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本科生暑期支教:问题与对策*
2019-12-15肖佩蓉
肖佩蓉
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是一项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公益性活动,越来越多的高校本科生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投身于支教活动,这对提高高校本科生思想政治素质、改善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短缺状况、帮助农村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一、“高校本科生暑期支教”存在的问题
(一)支教动机不纯,利己心理严重
由于国家所支持的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大学生支教团政策及学校的倡导、社会的关注等因素,促使大学生志愿者积极地参与暑期支教活动。虽然大部分的支教大学生抱着为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献爱心的初衷去参与支教活动,但还是有一部分大学生支教动机不纯,目的不明确,甚至为自己谋取一些利益才去参与支教。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参与支教是一次“短期旅行”,近一半的大学生只是想通过支教来锻炼一下自己,获得一些经验,丰富自身阅历,将来在简历上增添一些光彩,也有人是为评奖评优、保研增加砝码。不难发现,大学生参与支教活动的功利性不断凸显,定位不准、动机不纯、为己谋利、盲目支教,这势必会导致支教者在支教过程中出现“三分钟热度”,应付性心理等现象,进而影响支教质量和支教队伍的形象,导致支教效果和预期存在很大的差异。
(二)缺乏严格的选拔、培训和考核制度
支教组织在对支教大学生的选拔、培训和考核方面缺乏规范性。在人员选拔方面,没有成熟的制度条例,随意性强,门槛较低。有的支教者凭借自己的一腔热情和一技之长入选,有的社团把“能吃苦,适应能力强”和英语是否通过四六级作为选拔的标准,这明显地缺乏科学性,导致支教大学生良莠不齐,支教队伍的素质难以得到保障。在人员培训方面,多数支教大学生表示自己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有的参加过简单的教学讲座或与以前支教过的学长学姐进行短暂的交流。可见,支教组织对支教人员进行的培训往往形式大于内容,缺乏系统化、专业化的训练极易致使课堂管理混乱,教学质量低下,支教流于形式。与之相应的考核制度也严重缺乏,在支教过程中,支教组织没有对支教效果进行跟踪评估,没有对支教人员进行考评,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建立合理有效的考核机制有利于短期支教的持续进行,只有通过有效的考核才能找到差距,发现问题,进行有效激励。
(三)支教大学生能力和经验不足
虽然参与支教的大学生是高校相关组织挑选出来各方面较优秀的学生,但这些学生知识储备不够,且缺乏实战经验,突然由学生转变成老师,在角色互换中需要较长时间来适应。且参与支教的大多数为低年级的学生,非师范专业的比例较高,他们的学科专业水平较薄弱,对教学过程十分生疏。部分支教者认为中小学阶段的课程十分简单,没有必要花时间去备课。支教者对课前的教学准备不充分很容易导致授课内容缺乏逻辑连贯性,学生听课积极性降低,影响课堂效率。另外,在支教方法和模式上没有积极思考创新,没有打破常规教学范式和唯分数论的教学理念,容易导致大学生支教活动随意化和形式化。
(四)保障措施有待加强
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旨在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帮助受教学生,是意义重大的公益性活动,必须要有相关的制度保障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大学生支教的地点一般选择在落后偏远的地区,条件艰苦,自然条件恶劣,交通闭塞,甚至会发生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使得支教活动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此外,大学生对当地风俗民情知之甚少,语言不通,存在沟通障碍,又不适应当地的生活习惯,基本的生活条件得不到保障,在吃住方面存在较大问题,这对支教的深入开展造成诸多不利影响。
(五)没有长远规划,缺乏持续性的影响
暑期支教活动由于支教地点不断变动,支教时间短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支教效果,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应该建立行之有效的长效服务体系。在支教过程中,当地学生对支教大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在他们心里,这群哥哥姐姐给他们带来了知识和快乐,但面对支教者的匆匆离去又极易产生强大的心理落差。据当地教师反映,经过暑期的“放养”教学模式后课堂纪律变差,学生不把老师放在眼里,变得不爱学习。一些学生认为当地老师讲课没有支教老师讲得好,比如英语发音不标准等现象弄得当地教师很尴尬。同时,支教组织内部也缺乏支教经验的总结和传递,没有考虑后续的活动,进而影响支教组织的良性发展。
二、建立“高校本科生暑期支教”长效机制的对策
在肯定暑期支教的同时也要重视其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就需要支教高校、支教大学生、当地政府、受教学校以及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建立暑期支教的长效机制。
支教高校作为支教活动的直接组织者,一定要有全局性的考虑。首先,应加大暑期支教的宣传力度,拓宽宣传渠道。例如发挥互联网的强大功能,利用好网络平台进行宣传,扩大自身影响力,号召更多的大学生参与支教活动。其次,要抓好源头,细化人员筛选机制,全面地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在选拔过程中,志愿者的教学能力的筛选一定要具体化,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笔试题目、面试题目、教学技能竞赛等选拔出具备相应教授知识能力、学习能力的志愿者。再者,在支教活动开展前,要进行详细的调研活动,应该包括受教学生群体的教育程度,兴趣以及交通,自然环境,风俗习惯等情况,这有助于支教活动顺利开展。第四,建立培训机制。开展培训活动有利于提高支教队伍的素质,是推动暑期支教工作朝科学化、规范化的纵深方向发展的有效手段。第五,建立考评反馈机制。对支教活动设置严格的考评制度,针对支教任务完成的质量进行评判,可以采取积分制、评优等考核措施。最后,高校应与受教地区建立长期对接机制。加强与受教地区的沟通交流,随时掌握对方动态,以便调整以后的支教方案,保障支教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形成一种“接力支教”的长效工作机制。
从支教大学生来看,首先支教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观念,不能把支教当做一次旅游观光,更不能把它当做竞争的砝码,要增强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在支教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加强对教育心理学的掌握和专业知识的储备,以便在支教过程中更有针对性、专业性,面对突发事件也不至于手忙脚乱。其次,要有吃苦耐劳和勇于挑战的精神,不能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再次,在支教过程中,自己的穿着打扮要得体,言谈举止上不要伤害农村孩子的自尊,维护自身和团队的良好形象。
从政府角度和受教学校来看,要提供必要的保障和便利,保证支教活动的顺利进行。理解、支持是支教活动有效进行的重要条件。政府应为支教者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让更多有理想的大学生安心支教。
从社会各界角度来看,支教活动要想取得更好的效果,除了高校、大学生、政府、受教学校的共同努力,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企业、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应积极参与支教活动并给予更多的社会关注和资金支持,综合利用报纸、电视、网络、刊物等各种宣传媒体进行宣传,号召年轻人关注和投身乡村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支教活动氛围。
我们不仅希望支教大学生注重自身发展建设,为贫困地区带去更好的支教质量,高校,政府能给予大学生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也期望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共同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