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019-12-15易莹
易 莹
中共衡阳县委党校,湖南 衡阳 421200
如何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对党和国家是一个重要的考验。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时刻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发展的重点任务。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战略性的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从新的高度、深度、广度对农村发展和建设做出了新的工作部署和任务要求,表现出党的高超智慧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乡村建设一直是党和国家工作的核心内容,建设乡村意义重大,把乡村建设好更是一项艰巨而繁重的任务。下面将对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及针对乡村建设我国重要的实践路径做了研究。
一、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建设和发展乡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标志,乡村建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体现。一农业不够发达,需要不断完善和进步。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普遍存在生产技术落后、农业设施跟不上、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低等问题,全面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将乡村农业面向现代化、科技化。二农民不够富裕,需要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坚持马克思主义最核心、最本质的问题就是要实现劳动者的解放,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1]。历史遗留下的农民身份低微、经济贫困、创新不足等问题无不制约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追求要求我们必须对乡村进行大力建设。三农村环境不够美好,需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任何违背社会和自然发展规律的行为都将会自取灭亡,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要求乡村发展应注重生态发展和乡村建设和谐统一。
建设和发展乡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小康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乡村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方面,我国的小康是全民小康,不是个别人、部分人的小康,落后的乡村、贫困的乡民都需要在党的带领下逐渐摆脱困境,走向小康。另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第一个百年目标”的重要内容,历史的责任和使命要求我国必须大力发展、而且迫切需要全面推动乡村建设。无论是从物质基础还是精神生活,都要全面的、深度的建设乡村,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创新农业技术、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质量。
二、乡村建设的重要实践
“新农村建设”是乡村建设的“启蒙政策”。“新农村建设”政策是针对农村发展布局和规划的重要战略性政策,提出了经济是基础的重要论断,明确了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的重要目标,给我国农村的发展和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明确强调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初期的新农村建设还是不健全、不成熟、不系统的发展政策,发展的过程中强调了生产的重要性,忽略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2],使得乡村建设呈现一种病态的发展。
“美丽乡村”政策丰富了乡村建设的内容。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丰富了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对“新农村建设”政策上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补充和完善。美丽乡村政策更加强调农村的生态发展、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重视保护性的发展方式;更加重视将生产资料的充分的高效的配置,尊崇内在和外在共生式的协调统一。2017年2月5日,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深入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又进一步完善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容。在美丽乡村建设政策的引导下,全国各地推起了农村改革热潮、发展热潮。2018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省15年间的乡村建设事业取得的优异成绩提出表扬,强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要注重“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方法策略。
“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乡村蓬勃发展的重要法宝。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审视乡村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全面聚焦“三农”问题,多方位、多层次地为乡村建设提出更与时俱进的新要求;深层面、广领域的为乡村建设的内容和体系提出更先进的发展目标。综合“五位一体”,充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时因地、战略性的构建农村建设新体系,科学性、合理性的布局农村建设新局面,绘制了一张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的蓝图。
三、总结和展望
乡村建设是我国全面推进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任务,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要不断推进乡村建设,加快乡村建设的进程,尽快、尽早克服“三农”问题,不断深化农村、农民、农业改革,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创新能力,最终实现城乡同发展、齐进步、共富裕的美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