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杰出政论家林勋生平考略

2019-12-15陈继任

广西地方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贺州教授

陈继任

(贺州市八步区信都二中,广西 贺州 542813)

林勋,宋广南西路贺州桂岭县人,宋徽宗政和五年进士及第,为贺州历史上有据可考最为杰出之政论家、著述家,其作品除了《本政书》十三卷,尚有《比较书》二卷、《清远县志》(卷数不详,已佚)、《治地旁通》(不详,已佚),以及其他农学类著作(见于张栻《答朱元晦》,均佚)。对林勋之称许,历来不乏其人,三朝元老许翰在荐举林勋时称若能重用其人,则“可扶民极”[1];任广南东路转运判官时,制书称其“论议精明,深达治本”[2]。《本政书》十三卷是林勋最重要的代表作,朱熹称“林勋作《本政书》,一生留意此事”[3],又说“林勋《本政书》每乡开具若干字号田,田下注人姓名,是以田为母,人为子,说得甚好”[4]。陈亮对其书更是大加赞许,“勋为此书勤矣,考古验今,思虑周密,世之为井牧之学,所见未有能易勋者”。又感叹“勋之书可用于一变之后,安得其人以开其先者乎?要非察古今之变、识圣人之用而得成顺致利之道者,不能知也!”[5]

林勋不仅在学术成就上为时人所赞许,其为官亦卓有政绩,张栻谓“此公所至有惠政,乃是广中人才之卓然者,殊惜其不得施用也!”[6]高登则有感于其不献典礼的爱民之举,称其为“贤守”[7]。近代史学家张荫麟曾在《大公报》上撰文称林勋为“‘乌托邦式社会主义’思想史中登峰造极的人物”[8],又在《两广通讯》中撰文称其为“历史上广西之首出人物”[9]。对于林勋及其学说主张被埋没七八百年之久,张荫麟甚觉惋惜,故钩稽典籍,还原林勋生平之大略状况。但其时张氏囿于史料所限,仅得比较模糊的轮廓。大数据时代,笔者有幸能接触到更多的文献资料,故不揣谫陋,欲还原林勋更为详尽之生平事迹,以补张氏之缺,略尽乡党后学之义,以致敬先贤。

一、青年时代及登第情况

林勋生活的时代,正是我国封建文化较为发达之时,统治者对教育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兴学方面,中央有最高学府太学,地方则有州学、县学。宋代州学发轫于真宗时期,至仁宗时达到兴盛,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州学,赐给州学学田,并规定州学生员超过200人者,可另立县学。当时贺州的情况如何,我们可从相关史料来分析,据《宋史》卷三百九十九《高登传》载:“学故有田,舍法罢,归买马司,登请复其旧。”[10]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百二十三《广南西路·贺州》云:“贺之为州,士知为学,民知力田,虽溪洞蛮瑶亦皆委顺服役,而无剽夺之患。”[11]又清人汪森《粤西文载》卷六十三《名宦传》载:“邓璧,元祐中知贺州,大兴庠序,以故宫弗称,改建于城东,置田购书以惠髦士,闻风来学者二百余人。璧日三造焉,执经辨难,夜分不倦。”[12]从以上三则史料可知,宋代贺州拥有州学,且有学田,足见当时的政策已落到实处,而彼时贺州士子向学之风甚浓,遂使元祐年间邓璧在贺州得以大举办学,教育资源可普及到县级,贺州的教育质量由此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这是有宋一代贺州应试登第者代不乏人的主要原因,也是产生林勋这个时代思想巨子的温润土壤。

关于林勋的家庭情况,《宋史》卷四百二十二本传里的介绍相当简略:“林勋,贺州人。政和五年进士,为广州教授。”[13]民国《贺县志》卷九《古迹》记载他的故里:“林勋故里,在桂岭白石村,西有龙塘,明李太后发祥于此。”[14]李太后即明孝宗生母孝穆皇太后,一个白石村出现两个载入史籍的历史名人,这在贺州历史上是很少见的。同书卷六《文化·哲学》称:“宋林勋,古贺州桂岭人,幼聪慧,崇尚实学,深明治理,为后世哲学之宗。”[15]

