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残疾人就业,企业与人才共赢

2019-12-14齐向宇

人力资源 2019年11期
关键词:残疾残疾人企业

齐向宇

镜头一:

“这笔钱,咱们非交不可。”

财务主管斩钉截铁的回答,让皮具加工厂的老板不寒而栗。由于大环境的压力,企业本就经营吃力,高额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差点成为压倒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老板立即给HR下任务:“马上着手招聘残疾人。”

“满大街都见不到残疾人,让我去哪里找?”HR有苦难言。

镜头二:

(新闻报道)我国作为世界上残疾人最多的国家,残疾人的扶贫、脱贫工作是我国脱贫攻坚战中最困难的一部分,要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必须通过帮扶残疾人及其家庭就业增收,让更多劳动年龄段的无业残疾人实现就业。残疾人就业问题也是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方面企业招不到残疾人或是不愿招聘残疾人,要缴纳高额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另一方面却是“残疾人缺乏就业渠道找不到工作”、“残疾人生活得不到保障”、 “社会不接纳残疾人”。

万物皆有矛盾,招不到和找不到一直是就业市场的常态问题,加强残疾人就业、用人单位必须按比例雇佣残疾人成为当前促进残疾人就业的重要途径。如何解决这对看似无解的矛盾?本期对话嘉宾51社保社会责任总监任兆龙先生,听他讲讲51社保旗下专注残疾人就业服务的品牌同路,是如何一手托起就业的两端,实现企业与残疾人的精准对接的。

残疾人就业形势紧迫

关键点:残疾人基数大

记者: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残疾人数量众多。最新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有残疾人口数量为8502万人。也就是说,在我国,每15个人中,就约有1名残疾人。我们可以做一个对比,一个热门岗位的求职比例大约在1:100甚至更多。对于一个健全人来说,求职尚且如此艰难,更何况是一个残疾人?您在创业前,在中国残联系统工作近十年,曾参与制定多项国家残疾人救助管理政策。创业后,也一直从事残疾人服务工作,您能跟我们讲一下目前我们国家残疾人群体是怎样一个生活状态和工作状态吗?

任兆龙: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及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的我国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和各类残疾人占残疾人总人数的比例,推算2010年末我国残疾人总人数8502万人。各类残疾人的人数分别为:视力残疾1263万人;听力残疾2054万人;言语残疾130万人;肢体残疾2472万人;智力残疾568万人;精神残疾629万人;多重残疾1386万人。各残疾等级人数分别为:重度残疾2518万人;中度和轻度残疾5984万人。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是6.34%。世界卫生组织公布,在世界总人口中,大约15%的人有某种形式的残疾,全球残疾率约为10%。

相较于健全人,残疾人群的生活状况并不乐观。世界银行估计,世界上最贫穷的人中20%是残疾人。我们国家给出的官方数据是:2013年,在8502万残疾人中有1230万农村残疾人没有脱贫,还有260万的城镇残疾人生活是处在贫困线上。如果一个家庭里有一个残疾人的话,那么这个家庭的生活开支是要远远高于健全人家庭。

在这种情况下,完全靠残疾人自谋生路就显得不太现实,因此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和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法律、政策,如《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就业条例》、《关于促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的意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和《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增值税优惠政策的通知》等,主要还是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以市场的方式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手段。残疾人受限于自身的障碍和社会无障碍环境,要比健全人承受更多的挑战,就业问题始终是老大难。据官方公布数据,截止到2018年,全国持证残疾人就业人数为948.4万人,其中按比例就业81.3万人,集中就业33.1万人,个体就业71.4万人,公益性岗位就业13.1万人,辅助性就业14.8万人,灵活就业(含社区、居家就业)254.6万人,从事农业种养加480.1万人。官方的统计口径还是很细致的,根据持证残疾人的比例推算,就业率在50%以上。从这数据上看,農业种养加的比例最高,占到了50%以上,这说明农村残疾人所占比重较高,但这种形式的就业质量并不高,也没有保障。另外有一项很值得注意,那就是按比例就业的人数,这是我们国家推进残疾人就业的一项重要制度,其实也是国际通行的一种做法,这是企业缴纳就业保障金的源头。根据《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就业条例》规定,用人单位必须按在职员工总数的1.5%来安置残疾人,这是国家给用人单位尤其是企业的法律义务。而即便是这种有保障、有质量的就业形式,也只解决了81万残疾人就业,连已就业残疾人的10%都不到,这个足以说明残疾人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洞悉国家政策

