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代反腐制度对我国当前反腐工作的启示
2019-12-15吴昕洋郝胜男
吴昕洋 郝胜男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一、对贪污腐败的认识
(一)贪污腐败的界定
1.贪污腐败的表现形式
当今贪污腐败的表现形式不胜枚举,在这里仅列举出古代贪污腐败的表现形式,同时这些表现形式也是当今贪腐的主要表现形式。越有历史性的事物,生命周期越长的事物越值得我们了解与研究。旨在通过对古代这些形式的贪腐的研究来了解现在贪腐的形式及其微弱的变化。其一,官员贿赂。在中国古代,受贿几乎是大部分官员的收入主要来源。贿赂成为了官民勾结,官员交往的方式。为了获得财富、高攀升迁、逃避惩罚、陷害忠良等。①其二,权臣贪赃。我国古代官员的俸禄管理存在着不科学。官员之间的俸禄差异巨大,有的官员家室庞大,妻妾众多,家丁落落。基本的俸禄根本不能满足官员自己和其家庭的开支需要。这其中权臣的需求就更胜一些,权臣的需求和自己的俸禄不成正比。只能向其他人索要财富或是向国库伸手要钱。大家都知道的和珅,在20多年的时间里和珅贪污了合白银8亿量的财富,相当于清朝当时国库10年的收入,真的可谓“和珅跌倒,嘉庆吃饱”。②其三,苛政搜刮。只可谓贪腐成风,祸国殃民。封建王朝的后期,贪官污吏横行,国家的财产被其收入囊中,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骄奢淫逸、国家开支,不得不大肆搜刮民脂民膏。苛政搜刮,鱼肉百姓是封建王朝没落的体现。③其四,买官售爵。顾名思义,买官售爵就是以钱换官意思。其作为选官的一种方式历史由来已久。秦始皇开始,直到汉文帝都把买官作为了一个官吏的选任制度。尽管这种选官的方式在当时的法律是允许的,并且也被封建的帝皇所默认和利用。但是科举之后的买官费用更加的昂贵。掌握朝廷大权的宠臣长期的倒卖官职从中敛财。而买官者只能当官之后鱼肉百姓,享受买来的官职带来的骄奢淫逸。④其五,巧取豪夺。纵观古代中国的历史,皇帝昏庸无道的王朝后期阶段。大都贪官横行,权臣贪腐。朝廷大臣多由奸人把持。这些人欺下瞒上、结党营私、窃取国库。于是巧取豪夺便是巨贪敛财主要手段。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在教育小林则徐时,让其背诵《诗经》中的《硕鼠》一篇。他并告诫林则徐硕鼠作为大老鼠不劳而获,农民辛苦工作,它却坐享其成,可恨至极。父亲进一步告诫儿子以后如若做官,不得像一只硕鼠一样,鱼肉百姓,巧取豪夺。无私,了解民情、同情百姓的疾苦,与贪官污吏和奸佞小人保持这隔离,体现了自己的高风亮节。
2.中国古代对反腐的认识
可以说在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就意识到了贪污腐败的危害性。并有比喻贪腐是国家这座大厦的蝼蚁,蝼蚁不灭,必然导致自己苦心经营的大厦崩塌破裂。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亲眼目睹了封建腐败的事实,对腐败的危害性已经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无论是《左传》⑤“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贿章也。”⑥还是《商君书.修权篇》云:“蠹众而木析,隙大而墙坏。故大臣争于私而不顾其民,则下离上。下离上者国之隙也。秩官之吏,隐下渔以百姓,此民之蠹也。故有蠹而不亡者,天下鲜矣!是故明王任法去私,而国无隙蠹矣。”⑦
二、中国古代的反腐举措
(一)严刑峻法
封建王权的性质必然导致以暴制暴,严刑峻法来防止腐败的滋生和扩散。严刑峻法作为封建王朝惩治腐败的主要策略,其实直到今天都有深远的影响。法家思想在封建王朝中仍是主题思想,法的实施对于封建统治者来言是维护统治,稳定安宁的必要条件。俗话来讲就是“杀鸡给猴看”,杀一儆百,警示不法者不要逾越鸿沟。中国古代反腐的严刑峻法大体经历了以下的三个时期。
1.严刑峻法政策在秦汉魏晋时期的雏形
