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代岭南广西道肃政廉访司佥事吕蒙甫事略

2019-12-15吕世宏

广西地方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吕蒙御史桂林

吕世宏

(山西柳林联盛学校,山西 柳林 033300)

一、吕蒙甫生平简介

吕蒙甫大约生于1288年,逝世于至正六年(1346)。根据虞集《吕公神道碑》推断,吕蒙甫20岁离开山西汾阳前往大都(今北京)求职,先后担任内府史、印钞库使、丰穰仓监、通政院照磨、京城库副、都转运使经历③内府就是皇宫内负责监造器具的部门,即内务府。丰穰仓,元代大都仓库之一,仓监支纳正七品。通政院是元朝主管驿站的中央官署。照磨,即“照刷磨勘”的简称,掌管磨勘和审计工作。库副,官名,元代为从六品官。等职务,以干练闻名职场。1324年,被推举到地方廉访司任职,开始了他20余年的廉政生涯,先后在淮西道(治今淮安)、江南诸道、海北海南道、岭南广西道、山北辽东道等地肃政廉访司④肃政廉访司,元代官署名,掌监察百官,所巡视地区称为道。元代全国分为二十二道,每道置廉访使、副使、佥事等官。任职,由肃政廉访司知事升监察御史,由监察御史升肃政廉访司佥事和肃政廉访使。其间曾经任职襄阳路总管、大名府尹等重要职务,深得丞相、史学家脱脱⑤脱脱,元顺帝时期的著名丞相,蒙古族,主持编修宋、金、辽三朝正史。和元顺帝的赏识。1346年,吕蒙甫因积劳成疾在海北海南道(治今雷州)任所去世。兹将元代吕蒙甫的行年(根据碑文推断)排列如下:

1324年,任京城库副、河间路(今河北)都转运使经历,迁都府经历,授承直郎(正六品)。

1325年,擢升淮西道肃政廉访司(治今淮安)知事、大中正府左右司知事,授承德郎(正六品上)。

1326年,任江南诸道行御史台监察御史(驻今南京)。

1328年,任职湖广行省(治今湖北武昌)。

1329年,任海北海南道肃政廉访司佥事,管辖今雷州半岛、海南岛、广西北部湾沿岸等地。

1331年,任岭南广西道肃政廉访司(治今桂林)佥事,授中宪大夫(正四品),当时元顺帝在广西。

1332年,任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司(治今武昌)佥事,授亚中大夫。

1334年,任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使,见《张真人道行碑》。

1335年,任襄阳路总管、本路诸军奥鲁总管,兼管内劝农事,授亚中大夫(从三品)。

1340年,任刑部侍郎(四品),脱脱在本年担任丞相。

1342年,任大名路(治今河北大名)总管兼府尹、本路诸军奥鲁总管,兼管内劝农事、知河防事,授大中大夫(从三品)。

1344年,任海北海南道肃政廉访使,管辖今雷州半岛、海南岛、广西北部湾沿岸地区,授嘉议大夫(初正三品)。

1346年,任命为山北辽东道肃政廉访使,治所位于元代北都,管辖今内蒙古东部、辽宁西部等地,授通议大夫(中正三品)。未赴任,殁于今雷州。

1346年,赠礼部尚书、上轻车都尉,谥号简肃,授正议大夫(上正三品)。

二、吕蒙甫在广西桂林的事迹

吕蒙甫在广西任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329—1332年,先后任海北海南道、岭南广西道肃政廉访司佥事,治所为雷州、桂林。据新编《桂林市志》记载:“元至顺年间,佥宪吕在桂林城边三皇殿(今三皇路西段)塑十代名医像,并择师培养医学人才。”这里将吕误写为吕。清嘉庆《广西通志》在肃政廉访司佥事一栏下写道:“吕,冀宁人,至顺二年以中宪大夫任(旧志写作)。吕思诚至顺三年任,见名宦。”吕蒙甫至顺二年和三年皆在桂林,吕思诚当时为国子监司业,没有去桂林,因此明代《桂林府志》将吕蒙甫列入桂林名宦祠。受《元史》影响,清嘉庆《广西通志》将吕蒙甫误作吕思诚,但又不能改编旧记,所以分为至顺二年为吕、至顺三年为吕思诚。

1331年吕蒙甫离开雷州,调任岭南广西道佥事,坐镇静江府(今桂林),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吕蒙甫的工作赢得了朝廷、百姓的一致好评,也成为吕蒙甫此后升迁的一个重要起点。桂林民众对他非常感激,当他离任的时候,“老幼遮道,垂涕不忍别”,万人空巷泪别一位佥事,这在有元一代是少有的。

