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档案职业市场网络调查研究*
2019-12-14丁家友韦子扬邵华
丁家友 韦子扬 邵华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苏州 215021)
0 引言
档案职业与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直接关系着档案学专业的生命力。档案学领域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一方面要从专业人才供给侧出发,把握档案工作者个体素质和整个队伍建设情况,如档案工作者的学历背景、年龄结构、从业经验、信息素养和职业精神等;另一方面,也要动态关注职业市场需求侧的发展趋势与方向。这一问题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环境下显得越来越迫切。
1 宏观就业市场环境分析
抛开档案人员履职难度和档案人员发挥作用的悖论[1]以及社会对档案职业发展方向的误解,仅从我国档案行政部门的发展状况来看,档案职业市场的需求潜力巨大。截至2016年度,全国共有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3127个, 共有各级各类档案馆4237个;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综合档案馆共有专职人员48871人,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专职人员占比仅为10.73%。如图1和图2所示。
在档案管理活动独立空间和独立主体范围[2]内,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档案馆人才存在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人才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和专业人员年龄的结构性矛盾。这种矛盾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档案行政管理和各类综合档案馆的业务水平,但对于档案职业市场,尤其是档案专业就业人员来讲,机遇大于挑战。
如图2所示,档案行政管理和档案馆专职人员分布比较多元,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档案行政管理和综合档案馆都有分布。这客观上为各层次档案专业人员从事档案行政管理工作和档案馆工作提供了广泛的职业发展空间和选择的余地。而且,从图4所示的专职人员发展梯队来看,50岁及以上专职人员占比接近三成,而34岁及以下从业人员不到两成,这一方面证明未来这一领域专业人员结构性矛盾,另一方面也再次说明对于新就业人口,尤其是各层次档案学专业毕业生的巨大需求。
当然,档案就业市场需求的重中之重是各类市场化主体。国家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我国共有各类企业法人单位约1810万个,就业人员超过7.7亿人,其中第三产业吸纳约3.5亿人。在这样一个宏观就业市场环境背景下,本文第二部分将详细探讨我国档案职业市场的具体状况。
2 我国档案职业市场价值可视化分析
2.1 数据获取与处理
本文采用Scrapy作为项目的网络爬虫引擎,获取网络招聘广告中的招聘信息。数据样本框选定“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猎聘网”、“BOSS直聘”四大主流招聘网站,参考苏州大学本科教学手册(档案学),选择“档案”、“文件”, “文控”, “图书”, “资料”等作为关键词。主要采用正则表达式、逻辑判断、百度自然语言处理平台提供的“短文本相似度”API接口等方法与技术进行相应的处理。
从2018年1月开始抓取互联网档案职位需求信息,截止到2018年11月7日共持续运行298天,共收集到48865条数据,再采用Python编程语言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过滤和结构化处理,共得到35608条有效数据。
为了对档案职位信息进行持续跟踪分析,爬虫程序部署于Linux服务器,每天定时对最新数据进行抓取,并由后台程序进行自动清洗、分析,并选用基于JavaScript拓展的Echarts工具,在Web前端进行数据可视化呈现,可供后续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与观察。
2.2 档案职业市场职位薪酬分析
