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中国民族音乐欣赏之衔接教学的策略研究

2019-12-14印剑

求知导刊 2019年31期
关键词:欣赏教学策略

摘 要: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艺术财富,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学习内容。在信息化、国际化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青少年对中国民族音乐欣赏作品的认识和了解略显缺失。中小学教材中有相当数量的经典民族音乐欣赏作品重复呈现,如何把握好这两个学段对同一作品的不同教学要求的处理和实施,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话题。本文以《瑶族舞曲》为例,着重阐述中小学衔接教学中中学课堂教学策略上需要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民族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31-0056-02

引 言

《国家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初中阶段,欣赏教学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欣赏能力的形成,对丰富学生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瑶族舞曲》这一欣赏作品在小学五年级和中学八年级教材中都有出现,但教学要求各有不同。如何在中学阶段让学生对该作品有更深入透彻的认识和了解,进而加深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作品的热爱和敬仰,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有效性策略。

一、目标的精准设定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出发点

小学教材中对《瑶族舞曲》的教学内容仅限于A、B两个部分,中学阶段则是全曲,小学阶段主要是对作品中民族乐器的初步了解和对两部分主题的粗略感受和体验。因此,教师在确定该课时的目标时,一方面需要注意中学阶段教材中此作品对中学生的能力要求,另一方面还必须充分考虑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尤其是他们的学情现状和学习需要。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避免“炒冷饭”带来的消极效果。

例如,在知识目标的设定上,除了要让学生能够认识并了解不同的中国民族管弦乐器及音色效果,还需要增强学生能感受、分析乐曲的曲式结构的能力,在每听到一个主题时能用手示意各部分表现的情绪和联想到的情景。在能力目标的设定上,除了要让学生主动聆听和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积极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还要让其在教师的帮助下分析四个主题的主奏乐器、节拍、节奏、旋律、速度特点。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定上,要让学生能够了解瑶族音乐民俗,综合感受中国民族音乐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1]。

二、多感官并重是中学阶段欣赏教学的生长点

日本著名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先生曾说:“任何孩子都可以成才,只要有合适的方法。”可见教学方法的巨大威力。欣赏教学不是耳朵的专利,无论是中学还是小学,教师都需要调动学生多感官的积极参与。律动不仅仅适用于小学生,它也符合中学生年龄特点,遵循着“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学科”这一观点。笔者在执教时深切感受到眼睛和肢体是音乐欣赏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两个重要組成部分。

例如,笔者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展示了能够触发学生真情实感的图片,如瑶族盛会、山寨美景、长鼓舞蹈、民族乐器、旋律图谱等;在导入环节用纸杯代替长鼓,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音乐欣赏,有节奏、有韵律地随音乐律动,感受教师不同节拍的变化,为辨析A、B主题拍子的转换打下基础,也为学生初步了解长鼓文化,感受瑶族盛会中的瑶族舞曲埋下伏笔。在欣赏主题一的时候,让学生用动作表示吹拉弹打类乐器的次第出现,在分析第二主题时,通过音轨画面的呈现让学生用手或身体感受、体验音乐的力度变化,这些设计都可以让学生广泛参与到音乐中来。通过教学实践,笔者深刻感受到中学阶段的律动尤其需要注意不必纠结动作的整齐划一、优美到位等,要重点关注肢体动作与体验音乐情感之间的关系,动作只是对聆听、欣赏音乐的辅助行为,要简练、能被学生接受。无须花哨、无须从始而终、无须过分统一要求,教师要做的就是带领和鼓励学生全情投入、大胆想象、努力探索、发现、创造。

三、作品的理性分析是学生内在需要的关键点

音乐教育家曹理等认为,吸引聆听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中学生已经进入抽象思维发展阶段,语言更具逻辑性,学习更具理性,他们更喜欢用分析的方式去了解音乐。因此,不能延续小学阶段的简单聆听的要求,而要对音乐内涵有进一步的深入理解。在教学中要由浅入深地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层层深入,将各主题段落的突出特点和旋律、节奏、节拍、和弦、和声、曲式结构等知识融入教学的各环节并采用不同的方法逐一分析解决,教学设计要注意不使学生有负担感和过多的理论堆砌感,而是真真正正带着兴趣和疑问去探索音乐要素对作品情感表达所起的变化和作用,切切实实感受中华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

例如,在首听《瑶族舞曲》时,笔者通过播放合唱《瑶族舞曲》的音频打开学生的耳朵,拉近他们与音乐作品的距离,先解决节拍、主题、情绪感受这三个问题。接着用视唱主题一和主题二部分旋律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对比发现节奏和速度对情感表达的作用,进而总结出主题一的优美抒情是因为稀疏的节奏和徐缓的速度,主题二的热烈活泼是因为密集的节奏和较快的速度。在复听主题一时,笔者从乐器音色的听辨角度让学生将竹笛、琵琶和二胡进行排序,感受中国民族乐器带来的音色层次和对情感表达、情境渲染、人物刻画等的作用。教师顺势引导学生体会主题一用音乐描绘瑶民们奔赴空地参加歌会时的场景,是人们排着整齐的列队、迈着矫健的步伐, 还是三五成群、陆陆续续、步伐轻快地前往赴会呢?学生非常快乐地给出了正确答案,由此可见,他们已经感受到了音色与音乐形象刻画之间的微妙联系。

四、音乐文化的渗透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增长点

音乐本身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进行综合教学。音乐与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它涉及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姊妹艺术、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等各方面。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把各方面的文化内容渗透其中。

例如,在导入环节,教师用长鼓舞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出示瑶族长鼓并做非常简短而自然的介绍,用800多年的历史和瑶族始祖盘瓠的传说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再让学生猜鼓名,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关于长鼓的文化,提升学生对瑶族民乐深入探究的持久兴趣。在正式开始聆听民族管弦乐作品《瑶族舞曲》之前,教师用合唱《瑶族舞曲》作铺垫,并借机介绍刘铁山创作该作品的思维来源;在介绍该曲所用的民族乐器时,着重讲解笙和阮的听辨,再结合笙融入民族文化的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教学完成后,提问学生:瑶族歌会的盛大欢腾是在乐曲的第一部分就告一段落了吗?接下来,歌会还会发生些什么?音乐又会如何去表现呢?一边欣赏一边又渗透了盘王节盛会的传统庆祝盛况,让学生对作品再次有了立体的认识,对音乐主题有了更加丰富的场景想象。

结 语

总而言之,中小学中国民族音乐作品的衔接教学是教师需要关注的一个方面,无论是中学教师还是小学教师都应当深入了解教学对象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学习现状和学习需求,充分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的每个步骤,中学阶段更需要在小学已打好的基础之上找准拓宽的知识面和达成目标所需要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张前.音乐欣赏、表演与创作心理分析[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印剑(1980.3—),女,江苏南京人,研究方向:中学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欣赏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侧重欣赏实效,着眼音乐创造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德媒:中印尚难以做到彼此“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