元代文学家虞集《吕公神道碑》记载:“上遣使特赐服以劳,加中宪大夫,移迁岭南道肃政廉访司事。时今上皇帝潜龙在焉,察蒙甫之忠臣,由父之教也。亲御翰墨,书‘恒斋’字赐之,盖取诸《易》云:‘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其父子之名,固已简在上心矣。凡所行,悉如海南北,其孤寒子弟,公割俸延师以教育之。民告饥,吏白当闻,公曰:‘此闻动淹旬月,吾不忍赤子之绝于乳。’亟命发粟赈之。垦屯田,教树畜,凡为民兴利除害者,汲汲而勇为之。广海之间,无遗□。至顺三年四月十九日,弟浃殁于家,公闻之泣曰:‘二亲年迈,一弟又亡,其能居乎。’乃归省亲。老幼遮道,垂涕不忍别。”

吕蒙甫在桂林任佥事时,适逢尚未当政的元顺帝在桂林潜邸,所以他得以与元顺帝结识,并且深受元顺帝推崇,又是赐字,又是赐服。“时今上皇帝潜龙在焉,察蒙甫之忠臣,由父之教也。亲御翰墨,书‘恒斋’字赐之,盖取诸《易》云:‘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其父子之名,固已简在上心矣。”多年后,元顺帝在大都见到吕蒙甫的时候,再次夸赞吕蒙甫在桂林的政绩,“上记其桂林之政,特赐服以宠异之”。

元顺帝为什么特别赞扬吕蒙甫的桂林之政呢?虞集《吕公神道碑》叙述了吕蒙甫在广西桂林的具体施政措施:

其一,兴学校,厚风俗。吕蒙甫是理学家,每到一地总是先修学校,在桂林也不例外。他的具体做法是,凿泮池,塑孔子像,树立儒学新风,其目的在于移风易俗。在桂林,对于孤寒子弟,“公割俸延师以教育之”。元朝注重儒学始于吕蒙甫之时,可以说,吕蒙甫对元顺帝亲政后重视儒学影响比较大。

其二,劝农桑,教树艺。“垦屯田,教树畜,凡为民兴利除害者,汲汲而勇为之。广海之间,无遗□。”通过推广科学知识,桂林农业得到较好发展,维护了社会稳定。

三、吕蒙甫在广西南部的事迹

第二阶段为1344—1346年担任海北海南道肃政廉访使,管辖范围涉及今广西北部湾沿岸地区。吕蒙甫两度任职海北海南道,姓名列入雷州名宦祠。元代的海北海南道包括今广西钦州、北海、防城港等地区,期间“有疑狱,参伍得实,俱赖以免。岭海之间,去天日远,民之郁抑多未获信,公盛洗涤冤滞,不可胜纪”,平反了大量的冤假错案。《吕公神道碑》叙述了吕蒙甫在广西参与和处理的四件事情。

其一,钦州瑶民义释吕公事件。“公按治钦州,瑶民猖獗,公后御寇,寇执之问,知公之廉,即释之。”元代钦州社会动荡,瑶民反抗活跃,吕蒙甫身先士卒,撤退时又让大家先走,自己殿后,不幸被瑶民俘获,瑶民审问时得知其是吕蒙甫,因早闻其清正廉洁,随即将其释放,并乐意接受他的招安。为此流传下来钦州瑶民义释吕公的历史佳话。

其二,也速不花诬告案件。蒙古族官员也速不花对蒙古族安远尉禄合有意见,诬告禄合有罪,酿成冤案,吕蒙甫破例重审。“广西僚寇灵山,广帅命千户约安远尉禄合领卒追击。贼降,千户与禄合争功,广帅奏差也速不花与禄合有隙,党千户,诬禄合罪,以告其帅。事上行省,囚禄合于雷瑶而不白。公闻,请渫禄合冤,破例申之,而正也速不花党诬罪。”

其三,合浦县韩某拾遗冤案。“有商郭,舣舟白沙浦,夜遇风,登货与岸,岸人掠之,而韩氏兄弟适至,得所遗物甚微,郭诣韩取之,欲尽偿所失,有司以盗论韩,而白诸宪府,得其情,谓韩拾遗非盗,按律免之。”

