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历代陶瓷简况
2019-12-15韦韩韫
韦韩韫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西 南宁 530007)
中国是陶器的发源地,世界上最古老的陶器是中国江西万年县大源乡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器,距今2万年[1]。广西也是陶器发源地之一,有“万年桂陶”之称,其中广西北部的桂林市是重要的陶器发源地,出土了桂林市庙岩、甑皮岩、大岩遗址陶。庙岩素面陶有1.7万年的历史,大岩遗址陶有9000年历史,甑皮岩遗址陶有8400年历史[2]。从北向南向西,还出土分布于柳州、南宁、百色、崇左市的17处有代表性的古陶遗址。柳州大龙潭鲤鱼嘴遗址陶有9000年历史,南宁市顶蛳山遗址陶有8000年历史,南宁豹子头贝丘遗址陶有7000—8000年历史[3];桂平市上塔村、大塘城、牛骨坑贝丘、罗丛岩洞穴遗址陶,柳州市蓝家村、鹿谷岭、响水遗址陶有六七千年历史;百色市那坡县感驮岩遗址陶、崇左市龙州县八角岩和大新县歌寿岩遗址陶约有5000年历史;钦州市红泥岭、上洋角、独料、马敬坡遗址陶有三四千年历史。商代,北流江流域出现了原始瓷器。西汉,合浦的大量陶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往东南亚,同时生产建筑用陶。今梧州市富民坊陶器通过桂江、西江运往各地销售。东汉后期,广西已生产出成熟的青瓷。唐代,普遍生产建筑用陶。北宋中期,制瓷窑炉遍布广西各地,目前已发掘60多处。北流江流域影青瓷的品质全国罕见。今容县城关窑生产精美翠绿的绿釉瓷,烧制罕见的高温铜红釉和铜绿釉,为世界上最早在瓷器上烧制铜绿釉和铜红釉的地区之一。今永福县窑田岭窑烧制大量精美的花腔腰鼓及高温铜红釉瓷器。今贺州八步区贺街镇窑口烧制的黑釉兔毫茶盏为宋代茶盏中的珍品。明代,北流江流域烧制的青花瓷,今浦北县生产的小江瓷均可与景德镇瓷器相媲美,小江瓷大多经北海港出口东南亚。合浦的瓷窑发掘出3件瓷烟斗[4],今南宁市邕江三岸的龙窑出土1件瓷烟斗,这是中国较早的瓷烟斗。今桂林市有琉璃窑。清代,北海的瓷器大量销往海外,钦州的坭兴陶与江苏宜兴的紫砂陶相媲美,坭兴陶畅销东南亚,在“南洋第一次劝业会”上获金牌。民国时期,坭兴陶打入国际市场,分别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世界陶瓷展览会上获金奖。目前,除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编的《广西博物馆古陶瓷精粹》书前概述对广西历代陶瓷发展概况进行梳理及吴小凤编著的《宋明广西海上陶瓷之路研究》一书对宋明广西陶瓷发展进行研究之外,未有学者系统研究广西历代陶瓷发展情况。下面笔者分别从陶瓷窑分布、规模、运销,装烧和施釉工艺,装饰手法与纹饰,器形种类与款识等方面简述广西历代陶瓷发展概况。
一、陶瓷窑分布、规模、运销
夏朝至商代,北流江流域出现了私人制陶作坊。