关键点:按比例就业

记者:我们知道,残疾人如果得不到外界的帮助,会给家庭乃至社会带来更多的苦难。其实我们国家很早就有关于残疾人就业安置的制度。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国家对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制度也在不断完善。2015年,国家出台《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2016年,国家取消福利企业资格认定事项,这对残疾人就业有什么影响?那么历数一下国家在安置残疾人就业方面,都发生哪些变化?

任兆龙:我国残疾人就业政策的变化是和我国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百废待兴,全民参与国家建设,各街道、社区吸收残疾人兴办了一批手工作坊,以工代赈,残疾人既养活了自己,也为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这就是福利企业的源头,后来经民政部门推广,福利企业最多时能解决百万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对认证过的福利企业也给予很大的税收优惠支持,所以,计划经济时代福利企业是解决残疾人就业的主要方式。到了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充分,过去由政府支持的福利企业举步维艰,难以为继,到2016年民政部正式发文取消了福利企业的认证,福利企业算是寿终正寝。

在改革开放这个进程中,中国残联对残疾人就业或者说是对整个残疾人事务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1990年全国人大颁布《残疾人保障法》,试点推动按比例就业制度,2007年国务院出台《残疾人就业条例》,2013年中组部、财政部、人保部等7个部委共同出台《关于促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的意见》,2015年财政部、国税总局、中国残联三个部委出台《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还有很多政策,这些就构成了残疾人就业保护的法律体系,这是一脉相承的。

2016年,民政部协同实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增值税优惠政策的通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促进残疾人就业增值税优惠政策管理办法〉的公告》,自通知发布之日起废止《民政部关于印发〈福利企业资格认定办法〉的通知》及《民政部办公厅关于换发〈福利企业证书〉的通知》,最终取消福利企业资格认定事项。对所有雇佣残疾人的单位一视同仁,只要符合规定,一律都可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关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很多企业只知道2015年出台的征收使用办法,其实这只是部门执行国家立法时,最具体的一个执行文件,当然也是实操和监管规定最具体的一个文件。其实,《残疾人保障法》第四章第三十三条规定:国家实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制度。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为其选择适当的工种和岗位。达不到规定比例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保障残疾人就业义务。《残疾人就业条例》第八条和第九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一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为其提供适当的工种、岗位。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其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比例的,应当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这才是制度的源头,面对这么庞大的待就业人群,况且是最难就业的弱势人群,国家立法的根本目的是要用人单位,主要是企业多招用残疾人,帮助残疾人就業,而不是想向企业多收保障金。

算笔企业成本账

关键点:按章办事

记者: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是为了保障残疾人权益,由未按规定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缴纳的资金。国家出台这些政策,目的是完善税收政策,保障残疾人的权益。那么对于企业来讲,又有哪些成本账要算呢?

任兆龙:关于算账,其实政府早替企业算好了。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政策,确立按比例就业的制度,也是充分的考虑过企业的承受能力的。比如,我们国家规定的最低不少于员工总数的1.5%,意大利是7%,德国是6%,美国3%,日本根据企业性质按1.5%-5%执行,跟国际通行规定来比,我们国家规定的比例并不算高。而且,《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对雇佣残疾人的硬性标准也给予了明确,即签订劳动合同,发放工资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足额缴纳社保,这些规定还是比较人性化的,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发放的工资高低,最低工资标准一般都是保障基本生活的,可以说这个规定还是相当人性化的。先算经济账,企业只要按规定去雇佣残疾人,就不用缴纳具有惩罚性质的就业保障金了。 再从企业形象上来看,对于那些没有按比例雇佣残疾人且拒绝缴纳残疾保金的企业,要在当地进行公示通告,企业在信用信息平台上面曝光,这些都会给企业造成负面的影响。对于企业来讲,你不履行法律义务,在经济利益、运营成本、社会影响力方面都是要吃亏的,所以从算账的角度来讲,雇佣残疾人一定是最合适的。