如图3所示,经分析计算得出,档案职位的加权平均月薪为5003元,低于2017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6193元,也低于全国主要城市平均薪资7789元[3]。其中,工资在5000-6000元与工资在3000-4000元所占比例最高,各占约30%;超过全国主要城市平均薪资的人群超过总数的7%,约有18.4%的档案就业人群薪资超过2017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月平均工资水平。这说明虽然档案职业群体总体上的收入水平低于全国平均工资水平,但就业市场对档案专业人才技能认可度[4]有一定程度的改观,说明就业市场对档案职业群体技术性[5]价值的认可度有所提升。
当然,这也提醒档案从业者从自身出发,不断积累和沉淀档案分类、整理、鉴定、编研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档案工作价值密度,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多价值的同时,也彰显自身价值。
2.3 档案职业市场地域-职位-薪酬分析
图4和图5是全国档案职位数量的地域分布,分布规律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划分基本吻合,即东、中、西的发展梯度差异,也从侧面说明档案职业市场化的进程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律。当然,其中是否受到政策扶持、档案资源存量、历史文化传统、档案院校及研究机构分布等因素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挖掘更多数据之间的关联来证实或证伪单从图中单个城市档案职位数量、薪资水平的角度,可以证明地域经济发展水平、职业数量、薪资水平之间基本是正相关关系。需要说明的是,图中的薪资地域分布在贵州、新疆两地出现较大数据偏差,可能一方面是由于两地职位数量分别为37和225,数据量较少,另一方面也受到国家政策扶持的影响。
2.4 档案职业市场学历-职位-薪酬分析
如图6所示,我们对档案职位所要求的学历水平与对应的岗位数量、薪资关系进行了可视化呈现。对比前文图2的数据,我们不难发现,档案行政管理和综合档案馆岗位构成与企业对档案专业人员学历的要求相似性和差异性都比较明显。如表1所示。
表1 档案行政管理和综合档案馆人员与企业档案人员需求对比
首先,两者的相似点在于高学历人才(博士和硕士)现实需求(局面)都微乎其微,而两者的骨干力量基本倒挂,前者以大专以下专业人员为绝对力量(占比达9成),后者主要以大专和本科为基本盘,占比达70%。这与我国档案职业市场供给侧——“以本科为基础,以硕士为重点”的档案学人才培养层次[6]基本契合;同时也提醒我们,档案职业市场的供给侧要注重档案本科教育创新,努力与档案职业发展结合起来,逐步提高档案本科毕业生的档案职业竞争力[7]。
排除博士学历的岗位需求量极少的干扰,总体来说,档案职位薪资分布与学历呈正相关关系,硕士学历的薪资水平优势较为明显。
通过对比不难得出结论,档案职业群体整体专业水平还有待提高,档案职业市场对高素质的档案专业人员需求量相对较低,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档案职位对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力偏低的现状,同时也说明薪资福利问题是产生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
2.5 档案职业市场工作经验-职位-薪酬分析
如图7所示,档案职业市场要求档案专业人员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一方面说明档案工作较强的实践性,高价值密度的职位对工作经验要求较高,另一方面也再次说明档案工作初始薪资(初从业者)较低的现状;而不限经验的岗位占比超过一半(57.65%),说明档案职业技术性门槛相对较低;档案专业人员平均要工作两年才能获得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的薪资。
而据《2018中国人才招聘趋势报告》数据,中国职场人士跳槽周期逐年缩短,平均在职时间已缩短为22个月,这一数据随着互联网在中国各行业的不断渗透还在逐步下降[8]。这种外部职业市场环境的剧烈变动必然也对档案从业者和用人企业造成双重困扰,人才流动性加剧之后一方面增加了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另一方面也加剧了档案职业市场的外部性和被其他专业人才替代的风险。
2.6 档案职业需求-行业-薪酬分析
由图8所示的档案职位需求行业分布可知,虽然社会公众对档案职业的整体认同度非常低,对档案工作者的认知水平处于中等水平[9],但这并没有妨碍人才市场对于档案专业人才的需求,即档案职业在整个职业市场中的接受度可能并不低,因此其需求广泛分布在互联网招聘的各行各业。
其中,传统的大型企业较为集中的“房地产/建筑/建材/工程”行业领域的档案职位需求量最高,排第二位的新兴互联网/O2O/电子商务行业对档案职位的需求也比较抢眼,且这两个领域的薪资都超过行业平均值(图12),甚至远超过其他行业。一方面说明档案职位既在传统工业领域仍保持着旺盛的需求,同时也被新兴的高新技术、互联网服务业领域所青睐,展现出了档案职业蓬勃的生命力。
