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档案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比较研究*

2019-12-14王文龙梁恩平

山西档案 2019年6期
关键词:档案学专业课研究生

王文龙 梁恩平

(吉林大学管理学院 长春 130022)

0 引言

中外档案学研究生教育的理念和传统存在较大差别。相比较来说,国外档案学教育人文色彩更强,更加注重档案学理论与实践地结合,近年来对信息技术在档案学领域中应用也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1][2];国内档案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则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这与学科传统、历史沿革、院系设置[3][4]有直接的关联。因学科所处学院的发展环境不同而存在的差异十分明显,设置在历史学院下的研究方向更倾向于历史档案的研究,相应的设置了历史及历史相关的专业课程;设在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下的更加注重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在管理学科背景下的则有着较浓的经管氛围,课程设置更接近于企业管理实践。对于档案学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应遵循怎样的规律进行设置,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通过选取国内外高等学校档案学研究生教育授权单位,调查其档案学课程体系的发展特点和趋势,对比分析国内外档案学科课程体系建设的优劣,取长补短,为日后完善档案学科课程体系提供条件,以期将来为社会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优质档案人才,不断推动我国档案学科的发展。

1 档案学研究生课程设置对比分析

本文选取了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吉林大学管理学院、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以及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与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西蒙斯学院、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等学校的档案学研究生课程体系进行比较研究。目前大部分高校都采取学制2年,第一学年完成所有课程的教学安排,所以在比较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只针对研究生的第一学年。

1.1 总体分布情况

笔者从各校官网收集了档案学科的培养计划。对各高校学分中选修课占比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总体上看,国外高校的档案学科对学分的要求多于我国高校,国内高校平均要求学分为30分,而国外高校平均要求学生获得47.86的学分。但是他们的学分构成更为复杂[5],例如密歇根大学将论文(12分)、研讨会(3分)、实习(3分)[6]等都归纳到选修课当中,这些在我国目前的课程体系中都是不占分值的。

很明显图1中出现的高校当中,我国院校设置选修课的数量与外国有很大的差距,我国档案学科设置选修课的占比为47.56%,而国外高校(除去选修学分高达420分的德克萨斯大学)选修课学分则占比高达70.62%。而实际上国内外对于选修课的数量要求差距并不大,国内高校要求选修学分与要求学分的平均比例是49.256%,这与国外院校的49.333%非常接近(国外院校数值差异较大,因此取平均值时去掉了最大最小值)。可见国外档案学科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可选范围,增加了学生个性化多方面发展的可能。

1.2 课程分类

由于国内不同高校档案学科的课程数量相近,均为15门课左右,专业课都在11门左右,所以下文将高校档案学科课程内容分类为信息、档案、人文和其他专业课四类,以条形图的方式形象的显示出我国课程分类的分布特点(见图2)。

显而易见,国内高校总体上对人文方面的专业课安排较少,在档案学方面的专业课最多,而信息和其他领域的专业课总体数量保持在一定规模。中国人民大学和南京大学在课程安排上也体现了对人文素养的重视,在课程计划中都设置了与人文领域相关的内容。南京大学的课程计划中信息化板块设置了大量的课程,如政务信息、数字阅读等;中国人民大学则更集中于档案专业课程的教育。吉林大学的档案学科隶属于管理学院,在其专业课的设置更倾向与管理类和经济类的课程,在档案学专业课方面反而显得有些薄弱。这些课程设置的差异,与各校的学科传统、学科优势和师资力量有较强的关联。例如,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中的学科体系中,档案学专业是优势专业,师资力量较为雄厚;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则是以图书情报见长,因此在课程中有大量的信息资源管理类课程;吉林大学则依托管理学背景,设置了大量关于管理学研究方法、数量研究方法之类的课程。

尽管各校都保留了档案学核心课程的设置,但是在数量、结构、名称等方面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一方面,这与复合型专业人才[5]培养口径是紧密相连的;另一方面,国内高校在课程设置中,人文学科的教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位。在新的技术环境下,档案学研究生教育在重视档案学基础领域训练的同时,不能片面的追求信息技术在档案学领域中的应用,而忽视档案学教育与研究的人文关怀。工具价值和人文价值作为档案学研究的两个重要特征,应该在档案学研究生培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在课程设置中应该占有一定的比例。