举个例子,我们曾经服务过一家房地产企业。这家企业大概有个3000多名员工。之前他们并不了解国家针对残疾人就业安置的政策。3000名员工,按照1.5%的比例安置残疾人,他们应该安排45个残疾人,但是因为不了解政策,他们并没有安置残疾人就业。企业的人均年工资为6万元,按照国家的残保金征收的计算公式:保障金年缴纳额=(上年用人单位在职职工人数×1.5%-上年用人单位实际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上年用人单位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他们一年要缴纳约270万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如果未交纳或迟交:按日加收5‰滞纳金,当企业发现这项费款时就追悔莫及。他们的负责人找到我们咨询这个事情,我们给到的回复就是,过去的没办法,只能交钱,这是国家的法律规定。第二年,他们与我们开展合作,雇佣了一批残疾员工,来年再审核时只交了几万元的保障金。其实国家在制定这项政策的目的,也并不是让企业来缴纳这部分金额,而是强制企业按比例雇佣残疾人。这家公司按规定需要雇佣45名残疾人,如果雇佣一二级的残疾人还可以以一代二,按照当地工资要求,他们一年节省了150万的开支,这对企业、对残疾人、对政府而言都是共赢的,皆大欢喜。

不能承受的雇佣风险

关键点:招聘、工伤、离职

记者:纵使您给企业算出一笔成本账,我相信还是有许多企业宁愿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也不想雇佣残疾人。雇佣一个身体健康的人,尚且还有许多用工风险,更何况是一个残疾人。这不仅是金钱的问题,还有许多潜在的管理风险。您能否为我们讲一下具体都有哪些雇佣风险?

任兆龙:这个其实是很多企业普遍的心态,对于一些国企央企来说,招一个人可能不是说简简单单地签一个劳动合同,还会涉及编制、户口等许多福利的保障问题。对于民营企业来讲,雇佣残疾人的风险可能更集中在用工和成本考量方面。综合很多企业的反馈,风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是招聘风险。对于当下的就业环境,企业花重金请猎头公司招聘高端人才,老板亲自挂帅去做校园宣讲招聘优秀的毕业生,在招聘平台与应聘者聊天,都是为了能招聘到适配的人才。而对于招聘残疾人,HR更是满肚子的无奈。我们能在大街上看到的,就业市场里找工作的,大多都是健全人,主动求职的残疾人很少,能满足岗位需求的残疾人更是难于上青天,即使你求助于当地的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他们给到的支持也很有限,可以提供一些残疾人的信息,但不可能做到一对一的服务。还有就是目前市场上有一些不良的黑中介,他们去有意地“制造”一些虚假的残疾人信息,这一系列招聘的风险从源头上给企业雇佣残疾人增加很大的难度。

第二个风险是在岗管理风险。很多企业最大的担心是工伤,他们觉得残疾人身体上有障碍,在上下班的途中,在工作操作中,很容易发生工伤。其实,工伤的发生不仅在残疾人身上,也同样会在健全员工身上。北京市朝阳区曾做过一个两年的跟踪调查,残疾人在上下班途中没有发生一例意外事故。在工伤问题上,企业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判断,某种程度上讲这就是一种歧视。另外,如何更好地融入团队是一个普遍的问题。由于残疾人自身的局限,在社会交往和社会互动中未能获得充足的资源,处在弱势地位,同时在价值观和社会认同方面形成了固有的群体文化特征,让残疾人在与健全人的相处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在与大多数健康员工一起工作时,他们是很难真正融合到团队中去,其他员工也不知如何与残疾员工相处,时间久了,残疾员工要么是自己离职,要么消沉懈怠了。