西汉时期,今合浦县有大型陶窑,梧州市有富民坊陶窑,象州县有运江陶窑,苍梧县有大坡镇和干脚陶窑,藤县有古龙镇陶窑。合浦窑址群位于今合浦县城廉州镇草鞋村西南侧的一座小岭上。在窑址群中央,规则地排列着灰沟、水井、贮泥坑、工作坑、灶坑等50多处工坊遗址,工坊四周则紧紧围绕着20余座砖窑、陶窑,显然是一条从取泥、制坯到烧陶成型的完整“流水线”。窑址群离出海口有10千米,陶器一旦烧成就立即搬上船运出去。整个窑址群完整呈现了汉代制陶手工业的全部流程,其规模之大、功能之系统、保存之完整,在中国汉代考古及历代窑址考古史上都十分罕见。窑址出土有瓦当,同样的瓦当曾在广州南越王宫署发现。该作坊遗址可能是汉代岭南地区重要的官营手工业作坊。今合浦县陶窑的陶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输往马来西亚、爪哇等东南亚国家。合浦籍文史工作者周家干在《揭开合浦乾体古港面纱》中写道:“在苏门答腊、爪哇和婆罗洲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中国汉代陶器,所有这些出土印纹陶瓷,与合浦汉墓出土的陶瓷的造型、花纹、彩釉是一样的。这即证实了汉代合浦与东南亚交通贸易的史实。”今梧州市有富民坊陶窑。窑址位于今梧州市区西北富民二路光学仪器厂宿舍区,距离桂江西岸700米,面积近1万平方米。其中伏尸山有27个窑灶,各窑灶之间相距很近,排列整齐,窑灶结构都是呈筒型的土洞窑,由窑门、火膛、窑床、烟道4个部分组成[5]。富民坊陶窑所产陶器,通过桂江、西江运往各地销售。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广西的贺县、平乐银山岭、桂平,广东的英德、肇庆等地都出土有与之相类似的陶器。
东汉时期,今梧州境内的富民坊陶器作坊规模继续扩大。藤县古龙窑有窑炉6座。象州县运江陶窑有4座斜坡式龙窑。
南朝时期,今桂林市郊柘木镇上窑村有青瓷窑,窑址邻近漓江,有窑炉10余座。
唐代,今合浦县有大型英罗窑群、晚姑娘窑、盐灶窑等。英罗窑群遗址位于山口镇英罗村东南约1千米处,南面是大海,后来海岸线南移约1千米。据说有72条窑,东起英罗圣堂,西至石头埠,中间连着后来建的英罗水库大坝。窑群还伸入水库150米。今容县陶瓷窑较多,较大的有琼新窑、合柳窑、缸瓦岭窑等。合柳窑址坐落在石寨镇合柳村公所旁,残存马蹄式窑炉11处。今藤县有城雅窑。今钦州市有唐池岭窑,唐池岭窑址在今东场镇西部约5千米的唐池岭上,面积约30亩,紧靠大风江。今桂平市社步镇宁江村禾塘岭有陶窑、罗播乡有陶瓷窑。
五代,今南宁市邕宁区有粟屋窑,属民间青瓷窑。
宋代,制瓷窑炉已遍布广西各地。目前,广西共发现宋代窑址60多处。今南宁市邕宁区有凌慕窑、五塘窑、新村窑,宾阳县有邹圩窑。今北海市合浦县有下窑、上窑、中窑、东窑、西窑、红坎窑等。今梧州市藤县有中和窑,岑溪市有南渡窖。今柳州市柳江区里雍镇有立冲南窑,柳城县洛崖、大埔、黎田、余家、对河、西门等处有陶瓷窑。今玉林市郊平山有新村窑,容县有城关窑、大化窑、龙殿窑、大神湾窑,北流市有岭峒窑、碗窑村窑、瓦响坪窑、仓田窑。今桂林市郊区有窑里村窑、东窑村窑、星华窑,全州县有大湾渡窑、永岁窑、蒋安岭窑,兴安县有严关窑,灵川县有上窑、下窑、甘棠窑,永福县有窑田岭窑、三北洲窑。今贵港市郊有瓦窑岭窑,桂平市有西郊窑、伟杨窑、蒙圩窑、罗秀窑。今钦州市浦北县有土东窑、平山窑、武思窑等9处。今贺州市八步区有贺街镇窑、铺门镇窑,富川瑶族自治县有朝东镇水谷村窑,钟山县有红花镇窑。今百色市郊区有林屋屯窑,田阳县有那赔窑、那音窑、六谭窑群,凌云县有逻楼乡哥么村窑。今来宾市武宣县有陈家岭窑,象州县有瓦厂村瓷窑。今河池市宜州区有窑头堡窑、德胜窑。宋瓷窑分为青瓷窑和青白瓷窑。青瓷窑主要是以桂北灵渠为运输通道,集中在湘江上游、漓江、洛清江、柳江流域,以兴安严关窑、全州永岁窑、永福窑田岭窑为代表,其中永福窑田岭有23座窑场。