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模式下评弹艺术的推广与发展*

2019-12-15陈迪芸

黄河之声 2019年7期
关键词:书场互联网+传统

陈迪芸

(上海大学音乐学院,上海 200444)

一、“互联网+”模式

“互联网+”是近几年社会上出现的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流行名词,它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可以提升全社会的生产力和创新力。人们对其优越的便捷性和功能性优势产生了极大的好感,进而也开始有了信任感和依赖感。从这些方面来看传统的文化艺术推广形式也在这种模式下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互联网+”在当今社会的运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如今国内外对于“互联网+”和其他学科结合的研究现状已经有不少的成果,在查阅了不少文献资料后发现,对于“互联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业,制造业,农业,社会,教育等方面,并且已经在这几年初具规模地展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文化艺术方面的研究虽然有但是比较少,而关于传统戏曲的研究便更少了,当然这也符合这种模式的推广年限,毕竟是这几年刚刚兴起的一种新兴模式,也是具有巨大发展空间和研究潜力的一个课题。因此这也产生了笔者研究“互联网+”模式在音乐戏曲该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和信心。在这个比较新颖的与传统说唱艺术相结合的领域,笔者迫切想要探索这种模式将说唱形式的代表—评弹艺术进行有效传承和发展的可行性和成效性。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弹

苏州评弹是一门古老的说唱艺术,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非常宝贵的一门艺术形式。它在清朝就开始慢慢传承发展,曾经一度是吸引众多观众的具有江南特色的曲艺形式。一般而言评弹有单人的单档或是双人的双档,也有三人的三档。伴奏乐器有三弦和琵琶,评弹艺人边弹边唱,在表演中给大家绘声绘色地讲故事,不时穿插一些伴奏音乐。所用的语言便是软糯的吴侬软语苏州话,加上优美婉转的唱腔,令人陶醉其中。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江浙沪一带的广播电台时常播放评弹,每到夏天走在外面,便能听到家家户户开着的窗户里传来那亲切熟悉的三弦琵琶,夹杂着酥酥糯糯的苏州话。而到了九十年代电视开始普及,荧屏里的曲艺节目也经常播放评弹,越剧,黄梅戏等戏曲。那时的男女老少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经常是伴着苏州评弹吃饭聊天,品茶会友,悠扬的旋律经常在耳畔回响。蒋月泉,徐丽仙等一大批评弹名家也影响着当时许许多多的听众,令他们陶醉不已。

评弹的内容以长篇故事为主,内容有历史故事,有讲述英雄侠客的传说,也有平常百姓的生活。每天一回逐日讲解,每次大约可以讲一两个小时。曾经传统的评弹吸引着大量的观众,每日说书场爆满,观众出一份茶钱,就可以在书场听一回评弹,作为每日必备的娱乐活动,也是茶后饭余谈论的话题之一。以前评弹的一个故事可以讲数月甚至将近一年,每天在评弹艺人绘声绘色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明日分解”中,观众意犹未尽地离场,同时也期待着明日的说书。但是如今,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娱乐形式的不断增加,观众对这种传统的慢悠悠的说唱形式渐渐失去了耐心。原先的观众听评弹是细品其中的韵味和唱腔,而现代的观众关注的是剧情和结果,大家急于想听完整篇评书。于是评弹的篇幅和持续时间也顺应时代地大大减少,一部说书最多也就一个月左右就演完了。而书场的大幅度关门,观众数量的大大减少也影响了评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和发展,评弹艺人从曾经到处赶场的辉煌沦落到如今风光不在的尴尬境地,确实十分遗憾。同时老一辈评弹艺人的离开以及戏迷观众的不断减少,也让评弹今后在社会上的发展推广显得困难重重。

三、关于“互联网+”与评弹推广发展的探讨

由上文分析可知,评弹艺术在如今科技日新月异的社会中已越发难以用其原本的运行模式来进行推广与发展了。那么,如果用顺应时代的“互联网+”模式,能否让这一古老的说唱艺术焕发新生呢?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另一个传统戏曲—昆剧与互联网结合创作票房奇迹的案例:

2016年7月,北京繁星戏剧村上演了一场昆曲众筹演出《玉簪记》。这场演出宣传不足一个月,却收到了出乎意料的票房佳绩。此次《玉簪记》演出在前期的市场调研进行了大数据分析,找到核心精准的观众群,抛弃传统的宣传方式,以互联网社群宣传为主导,用线上社群推动线下活动,通过网络线上直播及同步互动等方式,将演出顺利完成。短短十天,从出票到售罄,这是互联网众筹模式下昆剧以高科技的媒介创造票房奇迹的一次探索。这次演出的成功,也为其他古老戏曲及说唱艺术的发展之路重新点亮了明灯。那么评弹是否也能借鉴昆曲的新模式呢?下面就几个“互联网+”模式提出一些大胆的思考和研究:

(一)“互联网+音乐”模式

“互联网+”音乐,主要是发挥互联网在音乐行业全流程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音乐行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改变了音乐的创作、表演、接受、传播方式,它增加了音乐的开放性与广泛性。“互联网+音乐”模式是时下非常流行的音乐推广模式,在十几年前就已经有一些音乐类的电脑软件陆续推出,随着目前此类软件和app的辐射范围越来越大,音乐对于人们而言仅是拿出手机输入曲名的距离。在笔者搜索了几个时下较热门的音乐app和音乐电台app后发现,评弹虽然在其中的曲目库中有一些曲目量,但仍然属于比较边缘的地位,无法与时下流行的流行歌曲比较。而打开一些音乐软件或网站的首页,赫然映入眼帘的便是各种中外流行音乐和原创音乐,连古典音乐也鲜有出现。

大胆假设倘若评弹可以与这些音乐软件相互合作,在其首页中占据一席之地,那么点击量一定相当乐观。当然传统的评弹艺术也一定要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出现,正如昆剧在寻求改革试图推广一样,评弹也一定要找到一个合适的突破口,让现代人可以有兴趣了解这一说唱艺术。可喜的是,如今评弹也正慢慢褪去其古老的外衣,不断尝试新的表现形式如与交响乐团合作,与爵士乐队合作,参与多媒体音乐话剧等等,这些新颖的演出形式让观众眼前一亮。当然如果能借由“互联网+音乐”的平台再进行推广宣传,那么受众群体一定不可估量,大家也会重新审视评弹艺术的发展道路。

(二)“互联网+演艺”模式

评弹演出,如果固守原先的书场模式,那么它的受众面和知名度一定也会受到局限。流行音乐之所以可以流行并受到喜爱,是因为其传唱多,收听频率高以及偶像效应带来的一系列粉丝团的炒作行为,而这些成因在当今社会无不通过“互联网+演艺”得以发展壮大。现代观众已不再是剧场里正襟危坐的传统看客了,他们更习惯通过网络收看丰富多彩的演出。直播平台和网络电台的层出不穷释放了观众的情感,也将演艺节目传播到世界各地。

现在的“互联网+演艺”模式改变了原先的融资方式、演出方式、营销方式和制作方式等。试想一下如果将“互联网+演艺”模式运用到评弹演出中,首先其观众群会在相当程度上增加,不再局限于几个书场的演出。通过互联网的大数据分析定位到评弹主要观众,可以有的放矢地推广评弹演出。其次还有十分重要的一点是现代人之所以不愿意听评弹,语言障碍是十分关键的一个原因,苏州话虽然好听但是即使江浙沪一带除了苏州本地,其余地方也不太能听懂,更别提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了。评弹通过互联网传播可以显示唱词,这比在书场演出更占优势,也解答了观众对于语言的困惑,更容易去品味评弹那委婉的唱腔和韵味。另外还有一方面,观众在互联网这个虚拟世界中可以直接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与其他网友互动,不论是对剧情的理解,对演员唱腔的评价还是对乐器的表现都能在互联网中及时反馈,更能体会自我的价值,增加了观赏的乐趣。

(三)“互联网+教育”模式

“互联网+教育”是目前十分热门的一个教育形式,它突破了以往课堂上教育的传统局面,拓宽了教育的广度和视角,在教育的各个学科都有所涉及。

对于评弹这类说唱艺术,其实是非常适合在网络上进行教学的。因为评弹的演出规模以及成本很小,一两个人加上一两个乐器就可以撑起一整场演出,不像其他戏曲要华丽的舞台,跌宕的剧本,精湛的演出和各种舞美配备,所以评弹的教学也只需通过一两人讲解便可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简单易懂,直观清晰,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传播。而且评弹的网络课程价格低廉,通俗易懂,很适合评弹爱好者。通过网络和评弹表演家近距离的接触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艺术,也更能推动评弹的发展。

应该说除了上述所讲的“互联网+音乐”、“互联网+演艺”和“互联网+教育”之外,网络世界还有许多值得探索的方式来帮助评弹进行推广发展。随着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人们接收到的信息不断更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中,一定要用新视野去看待他们的推广方式。相信评弹这一古老的说唱艺术在21世纪会有更广阔的空间来继续发扬光大,希望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观众可以借由互联网擦碰出独特的火花。

猜你喜欢

书场互联网+传统
苏州市2个书场入选 江苏省首批非遗曲艺书场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总体规划 精准扶持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大关街道西一社区百姓书场重新开门迎客
当代评弹书场的模式特征及其发展趋向
——苏州光裕书场现状调查与思考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