近年来,国外的档案学研究生培养体系也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以iSchools联盟为代表的国外顶级信息学院中的档案学科,在信息现代化技术、知识管理等方面倾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部分学校甚至超过了档案学专业课的学分,培养目标也定位在具有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技术手段的有档案学知识基础的应用型人才[6]。多数高校具有较浓厚的档案学科背景,课程仍以档案专业课程为主,辅以信息类基础课程同时涉及相关领域广泛[7]。国外的人文学科虽仍处于弱势,由于档案本身的社会属性,很多档案学课程本身就很难与人文学科清楚划分,例如西蒙斯学院的档案和文化遗产、历史和集体记忆等课程。总体来看国外档案学科的课程安排还是较为重视人文课程的。

对比国内外档案学科的课程分类情况,我国与外国在分布情况上基本相同 ,但是国外高校在重视档案专业课的同时对信息类课程设置更多的学分,在人文课程方面也更为重视;而国内高校则专业集中度更高,更加重视档案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1.3 课程连续性

目前国外档案学科课程体系多以模块的形式分类,各高校在执行的过程中也将同类课程以模块分类或者以先决条件的形式确定课程之间的层级关系,以此增强课程之间的联系。学生在系统性的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体现了课程设置的梯次和层次性,先修课程为更为专业的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使老师在教学过程更轻松,帮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如密歇根大学的课程体系当中课程种类分为必修课程、选修必修课和掌握课程。其中掌握课程不是必修课程,学生可以在掌握课程和硕士论文之间进行选择,要修习一门掌握课程必须先完成要求的5-8个必修课程,相当于必修课程之后,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主要理论、方法和实践综合的高级课程 。西蒙斯学院档案学科的课程之间联系也很紧密,很多课程以组合的形式连接起来,学习一门就要学习另一门。国外档案学科在专业课程连续性方面比较先进,课程体系完善;学生选课方向性强,更易于日后进行精深研究,也便于日后从事某一方向的工作。

国内高校碍于课程设置数量少,教育资源有限,课程覆盖领域多等原因,在课程连续性上还有待加强。武汉大学在研究方向专业课中设置了面向研究方向的两门课一组的组合课程,其他三所学校的课程体系中都没有较好的体现课程之间的有机连续性,课程组合相对松散,学生在专业课的选择范围十分有限。

2 经验与启示

总结发现,国内外档案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究其根本,差异主要源于教学理念和教学定位的不同,我们应取长补短,从开拓视野、坚持需求和创新升级等方面入手,完善国内的档案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

2.1 秉持全球化视野,接轨国际档案教育

国外档案学科的发展时间早于我国,且其档案教育模式的成熟度也优于我国,通过对国外相关高校的调研,可以梳理出“开放”和“协作”是国外档案学教育的两大主要特征:教育理念开放。主要秉承启发式的教学理念,不但为档案学专业学生提供开放式的教学平台,让学生在开放的氛围中参与课程讲座、课堂发言、交流互动等诸多开放性环节,而且还以海纳百川的开放姿态与其他相关高校共享课程建设经验,推动整个档案教育行业的进步;注重行业协作。除了与其他相关高校共享协作之外,国外的高校还十分注重与档案机构、档案协会的交流与协作,共同规划档案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推动档案教育事业的进步[7]。我国的档案学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建设理应秉持全球化视野,同样以开放的姿态和协作的态度加入国际档案教育的研讨行列,通过为教师或学生提供国外交流学习机会、参加国际研讨会平台、访问学者计划等方式,使得国内的档案教育与国际接轨,并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的建设经验,取长补短,促进国内档案学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进一步完善。

2.2 坚持需求化引导,精准把控课程定位

课程体系建设若脱离需求引导,便无异于无水之源、无本之木,纵观国内外的档案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建设之路,不难发现,把握课程定位,需要合理梳理出“学生所需之内需求,社会所需之外需求”,方能精准决策课程编制。

首先,坚持学生所需之内需求,其核心是明确档案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方向与定位。回顾国内的档案学教育发展,学术型研究生一直是各高校的主要教育群体,因此,学术导向性的教育理念,让研究生课程的设置与规划带上浓重的科研色彩,学习不同的基础研究方法与档案学科及交叉学科的理论,成为学生的主要目标;近年来,国内部分高校意识到档案专业应用能力对于学生未来成长的关键作用,开启了专业型研究生的教学之旅,针对性的为其设置了轻理论重实践的专业课程。但是,总的来看,国内的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建设的价值导向多偏重于学术研究,且对学生的内在需求把控较弱,尤其体现在对以就业为导向的研究生群体的课程定位模糊,例如,诸多高校在评选奖学金等荣誉的时候,仍以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作为主要标准,而实践实习成果则不能参与评奖评优或所占评分比例比重较小。解决上述之难点,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档案学研究生的课程设置经验,明确硕士研究生的定位,坚持以培养面向工作的档案工作者的培养理念为主,在增加实践实操课程的基础上,提供丰富的理论选修课,为目标多元的不同的学生群体提供更加灵活和多样的课程选择,让每个学生都在各自的定位上发挥所长。