2.7 档案职业需求-企业-薪酬分析
图9展示了各类规模企业所提供的档案岗位数量及薪资。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颁布的《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规定,仅从人员规模(取各行业平均值)来看,100-500人的中型企业档案职业需求最多(约占41%),其次500人以上的大型企业也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例(约36%),剩余的小微企业需求量只占22%,考虑到大型企业总体数量较少的因素,可以得出绪论,企业规模与档案职位需求(即企业档案管理需求)基本是成正比的。
因为根据《2016年中小企业运行报告》的数据,在全国所有企业中,大型企业仅占比2.5%,中型企业占比14.2%,小型企业占比83.3%[10]。可见,不同规模企业对档案人员的需求量跟企业数量并没有直接联系,因此可以排除不同规模企业数量与其档案职位需求之间的影响。由此可知,中大型企业对档案人才的诉求高于小微型企业。这是由于中大型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资料、文件、档案,从而对专职档案人员需求更高,即企业规模往往决定档案存量及增量规模,进而决定对档案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同时,档案学专业人才在选择企业时也更倾向于中大型企业,以期获得较高的工作地位与薪水。换言之,企业的档案职位需求和档案专业人才的主观就业心理都符合著名的幂律分布。
图10展示了各种类型企业对档案岗位的需求数量,表2统计了截止2017年底我国各类型企业数量及其对档案职位的需求密度。很明显,民营企业虽然总体需求量最大,但其需求密度是最低;而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的需求密度较高,也从侧面说明了企业规模与档案职位需求之间的正相关关系。需要说明的是,事业单位一般较少在招聘网站上发布招聘信息,因此实际上事业单位对档案人员的需求数量应高于这个数值。
表2 企业类型与档案人才需求密度对比
就图中所示的平均薪资分布来看,各类型企业和机构总体差别并不大,集中趋势比较明显。其中国企、事业单位的薪资略高于其他类型企业。一项对苏州大学历届档案学毕业生的调查研究显示,78.1%的档案学毕业生愿意去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工作[11]。此处数据恰恰能够证明,事业单位优厚的薪资和福利是吸引档案学毕业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3 档案职业市场供求关系分析
3.1 档案职业市场供求-价值分析
图11展示了在“岗位要求”字段中,明确要求学生为“档案学”专业的职位需求分布情况(以该城市中明确要求档案科班毕业生的岗位数量与该城市所有档案职位数量的比值来反映该城市对档案专业人才的需求度),以及全国培养档案学人才的主要院校分布[12],和各城市科班职位薪水与非科班职位薪水的对比。
首先,从总体情况来看,全国明确要求科班学生的档案职位数量仅占总职位数量的8.18%,总体上表明档案专业人才在整个职业市场的可替代性很强,档案专业人才的职业垄断力和专业化程度偏低;一二线城市和省会城市需求量普遍高于平均值,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与档案专业人才需求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而在专业人才需求量排名前10的城市中,仅大连没有影响力较大的档案学专业院校,这基本能够说明档案学专业人才供给对于档案职业市场需求的强大塑造力和影响力,档案学专业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仍然是档案职业发展空间和影响力的最重要源泉。
其次,从档案学专业人才职位薪水对比来看,总体而言,档案学科班人才的薪资待遇(5389元/月)要优于非科班学生(4805元/月),企业对档案专业人才的认可还是能够通过薪资反映出来的。其中,上海的科班学生工资最高,达到了7193元/月。从表3数据来看,科班薪资排名前10的城市里,佛山、东莞、深圳三个城市科班与非科班薪资差异最大,它们的共同点是没有较有影响力的档案专业院校,但这与它们是否更看重档案专业人才之间是否有关联还待验证。而从这十座城市薪资分布的集中和离散程度来看,显然非科班薪资分布相较科班薪资的集中度低,这说明这些经济发达城市整体上对档案专业人才价值的认可度较为集中,对非科班人才的价值认可上相对存在一些分歧。