对于林勋的青少年时期,仅称“幼聪慧”显然过于笼统,而且将周敦颐的学术影响移植到林勋这里,也是错误的。笔者认为,虽然当时的文化教育较为发达,使平民士子亦有机会获得学习的机会,但也不能因此就认为林勋出身于平民之家。从他后来所写文章来看,当有其家学渊源。纵观历史,两宋之时贺州存在两个颇有影响的世家大族,其一为毛氏科举世家,其二为林氏文学世家,这两大家族可以说是宋代贺州地标式的文化符号。前者较为集中,以聚居富川秀水村的毛氏一系为代表,此家族累世登科,代有其人,兹不赘述。后者林氏家族散居贺州各地,其肇基祖当为富川之林楚材,五代南汉时人,有诗作传世,是与桂岭翁宏齐名的贺州诗人,梁廷楠《南汉书》卷十四有传。其后又有富川人林通,北宋时官至御史,归乡隐居潜德岩,安贫乐道,且好吟诗,县志存其诗两首。又有临贺人林毅,绍圣三年(1096)为忻城令,亦有诗文传世。仁宗时有怀集人林绚、林绎兄弟,皇祐中同登进士第(怀集隶属广南东路之广州),林绚卒于熙宁九年(1076),终端溪令,名士郑侠为其撰墓志,称其五世祖曾为南汉刘氏的宰相。林楚材亦有诗云“身闲不恨辞官早,诗好常甘得句迟”[16],可证其尝仕于南汉刘氏,可见林氏家族累世为官且书香传家。

郑侠《西塘集》卷四《怀集林府君墓志铭》云:“凡君之子弟,皆以儒为业。而姊妹女子之适人者,皆举士。”[17]林绚之母为临贺吴氏,妻为临贺陈氏,女三人,长适临贺陈蒙,次适昭平周景甫。怀集林氏的婚姻关系网,所对应的皆为仕宦之家(举士即后世之举人),由此可见该区域之文化生态。其时桂岭之林勋家族,亦极有可能为该区域林氏文学世家成员之一,故其可获得较好的文化基因传承,或曰家学渊源的熏陶,使其在学业上有他人所不具备的优越条件。

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三月九日,林勋与众士子齐集集英殿参加进士科殿试,是科制策题目为徽宗所出,内容为:

“古之圣人以道莅天下,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用之不穷而物自化。朕昧是道,君临万方,夙兴夜寐,欲推而行之,神而明之。然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惑隳,相生相成,相形相倾,莫之能一。此道之所以难行,奸轨乱常所以难化,如之何而解其纷,合其异乎?昔之言道者,曰天法道,又曰道之大原出于天。道非阴阳,又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无为,而曰生之长之,成之养之。道无名,而曰可名以大,可名以小,道一而已。其言之不同,何也?尧舜三代以是而帝,以是而王。由汉以来,时君世主,莫或知此。朕方近述于千载之后,齐万殊之见,明同异之论,以解蔽蒙之习,未知其方。子大夫无流于浮伪,为朕详言之。”[18]

试题内容出自《道德经》,这与宋徽宗崇信道教有关。是科考试共得进士670人,状元为四川人何,同科进士多为一时之俊杰,其中不乏后来左右宋之政局者,如官拜参知政事者就有7人,其中最著名的有秦桧、陈与义、沈与求等人。另外,在《宋史》中有传者凡13人,有文集传世者7人。从地域分布来看,广西2人,广东10人,相差较大①以上数据皆采自龚延明、祖慧《宋登科记考》。。按是年登科者之年龄,状元何27岁,榜眼潘良贵29岁,探花郭孝友29岁,其他如秦桧25岁,陈与义25岁,贺允中25岁,沈与求29岁,可谓青年才俊一时会聚,故时人称“皆年少有风貌”[19]。其时林勋之年龄,亦与以上诸人相去不远,张荫麟假定其登第之时为30岁,当大致不差,由此逆推其出生在哲宗元祐元年(1086)[20]。

二、仕宦生涯

(一)广州州学教授

林勋进士及第后的仕宦生涯,由于史料缺乏,现在只能知道大概情形。其任广州州学教授为《宋史》本传所载,当为其较早之官职。按“教授”一职早已有之,但至宋代才真正成为掌管教育的学官。考政和五年登科之进士,由府、州、军、县学教授起家者凡17人,其中陈与义曾为开德府府学教授,秦桧曾为密州州学教授,沈与求曾为濮阳县县学教授,故宋代进士筮仕之初,由州县教授起家,似乎是一种常见的途径。

宋朝重视教育,前已述及,仁宗时下令州县兴学,但朝廷只是委派部分大州的州学教授,小州之教授多由州县幕僚兼任,并无专职之教授。比如兴学之初,广南东、西路中,只有广州、桂州两个大州有朝廷任命的教授,因而林勋之莅任广州州学教授,当为朝廷差遣。州学教授之职责,为“总领州学,并以经书、儒术、行义训导诸学生徒,掌功课、考试之事,纠正违犯学规者”[21]。其品级较低,赵铁寒称之为“九品末僚”[22],从嘉定《镇江志》卷四《职田》所载看,教授所得之廪俸至微,不仅低于州府之同僚,且不及县级幕僚佐官[23]。故其时之教授,不得不兼操副业,如代写书启简牍、宴饮乐语之类,博些蝇头微利,以资贴补家用。其时作为广州州学教授的林勋,生活状况大概与此相仿。

