对非道德行为进行反思,呼唤增强行为主体的道德自觉和道德自信。以经济快速增长为由而毁坏生态的做法使得生态伦理危机不断加深,生态与发展之间的道德矛盾不断升级,甚至国家、区域之间生态垃圾的转移和资源危机的转嫁更是触动了善的神经。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创新发展思路,用绿水青山带来经济发展,从而使人们日益加深对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解认知,逐步形成对绿色发展的道德自觉和道德自信,时刻警示人们展开行为检视和行为改进,主动以生态伦理和环境道德严格要求自己、规范约束自己,加强行为的科学预警,提升主体的道德境界,进而自觉解决现实中在生态发展和环境改善方面存在的伦理问题。

二、历史上关于绿色发展理念伦理价值的思想探索

1.中国历史上关于绿色发展理念伦理价值的思想探索

绿色发展理念的伦理价值思想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源远流长。自古以来我国就以大陆为居,农业成为人们维持生存的主要方式,在漫长的历史中衍生出独特的陆地农耕文明,其特点是聚族而居、精耕细作、自给自足。农民在生活中需要顺应天时、遵从自然,需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企盼风调雨顺、营造人和的环境,这些特征使人文伦理与生态哲学产生了必然而密切的内在联系。农民依附于“天时地利”,自然环境对农民生存生活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传统生态观就由此产生。

中国传统生态观演变所产生的生态智慧及其伦理价值,也在中华文明的漫长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在中国古代生态文化中,世界万物被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人是世界万物的一部分。事物的转化和发展有其规律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前提。比如,《庄子·达生》说:“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管子·水地》说:“地者,万物之本源,诸生之根苑也。”这些都是对中国传统生态观伦理价值朴实睿智的表述。又比如,《论语·述而》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2](P11)《孟子·尽心上》说:“食之以时,用之以礼。”[3](P342)《吕氏春秋·义赏》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2](P12)这些都是在劝导人们对自然要取之有度、用之有节。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天、地、人,万物之本也。”[4](P240)他认为,天地人三者息息相通,紧密相连,浑然一体,构成了万物演化的根源。曹操推行屯田制,稳定社会经济,保障人们生活,为其统一北方创造了有利的经济社会条件。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所说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率直地表达出他要听从内心的呼唤,回到山水田园之中。朱熹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有是理便有是气”[4](P360)。这些观点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观及其伦理价值。可以说,中国历史上关于绿色发展理念伦理价值的思想探索,既反映了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管理对国家与社会运行的重要价值,也展示了中国传统生态观的不断演变和完善,其所秉承或蕴含的“天人合一”精神的生态文明观及其伦理价值璀璨生辉。

回溯中国历史上关于绿色发展理念伦理价值思想探索的过程,不难看出,我国人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古已有之,其主要特征是在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上,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观念。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伦理价值的历史积淀深厚而久远,且具有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强大生命力,蕴含了许多为人类所认同的共通性的生存智慧和价值理念,是国人几千年来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向导和遵循,在新时代弘扬绿色发展理念,就必须不断从古代优秀传统文化里吸取养分。在今天,我们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辩证地看待我国历史上关于绿色发展理念伦理价值的论述,它们既有历史合理性,也有历史局限性。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扬弃了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及其伦理价值,是马克思主义与现阶段实际国情以及古代生态智慧相结合的科学理论。

2.西方历史上关于绿色发展理念伦理价值的思想探索

从国际视野纵观绿色理念的发展演变可以发现,从古希腊起,哲学家们就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伦理意蕴。毕达哥拉斯强调“和谐就是美德”,认为宇宙中时时刻刻存在着和谐,宇宙秩序全都表现为和谐,他反对人类打破自然界的稳定和谐,他说,如果人类继续残忍地杀害动物,就不会有真正的健康与和平。德谟克利特认为,人们生活的最终目的是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真正的幸福是节制欲望,让心灵回归平静,要求人们向动物学习,向自然学习。亚里士多德创立并扩大了基础生态学对自然历史的研究方法。伊壁鸠鲁在原子运动中归纳“自然规律”,认为人们必须将物质要求降低至最少程度,强调深入学习知识和加深友谊的重要性,以实现身心舒畅的人生境界。

