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场经济背景下人之比较的伦理追问

2019-12-15彭怀祖

伦理学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物质利益负面效应市场经济

彭怀祖

人之比较在中国有着厚重的基础。数千年来,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形态,农民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职业,农村是中国人的主要生活场所,劳动方式趋同、处于熟人社会状态、人口众多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特征,人与人之间存在较多的共同性,使人之比较有了可能,它逐渐成为中国人的习惯。先贤敏锐地发现了这种现象,并将其凝练和提升,使之成为治理国家、处理社会问题、提升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正能量。

恰当的人之比较确实会起到率先垂范、知耻而后勇、学习他人、不伤害他人等一系列道德作用。然而,人之比较是一把“双刃剑”,只注重人之比较的正面效应,忽略其负面效应,不是对人之比较的客观、辩证与全面的认识。试图通过人之比较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为自身懈怠寻求借口和慰藉,显然是不妥的,这些思维方式如果得到固化,这种状况如果在社会蔓延,极易形成较大的负面效应。

令人忧虑的是,市场经济的弱点——功利性过强激活了人之比较的负面效应。炫耀已不是个别现象,甚至会演变为狂傲;嫉妒已成为一些公众的习惯,甚至有向仇富发展的迹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微妙和复杂,互相指责进而落井下石已不是社会的个别现象。由此,剖析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之比较负面效应的原因及表现,探索人之比较负面效应的矫正与消减,显得急迫和重要。

竞争配置资源是市场经济的核心要义,竞争性、公开性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市场经济激活了人的自利情结,只要通过自身努力,充分发挥长处,就能在市场通过竞争获取资源,这样的体制安排,必然促成全社会充满活力,资源的配置亦会体现合理性、科学性,全社会财富总量的持续增加有了基础性的保证。然而,竞争与获取资源直接挂钩,获取资源即意味着自身的一些欲望能够得到满足,自己的功利有所增加,全社会每天都有着无数次的配置资源活动,一部分人获得成功,一部分人遭受失利,它直接导致了公众聚焦功利、在乎功利,必然会产生功利性过强的局面。

信息社会对功利性起着极强的推波助澜作用。点击率直接关乎网站的效益,强化人之比较是提升点击率的有效途径,引导公众和他人的待遇、处境等加以比较,通过比较获得安慰和快乐,它远比通过自身努力取得成功容易许多,因而点击率会居高不下。网络提供了人之比较的广阔空间,网络群体具有一定的虚拟性,“心理群体是一个由异质成分组成的暂时现象,当他们结合在一起时,就像因为结合成一种新的存在而构成一个生命体的细胞一样,会表现出一些特点”[1](P14)。以往人与人之间的比较主要局限在熟人之间,常常集中在年龄相仿、工作相似、价值趋同等人群之中,信息社会则打破了这种界限,将人之比较的范围有了最彻底的提升,让人之比较通过网络不断发酵,动动手指就可以和世界范围的任何人产生比较。以往的人之比较可能缺乏自觉性,比较的内容往往是碎片化的,比较所占的时间也非常有限,然而网络会不断导引、刺激公众,寻求公众的共鸣点,不断促成公众与他人联系起来,从而逐步形成人之比较的习惯。

具体而言,人之比较的负面表现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比较感受比他人高出一筹的愉悦,有的人甚至已将炫耀成为习惯。一些人在竞争中屡次成功,会以为有了瞧不起人的资本和条件,认为自身的能力和努力比别人要高出许多,自身得意和瞧不起他人是应有的态度。有的人因为有着比他人更多的配置资源的能力,即认为自己比他人优越,甚至认为这是高人一等的筹码,它必然会带来自尊与他尊。有的人以为通过随意消费资源,即可以获得快乐、排遣忧虑。还有一些公众常常津津乐道他人的不幸,认为尽管自己有诸多不如意,他人比我过得更差,心里就多了一份优越感。

二是通过比较感受到自己总不如他人,进而产生羡慕、嫉妒、恨的感觉。如果没有坚强的毅力和良好的心态,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必然会感受到无尽的压力,这些压力一部分源于自身常常遭受失利,一部分源于他人不断取得成功。通过和他人的比较,逐渐产生羡慕的感觉,这只是人之比较浅层次的负面效应,问题在于,当羡慕成为习惯,自己又经常处于不如意的态势,羡慕会逐渐转化为嫉妒甚至产生恨的感觉。

“如果社会上一部分人的非正义行为没有受到有效的制止或制裁,其他本来具有正义愿望的人就会在不同程度上仿效这种行为,乃至造成非正义行为的泛滥。”[2](P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之比较的负面效应有愈演愈烈之势,对此不加以深刻剖析并着力去矫正,对人与社会都会产生广泛的消极影响。

不把自尊建立在自身努力、提升修养、保持个性等基础之上,不把他尊的获得建立在内心深处带来的对他人尊重的基础之上,强调把别人比下去而获得尊重,进而趾高气扬,这样的表现常常和自傲甚至狂妄联系在一起,是无法真正获得他人尊重的。功名不会天然地和受人尊重划等号,只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取得了非凡的业绩,又能够反哺社会和他人,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尊重。即便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只要能够自立自强、平和待人,同样会获得社会和他人的掌声,享受人生的快乐。