最后,无论是科班学生薪资最高的十座城市,还是对科班需求最多的十座城市,都与开设档案学的院校所在地高度重合(重合度分别为90%和70%)。因此有理由搜集更多数据,考虑更多其他因素的影响,探讨高校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与当地企业档案人才需求之间的深层次关系。
表3 薪资排名前10城市差异对比
3.2 档案职业市场供求-专业偏好分析
图12展示了档案职位的招聘广告中,用人单位在“岗位要求”的专业偏好中,明确提到的专业次数。可以看到,在所有档案岗位中,档案学被提到的次数最多,且远高于其他专业,达到了3694次,占比42%,实际上,这个比例对于档案学而言并不高,由于本次抓取的岗位都是与档案、文控直接相关的岗位,属于档案学的直接对口专业,而这个比例明显还是偏低,另外50%以上的专业描述字段并没有提到档案学,其中的原因值得深究。
同时,也应该观察到,除“不限”外,排名第二的并不是档案学的近邻学科信息资源管理学或图书馆学,而是计算机科学。这说明,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推进,计算机专业人才对档案职位的替代性最强,档案学专业人才要加强本专业技能与信息技术之间的连接,更广泛地利用信息技术,增加专业核心竞争力,以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对档案职业使命的新要求。
紧随其后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则提示我们,在加强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还要巩固和拓展传统档案学中文秘等专业课程与技能的空间,即立足传统职业空间的同时不断拓展新的职业边界,以应对信息化的挑战。
总体而言,在档案职业市场上,档案学毕业生并不占绝对优势,在特定行业中,企业仍然会选择与该行业背景相符的学生。这就要求档案学教育还是要立足于“厚基础,宽口径”的理念,不断创新发展档案专业人才教育,进一步探索侧重档案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13]。
3.3 档案职业市场供求-其他偏好分析
得益于互联网的开放性,网络招聘广告中对于档案职位性别的偏好,并没有表现出部分学者认为的过于明显的“性别歧视”现象。从图13可以看出,在提及性别的1817条职位数据中,仅有39条(约2.1%)明确要求男性。当然,这个问题还涉及到法律、高校、职业市场等复杂的社会系统,本文不予赘述。当然,现实中,档案职业性别分布的严重分化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14]。图中呈现了2032个提及年龄段要求的档案职位,我们对各个年龄节点进行了分割累加后形成如图所示的年龄偏好频率分布图。很明显,18-36岁是档案职业市场上的黄金年龄,最受档案职业市场青睐。
3.4 档案职业市场供求-职责分析
图14是对59003条(部分职责描述文本在不同网站细微差异导致数据重复,但不影响文本分析结果)档案职位的职责描述文本进行聚类(短文本相似度计算)、统计后得出的排名前20的语词。
很明显,档案职位的主要职责以档案工作的八大环节(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检索、利用、编研)为核心,辅以办公室和文秘工作,并参与到机构的部分其他日常行政管理工作,如人力资源方面的入职、升职、调任、离职等。
参照苏州大学本科教学手册(档案学)可知,高校目前开设的专业课程基本涵盖了档案职位对专业的技能要求,以上档案工作具体内容都可以在“档案管理学”、“秘书学”、“档案文献编纂学”、“文书学”、“档案保护技术学”等课程中找到相关理论知识。说明在不考虑档案学实践课程效果和档案人才专业技能的情况下,档案职业市场的供求关系在职位职责(工作内容)上达到了高度一致。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关注档案职位职能的哪怕是微小的变化,因为它极有可能是档案职业本身发生变化,甚至是新旧职业兴替的征兆[15]。
四、 结语
档案职业的社会处境,既要通过档案职业市场的需求来考察档案职业的当前社会地位,还应该通过档案职业市场的供需关系变化来动态关注其发展空间。满足档案职业市场的人才需求不应是被动地迎合式跟从,而应是主动地前瞻式预测,多维度深入研究和跟踪与档案相关的经济、产业、市场、区域的差异和发展态势,立足过去和现实的人才需求预测未来的潜在需求,从而及时调整供求关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巩固和拓展档案职业的发展空间。
当然,囿于互联网招聘信息的动态更新特性,档案职业市场更长窗口期的历史数据和观测视野受到一定局限。本项目后续计划对整个图情档一级学科的职业市场进行横向对比,而且已经开始部署国外档案职业市场的数据收集与分析,相信可以从更广阔的视角来持续关注档案职业市场的横向与纵向发展趋势,预测档案职业市场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