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问题教学法实践策略
2019-12-14牛丹华
摘 要:在初中语文问题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时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并根据其思维水平的差异,引导他们开展合作探究,从而使其逐渐提高思维层次,有效掌握语文知识。本文对初中语文问题教学法的实际应用展开了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问题教学法;教学实际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31-0083-02
引 言
在问题教学法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关键。教师的提问水平决定了问题教学法的开展情况,也将直接影响后续的教学活动。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展开分析,总结了初中语文问题教学法的实际应用策略,并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提问方法,帮助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一、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问,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时,不能只提出抽象的问题。因为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形成,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抽象,学生便无法回答[1]。教师要想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抽象思维来理解语文理论知识,就要结合学生实际来提问,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理论知识。
例如,在学习《孔乙己》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孔乙己的外貌特点是什么?”有些学生语文基础较薄弱,难以完整地总结出问题的答案。这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提问:“你读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叫作孔乙己这一段后,他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有学生回答说:“他的样子好像很落魄,有一些可笑。”教师可以再让学生回答:“为什么你会觉得他的样子很落魄、可笑呢?”此时学生才意识到,是因为作者精准描写了孔乙己的形貌特征,才使自己讀完这段话便会立刻觉得孔乙己很落魄或很可笑。此时,学生会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展开思考:自己是从哪些方面得出这些结论的呢?是从他的相貌特征、衣着特征还是其他方面?当学生开始思考这些问题时,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挖掘课文中的知识。
二、结合学生的思维水平提问,引导学生逐渐提高思维层次
学生的思维水平越高,就越能较好地理解抽象的问题,并能全面、系统、深入地回答问题。然而学生的思维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也不一样,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教学,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思维能力。
第一,教师不能直接提出过于抽象的问题,而要把它进行分解,让学生先回答其中较简单的问题。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汇总刚才的答案,进而回答较为复杂的问题。教师用这样的方法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在教学《孔乙己》这篇课文时,教师不能直接提问:“孔乙己的社会阶层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过于复杂,他们还不能理解“社会阶层”这个概念,也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孔乙己是短衣帮吗?”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发现短衣帮通常都是做工的人,他们的衣着特征是穿着一身短衣,在散工后,会到咸亨酒店要一碗四文铜钱的酒,有时会奢侈一点,再花一文铜钱买一碟盐煮笋或茴香豆这样廉价的下酒菜。孔乙己坚持穿长衫,他不做工,所以他不是短衣帮。这样,学生的答案就有了。教师又提出问题:“孔乙己是长衫帮吗?”了解课文内容之后,学生会意识到孔乙己也不是长衫帮,因为长衫帮都是当地的士绅,他们身上的长衫是身份的标志,这些人进入咸亨酒店后,会进入雅座,要酒要菜,慢慢吃喝。而孔乙己虽然穿着长衫,却没有这样的财力,只能和短衣帮一样喝着廉价的酒、吃着廉价的菜。此时教师再问学生:“在长衫帮和短衣帮的人眼中,孔乙己是什么阶层呢?”此时,学生就会结合刚才的问题得到答案:在长衫帮的人看来,孔乙己不是他们阶层的人,孔乙己是穷人,因为他没有钱;在短衣帮的人看来,孔乙己不做工,又不肯放下读书人的架子出卖劳动力,也不是他们阶层的人。通过回答教师的问题,学生意识到孔乙己不属于任何一个社会阶层,他在社会中是“尴尬”的存在。
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联想出问题的本质,探索问题中的理论知识。学生如果只应用具象化思维来思考问题,那么就只能分析和解决具体情境中的问题。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联想出现象的本质,获得理论知识,才能使学生以理论知识为依据来解决各种问题。例如,当学生了解了孔乙己所处的阶层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孔乙己所处的阶层的?”学生结合掌握的理论知识,意识到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来描写孔乙己的阶层。作者用长衫帮与孔乙己对比,描写出他们的相似之处是身着长衫、不做工;不同之处在于,长衫帮都很有钱,坐得起雅座,吃得起酒菜,而孔乙己却没有钱,只喝得起廉价的酒和吃得起廉价的菜,有时酒菜钱还要赊账。同样,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来说明孔乙己与短衣帮的相同之处与相异之处。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无权无势,只喝得起廉价的酒,吃得起廉价的菜;不同之处在于,短衣帮靠出卖劳动力生活,他们身着短衣,而孔乙己却不从事体力劳动,坚持穿一身长衫。此时学生就会了解在描写人物时,可以运用对比的方法来塑造人物,突出人物的特征。
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应用理论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技能。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利用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应用理论解决问题,开展学习实践。例如,当学生掌握了对比的写作方法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能不能应用这种方法分析孔乙己被打前和被打后的差别?”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孔乙己被打前后的外貌、衣着、动作、神态的差别。
三、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语文知识
在学习同一语文知识时,学生的学习体验、思考方向、学习需求都不一样,此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来提问,以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让学生以解答自己的问题为目标,更深入地探究语文知识。教师还要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目的在于在思考学习的过程中吸收更多语文知识。
仍以学习《孔乙己》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要写‘孔乙己这个人呢?你是如何理解这个人物的?”这个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入探索文本知识,也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更多鲁迅的小说,学习各种文学评论理论,然后全面分析这个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出的答案可能不一样。此时,教师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估学生的答案,而应该运用情感教学法,鼓励每名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基础上探究问题,尽可能深入地探索知识、完善自己的答案。
结 语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用问题教学法时,要把握三个要点:第一,深入理解问题教学理论,了解其与普通教学理论的区别,避免将问题教学法变成理论教学法,导致教学形式化;第二,了解该教学方法的实践基础,确保问题教学效果;第三,应用正确的策略来进行教学实践,以达到教学实践活动的目的。
[参考文献]
单丽娜.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策略探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6.
作者简介:牛丹华(1993.8—),女,山西阳泉人,本科学历,初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