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对策
2019-12-14李英梅
李英梅
摘 要:语言表达能力,是语言类学科教学目标之一,是促使学生语言思维与构建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为研究对象,对此提出三点建议,在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同时,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学生 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学科,不仅担负着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责任,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交意识与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加强学习资源开发,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需要学校、教师、家庭等很多方面的合作,为学生创建素材与主题,让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养成表达的习惯。语文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前,需要对学生的生活进行分析,了解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故事或者学生熟悉的情景。利用家庭资源、社会资源进行口语表达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语言训练,激发学生表达意识,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变化能力。家庭中有很多交流素材,是学生接触较多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模仿自己的家庭生活,将家庭中不同的角色以情景再现的方式呈现出来,并说出自己对家庭生活的观点。此外,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挖掘互联网中的素材、对话主题,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动表达,展示自己的观点 。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思想,为学生创建表达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主动说出对不同事物的观点,以此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与表达意识。
例如,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雨中西湖的视频,雨点淅淅沥沥地落在湖面上,湖上的荷花摇摇坠坠。当视频播放结束后,让学生表达自己看到的内容。学生1:在视频中我看到非常美丽的景色,雨点和湖水的融合,雨中的荷花都非常的美丽。学生2:雨中西湖的美更加生动,好像仙境一样。当学生表述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古诗内容,在古诗中寻找与视频相似的内容,并表达自己对雨后西湖美景的感受。通过视频资源的应用,可以让学生获得新鲜的视觉感受,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呈现更加丰富的表达。
二、构建和谐课堂氛围,激发学生表达意识
语文课堂中,發现小学生不愿意与教师互动、展示自己的想法的原因就是学习氛围过于枯燥,没有想要表达的主题或者欲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与表达意识,教师可以为学生创建一个民主、互动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知识输入的过程中形成语言输出能力。当学生展示自己想法时,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对话,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明确自己在课堂上的地位 。此外,在学生表达的过程中,教师还应给予学生一些鼓励与肯定,如你说得非常好,思路非常清晰;语言表达到位,清晰明了,很棒的等,让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茁壮成长。
以《司马光》教学为例,课堂上让学生有感情、流畅地朗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概内容。因为小学生文言文学习经验不足,无法理解文章描述内容,这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同学习,一边学习文言文语言知识,一边翻译文章,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可以将文章翻译成白话文。基础教学后,与学生互动,为学生创建表达的机会。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完文章中的基础知识,你们谁可以将这篇文言文翻译成其他人能理解的话呢?这时学生非常热情,纷纷举手回答。其中一名学生是这样说的:一天,司马光和小伙伴在院子里玩耍,有一个小孩爬上院子里水缸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因为水缸很大水很多,小孩马上就要被水淹没了,其他的孩子都非常的害怕,一边求救,一边哭。这时司马光展示了自己的聪明,用石头将水缸打破,缸里的水流了出来,小孩得救了。教师:说得非常好,对文章理解比较透彻 。在这一件小事中,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然后让学生讨论学习,说出自己的认识,以此完成学习任务。
三、生活化交际情景,提高学生构建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写作教育构建生活化交际情景,让学生交流互动,提升表达能力与语言思维。写作与口语交际的本质十分相似,都是为了提升学生表达能力与语言构建能力。语文教学中,可以将口语教学与写作教学融合,让学生自由讨论写作主题,在表达中理清学习思路,掌握表达技巧 。
以“第一次感受——”为主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与想法,对标题进行补充,如第一次感受亲情,第一次感受快乐等。当题目出示后,让学生交流讨论,分享自己第一次与众不同的感受。如,学生:我一次感受到父亲的爱,我的爸爸不善言辞,很少对我说“我爱你”,但是在一次事故中,爸爸的表现让我感受到他对我的爱,也让我明白他表现爱的方式。通过学生交流,进行口语锻炼,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中,要注重教学资源开发,为学生语言表达提供素材。通过良好学习氛围的创建,激发学生思想表达的欲望,使学生在表达实践中能力得到提高。构建交际情景,让学生在情境中提升语言组织与展示能力。加强对学生语言能力提升途径的拓展,让学生养成主动表达的习惯,为日后交际活动的开展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