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F-FDG PET/CT联合改良国际预后指标(NCCN-IPI)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评估的价值分析
2019-12-14赵曼吴翼伟
赵曼 吴翼伟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215000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占全部NHL的30%~40%[1-2]。近年来,18F-FDG PET/CT作为一种全身、无创的功能代谢显像方法,对DLBCL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已得到公认[3-4]。但仍有约14%的治疗结束后PET/CT(end of treatment PET/CT,ePET/CT)评价为阴性的患者会出现疾病复发[5],因此,需要对这些患者进行进一步的风险分层,以制定更加具体化的治疗方案。本研究回顾性分析60例ePET/CT评价为阴性的患者,探究改良国际预后指标(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NCCN-IPI)对这60例患者进一步预后分层的价值。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3年4月至2017年8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的经病理确诊的DLBCL患者60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32例,中位年龄51岁(16~81岁)。所有患者的具体临床资料结果及患者NCCN-IPI分组情况详见表1。
NCCN-IPI包括8个计分点:Ⅲ~Ⅳ期、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力状况(e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 performance status,ECOG PS)评分≥2分以及骨髓、中枢神经系统、肝/胃肠道或肺侵犯,每项计1分;年龄40~60岁,计1分,60~75岁,计2分,>75岁,计3分;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比率1~3,计1分,>3,计2分。总分为0~1分为低危;2~3分为中低危;4~5分为中高危;≥6分为高危。
患者入组标准:(1)临床资料完整,无并发其他恶性肿瘤;(2)经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强的松)类方案化疗6周期以上;(3)ePET/CT评价为阴性的患者。
表1 6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Table 1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60 patients with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1.2 影像学检查
扫描仪为美国GE 公司Discovery STE16 PET/CT仪,患者检查前禁食4~6 h以上,检查当日空腹血糖,控制在11.0 mmol/L以下,按 3.7~7.4 MBq/kg体重静脉注射18F-FDG,该显像剂由南京安迪科正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放化纯>95%。静卧休息1 h,期间嘱患者多饮水,检查前20 min排空膀胱,再饮水250 mL后开始检查。扫描范围自大腿中上段至颅顶(共6~8个床位)。CT扫描条件:电压120 kV,电流150 mA,层厚3.75 mm。PET 扫描条件:3 min/床位,三维模式采集。扫描完成后基于CT图像对PET图像进行衰减校正,采用迭代法重建获得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影像及PET和CT的融合图像。
1.3 ePET/CT显像结果及随访方法
所有患者ePET/CT检查结果由一位有经验的核医学科主治医师进行阅片,由一位高年资主任医师审核,ePET/CT显像结果的判读方法采用Deauville标准[6],其定义如下:1分,无摄取或摄取不超过本底;2分,摄取≤纵隔血池;3分,纵隔血池<摄取≤肝脏本底;4分,任何病灶部位的摄取值轻度高于肝脏本底;5分,任何病灶的摄取值明显高于肝脏本底(>2~3倍)或有任何新的病灶出现。依据上述方法,ePET/CT显像结果中,1~3分为阴性,4~5分为阳性。
通过门诊及电话随访患者生存情况,随访终点为2018年8月,中位随访时间34个月(14~69个月)。根据病理学、多种影像学检查及临床随访结果明确是否有肿瘤复发或进展。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时间为疾病确诊至首次出现疾病进展、复发或随访截止的时间。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时间为疾病确诊至任何原因导致的死亡或随访截止的时间。生存时间以“月”计算。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生存曲线勾画及统计分析,预后分析及组间PFS和OS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生存及预后情况
截止随访结束,60例患者中10例出现疾病进展或复发,4例死亡,未达到中位PFS时间,平均PFS为(56.50±2.73)个月,未达到中位OS时间,平均OS为(61.98±1.92)个月,所有患者的2年PFS率为83.33%(50/60),2年OS率为96.67%(58/60)。预后分析结果显示,Ann Arbor分期、ECOG PS评分、NCCN-IPI影响患者PFS(均P<0.05);年龄、Ann Arbor分期、ECOG PS评分和NCCN-IPI影响患者OS(均P<0.05)(表2)。
表2 6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相关预后因素分析Table 2 Analysis of prognostic factors in 60 patients with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2.2 NCCN-IPI评分结果
NCCN-IPI评分结果显示,低危(0~1分)组占35.0%(21/60),中低危(2~3分)组占41.7%(25/60),中高危(4~5分)组占18.3%(11/60),高危(≥6分)组占5.0%(3/60)。在60例患者的ePET/CT评价均为阴性的情况下,低危组与中低危组、中高危组、高危组之间PF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72、0.0143、<0.0001),余各组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危组与低危组、低中危组、中高危组之间O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98、0.0166、0.0045),余各组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图1)。
3 讨论
多项研究已证实DLBCL在完成化疗后经18FFDG PET/CT评价为阴性的患者预后明显好于阳性患者[7-9],但在这些阴性患者中仍有部分患者会出现疾病进展或复发,成为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结合临床、影像学甚至组织学上的相关预后因素对ePET/CT评价为阴性的患者进行进一步的预后分层。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系统自1993年被提出以来,一直是判断NHL尤其是DLBCL预后的公认指标,它包括年龄>60岁、ECOG PS评分≥2分、Ann Arbor分期为Ⅲ~Ⅳ期、LDH超过正常水平和结外器官受累数目>2个等5个计分点,每个项目计1分,将DLBCL患者分为4个独立的危险组(低危、低中危、中高危、高危)[10]。在利妥昔单抗加入CHOP化疗方案后,大样本研究表明IPI仅能区分低危与高危患者,而对于低危与低中危、中高危与高危患者的区别价值不高[11]。2014年,Zhou等[12]提出了关于利妥昔单抗的新的预后模型NCCN-IPI,此模型细化了IPI预后因素中的年龄和LDH,指出了更准确的结外受累部位,其区分各个危险组的能力及预后价值优于IPI,宋腾等[13]也证实了NCCN-IPI对于DLBCL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优于IPI。
图1 不同NCCN-IPI分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和总生存时间 图中,PFS:无进展生存;OS:总生存。Fig.1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and total survival time i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NCCN-IPI groups
Bihston等[14]对121例ePET/CT评价为完全缓解的DLBCL患者的研究显示,NCCN-IPI评价为高危组患者的5年PFS率及OS率均为38.5%,而其他组患者5年PFS率及OS率介于75.9%~94.1%之间,高危组患者预后明显较其他组患者差。Kanemasa等[15]通过NCCN-IPI及组织学类型对ePET/CT评价为阴性的患者进行预后分层,发现NCCN-IPI评价为高危、组织学类型为非生发中心亚型的患者预后不良。另一项研究[16]也证实了NCCN-IPI对于ePET/CT评价为完全缓解的DLBCL患者仍具有预后价值。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60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完成6~8周期的R-CHOP方案化疗,且经ePET/CT评价为阴性。NCCN-IPI评价为低危21例、低中危25例、中高危11例、高危3例,组间PFS及OS比较显示,低危组与其他组间P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危组与其他组间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余各组间PFS及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比较出低中危与中高危、中高危与高危组间PFS以及低危与低中危、低危与中高危、低中危与中高危组间的OS差异,考虑可能与样本量较少有关,且本研究中NCCN-IPI评价为高危患者的数量较少,也可能影响到最终结果。但本研究结果仍表明在ePET/CT评价为阴性的DLBCL患者中,应用NCCN-IPI可以进行进一步的预后分层,因此对于预后较差的高危患者可以采取多种治疗方法相结合,尽可能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