第三个风险是离职,很多企业担心残疾人在离职时要比健康员工离职时难处理。从这一点上,我认为企业还是要一碗水端平,你对待健全员工离职时是什么心态,你对待残疾员工就应该是什么心态。你不要认为他们是弱势群体,要么好欺负,要么就认为他们很难缠。企业要做的就是依法办事,严格按照管理制度规定,正常办理离职即可。他们就是一个正常的人,只不过是身体上某些方面有一些障碍和不方便。他们能来企业就业,要比那些在家啃老的身体健康的人更值得尊重和敬佩,这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包容。

以上是对企业常见顾虑的汇总。

保障双方基本权益

关键点:解决痛点

记者:由于您曾经在殘联系统工作的经历,积累了大量的资源,所以能把帮助企业和残疾人的事业做起来。刚刚您也谈到了企业雇佣残疾人的一些痛点,那么同路作为残疾人就业的平台,如何帮助企业解决这些问题呢?

任兆龙:劳动是人类谋生的基本手段,劳动权也是人类的基本权利之一。尊重残疾人的劳动权,是残疾人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的前提。51社保从创立之初就一直坚持商业价值和社会责任共同发展,我们的奋斗使命就是让“每一份工作都有保障”。同路作为51社保旗下专注于为残障人士提供就业服务的品牌,创新性地构建了残障人士劳动共享协作的服务模式,与多地残联合作共同建立帮扶就业培训基地,聘请专业的残疾人就业专家顾问团队,综合考虑用工企业的行业、地域等经营状况和实际需求,帮助企业开发适合残疾人个性化需求的岗位,为残疾人提供前期职业技能培训、政策咨询、就业推荐、心理辅导、社会工作等支持性就业服务,搭建起企业与残障人士之间的就业桥梁,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享受平等就业权利,通过劳动改善生活,获得保障,实现人生价值。

同路之所以可以做成这件事情,是因为我们依托51社保这个大平台,目前51社保服务近四万多家企业,我们会把企业的需求同残疾人的需求连接起来,开创了首个残疾人Saas服务模式。目前针对企业在雇佣残疾人方面遇到的三大困难——招聘、在岗管理和离职,我们自主开发了残疾人一站式就业管理平台,把残疾人与企业之间互动实现了线上管理,线下我们与很多地方残联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在当地建立残疾人就业培训基地。我们与当地残联一起合作,共同来动员残疾人走出家门就业。在就业基地里,我们会对每位残疾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然后再与企业的需求做一个链接,线上管理+线下服务,把企业和残疾人的需求进行分解,最大程度的降低企业的用工焦虑。

在我们的就业基地有一位工单检核一姐,大家都叫她琪姐,她是工单检核项目的组长。琪姐并不是天生残疾,因小时患病导致身体残疾,虽然凭借毅力完成学业,但是走入社会后却处处遭遇歧视。后来通过手术治疗,身体慢慢康复,可心理上的创伤却一直得不到平复。后来她接到了来自同路招聘的邀约电话,开始以为我们是骗子,但还是带着怀疑的心态走进基地。

接待她的工作人员并没有因为她的外形展露出一丝异样,耐心地听她诉说自己的经历,帮她发现自己的能力,规划就业方向。现在的她,有更强的能力匹配更大的舞台,未来她将带领团队,承担更多城市的检核工作。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太多 ,家里出现一个残疾人不仅仅是经济负担,也会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通过同路平台的努力,帮助他们就业,获得工资收入,改变的不只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家庭。

许多人问我:“你们做这件事情赚钱吗?”我可以坦诚地回答,我们会有一些利润的来维持这个项目的运行,如果完全公益的投入去做这个项目,就目前大多数企业来讲,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没有商业价值,它的生命力是不会持久的。

不断践行的人岗匹配

关键点:一手托两端

记者:聊到这里,我们又回到人力资源一个专业性的问题——人岗匹配。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问题,残疾人在知识水平、专业技术、心理素质等方面,都相对较弱。许多企业细数了公司的所有岗位,仍然没有适合残疾人的。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而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企业会将招聘残疾人的计划搁置。同路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任兆龙:首先我们会把服务过的企业根据企业信用、企业类型进行分类。你是生产型企业,还是传统服务型企业,还是新型的互联网企业,都会有一个系统的分类。不可否认的是,企业里不是所有的岗位都需要高学历的员工胜任,我们会帮助企业分析出基础性、事务性强的岗位,比如在办公室工作中,校对、新媒体排版、文档整理等岗位是比较适合残疾人的;在餐饮行业中,面点师、洗碗工、理货等岗位是比较适合残疾人的。