20 世纪中叶以来,科技革命持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在全球扩展,资本的逐利性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成为对大自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的掠取,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自然生态的恶化逐渐成为全球发展面临的困境。两次世界大战严重破坏许多地区的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西方发达国家又对自然资源进行暴力式的侵占和开采,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在这种背景下,奥尔多·利奥波德在1949 年发表《沙郡年鉴》,他将“生态”与“伦理学”结合起来阐明“大地伦理”,在判断和思考中既融入人与自然的关系,又融入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自然与社会是相互统一的,从而构建起一种新的道德评价方式。因此,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这本书被看作为第一部完备的生态伦理学著作。

进入20 世纪60 年代后,绿色思想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许多科学家陆续走出实验室,广泛开展社会调研,揭示环境污染真相。美国环保主义者蕾切尔·卡逊以《寂静的春天》一书拉响环保的警报,她以使用杀虫剂为例,罗列其对环境造成的种种危害,指出人类虽然缔造了高度的文明,但却也在危害人类自身。1968 年,罗马俱乐部成立,成为世界绿色生态运动的一支重要力量。1972 年,西方正盛行以高消耗资源、高污染排放为代价的高增长理论,丹尼斯·米都斯等人公布了著名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揭露高增长理论的不可持续性,对其展开深刻反省,直接推动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引起了全世界的人们对未来命运的担忧。1987 年东京会议颁布《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为世界各国指明了一条推动人类进步的新的发展道路。

在对西方历史上关于绿色发展理念伦理价值思想探索的梳理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主要特征是“天人相分”的生态主义伦理观。西方人重视对自然的认识、思考,并致力于战胜自然、控制自然,相信人在宇宙中相对独立,具有自主性,人的主体性也得到了广泛承认。同时,西方历史上关于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探索是时代的历时性产物。一方面,工业文明发展受挫、技术异化、价值异化的困境导致全球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给人类带来了警示;另一方面,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西方绿党政治的兴起都迫切要求人类有长远的历史眼光,推动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与解放。这些都为新时代的绿色发展理念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也对我们当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其一,发展我国的生态事业,必须立足中国国情,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相较于西方经过长达几百年的发展造成巨大污染后再采取系统性的生态恢复行动,处于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我国,其环境承载力和生态恢复力已然接近极限,在发展压力、治理手段和治理难度的困境下,必须摒弃西方资本主义近代文明中征服自然、功利主义的观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人与自然互利共生,才应是我们的首选。其二,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当社会呈现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态势时,强大的道德力量将促使更多的人树立这一观念,以之规范自己的行为。伦理的协调作用和道德的平衡功能使得人们改变对自然的态度,启发人们应当具备造福于子孙后代的社会责任意识,从社会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开采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其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走和谐共生的德化互动道路。历史表明,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假若自然生态被完全破坏,人类也就真正失去了安居乐业的家园,其发展更无从谈起。所以,必须把保护自然贯彻到人类主体性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各方面,逐步达到和谐共生的“至善”之境。

三、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伦理价值的实现路径

在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新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对生态危机认识逐渐加深,了解到生态危机根源于人类不合理的价值观念和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改变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是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与此同时,绿色发展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逐渐成为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标准。将绿色发展理念的伦理价值融入道德体系之中,就是要将一个国家和社会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融入普通个人的道德意识之中,使之转变为其遵守的价值准则和行为的基本规范。解决人们对于绿色发展的认识问题,可以使人们对个人生活中“绿色”与“非绿色”行为进行准确判断,构建推进个人行为绿色化的道德规范体系,引导顺应绿色发展的道德评价与舆论导向,促使人们在自身的道德行为中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最终以影响和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来提升人们爱护自然的自觉性。

1.将绿色发展理念的伦理价值融入道德教育之中

绿色发展理念既是科学的又是现实的,需要将其潜移默化地落实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来实现。为了破解目前经济与生态之间的困境,必须努力挖掘、传承、保护和利用绿色文化资源,加强绿色发展理念及其伦理价值的宣传与推广,大力弘扬生态文化与生态道德,使绿色发展观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让绿色发展理念变成人民群众共同的价值追求。道德教育是全民的、终身的教育,它依靠对群众开展绿色发展理念的培育以及对生态伦理人格的重塑,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同时,它能够把抽象的绿色发展意识与绿色发展理念的伦理价值观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是培育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伦理价值的重要手段,是引导公民爱护环境的有效方式。