(二)署理清远县知县

据道光《广东通志》卷一百九十一《艺文略三》载:“《清远县志》,宋林勋撰,佚。”其后注云“见隆庆旧县志序”,并摘录如下文字:“谨案黎恕序云:宋建炎三年己酉,广州教授林公勋来署县事,手笔作志。其封域建置之毕陈,山川人物之具载,而志始肇焉。”[24]按隆庆《清远县志》似已佚失,稽之清乾隆年间陈哲等人所撰《清远县志》,卷首部分保留有历代不少修志序文,明隆庆年间黎恕所撰之序文亦在其间,而谓“志未刻,搜之钟氏,得原稿,然已残废矣,谨存其略”。其文与阮元《通志》所引同,而后称“元季散佚”[25],可见林勋所作《清远县志》已毁于元末兵燹战火之中,而黎恕或闻之于邑之耆老,故其事当较为可靠。

那么林勋为何来署理清远县知县呢?考之史籍,建炎初赵构于山河破碎之时登基称帝,身负国恨家仇,初时尚有意与金人决战,以期恢复中原,故诸事尚简,臣僚亦建言裁汰冗员,节省浮费,故彼时文教方面,只能让位于军政建设。《宋会要辑稿·崇儒二》云:“(建炎三年四月)十日,诏:‘建炎二年六月内,复置教授处共四十三州,至建炎三年六月内并罢,任满更不差人。今将建炎二年复置教授窠阙,并行存留。’从给事中黄叔敖之请也。”[26]可见建炎三年(1129)六月间曾罢诸州教授,广州教授林勋亦当在其间,而署理清远县知县,当是有司对其暂时作出的人事安排。清远县为广州属县,知县为正九品,比之州学教授,品级上要高,但因为只是署理,还没有正式任命,因而历代《清远县志》并没有将林勋列入职官中。

(三)桂州节度掌书记

建炎三年八月,林勋上《本政书》,受到宋高宗赞赏,随后被任命为桂州节度掌书记。“掌书记”一名起源于三国曹魏时期,到唐代正式成为官名,为节度使之属官。据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其职能有二:其一“为节度州属官,与节度推官共掌本州节度使印,有关本州军事文书,与节推共签署、用印,协助长吏治本州事”[27]。其二为选人阶官名,属两使阶官之等,第二阶。其品位为从八品,同时规定进士出身之人充任书记,无进士出身者为观察支使,两者职能大致相同,但不并置。因为林勋是进士出身,故其职务为节度掌书记。由以上材料可见,节度掌书记虽然只是从八品的幕职官,但拥有较大的实权。后人推测,高宗任命林勋为桂州节度掌书记,意欲使其在当地实践《本政书》所提之井田理论。而林勋在桂州期间确实不负圣望,又献上了《比较书》二卷。

原钦宗朝的参知政事许翰曾向高宗推荐李格、罗孝芬与林勋三人,他在札子里说:“又,文林郎、桂州书记林勋为《周官学》,著《井田书》,厘举法义,旁达权宜。其言守经据古,皆可施行于今。饬躬守道,久未试用。累年避地,转走湖、广。于流离中得此三人者,可肃朝纲,可厉士节,可扶民极。愿赐召擢,今系应诏,同罪保举。”[28]许翰卒于绍兴三年(1133),故其荐举林勋当在绍兴元年或二年间,由此推测,至迟绍兴三年前,林勋一直在桂州掌书记的职位上。在桂州期间,林勋积极推行他的井田方案,但当时广西地广人稀,加上各种条件的限制,他的土地改革设想并没有得到实现。

(四)昭州知州

高登《东溪集》卷下《三贤不贡献》记载道:“母后还自女真,郡国悉献典礼,谓‘出羡余’,而实于常赋外,巧为色目以敛之。时降诏褒谕,汪泉州具表谢云:‘按籍而推,未免阳城之拙;有金则贡,无烦毛伯之求。’虽语不忘讽,然心知其非而输之矣。南来,乃得贤守三:道州田如鼇、昭州林勋、容州郑安恭,各以郡小民贫,不忍科罚,一无所献,呜呼,贤矣哉!”[29]“母后还自女真”,指绍兴十二年(1142)高宗生母韦太后自金国归朝之事。为了表示孝道,宋高宗举行了盛大的仪式迎接韦太后,各地官员也借此机会进献典礼以表忠心。只有林勋与其他两位郡守不献礼,故被高登称为“贤守”。由此可见,绍兴十二年前后,林勋被任命为昭州知州。