其四,博白良民冤案。“瑶人寇遂溪、石及海康诸乡,官府驱贼退,民有执盗后者系狱,吏用其词,以为盗皆郁林(今玉林)、博白民,移文捕之。博白吏械良民与己仇者六人以致府,白宪府,问得实,释之。”

吕蒙甫在今广西南部地区的怀柔政策,对元后期和明代在广西采取的民族政策有一定的影响。而历任官员不敢过问的地方首恶,吕蒙甫一到任,即通令捉拿归案。清代著名的廉吏于成龙也出自汾州府,无疑深受吕蒙甫的影响。

四、开创“桂林八景”的应是吕蒙甫而非吕思诚

《元史·吕思诚传》记载:“(吕思诚)寻擢国子监丞,升司业,拜监察御史。与斡玉伦徒等劾中书平章政事彻里帖木儿变乱朝政,章上,留中不下,思诚纳印绶殿前,遂出佥广西廉访司事。巡行郡县,土官有于元帅者,恃势鱼肉人,恐事觉,阴遣其子迓思诚于道。思诚缚之,悉发其阴私,痛惩其罪,一道震肃。”

《元史·吕思诚传》仅仅记载了吕思诚入仕和去世的时间,对其二十年官宦生涯则没有具体记录,反映出《元史》对吕思诚生平资料占有不足。关于吕思诚左迁外任之事,可能来自文人的耳闻,而混入了吕蒙甫的轶事。笔者认为,《元史·吕思诚传》在以下两个方面可能存在误记。

其一,“寻擢国子监丞,升司业,拜监察御史”。大约1331年以后,吕思诚任国子监丞,为六品官,后升“司业”,是四品官,主要工作是管理国子监。这里“拜监察御史”的记载很难成立。“监察御史”只是一个七品官,吕思诚不可能从四品的司业“升拜”七品的监察御史。事实上,1326—1331年吕蒙甫任职江南诸道行御史台监察御史,元代《金陵志》有明确记载,虞集《吕公神道碑》也详细记载了吕蒙甫在江南诸道监察御史任上的政绩。

吕蒙甫在监察御史任上首言八事:“开经筵,严卫禁,清选法,举贤才,复常平,设义仓,谨边关,修武备。”在湖广行省任上,有效阻止了四川境内的动乱向东蔓延。所以关于吕思诚拜监察御史以及后来“浙西巡视”的故事,可能是吕蒙甫的轶事。

其二,“思诚纳印绶殿前,遂出佥广西廉访司事”。1335年,蒙古族彻里帖木儿出任中书平章政事,提出废科举的主张,并且得到朝廷同意,国子监司业吕思诚与京官许有壬坚决反对,并请求辞职。此事件在《元史》中有多处记载,“思诚与斡玉伦徒等劾中书平章政事彻里帖木儿变乱朝政,章上,留中不下,思诚纳印绶殿前”。在此次事件中,吕思诚只是辞官,不是被贬,所以不应该“遂出佥广西廉访司事”。一则国子监司业是四品官,肃政廉访司佥事只是五品官;二则京官外放平级调出也是贬官,吕思诚乃主动辞官,不可能接受如此严重的贬官。事实上,吕思诚辞官当年,就与许有壬一起被召回大都官复原职,不存在“贬官”佥事的时间段内,担任广西肃政廉访司佥事的另有其人。根据虞集《吕公神道碑》的记载,吕蒙甫出任岭南广西道佥事的时间是1331—1332年。他“垦屯田,教树畜”,大力开发广西桂林地区,赢得了极高声望,其桂林之政在多年后还被元顺帝提及。《元史·吕思诚传》将吕蒙甫在桂林的政绩错误地移植到1335年才到桂林的吕思诚身上。因此,开创“桂林八景”的吕公,应该是吕蒙甫,而不是吕思诚。

吕蒙甫离开广西的时候,万民落泪,“老幼遮道,垂涕不忍别”。元顺帝因为吕蒙甫在桂林的政绩,赐给他带有御手的红色龙服,此画像至今保留在民间。虞集则用“化洽南土,声达天朝”来赞颂他的政绩。这样一位让桂林人感恩戴德的佥事,希望桂林方志学者予以关注。

猜你喜欢

吕蒙御史桂林
明朝御史不好当
屡建奇功的吕蒙
吕蒙自强不息
桂林行
丢御状救李靖
吕蒙白衣渡江
乐!乘动车,看桂林
桂林师范大学与桂林王城、雁山园
明朝御史日子不好过
桂林:击浪现代理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