将绿色发展理念的伦理价值融入道德教育之中,必须科学完善道德教育目标。从目前道德教育工作的现状来看,学校是道德教育的主阵地,绿色发展理念的伦理价值也必须通过思想政治课或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全面覆盖和广泛普及。因此,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转变传统的德育理念,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有机融入绿色价值观和生态道德文化教育。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对学生开展绿色价值观、生态道德文化、环境法规等知识的教育和宣传,深入发掘各科目和教学活动中蕴涵的生态伦理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自觉树立对自然承担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的观念,提升学生建设美丽中国的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将培养具有强烈的绿色发展意识、能够形成绿色发展理念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人,作为道德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为建设优美社会环境、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将绿色发展理念的伦理价值融入道德教育之中,必须全面开展生态环境教育、国情教育、绿色价值观教育。政策制定者、企业管理者、学生等广大社会成员,都是道德教育的对象,都应当承担起自己的道德责任。要将绿色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单位员工教育、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中,大力促进绿色价值观在学校、企业、单位、农村、社区的广泛普及。在社会全体成员中树立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主人翁意识,提倡低碳出行,合理消费,健康生活。推行绿色思维方式,在决策的制定、推行、管理等过程中都要融入绿色发展理念,都要综合考虑生态、经济、资源、人等各个要素,使越来越多的人深刻认识到:保护与发展并不矛盾,青山和金山可以“双赢”,让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充满浓厚的绿色氛围,让美丽中国的绿色底色,一天天愈发清新养眼。

将绿色发展理念的伦理价值融入道德教育之中,必须大力创新道德教育方式。要善于利用现代传媒手段,通过电视、互联网、手机等普及绿色发展的伦理理念和道德价值,推广系统的环保知识,利用网络直播、线上专题讲座、网络论坛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引导公众更便捷地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讨论、互动之中,鼓励人们从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做起,从点滴小事着手,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健康习惯和道德行为,并最终增强全民族的绿色发展意识。

2.将绿色发展理念的伦理价值融入道德规范之中

人的道德行为是以道德规范为约束和引导,在长期的社会发展和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作出某种行动与行为前,会直接根据道德规范的内容和要求进行衡量或判断,从而作出选择。将绿色发展理念的伦理价值融入道德规范之中,就是要将其体现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共同道德行为要求之中,使社会主义社会的全体公民都能将绿色发展理念及其伦理价值作为共同遵循的最起码的生活准则。因此,必须构建“善”的生存方式,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道德的基本规范和人们的行为准则,推动体现绿色发展理念及其伦理价值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构。

在生产方式上,必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道德规范,改变过去过分依赖物质资源消耗、过分依赖粗放经营、过度依赖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发展模式,以改革、科技和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可持续的绿色生产方式。一是要以经济能源绿色化扩大绿色供给。首先,需要转变投资需求主导型的发展方式,创新绿色技术,以新能源、新工艺、新服务等绿色产业的创新作为绿色经济崛起的新动力。其次,要调整产业结构,以绿色技术和智能技术改造、革新具有特色优势的传统产业,加强节能减排,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建设高端、优质、高新现代产业为契机,推动新兴绿色产业的发展;重视现代绿色服务业的作用,突出发展现代物流业、生态旅游业、物联网等新兴业态。二是要通过制度体系绿色化扎实推进绿色发展的各项工作。对践踏法律和道德底线的行为严惩不贷,让继续坚持污染排放、非绿色生产的企业付出高昂的成本代价。

在生活方式上,必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道德规范,倡导绿色消费和环保消费,摒弃无节制无限度的物质性过度消费。过度消费造成人的欲望明显大于地球生态圈的承受能力,这种生活方式也是引发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科学合理的绿色消费方式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要求人们的消费行为保持在理性所许可的范围之内,主动选择绿色商品,减少废弃物和垃圾排放。培育和推广以节约为基础的现代消费伦理,在生活工作中从当下开始,从身边的小事入手,珍惜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维护生态平衡,构建真正有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的、健康的、文明的消费方式。