如果消费缺少独立性,多出比较性,那么消费的无限膨胀渐渐会成必然。事实上,期盼通过消费在人之比较中得到快乐,是很难实现的,因为他人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指向是自身所不能把握的,自己的消费可能性又会受到诸多限制,无论怎样竭尽全力消费,总有他人的消费是你力所不能及或意料未及的,被人之比较“牵着鼻子走”的消费,满足的愉悦永远在自身的面前虚晃而无法触及。无论从珍惜资源,还是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的角度出发,理性消费、合理消费、提倡按个人意愿消费才是科学的。现在的问题在于,有一些消费已和满足虚荣呈挂钩的趋势,消费常常被铺天盖地的广告效应所裹挟,已不是实实在在的生活需要所至,对此必须警醒和警惕。

一些人在竞争中经常失利,他们会把失利写在脸上,看不到他人在高收入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常常认为所有的高收入者,或机遇实在太好,或太会投机钻营,或社会不公所至,对市场经济重要法则——在市场通过公开竞争配置资源存有疑虑,不认同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必然存在差距的现实,期盼社会呈现平均主义局面,即便自身不够努力,或努力方向有所偏差,也要让社会承担相应的责任,不能让其收入在全社会成员中落伍,这种人之比较的心态和行为,必然会伴随埋怨情绪,从而难以提起自己的精气神,使自身长期处于心态不良的状态。

在物质利益方面的比较,往往抹杀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存在一定程度差异的合理性。就人的职业而言,企业家承担着经济风险,也可能有着较高的收入,公务员收入大致固定,工作也相对稳定,如果公务员一定要和企业家比较物质利益的多少,则从源头就缺少合理性,除了比出消极、沮丧,甚至比较往往成为腐败的萌芽。人与人之间在受教育状况、家庭经济背景、生活地区综合条件有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会成为竞争配置资源中能否获胜的重要先决条件,而且每个人的长处和短板是有差异的,不是所有的人均适合从事经商职业的,盲目攀比只会陷入困境。

事实上,期盼通过人之比较把别人比下去,或者排遣怨气,既不能带来自身的努力与上进,也不会给比较者带来内心深处根本性的幸福感,因为社会每天都在变化,他人的情况是自己所难以把握和决定的,永远都有人比你更富有,也永远都有人能在逆境中通过不断努力取得成功,把追求美好生活的重心放在与他人的比较方面,无论是觉得比他人高出一筹,或者不如他人,只要心态失衡,都会将人之比较的负面效应显示出来,对自身、对他人、对社会均会产生负面影响,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人之比较的负面表现,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差异比较,得到精神方面的满足或沮丧,是人被“物化”的典型体现。“我们需要一场终极启蒙,这种启蒙的主题以一言蔽之,那就是:‘学会在一起’。”[3]在一起不能依赖互相比较获得愉悦,而应该高扬独立等精神。如果始终想着把别人比下去,或者嘲讽他人的不足与不幸,社会必然呈现混乱的局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定是非良性的。“人能够在一定意义上不屈从于自然法则的因果关联,基于一种强大的抽象思维能力,形成一种自由自主的行为决断,从而享受自由与责任、权利与尊严、道德与文明。”[4]在市场经济弱点面前不应该束手无策,“人的特殊功能是根据理性原则而具有的生活。”[5](P280)必须旗帜鲜明地弘扬独立、自主、平等、尊严等精神,让这些理念逐步得到弘大,成为市场经济氛围之中的清流。唯有这样,才能从源头逐步克服人之比较的负面效应。

所谓独立精神,主要是强调每个人都是丰富而完整的、光彩夺目的世界,或快乐或忧虑,或从事体力劳动或进行脑力劳动……所有这一切,没有两个人完全相同的,自身的运行轨迹当然有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导引,但究其根本性而言,还是思维给出的价值取向以后的独立实践。尽管市场经济将物质利益处于中心的位置,物质利益确实是人的价值取向中重要的有时是不可忽缺的一个方面,然而这不是否认人的独立性的理由,每个人都是不可替代的,无论富有还是贫穷,都有其有别于他人的、生活的丰富意义,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抹杀人的独立性和存在感。“原则上没有理由否认可用一些人的较大得益补偿另一些人的较少损失,或更严重些,可以为了使很多人分享较大利益而剥夺少数人的自由。”[6](P26)尊重每个人的独立精神是现代社会的必需。

所谓自主精神,主要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性不能否认任何人享受生活的权利。无论处于怎样的经济状况,都应该把可能和需要有机地联系起来,作出符合可能、满足需要的判断,并付诸实施。市场经济和信息社会提供了价值多样的场景,自己选择价值取向,并在选择、确认、实施、回味活动的过程之中感受生命的美丽与可贵,只要是社会允许的、自身喜欢的、条件可能的行为,都应该不顾及他人的评头品足,不考虑是否应该从众,真正活出自己的一片精彩。