第二是我们会根据残疾的类别、等级、文化程度等因素对残疾人进行分类,把他们和企业的要求对接起来,进行匹配。比如你是生产加工型企业,需要残疾人去接受现场工作,我们就不太可能推荐一个盲人。如果你是一家互联网企业,需要残疾人多一些,我们就会在同路的残疾人就业基地培养一些数据员,还有大批量的线上操作员。通过一定的学习时长,我们将这部分残疾人培养成企业需要的员工,我们的工作人员也可以协助他们完成工作,后续再做出反馈。

一二级的残疾人,他们身体残疾程度比较严重,往往也会伴随着文化程度不高、技能提升缓慢等问题。我们前期给他们开发一些最简单的手工类的工作,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一点点培养他们的信心。如果一开始就给他们很难的工作,会让残疾人产生畏惧等情绪,等他们技能有所提升后,我们会适当地增加工作的难度,促成良性循环。

残疾人由于疾病的原因长时间得不到家庭和社會的认可,身边的人会认为他们既不能工作,还是家庭的负担,导致他们内心十分自卑,进而变得敏感而又脆弱。你在一个坐着轮椅的残疾人面前,尽量不要说“跑”“跳”一类的字眼,他会认为你在讽刺他、挖苦他。带着这样一个心理进入职场,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你不可能要求职场所有的员工都要因为你身体的残缺来一味地迁就你、适应你,所以我们在改善残疾人心理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在我们的就业基地里有一位残疾学员彭宇(化名)。他出生在西南大山里的一个普通家庭,因儿时患小儿麻痹症,导致整个家庭都陷入经济上和精神上的困难。但是他并不认命,利用各种机会去学习生活技艺,试着做过竹编,做过皮鞋,自己还开过一家小店,遇到很多坎坷。2018年,同路在当地的残疾人就业基地向他抛出了橄榄枝。进入基地后,经过培训辅导,他学习掌握了计算机操作技能,后来经推荐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实现了就业,他可以和健全人一起在同一个平台工作。他很感谢公司给予他的一切,因为有了这份工作,周围的人开始改变对他的看法,他的生活质量也明显提高了。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有适合的工作岗位,有稳定的收入,残疾人有施展才华的平台,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幸福。

扶贫先扶智

关键点:最美传承

记者:如果说为企业和残疾人搭建桥梁或可负重前行,那么还有一个更困难的事情,就是如何帮助残疾人重塑正确的人生观。在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一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残疾人真实的心理状态:“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他们因为身体的残缺导致心理的脆弱和敏感。我了解到,同路现在正在做一个“最美传承”项目,希望让残疾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者。这种做法改变了以往我们对残疾人就业的认知,残疾人不仅只会手工编织,还可以做美的传承者、文化的宣传人。具体来讲,同路是如何做的呢?