3.将绿色发展理念的伦理价值融入道德评价之中

把绿色发展理念的伦理价值融入道德评价之中,就是要加强道德评价对行为主体的约束和引导,通过社会舆论的外在评价、内心信念的自我评价明确绿色发展理念的伦理价值标准,进行科学有效的道德教育,推动每个人把自己的行为调整到符合绿色发展理念伦理价值的要求上来。

将绿色发展理念的伦理价值融入道德评价之中,应当使道德评价对象更加广泛和道德评价标准不断提高。就道德评价对象而言,要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倡导和践行绿色金融、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由此可知,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的伦理价值覆盖面更广、内涵更丰富。因此,评价对象也应当从个人的日常生活行为逐渐扩展到群体组织、生活理念、经济活动、文化交往等多方面。就道德评价标准而言,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及其伦理价值重点要求处理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处的关系问题,同时应将原有的“可持续发展”提升为“永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强调可以持续,是最低标准和底线要求,而永续发展强调的是永远持续、一以贯之的更高标准。这说明绿色发展理念有着明确的道德评价准则,即是否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将绿色发展理念的伦理价值融入道德评价之中,应当高度重视正确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社会舆论会对人的行为进行善恶价值判断,并将其反馈给行动者包括广大社会成员,它虽然不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但会使人们通过舆论的指责或称誉,自觉反省自己的做法,并为自身合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准则的道德行为而感到自豪和满足、有成就感,继续坚持这种做法;而违背这个准则、做出不道德的行为的人则会承受社会舆论的压力,迫使其尽快修正错误,弃恶从善。因此,建立健全环境舆论问题的收集、监督、反馈的体制机制势在必行,以便对涉及生态环境的舆情事件进行快速应对和专业判断。对违背绿色发展理念道德标准的行为,特别是事关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重大环境问题要给予舆论谴责,形成舆论压力,以此引导正确的道德评价,营造传播绿色发展理念及其伦理价值,提升人们对其认同感的社会道德舆论氛围。此外,还可利用媒体扩大道德评价影响。根据其传播范围大、效果反映好、影响也更久远的特点,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台、互联网等形式,进行立场鲜明的道德评价,正确引导社会道德舆论。对从利己主义出发、为谋取不当利益而肆意牺牲生态环境的做法给予通报和处罚,对坚持集体主义、依照绿色发展的先进事迹进行嘉奖和宣传,发挥这方面榜样的示范作用。这些将推动社会舆论和氛围向着有助于宣扬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向发展。

4.将绿色发展理念的伦理价值融入道德行为之中

无论是进行道德教育、完善道德规范还是开展道德评价,最终的落脚点都是要使人们在自身的行为中贯彻或体现绿色发展理念及其伦理价值,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在伦理价值体系中,道德行为是最关键最实际的一步,也就是说,如果不实施相应的道德行为,绿色发展理念及其伦理价值就好比镜花水月。因此,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伦理价值的实现路径必须落实到人们实际的、具体的道德行为之中。

广大人民群众要树立主人翁意识,明确自己既是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价值的享有者,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行为息息相关,它反映着公民对绿色价值观的认知水平与实践能力,直接影响着社会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可以说,保护生态是每个人的本分和责任,每个人都应当自觉参与绿色发展活动。因此,应将绿色发展理念的伦理价值融入道德行为之中,每个人都要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坚持共建共享的道德责任,各尽所能,各展其才,为绿色发展的有效开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不仅要树立公民的环境权益观念,还要树立公民的环境义务观念,全力构建一个生态环境人人共享、人人尽责的社会。具体说,人民群众要自觉强化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培养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各行各业要主动承担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的社会伦理责任,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促进创新驱动发展。

可以预期,全体社会成员如果能自觉构建并积极实践珍惜资源、绿色消费、健康出行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切实提高对于绿色价值观的认知度、执行力,努力投身于美丽中国建设,同时又通过以自身行动影响他人、影响社会,形成全民参与、人人共建的强大合力,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我们就能大踏步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书写绿水青山新画卷,让雾霾消散,绿水长清,天人合一,永续发展。

猜你喜欢

伦理道德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死亡伦理思考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