知州全称“知某州军州事”,起源于中唐。宋朝推行“崇文抑武”的国策,原来由武将刺史执掌一州的情况退出历史舞台,改由文臣为一州之长吏。其职能为“掌本州军民之政,举凡户口、赋役、钱谷、狱讼听断之事,绳法以总领之;至于宣布条教,岁时劝课农桑,旌别孝悌,考察郡吏;遇水旱,以法赈济,安集流亡,均负其职”[30]。其品级与州之等第相关,宋代昭州包括今之平乐、恭城、昭平等县,为下州,故昭州知州为从六品官。从桂州节度掌书记到昭州知州,从幕职官到一州之主官,林勋的官阶也从八品升至从六品,其施展才华的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不献典礼的事件,是目前唯一可见载于宋人文集的林勋生前轶事,由此可以看出林勋为官做人的准则。这也许是他在仕途上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但也恰恰体现出他淳朴务实、正直无畏的真性情。

(五)广南东路转运判官

宋人张扩《东窗集》卷八《制三》有一则《林勋除广南东路转运判官制》,其文曰:“敕:具官某等,岭外郡县之众,不减中州,然而风土卑恶,士大夫视官府犹传舍。然吏以去朝廷且远,并缘为奸,相煽成俗,财赋所聚,非详练疏通之人,其能究心乎?以尔勋论议精明,深达治本,以尔利用风力强敏,灼知民情,用申锡于纶言,俾分持于使节。朕方笃近举远,一视同仁,毋谓遐荒,如在庭户。往祗厥职,尚务交修。”[31]按张扩于绍兴十一年(1141)任起居舍人,绍兴十二年九月试中书舍人,至绍兴十三年六月罢去,提举江州太平观。《林勋除广南东路转运判官制》当是在绍兴十三年六月之前完成,故林勋任广南东路转运判官当在绍兴十三年。

转运使司执掌一路财赋、军储与政务、吏治诸事,为统治一路的主要机构,其主要长吏为转运使,充任者需具备朝官以上资格,或历任知州有政绩者,且通晓钱谷之事的文官。转运司判官为次长官,差任者同样由朝官或曾任知州、通判中有政绩之文官组成。因此,林勋担任广南东路转运判官,属于正常升迁,其品级较知州为高,施展空间也更为广阔。正如制敕所言,朝廷或许是充分考虑到林勋的理财能力,将其安排到这个合适的职位,以发挥其特长。转运司判官之后,尚未发现关于林勋较为可靠的仕宦材料。

林勋一生仕宦均在广南东、西路,故两广志书中多有林勋的小传。笔者查阅史料,发现不乏舛错疏漏之处,且其中部分出于较为权威的官修省志。为防止以讹传讹,故有必要在此指出并加以厘正。一是关于林勋曾担任广西经略司主管机宜的错误。雍正《广西通志》卷五十一《秩官·宋》记载“广西经略司主管机宜林勋,建炎间任”[32]。考之史籍,经略司全称经略安抚使司,北宋咸平四年(1001)设置经略安抚使司,经略司主管一路军事,安抚司则主管民事,经略安抚司之长吏称经略安抚使,南宋时广南东、西路守臣均带“经略安抚使”。经略安抚司属官中有勾当公事、主管机宜文字、准备将领、准备差使。主管机宜文字职掌本司机密文字保管、收发、奏报,一般由三班使臣差充,三班使臣是武将阶官的称谓,而林勋为进士出身,是典型的文官,许翰在荐举林勋时也称其为“文林郎”①文林郎为文官名,从八品选人阶官。,因而不大可能充任向来由武官任职的“主管机宜文字”。关于此处错误,嘉庆《广西通志》卷十九《职官表七》亦进行纠谬,并按《宋史》本传所载,改为桂州节度掌书记[33]。

二是林勋曾任工部侍郎兼直学士院、权吏部尚书、加显谟阁直学士的讹误。道光《广东通志》卷二百四十《宦绩录十》为林勋立传,所用文字截取《宋史》本传前半部分,而后另附一段文字:“绍兴二十五年,召拜工部侍郎兼直学士院,寻权吏部尚书。以疾请辞,加显谟阁直学士。卒,赠通奉大夫。才邵气和貌恭,方权臣用事之时,雍容逊避,以保名节。所著《檆溪居士集》行世。”[34]考之《宋史》,此段文字出自《刘才邵传》,《檆溪居士集》亦为刘氏著作。《宋史》将《刘才邵传》附在《林勋传》之后,阮元诸人不察,竟加入林勋传记之中,其后广东方面部分志书亦沿用此处错误,以讹传讹,因此特别指出。