任兆龙:正所谓扶贫先扶智。扶智就得搞培训,在同路的基地里,我们现在已经做了四十多期的培训。在这些培训里,我们培训了1500多人次。我们对残疾人的培训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识类培训,通识类包括自我认知、就业政策、人际沟通,还有心理辅导的内容。第二类培训是劳动技能提升的,根据残疾人的类别、文化程度、企业需求,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最美传承”项目就是我们对残疾人就业新形式的一种探索和尝试。2018年5月,51社保捐款100万元,联合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共同发起“最美传承”残疾人非遗传承就业公益项目。我们第一期项目“最美景泰蓝”,落地北京市平谷区。景泰蓝是北京地区非常有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传,这个项目培育了四名听障人士分别掌握景泰蓝制作中的掐丝、点蓝、烧蓝、打磨技艺。第二期项目“最美蜀绣”是今年7月份落户重庆,聘请刺绣大师康秀丽,分初、中、高三期培训,对20名残疾人进行蜀绣礼仪、蜀绣技法的学习。2019年7月份,我们联合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中国传媒大学等媒体,共同发布《残疾人非遗就业价值研究报告》,这是业界第一份专门的研究报告,也是对我们探索非遗传承和残疾人就业的一次总结。我们调研发现,非遗保护与传承工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非遗面临的诸多实际性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非遗正面临传承困难后继无人的发展状况, 即当前非遗事业需要大量人才培养的投入。非遗为残疾人提供了创业就业的空间,残疾人可以通过培训掌握非遗知识技能,在实现就业的同时传承非遗文化,甚至可以带动其他残疾人共同创业就业,成为财富创造者和文化传承者。这个尝试也是符合国家指导政策的,《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开展多渠道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支持残疾人 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振兴传统工艺、家庭手工业等项目。2018 年 1 月,中国残联在《关于扶持残疾人自主就业创业的意见》提出:“重点扶持残疾人自主就业创业致富带头人和非遗继承人”,拓宽残疾人的就业领域和择业方向。

这些探索和尝试,根本目标还是想为残疾人赋能增能,提升他们的素质和就业能力,通过传承非遗文化成为社会财富创造者,透过残疾人创造的无差别的社会价值,改变公众对残疾的刻板印象。残疾人虽然有障碍,但不影响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美的追求,在某些方面,他们比健全人更专注,更容易创造奇迹。

当然,一路同行的过程一定是艰难的,这件事情能坚持下来,离不开残联的支持,也离不开企业和残疾人的信任。同路的愿景是:构建融合发展的美好世界,这是我们的初心,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虽然现在还有很多事情我们做得还不到位,但是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一步一个脚印,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让我们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包容、更加美好。

>>记者手记 组织的包容性增长

顺着电梯下到写字楼的第一层,已不知夜深深几许。但不管多晚下班,总会有一阵暖风划过耳边,让我觉得自己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游泳健身看一下吗?”

悄悄然地,自己也加入初老一族,年纪轻轻的腰间盘已经比业绩还要突出,再不健身真的要残废了。拿着好几家健身房宣传单,决定货比三家,尽快加入健身行列。

寻到第三家健身中心,一个坐着轮椅的年轻人来到我面前,微笑地带我参观健身区:“这是瑜伽区,筋长一寸,寿延十年嘛。”“这是器械区。”说罢便向我秀出自己的肱三头肌。

仔细观察这位导引员工,他的一条腿是假肢,语言表述也有一些障碍,但是和以往看到的残疾人不同:言语间总是露出八颗牙齿,眼角里也是藏不住的喜悦。看得出,他很享受这份工作。

参观后我立即办理了会员卡,一个可以让弱势员工幸福的组织,也一定会让顾客满意。

在组织的发展史上,人的发展是个永恒的话题。然而如何实现人的发展,却很少有人能说清。科技进步正在改善人们的生活,我们在享受种种便利的同时,也会看到鸿沟的存在:身体残缺的人依然出行不便,偏远地区的残障儿童并没有太多机会上学,聋哑孩童无法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最终形成恶性的马太效应。

中国人历来遵从“和”的价值理念,“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因此有人提出,组织要“包容性增长”,即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实现社会的全面增长。

“和”虽有差异,但它是在差异的基础上融合各种积极因素。“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只有“和”才能长久地发展,包容性增长最基本的含义是平等地获得机会.是共享性增长。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采访51社保社会责任总监任兆龙先生时,我发现,真正的救助不是一味地给予,而是要为他们提供机会和平台,帮助残障人士争取到劳动的权利。而一些慈善组织却建立在错误的认知上,没有考虑到如何做,才能真正地解决残疾人生存发展的难题。

哲学家斯宾诺莎的一句话或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凡受理性指导的人,即以理性作指针而寻求自己利益的人,他们所追求的东西,也即是他们为别人而追求的东西,所以他们都公正、忠诚而高尚。”

猜你喜欢

残疾残疾人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我骄傲
方便残疾人用的橱柜Chopchop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
一个倾情帮教的残疾老人
四位老人与一个残疾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