所谓平等精神,是指无论物质条件存在多大差异,人格方面永远、一律平等。文明社会的标识必然是多维的,其中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一定是重要内涵。因为比较富有、自以为有了瞧不起人的资本,随意对他人颐指气使,恰恰暴露出自身的粗俗;因为有些文化,即可以随意指点江山,常常有着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常常认为他人处于缺少文化甚至无知的状态,恰恰透视出涵养的欠缺。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差异巨大,市场经济又带来贫富差距扩大的必然,在这样的条件下,呼吁弘扬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尤显重要,对于经济上处于弱势的人群而言,永远不妄自菲薄,保持良好心态,坦荡、大气地面对他人,是非常重要和可贵的。

所谓尊严精神,它包括两个方面:自尊和他尊。自尊并不是盛气凌人,也不是孤芳自赏,“不能有傲气,但要有傲骨”充分表达了自尊的内涵。“一个有价值的东西能被其他东西所代替,这是等价;与此相反,超越于一切价值之上,没有等价物可代替,才是尊严。”[7](P53)可见尊严极为重要和极其不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受物质利益的诱惑,不因为自身经济条件和他人有差异而处于情绪低落的状态,是做人的重要准则。是否对他人尊重,是否保护他人隐私,是否维护他人尊严,常常是一个人品格和修养的试金石。人每天都在接触他人,信息社会把人和全世界任何地区的陌生人都瞬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你对他人的态度,会不断有所呈现,甚至会被放大,尊重他人、低调内敛行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文明社会对人的重要要求。

市场经济体制会不断走向成熟,这并不意味着市场经济能消除自身的弱点,能够弱化人之比较的负面效应。市场经济必然带来贫富差距的扩大,必然会引导人们过分关注物质利益,因而人的独立、自主、平等、尊严精神更显弥足珍贵,必须发扬逆水行舟的精神,全方位弘扬它们。

如何才能享受美好生活,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还是通过和他人的比较而获得,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路径。期盼通过和他人的比较获得快乐,自己已把追求美好生活的主动权拱手相让,自己不思进取、希望比别人高出一头,此种愿望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如果你想与他人比较,信息社会给了你最好的工具和无限的空间,会让你比之不尽、永远处于失意和懊恼的情绪之中。任何时期自身的努力都是必不可少的,任何人的每一点进步,都需要战胜懈怠、克服犹豫、辛勤工作,因为成功来之不易,因而愉悦会更加深刻。“劳动是劳动者的直接的生活来源,但同时也是他的个人存在的积极实现。”[8](P28)劳动是艰苦的,然而通过劳动获得正当的收入、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行为准则,把关注度集中自身的艰苦劳动方面,由此得来的幸福感是深刻和值得自豪的。

对人努力问题的讨论,可以有三个方面的维度,即不断努力、刻苦努力和努力得当。

不断努力对已取得成功的人士而言尤显重要。有些人通过自身努力在竞争配置资源中获得了较多的资源,已经比许多人富有,如果就此停止不再努力,不把不断努力作为自身的目标,把目光聚焦于和他人的比较方面,热衷于炫耀甚至放纵,这是浅薄的表现。停滞不前必然会被其他人所超越,仅仅把努力作为谋生的需要,则难以领悟到不懈追求的快乐。唯有不断加强学习、充实自己,不停止努力的脚步,尽所能反哺社会、关爱他人,这样的表现才会获得持久的掌声。

刻苦努力是不易的,必须坚持。每个人与生俱来均有着程度不同的惰性,能够增强自觉意识,逐步克服拖延、松散与懈怠,让奋发努力成为习惯,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所有的努力都建立在定力的基础之上,是战胜自己的重要体现,由于千百万人的刻苦努力,社会的文明与发展才有了最坚实的保证。深刻认识市场经济的残酷,坦然面对竞争配置资源的失利,才能以坚强的毅力刻苦努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一些行业逐步被淘汰,更多的行业正在兴起,社会的分工愈加复杂、细密。对每个人而言,时常反思自己的长处和短板,根据社会需要明确并不断调适努力方向,是非常重要的。应该看到,一些行业收入较高,另一些行业收入较为普通,如果不掂量自身的可能性,一哄而上从事收入较高的行业,许多人会品尝一次又一次失利的苦果。市场随处可见诱惑和误导,剖析自己、认清现实,在恰当的方向不懈努力,才是值得提倡的。

我们正处在日新月异、深刻变化的时代,社会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信息社会的扑面而来,人们不断感受到竞争的不易与残酷,以物质利益为代表的功利性愈来愈显示出强势,功利性过强如大水漫灌至社会的各个领域,人的世界不断被物的世界侵蚀,人之比较的负面效应不断显现。面对这样的态势,弘扬独立、自主、平等与尊严的精神尤显可贵,提倡自身不懈努力、刻苦努力与努力得当非常重要。

猜你喜欢

物质利益负面效应市场经济
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农村空心化及其次生问题的治理路径——以商洛市为例
当代大学生网络使用不当带来的负面效应分析
高中生非正式群体的负面效应与积极应对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观与物质利益思想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对物质利益的初步探索
利益与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的现代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