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传统曲艺徽剧的认识
2019-12-15陈博洋
陈博洋
(河南大学音乐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一、中国传统曲艺
(一)中国传统曲艺的定义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之一的传统曲艺不仅是中国人的文化,也是世界的,它具有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富有节奏、丰富多样的曲艺语言,为此,有太多戏曲艺术家为戏曲的传播奉献了终生。中国曲艺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戏曲有生活的影子,生活里也包含了戏曲的丰富性。
(二)中国传统曲艺的历史
以出土文物和现存的文献史料为证,曲艺元素出现在先秦,孕育于秦汉,成熟在隋唐时期,发展在宋元,明清时期实现繁荣发展且大部分曲种流传至今。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徽剧被列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之列,借此我们也可以认识到中国传统曲艺背后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
二、徽剧
(一)徽剧的历史
徽剧表演的繁荣期在清乾隆时期。清中叶以徽调和徽昆为主的徽剧已成为一个完整的声腔体系,而徽班的发源地石牌的演员也不断地走向京城。
徽剧表演的鼎盛期在清嘉庆至道光年间。乾隆五十五年,徽班高朗亭率三庆班入京演出使徽剧轰动整个京师。而后在乾隆、嘉庆年间进京的还有四庆徽、五庆徽、四喜、春台、和春和三和等。其中以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班最有名,人称“四大徽班”。
清道光八年至十三年间,汉调众多艺人在北京加入徽班,徽、汉再度合流,出现变“诸腔杂陈”为“以皮簧为主”的新局面,直到1840年前后京剧诞生。之后的徽调仍在安庆府乃至皖南地区及婺源等地发展。
(二)徽剧历史上的大师
程发全,男,汉族,著名徽班艺人,文武老生。自幼就跟其父学艺,十一岁入班随朱正元学习武生,曾在“老庆升”、“福喜堂”、“新彩庆”、“老阳春”等班演出。后由他的父亲引荐拜名角程春友学习二花。所学武二花剧目有《打龙篷》、《醉打山门》、《竹林计》等,武三花剧目有《三盗九龙杯》、《三岔口》、《花蝴蝶》等等。随后他拜名大花朱金元门下,学习了《锁五龙》、《霸王别姬》、《收张奎》、《御果园》等戏。1956年程发全参加了安徽省第一届戏剧会演,所演出的《三档》和《八达岭》均获得了一等奖,同年他因《英雄义》、《醉打三门》、《三挡》、《八达岭》、《一箭仇》等四幕剧被梅兰芳推荐参加了北京市的京剧会演,受到了业界一致好评。
还有程松顺,男,汉族,著名徽班艺人,老生演员,他擅长的戏目有《李世民》、《空城计》、《定军山》、《龙虎斗》、《乌盆记》、《搜孤救孤》和《打渔杀家》等。在1954年被邀请赴上海参加华东戏剧会演,所扮演的《蓝关渡》获得了大会的荣誉奖。1956年被请到了安徽省徽剧团传艺,所教授的老戏有《龙虎斗》、《蓝关渡》等十余出。
(三)徽剧经典曲目
徽剧的曲目有很多,《龙虎斗》、《八达岭》、《李世民》、《空城计》、《定军山》、《乌盆记》、《搜孤救孤》和《打渔杀家》等,都流传很久并由名家演绎。徽剧的表演题材广泛,既有《八阵图》、《水淹七军》、《龙虎斗》、《七擒孟获》等历史题材的大戏,又有《踢球》、《闹灯》、《骂鸡》等生活小戏;还有生旦戏《赠剑》、《断桥》、《醉酒》等。
(四)徽剧的传承
作为改革开放之初就被国务院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徽剧,承载了中国上下几百年人们的智慧,并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简单的唱词中,用那些红白颜料和精致的穿戴塑造出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在一声声或清亮或婉转的唱腔中,烙印着中华历史浓墨重彩的血泪与悲欢,徽剧不仅仅是一句唱词、一个漂亮的眼神。
在改革开放40年的今天,徽剧的“一母同胞”——新徽商正在崛起。通过徽商的发展,带动了徽剧的复兴。如一些大型企业和集团,同徽京剧院签订了合同,以企业或者集团的名义在城市和农村进行义务演出,这样既可以宣传企业文化,还可以丰富人民的业余生活。当然,在徽剧情势一度低迷的今天,政府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经费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三、结语
古老的徽剧锻造了一部部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也留下了许多让人无法忘却的动人故事。生活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中国传统曲艺留给我们的可能只剩下每年春晚最后十几分钟的曲艺表演,和过年回到爷爷奶奶家时听到的老式收音机里面传来的咿呀声响,“千禧一代”的娱乐更多地倾向于互联网娱乐,而对于我来说,使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中国曲艺之一的徽剧焕发出新生机的重要途径,在于如何运用互联网时代的快捷性,和现代年轻人也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有机结合,使中国曲艺文化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