早在《夏书》就有记载“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这就是惩处贪污腐败最早的法律内容。到了西周时期,制定了《吕刑》,其中的“五过之疵”,其中之一的“惟货”指的就是贪赃枉法,受贿行贿的人。到了第一个封建王朝的开始,秦朝。秦朝实施重刑主义,对贪吏一律从重处罚。而汉承秦律,汉文帝时期就规定“贪腐着不得为吏。”在《秦律》和《汉律》中都不缺乏对违反廉洁官员惩处的法律。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典型的是魏国继承了汉律,把其中的受贿立为《清賕律》,加大了对贪污受贿的处罚力度。
2.在唐宋时期逐渐成熟的严刑峻法
法律在唐朝时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唐朝开创以国家大法的形式把有关贪腐的规定固定下来,划分了官员的罪与非罪、罪轻和罪重的界限。为整治吏治提供了相关的法律依据。而且唐朝《唐律》对与官吏腐败的单独立篇规定,标志着封建万超对于惩治贪腐的一个高峰。宋律沿袭唐律,对与唐律并没有什么大的修改,依然对于贪腐给予重的力度。
3.惩治吏治的严刑峻法在明清时得到发展
到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明清时期,皇权的高度无限提升,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至高无上的皇权,加大了对贪官污吏的处罚力度。可以说在明清时期对贪腐官吏的严刑峻法达到了顶峰。明代一系列的颁布了《大明律》、《大诰》、《大诰三篇》、《大诰武臣》等法外法。所以明代是历史上皇权和官吏斗争最激烈的王朝,也是大肆杀戮贪官污吏的时期。
(二)监察制度
自从秦朝建立以来,封建王朝形成之后,就在中央设立了监察机构来配合行政机关和军事机关的工作。行政机关由丞相掌管,军事机关由太尉掌管,而检察机关是由御史大夫来掌管。汉承秦制,只不过是把丞相制度改为了三公制,三公分别是“大司马”、“大司徒”和“大司空”。这三个官职都是宰相位。而掌管监察机关的御史大夫官位仅次于丞相,但并不是作为丞相的下属,而是与丞相分工不同,是平衡的官员关系。在中央负责监察的御史大夫责任重大,包括三公在内的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都是受其监察之中。在地方监察诸州的监察刺史和在中央负责监察工作的侍御史组成了御史大夫的下属——御史中丞。形成了从地方到中央的监察体系。⑧
自秦汉之后,三公制度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其一,皇权集中并且高于所有的权力。其二,三公并列,互不隶属,但是分工明确,都是服务于皇权。其三,中央官职与地方官职分离,三公主要管理中央事物,而不直接干预地方的行政工作。其四,权位分离,三公的地位很高可以说是皇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三公并没有实权。三公的下属掌握有实权,协助三公工作,但是位置却远不如三公。⑨
三、我国古代反腐的局限性
(一)官僚所享有的各种特权使得反腐败工作很难开展
在反腐的过程中,封建官僚所享有的特权也使得反腐工作很难开展。唐律中有“八议”的规定,所谓“八议”是指法律规定的以下八种人犯罪,一般司法机关无权审判,必须奏请皇帝裁决,由皇帝根据其身份及具体情况减免刑罚的制度。这八种人是:议亲,指皇亲国戚;议故,指皇帝的故旧;议贤,指依封建标准地位极高的人;议能,指统治才能出众的人;议功,指对封建国家有大功勋者;议贵,指上层贵族官僚;议勤,指为国家服务勤劳有大贡献的人;议宾,指前朝的贵族及其后代。⑩所以官员一般都能享受减刑或是免刑的特权。而且各级的官员一局自己的官级大小还分别享有“请”“减”“赎”“当”的特权。一直影响后世王朝的八议制度使得对贪官污吏的惩治力度大打折扣。
(二)中国封建社会具体的施政行为本身就含有腐败因素
封建国家对于社会征收的赋税,对于百姓的徭役。其本质来讲就是剥削和压迫。这种国家的施政行为本身就是一个贪腐的过程,而有些官员只不过增加了一些这个施政行为的深入程度。使得国家的贪腐行为夹杂了某些官员的贪腐行为。吴宗国在《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一书中提到国家对于农民的朝令夕改可谓是无理的掠夺。在明代,国家甚至把大量的土地分给诸王,官田不够分配的就征收农民的土地,农民的土地被征收完了,还要缴纳土地的租税,可谓是“无地之租”。⑪