青白瓷窑以北流江为主要运输通道,集中在北流江流域的容县、藤县、北流、岑溪,南、北流江两岸窑群约200座窑场。北流岭垌窑发现一座长108米的龙窖,是国内迄今为止发现的较长龙窖之一。今容县有30多处瓷窑。藤县中和窑有10余条龙窑。岑溪南渡窑有马蹄形窑10余座。桂平市西郊窑据说有99座窑,蒙圩窑有窑场10余座。桂平仅城郊、窑岭、罗秀三处窑址,年产陶瓷器320万件[6]。今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水谷村及附近村的窑口,据说将近100个。兴安县严关窑的一号窑,一次可烧制2万余件较大型的瓷器。宋代广西60多处瓷窑的产品大部分经水路运往广州,远销海外。今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博物馆在南洋打捞的许多中国宋代瓷器中,就发现有广西容县、永福、桂平等窑的产品[7]。
元代,柳州市柳城县、桂林市全州县都有青瓷民窑。
明代,今容县主要为青花窑,有白饭村直冲青花窑、注福村大陂垌青花窑、杨村镇六居冲青花窑、县底镇古燕青花窑等。今桂林市有琉璃窑。今南宁市宾阳县有架枧村窑。今北海市有窑炉10余条,包括岭底缸瓦窑,以及合浦县的沙田大窑、北窑、豹狸缸瓦窑、上窑村窑等。今钦州市浦北县有小江窑,小江窑生产的青花瓷、五彩花瓶质量很好,大多经北海港出口[8]。
清代,今南宁市有缸瓦窑村窑,宾阳县宾州镇、邹圩镇、新桥镇有陶瓷窑。今玉林市北流有瓷窑,陆川县有乌石白泥村竹角窝窑。今贵港市郊有窑村窑,平南县有丹竹窑。今河池市宜州区有瓦窑村陶窑。今百色市凌云县逻楼乡有哥么村窑。今北海市有赤江窑、岭底缸瓦窑等。赤江窑位于北海市铁山港区南康镇石头埠村公所西北约2.5千米的赤江,临近铁山港海湾,有6处窑口和1条碗窑,年产陶瓷20多万件。北海岭底缸瓦窑烧制的梵文青花碗,销往泰国、印度等佛教盛行的地区。今钦州市有坭兴陶窑,浦北县有小江窑等。钦州有40多家坭兴陶作坊,其中较负盛名的有“黎家园”“仁义斋”“符广音”“麦兴记”“潘允馨”等。至同治年间,在钦州城鱼寮街附近开设的坭兴陶商店有23家,形成一条坭兴街(又名宜兴街)。坭兴陶从北海口岸出口到东南亚。同治六年(1867),“麦兴记”出品“16寸瓜身山水瓶”。同治八年,“麦兴记”出品“10寸瓜身山水瓶”。当时广州六榕寺的僧人铁禅,托人向钦州“仁义斋”定制三尺余高的大花瓶一对。宣统二年(1910),清政府在江宁(今南京)举办“南洋第一次劝业会”,钦县坭兴花瓶及罐获得金牌[9]。在浦北小江的“马路坡先后建成瓷窑8条:张屋窑、上信窑、中间窑、老窑、四柱窑、高窑、广仁窑、塘角窑”,产品销往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以及新加坡等南洋地区。
民国时期,今南宁市宾阳县有陶瓷窑。今钦州市有坭兴陶窑。今玉林市陆川县、博白县、北流市有陶瓷窑。今贵港市平南县有陶瓷窑。今贺州市有陶瓷窑。今河池市宜州区怀远镇、庆远镇有陶瓷窑。民国4年(1915),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钦县“黎家园”出品的一对坭兴陶瓶参展,获得第二名金奖。民国19年,钦县“黎家园”制作的坭兴陶猪胆瓶,参加纪念比利时独立一百周年的世界陶瓷展览会,荣获第一名金奖。民国21年,宾阳县从事瓷业生产的有六思、新塘、吴村、老窑、天塘、林村、六旺、六来、六料、六韦、佛龙、六黄、六丁、卡唛等14个村,350户,1750人,瓷窑35座,全年开烧525个窑次,出品424.2万件。