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企业向华为学什么

2019-12-14曾双喜

人力资源 2019年11期
关键词:任正非华为企业

曾双喜

华为为什么值得学习

之所以有那么多企业和个人对华为感兴趣,是因为华为确实有其独特之处与过人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规模够大

2018年,华为全球销售收入为7212亿元人民币,2019年上半年在遭受美国封锁的情况下仍实现营收4000亿元,相当于42个海底捞、10个茅台、8.5个中兴、4个小米、BAT三家之和、恒大与万科之和、2个碧桂园、2个联想、1个中国移动,其规模在中国企业当中堪称巨无霸。华为在全球拥有18.8万名员工,是当之无愧的全球第一大通信设备供应商。在中国企业里面,华为是唯一一家称得上产品与技术都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真正把产品卖到了全世界,而且卖到了全球的主流市场。

●业绩够牛

仅从规模上看,很多央企要比华为大得多,但华为才是真正的大而强。从1997年开始,华为每年的研发投入占比不低于销售收入的10%,2018年投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占销售收入的14.1%,超过BAT加起来的研发费用。欧盟2019年最新的工业研发投资排名显示,2017/2018财年全球研发投入最多的2500家公司,华为名列第五。許多央企的研发投入不到销售额的1%,如果把他们销售收入的10%用于研发投入,当年账面财务表现基本上就是亏损的,而华为竟能持续多年保持盈利,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业务够广

华为的业务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理位置分布较广, 2005年,华为的海外销售收入开始超过国内市场,达到58%,现在其海外销售收入比例已达到70%左右,业务遍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二是业务范围较广,华为主营业务有运营商BG、企业BG、消费者BG三大块,也就是说既有2B业务,也有2C业务,既有硬件产品,也有解决方案服务。

●体系够全

前几年,一些互联网企业大谈去中层、去KPI,很多观点在逻辑上站不住脚,因为这些企业还处在初创阶段,没有复杂的组织结构,管理起来非常容易。但华为不同,从研发到生产制造,从销售到售后服务,产业链非常完整,管理体系也极其庞大。在华为的组织架构里面,既有研发体系、销售体系、客服体系、制造体系,也有强大的职能体系;既有本土机构,也有跨国机构,华为在海外设立了22个地区部、100多个分支机构、36个培训中心、16个研发中心和36个联合创新中心,如此完备的管理体系,在中国企业里并不多见。

●历史够长

一家企业是否伟大,主要不是看它的发展规模有多大,也不看它的发展速度有多快,而是看它的发展历史有多长。华为成立于1987年,其发展历史与GE、可口可乐、奔驰、西门子等欧美企业相比并不算长,因为世界企业五百强的平均寿命是40年。但是中国五百强企业的寿命只有10年,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9年,这样对比起来,华为属于历史较长的,毕竟中国改革开放才40年。

有较长历史的企业,一定会经历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应对过各种各样的挑战,其商业模式、管理体系、组织能力等,在经受了市场的诸般检验后不断完善,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实力够强

华为的实力主要体现在,中国人第一次用市场法则,在高科技产品和服务领域、在硬碰硬的竞争中胜过西方高科技企业。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的数据,华为在2018年提交了5405份专利申请,超过了高通和英特尔,首次位居全球第一。无论在收入规模、国内外收入占比、技术实力,还是人才结构、企业创新与发展前景等方方面面,都称得上一家真正意义的全球化企业,位列世界五百强也是实至名归。

可以说,华为创造了中国民营企业高速成长和迈向国际的奇迹。正因为华为上述过人之处,无论什么行业、处在什么阶段、什么规模的企业,都能在华为身上找到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因此,学习和复制华为的成功之道,意义非凡。

不要神化华为

纵观国内外众多优秀企业,其成功经验无非两点:一是选择做正确的事,顺应时势,把握好战略方向;二是把正确的事做到极致,打造强大的组织能力。笔者认为,华为之所以成功,上述两方面因素皆备。

●环境与时势的造就

环境与时势的造就是华为成功的第一个因素。首先,华为地处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深圳,有着国内独一无二的创新、创业环境,平安、招商局、华润、华侨城、万科、比亚迪、中兴、大疆、华大基因等都诞生在这里,所以华为的成功离不开深圳的发展环境。其次,改革开放后,国内经济持续发展,通信技术进步,给华为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会。