三、赍志以殁

林勋之卒年已不可考,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张栻知静江府,兼经略安抚广南西路,曾在信中向朱熹介绍林勋,他在信中提到“贺州有林君勋《本政书》,想亦须见,漫附一本”,“此外又于其家求得数书”,“此公所至有惠政”[35]。南宋时林勋的著作能得到朱熹、陈亮等名家的大力推崇,与张栻的推介密不可分。细细玩味文中辞意,似乎其时林勋尚在人世。若果真如此,则其时林勋至少已90多岁了。古者七十致仕,那么其后二十多年,林勋极有可能在课孙著述中度过余生。但他的井田理论始终没有得到推广,他的政治理想也没有实现,这是相当遗憾的。《宋史》中为林勋作传的元代史学家危素在《本政书》序中说:

“当宋高宗之南迁,行经界之法,其勋之书方作也,惜乎未有能荐其人而用之。我世祖皇帝一天下,因胜国之旧以定赋役,其时勋之书犹存也,惜乎未有能献其书而行之。失此二机,勋之志卒未克信于后世,功名之士亦足以慨然于此乎!”[36]

危素说林勋的政治理想曾有两次可能实现的历史机遇,大致准确,但说高宗推行“经界法”时,林勋才著《本政书》则与史实不符。事实是高宗建炎三年(1129)林勋先献《本政书》,至绍兴十二年(1142),两浙转运副使李椿年才上书建议土地改革,推行经界法,两人上书的时间相差13年,但这两个时间点恰好是影响两人政治理想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建炎之初,南宋在军事上屡屡失利,丧师失地,高宗逃亡不暇,林勋于此时上书,虽一时得到认可,但不久可能就忘了。至绍兴十二年,宋金和约已成,金人送还韦太后,以表示诚意,而此时主战的大将岳飞被处死,韩世忠等人被解除兵权,对高宗来说,外在的战争威胁暂时消除,且兵权收回,又解除了内部武将专权的威胁,国家暂时安定,因此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解决国计民生的经济问题上,此时李椿年奏请推行经界法,正是最好的时机。此外,经界法的施行,还得到宰相秦桧的大力支持,而林勋虽与秦桧是同年进士,却不愿阿附于他。林勋之为人与品性,已从绍兴十二年不献典礼一事中可以看出(当然,还有一个事实是,建炎三年林勋上《本政书》时,秦桧还在金国)。绍兴三年,三朝元老许翰大力举荐林勋,但不久许翰去世。许翰与李纲、陈东等人过从甚密,属于主战派,因而在思想感情上,林勋应该是倾向于他们的。绍兴和议之后,主战派屡受打击,因而在朝堂之中,实际上已无人支持林勋。

到南宋末期,朝廷还进行过另一次土地改革。宰相贾似道在宋理宗的支持下,在全国推行“公田法”,即将原来地主私有的土地重新征购为国有土地,然后出租给农民,通过租税来充实国库,以应对日渐严重的财政危机和连年战争造成的浩繁的军费开支,但改革触动了地主阶层尤其是许多当权派的既得利益,因而进行得并不顺利。元灭南宋后,新生政权成为公田法最大的受益者,原来南宋的国有土地直接成为元朝政府的官田,国库暂时到充实。此时应该不会有人想到改革,或者即使统治者得到林勋的《本政书》,也未必能够施行。这是危素说的第二个历史机遇。客观地看,因为已有贾似道“公田法”给现行统治者带来的好处,林勋《本政书》里提到的土地改革,在此时已不大可能实现。

总之,林勋一生只在两广地方为官,从广州州学教授到署理清远县知县,进献《本政书》后,被任命为桂州节度掌书记,在当地尝试推行他的土地改革方案,又上《比较书》两卷,之后被任命为昭州知州、广南东路转运判官。他虽然权位不高,但清正廉洁,所至有惠政,为时人所称颂。在学术方面,他学养深厚,勤于著述,在周官学与井田制度理论研究方面有独到的造诣,在两宋土地改革的思潮中占有一席之地。可惜由于历史原因,林勋和他的学术思想被埋没了近千年,时至今日,我们应该对这个人物予以足够的重视。

猜你喜欢

贺州教授
游贺州紫云洞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曾觉民 教授
刘排教授简介
印象贺州
贺州至巴马公路(来宾至都安段)工程获批
我的家乡最美之贺州
贺州桂岭本地话量词和数量词小称
吾城·吾乡
刘宏伟教授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