民国36年,宾阳县从事瓷器生产的有高明、六明、吴村、深柳等12个村,775户,瓷窑48座,年产瓷器1594.37万件,产值2090.14万元,产品远销云南、贵州等省[10]。据民国22年《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北流瓷器出口约一万五千余件,陶瓷约十五万一千余件”。民国35年,北流县有碗厂22家,缸煲窑22家。同年,贺县年产日用陶瓷器72万件。民国时期,今河池市宜州区怀远镇陶瓷产品远销省内外及港、澳等地区。
二、装烧和施釉工艺
新石器时代,广西陶窑的烧制温度已达到800度,如南宁豹子头贝丘遗址出土的600多件陶片,经测定其烧制温度达800度。
夏朝至商代,今北流圭江河谷和容县杨梅河畔等地陶器的氧化铝含量较高,在较高的温度中烧成,具备了某些原始瓷的性能。
战国时期,出现了施釉工艺。
东汉后期,已生产出成熟的青瓷。
南朝时期,桂林桂州窑的产品釉色青中泛黄,釉层薄,玻璃质感强。
唐代,釉色有青釉、黑釉、酱色釉等。
宋代,装烧方法主要有用垫柱及四至六颗托珠叠烧,以及一钵一器仰烧法、一钵多器叠烧法。在龙窑中部还设置有投柴孔,因龙窑一般长度为30—50米,单在窑口烧窑,后窑的温度不够,在中部设投柴口加热,能使后窑保持温度,保证烧制质量。釉色增加了窑变花釉、天蓝釉、月白釉、浅青釉、青绿釉、青黄釉、翠青釉、玳瑁釉、红釉等。今藤县中和窑烧制的青白瓷,釉色青白精美,聚釉处色深如一汪碧绿的湖水[11]。北流岭峒窑的青白釉呈湖蓝色,稍次泛灰黄色。容县城关窑和永福县窑田岭烧制的绿釉瓷,是一次烧成的高温绿釉(同时期烧制绿釉瓷的磁州窑、定窑、景德镇窑等,只是二次烧成的低温绿釉瓷),其釉色青绿莹润,犹如碧绿的玉翠,成为中国陶窑史上的首创。容县城关窑烧制的高温铜红釉瓷,釉色纯正鲜红,与同期钧窑烧制的铜红釉瓷异曲同工。铜红釉是在青釉料中加铜,在1400℃高温以上无意烧出了红色,代表了宋代瓷器烧制技术的最高水平,是中国古代瓷器烧制技术的重大突破。1992年9月,在上海召开的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研讨会上,确定容县是世界上最早在瓷器上烧制铜绿釉和铜红釉的地区之一。永福县窑田岭烧制的青瓷腰鼓,为釉下褐彩,十分精美。兴安县严关窑的窑变技艺,使成品多姿多彩,在同一瓷器中呈现青、蓝、紫、白、红等多种色彩,互相渗透,浓淡不一,闪耀着荧光。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仿照名窑——建窑而烧制的黑釉茶盏,盏上有兔毫般的细丝,兔毫茶盏是宋代茶盏中的珍品。柳州市柳江区里雍镇立冲南窑烧制的天蓝瓷器也十分精美。
元代,出现明火叠烧法,掌握了青花瓷烧制技艺。宋元时期的瓷器烧制技术为明清时期的艺人所继承。
三、装饰手法与纹饰
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广西陶器的装饰手法多采用刻划、捺压,附加堆纹[12],晚期增加了拍印、穿孔、镂空、堆贴等。两晋南北朝时,装饰手法出现了褐色点彩。如今桂林市南郊柘木镇上窑村出土的青瓷器,采用点彩的技艺,在黄绿色釉之上点褐斑彩,使瓷器色彩斑斓,更富美感。唐代,出现戳印装饰。宋代,主要装饰手法有印花、刻花和印花结合、堆贴、镂空和褐斑点彩等。特别是采用景德镇的阳纹印花和耀州窑的犀利刀工相结合,使刻印的花纹活泼洒脱,有浮雕之感。元代,装饰手法有刻、模印、点洒彩等。民国时期,有浮雕和线刻。钦州坭兴陶出现窑变和磨光的仿玉装饰。钦州坭兴陶器也称紫砂器。窑变是将器坯由缸窑装入大缸内,缸盖不密封,使器物自然地直接受火烧制,烧成后磨光。紫砂器上彩霞似的窑变色泽,是在反复磨光的过程中显现出来的。窑变器的色泽,有的斑斑驳驳,紫中闪黑,有的整器如古铜器的“黑漆古”色或蟹青色。坭兴陶磨光的仿玉装饰,器具光润如玉,观赏性高。