四、古代反腐机制的不足给当前我国反腐工作的启示
(一)古代反腐工作与现在反腐工作大体上的不同
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反腐实质是以皇权为核心的,皇权高度集中,自上而下的进行反腐败,而当前我们的反腐工作人民群众已然成为反腐工作的前行军,由此可见这与我们当前进行的反腐工作是大不一样的。可以说古代的反腐更是封建统治阶级自身的救命手段,只是希望自己祖上建立起来的王朝能够长久的安稳。但是封建时期的腐败必定是阶级的产物,是剥削的一种衍生形式。这与我国的国情和执政党的宗旨是背道而行的。当今的反腐重点是调节腐败带来的人民矛盾,也是为了解决腐败问题带来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甚至是政治的稳定问题,这是提高国力,改善民生的先行之举。当今尊重与保障人权在反腐工作中也是得以落实的。我国当前的反腐工作一定是在充分保证人权的基础进行反腐败工作。
(二)古代反腐工作对今天反腐工作的建议
1.完善职务犯罪的立法
我国的现行刑法只是在靠后的第8章和第9章规定了有关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一些刑事责任。但是在我国的古代,关于官员违法犯罪的处罚条款都是放在律令的前部,这体现了我国古代对于刑事立法的重视程度。⑫我们当前的官员官员的形式责任立法应该重视起来,用来体现国家对于整治公务员系统的决心,也可以让官员心有余悸,弘扬现在我们“清廉为官”的法律观念。
2.加大对官员刑事犯罪的惩处力度
在现实的司法实践中,由于复杂的原因。法院对当今贪污受贿的官员的量刑存在很大的分歧。这使得学者和民众反应对有些官员的量刑过轻。由于刑法对于官员职务犯罪量刑上规定的模糊性,再加上职务犯罪的取证很难,案件需要考虑的因素过多等原因使得量刑困难。尤其是最近落马官员的无故减刑或是监外执行的情况使学者和民众对我国的刑法在惩治腐败上失去了信心,起不到刑法应有的威慑作用。⑬
3.借鉴古代的监察制度经验,发展我国当代的巡视制度
我国古代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监察体制,虽说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借鉴其优点发展我们当今的巡视制度。我们应该重点考察巡视人员的工作业绩,尽力去保护巡视人员的安全和信息,免去巡视人员的后顾之忧,避免被打击报复。尽力避免出现“官官相护”的现象,完善巡视报告制度,建立起巡视责任制度,在充分肯定巡视人员的工作价值下也要限制其权力,不能使其权力膨胀,甚至变质。
[ 注 释 ]
①司马光.史记[M].上海:中华书局,2011.
②清史稿[M].上海:中华书局,1977.
③王亚南.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7.
④赵翼.廿二史札记[M].上海:中华书局,2010.
⑤杨括.林则徐传[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01.
⑥左丘明.春秋左传[M].上海:中华书局,2012.
⑦商鞅.商君书[M].上海:中华书局,2011.
⑧曾宪义,赵晓耕.中国法制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⑨阎步克.监察制度变迁史稿[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
⑩唐律疏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⑫王琳.反腐(人治与法治的PK)/社会热点关键词丛书 反腐-人治与法治的PK[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
⑬刘国有,薛强.中国古代反腐败法制思想探究[N].天津法学,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