●向先进企业学习的结果

出色的组织能力是华为成功的第二个因素,这是华为自身努力的结果。英国兰开斯特大学管理学院的一位教授曾谈到,华为不过是走在西方企业曾经走过的路上。任正非听了这个评价后,认为这个教授的观点非常有洞察力。因此有人认为,华为的成功,是中国人第一次学习应用西方组织管理技术,结合本土实际,在高科技领域所取得的成功。所以,华为并不神秘,它的成功并没有所谓独门秘诀,不要将它神化了。

虽然华为在管理和技术上已经位居中国企业前列,但与国际一流企业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组织效能有待提升

任正非曾公开表示:“虽然我们在管理上已经很好了,但和爱立信这样的国际公司相比,多了2万管理人员,每年多花40亿美元管理费。所以我们还在不断优化组织和流程,提升内部效率。”根据华为公司年报,2018年华为18万员工贡献了7212亿元的营收,人均产值为400万元。苹果2018财年的总营收为2656亿美元(约18209亿人民币),苹果的员工总数为13.2万人,人均产值为1379万元。微软2018财年营收为1103亿美元(约7562亿人民币),员工总数超过12万人,人均产值为630万元。可见,华为在组织效能方面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核心科技需要加强

华为每年在技术研发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在一些核心技术研究上还有待加强,比如作为备胎的海思芯片和鸿蒙操作系统,仍有待市場的进一步检验。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华为也还有进步的空间,2016年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任正非指出:华为现在的水平尚停留在工程数学、物理算法等创新层面,尚未真正进入基础理论研究,关于大流量、低时延的理论还未创造出来,华为自身亦有前途茫茫之感。

为什么学不会华为

许多企业在学习华为的过程中走入误区,甚至闹出不少笑话,徒让人感叹没有华为的“命”,却得了华为的“病”。

●照搬照抄

有不少企业将华为的管理模式奉为圭臬,不考虑行业特点、发展阶段、企业性质等实际情况,盲目照搬照抄。比如,华为员工的高薪和全员持股源自于通信行业的高利润率,如果你的企业处在一个低毛利的行业,学华为的高薪是不理性的;如果你的企业只有几百号人,就不要去学华为的流程化管理、IPD管理;如果你的企业还在生死线上挣扎,就不要去学华为的企业文化建设。曾有企业想花重金引进华为的任职资格体系,且不论价位合不合理,单是其管理基础与企业文化就与华为大相径庭,引进华为的任职资格体系根本无法落地。

学习华为,要把它放在时空中来观察。现在的华为已是世界级的大企业,其他企业要学的话,也要学华为跟自己状态差不多的阶段,看华为在那个阶段是怎么做的,是怎么突破的,这样才有价值,才能落地。

●盲人摸象

在谈到学习华为时,很多企业就像盲人摸象,缺乏全面系统的思维。比如有的企业推崇学华为的末位淘汰、奋斗者文化,却不知这些制度和文化背后是有高薪机制支撑的。有一家企业组织高管去华为参观学习,中层干部听到华为的高薪羡慕得不得了,悄悄对比一下自己的工资,感觉那只能叫“余额”,于是就对自家公司产生了很多不满;而这家公司的老板则特别喜欢华为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考察回来之后,晚上10点董事长组织高管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一直持续到凌晨3点钟,结果变成了批斗会。有两名高管觉得很委屈,第二天就提出辞职。如果采用这样片面甚至断章取义的方式来学习华为,很容易变成东施效颦。

应该学习华为什么

中国企业要向华为学习的东西很多,既有思想层面的,也有机制层面的,还有具体方法层面的。机制、方法层面的内容在管理学教科书上就可以学到,为什么华为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就而其他企业却误入歧途呢?笔者认为,还是因为思想层面出了问题。学习华为,最重要的是学它的管理思想,这也是华为成功的精髓所在。让中层和人力资源工作者去学华为只能是本末倒置,最应该学习华为的是企业的创始人、老板和CEO。总结起来,中国企业应该向华为学习以下管理思想:

●坚守常识

陈春花教授认为,华为成功的秘密在于坚守管理常识,践行管理常识。很多企业经营不利的原因也正在于或标新立异,或叶公好龙,或见异思迁,或鼠目寸光。华为的管理理念,如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等,非常朴实,逻辑严谨,不哗众取宠,不盲目追逐发展速度。其实华为的秘诀就是实践了商业的本质。所以,与其研究华为,还不如研究商业的本质,而商业的本质其实并不复杂。

●尊重人才

人才很重要,但是真正重视人才的企业并不多。华为对人才的尊重是实实在在的,主要体现在以奋斗者为本:一是舍得给员工高工资;二是不让“雷锋”吃亏,给在偏远、艰苦地区工作的员工更高的工资待遇;三是给有能力的人提供舞台。许多企业虽然成立了很多年,但其管理方式还停留在老板“一言堂”的阶段。而华为已经走上了集体领导制的道路,并用轮值董事长制解决了高管人才流失问题,强有力地保证了战略与执行力的一致,最大程度地做到了决策体系的动态平衡。

●系统思考

很多企业在解决管理问题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人就招人,能力不足就培训……而华为注重从机制层面系统性地解决问题。比如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华为有四大法宝:员工持股与人力资本合伙人制度,以价值评价为核心的价值管理体系,以奋斗者为本的持续激活机制,基于任职资格的培训与能力发展系统。正因为有了这种系统思维,才使得华为能够从根源上去解决某些问题,而不像很多企业那样,问题年年改,问题年年有。华为可以用两年的时间去做《基本法》,就是为了把顶层设计做好,把首要问题解决好,之后再去进行人力资源方面的变革。正因为准备工作如此充分,所以一旦决策,一旦启动变革,就高效、坚定、义无反顾地迈向既定目标。

●开放学习

华为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与其十几年来认认真真学习先进管理理念不无关系。三十多年来,华为“借外脑”付出的咨询费累计达300亿人民币以上,这种投入不但快速地缩短了华为与世界先进企业的差距,而且拓展了新业务。

●居安思危

在华为以狼性文化为主导飞速发展的同时,任正非始终强调企业发展中要时刻存有危机意识,即“惶者才能生存”。为此,任正非用《华为的冬天》《华为的红旗能打多久》《活下去是企业的硬道理》等多篇文章来警示员工要居安思危。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华为在技术研发上深谋远虑,十多年前就开始研发芯片和操作系统,在中美贸易战中面对美国的打压还能奋起还击。

●务实发展

很多企业但凡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就会进入金融、房地产这两大领域,因为来钱快。而华为是一家不涉足金融、不炒房地产、坚持发展实体经济的企业,三十年来始终以实业报国、科技报国为己任,在通信装备行业耕耘,并以通信设备为基础,拓展到整个信息通信技术领域。在战略资源的获取和利用上,华为把战略能力中心建到战略资源聚集地区,踏踏实实把内功练好,不走捷径。

●自我批判

华为强调“打败华为的是华为自己”,甘于在思想上自我批判,在自我批判中改进。华为内部一直有“蓝军”和“红军”的设置,“红军”做什么项目,“蓝军”就提反对意见,挑毛病。“蓝军”机制也是华为在面对不确定性创新时的一种战略选择和组织措施。2018年,华为内部通报,因“部分经营单位发生了经营质量事故和业务造假行为”,对主要责任领导问责:任正非罚款100万,郭平罚款50万,徐直军罚款50万,胡厚崑罚款50万,李杰罚款50万。在华为内部的人力资源2.0总纲第二期研讨班上,从管理层到基层,华为的员工给任正非提出不少批判和意见,形成了“十宗罪”。从任正非本人的“过于强势”到公司管理中的一些不合理制度,“应有尽有”。这些都是华为善于自我批判的体现,在国内企业中绝无仅有。

中国企业要成为伟大的企业,缺乏的不是“术”,而是“道”;不是“术”不精,而是“道”不深。当企业不坚守初心,热衷于赚“快钱”“热钱”,甚至赚“黑心钱”时,这样的企业能走得更远吗?所以,企业在学习华为时,更要学其逆境中不气馁、顺境中不狂躁的品格。

作者 凯洛格咨询集团合伙人

猜你喜欢

任正非华为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现在的余华为谁写作?
赛力斯华为智选SF5
Ren Zhengfei in My Memory
苦难英雄任正非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