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广西陶器的纹饰多源于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编织纹,如绳纹、篮纹、席纹和网纹,以及自然界的水波纹等。春秋战国时期,桂东北地区烧制的陶器出现了几何图案,纹饰丰富多样,增加了云雷纹、夔纹、方格纹、弦纹、锥刺蓖纹、米字纹等。贺州桂岭出土的夔龙方格纹四系陶罐,纹饰很丰富,分三个层次,上部肩部置回横系;中部印五圈连续夔龙纹;腹以下至底,印斜方格纹[13]。汉代,出现了綯纹、羽纹。两晋南北朝时,出现莲瓣纹,反映出当时佛教文化盛行。唐代,出现蔷薇花印纹。宋代,出现双鱼海水、山菊、百合、牡丹、金樱、束莲、折枝花卉纹与水波纹组合、攀枝婴戏、飞禽、游鱼、摩羯纹(摩羯为印度神话传说中的河水之精、生命之本)、“富贵福寿”等吉祥语,以及富有广西特色的席纹、珍珠纹、菱形锦纹。宋代,出现冰裂纹。元代,出现鹿、双凤、水藻等纹饰。明代,有蜜蜂纹、海鸟纹等,有山水图、人物故事图。清代,有诗文等[14]。
四、器形种类与款识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多为炊具,有釜、罐等。战国时期,增加了杯、瓿等。汉代,有建筑用陶。在合浦县廉州镇草鞋村发掘的陶窑有瓦当、板瓦、筒瓦等建筑用陶。汉代日用生活器皿增加了三足盒、碗、盘、瓶、鼎、壶、炉、灯、井、楼舍、灶、屋、提筩、人形陶、动物形陶等。南朝时期,出现砚台。唐代,有盂、煲、筷子笼、武士像、佛像等。宋代,有枕、魂瓶、熏炉、印花模具、腰鼓(永福窑田岭窑出产的花腔腰鼓,“油画红花纹以为饰”,“鼓面铁圈,出于古县……其皮以大羊之革……或用蚺蛇之皮鞔之,合乐之际,声响特远,一二面鼓已若十面矣”。南宋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和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均有记述),等等。宋代,广西瓷器的种类和式样都很多。比如兴安严关窑的出品除了碗,还有盘、盏、碟、杯、壶、瓶、罐、盏托、盆、缸、钵等瓷器,每种瓷器均有若干式样[15],其中碗有敞口、闭口、卷口、敛口四大类型,每个类型又有各种式样,共46种。明代,有梅瓶、烟斗(是中国较早的瓷烟斗)。清代,有古人塑像、水盂、文具等。民国时期,有沙煲。今北海赤江窑生产的沙煲耐高温达220—420度,比较有名。
战国时期,往往在陶瓷器底部、肩部或下腹部刻划一个符号,学者认为可能是陶瓷工匠的记事符。汉代,出现“九真府”“万石”等铭文。宋代,刻纪年款和工匠名、作坊名、吉祥语,吉祥语有福、寿、王、臣等。元代,款识有捺印款和褐彩书写款,铭文有富、宝、和合、吉利、记、记用和姓氏文字,以及八思巴文等[16]。清代晚期,钦州坭兴陶有“钦州官窑”小方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