其次,把握社会所需之外需求,其目标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档案专业人才。在当前阶段,国内培养应用型的档案专业人才仍是一种美好的愿景,从各高校的档案学科专业课的设置来看,大多仍以理论和文史类课程为主,实践课程缺位,导致了培养出的理论型档案人才与社会所需的应用型档案人才相悖,长此以往,形成档案学科逐渐被边缘化的尴尬局面,进而造成学校对档案学科的重视程度减弱,档案学科想要申请实验室或是实践课程更加困难重重,国内的档案学科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要想跳出上述恶性循环的泥潭,需要借鉴国外重视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建设理念,采用普通专业课、经验交流、讲座、研讨会、实习等形式充实实践课程,例如西蒙斯学院档案管理专业的档案方法和服务简介课程,要求学生实习才能通过,增加学生参与课程的黏性,帮助他们掌握相关的技巧和知识,以适应社会之所需。

2.3 创新本土化升级,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我国的档案学研究生课程体系结构具有广博性、分散性等特点,[8][9]需要通过创新理念、升级标准、提升管理等手段来增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规范性和连续性,以达到不断推进档案学研究生教育的目的。

首先,增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与规范性。国内高校档案学科课程体系设置较为广博,涵盖了政治、英语和专业课等,且文史类课程与理论类课程占据了较大的课程比例,虽然这对学生获得全面的知识结构与开放的研究视野颇有助益,但缺乏一定的针对性课程的设置,再加上无规范性的大纲可以依托,便难以达到精炼专业课的目的,例如缺乏诸如国外高校所基本设置的档案文件管理专业技能等培训课程,便难以突出档案学科的专业特点。可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增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与规范性:第一,联合国内的档案教学主体,拟制出一套较为权威和科学的全国范围内可适用的档案学科研究生教学大纲,针对性和科学性的规定课程的所涉领域和方向,以保证在高校个体教学单位内的选修、必修、实践等课程覆盖面积均匀、学习时长平衡;第二,重视档案学科师资队伍的建设,增加学生的学科信任感,弱化我国档案学科的冷门化属性,在遵循上述全国性质的规范性的教学大纲的同时,创新建设与开设符合各高校自身特点的特色课程,最终形成具有针对性的、特色的专业文化。

其次,增强课程内在机理的可连续性。国外档案学科依据国家发布的档案学科课程大纲中将课程以模块的形式分类,或者以先决条件的形式确定课程之间的层级关系,将课程联系到一起,课程与课程之间联系密切,循序渐进,学生的研究方向也往往通过课程的选择方向而体现。而我国专业课的设置种类繁多且分散性强,诸多专业课程之间却未体现连续性与发展性,各课程的老师们也大都负责讲授自己的课程,产生部分课程内容的知识重叠现象,造成师资力量和学生精力的双重浪费,且学生的知识体系散乱、知识结构模糊,使其习得的理论与知识在实践中难以应用。因此,我国在课程设置时除了保证课程设置的规范性,还应注重各不同课程层级之间的有机联系性,形成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有助于帮助学生系统梳理知识结构,并加强其对理论和基础的掌握。

3 结语

目前国内高校研究生几乎都是以档案学科的理论课为主,兼顾信息相关课程及交叉学科,致力于提供宽口径]的培养课程,向社会输送复合型档案人才。但我国档案学科课程体系建设明显在实践应用方面有很大欠缺,理论课占据大量课时,档案学的学生们寥寥有机会亲自参与操作和进行实验课程。而这方面国外院校就更加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和操作方法,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国外在档案学科课程体系建设现状确实比我们完善,在对双方进行比较研究后,本文发现课程内容选择、课程规范化及连续性、学生定位等方面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并从中获得启示,希望可以开拓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与眼界,不断创新,为我国日后档案学科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价值。

猜你喜欢

档案学专业课研究生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饲料专业课教学策略——评《饲料学》
历史追溯与革新路径:中国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特征阐释
青岛市档案学会举办2020年档案学优秀成果和优秀论文评选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档案学学科入门指导课程专题设计探讨
微信在中职汽修专业课教学中的探索与运用
学术批评语境下档案学理论研究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