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續高僧傳》點校指瑕

2019-12-14陳志遠

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 2019年0期
关键词:涅槃

陳志遠

2014年我曾經計劃自己整理《續高僧傳》,殊不知學界早有人從事於此。同年中華書局出版了郭紹林先生的點校本,後又得知陝西師大蘇小華老師也在整理。此書文本形態變動劇烈,需要參考各種刊本大藏經和日本古抄本才能理解透徹,日本國際佛教學大學院大學的池麗梅老師自然是研究此書最大權威。眼下蘇老師的新本即將問世,池老師研究道宣與《續高僧傳》的專著亦已殺青,值得期待。

我在中華點校本出版以後,2015年夏天暑假通讀了《續高僧傳》傳記部分,此後又圍繞真諦、慧光、智藏、寶唱等人的傳記寫過一些論文。2016—2017年,我陸續關注到費長房《歷代三寶紀》,肥田路美先生譯注的《集神州三寶感通録》,學誠法師團隊標點、科分的《四分律删繁補闕行事鈔》,以及曹凌、李猛等學友關於唐初佛道論争的研究,特别是法琳的作品和《集古今佛道論衡》,這些成果都加深了對《續高僧傳》内容的理解,成爲《續傳》之扶翼。

在閲讀和研究過程中也發現中華點校本問題較多,即使初次點校如此篇幅的作品,困難較大,錯誤率也似乎高了一點。感覺點校者更熟悉正史等世俗史書,校勘記中做了許多有益的考證,但對佛教典籍和名相相對陌生。知見所及,只有孫齊兄曾寫過若干札記,指出點校的失誤,發在豆瓣網上。有些條目涉及史實的考證,已不是文本校勘的範圍。

這裏先列點校本的文字,提出修改意見,加簡單的案語。凡孫齊已經指出的,簡略標注。有些文字根據史實應當校改或者疑誤的,没有版本支持不輕易改字,加案語説明。

中華點校本的底本是磧砂藏,校勘本是金藏、高麗藏等,還拿到了日本興聖寺古抄本。這是以實見原則匯校衆本,而以實見最早版本爲底本。如果從大藏經版本系統考慮,池麗梅老師建議以宋思溪藏本做底本,此下磧砂、普寧、明清諸本,就都只有文字出入,而結構相對穩定。另外一個問題是,CBETA是根據《大正藏》電子化而成,《大正藏》底本是根據東京增上寺所藏高麗再雕本排印,高麗再雕本在韓國出版了洋裝本。現在看來,CBETA=《大正藏》=高麗再雕本只是理論上如此,其中每一個等號都有差誤。我没有逐字檢核,現有條件下,只能在閲讀中覺察問題。最後,高麗藏有初雕、再雕之分,初雕本2010年始有電子版公開。初雕和再雕的差異是巨大的。關於刊本大藏經的歷史和此書的版本形態的變化,請參見池麗梅老師的論文《〈續高僧傳〉的文本演變——七至十三世紀》(1)《漢語佛學評論》第4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224—268頁。。

上册

第19頁:真諦遠聞,行化儀,軌聖賢,搜選名匠,惠益氓品。《真諦傳》

改: 遠聞行化,儀軌聖賢

第36頁: 凡前後所譯經論一十五部八十餘卷,即《菩薩見實》、《月藏》、《日藏》、《法勝》、《毘曇》等是也。《那連提黎耶舍傳》

改: 《法勝毘曇》

案: 《歷代三寶紀》卷九: 《法勝阿毘曇論》七卷,耶舍譯。即法勝所造《阿毘曇心論》(T no. 1551)。

第39頁:有齊僧寶暹、道邃、僧曇等十人……《闍那崛多傳》

改: 有齊僧

第40頁: 昔支曇、羅什等所出《大集》,卷軸多以三十成部。《闍那崛多傳》

改:支、曇

案: 《歷代三寶紀》卷九:“《大方等大集經》三十一卷(第三出,與漢世支讖所出二十七卷,秦世羅什所出三十卷,廣略小殊)。”支,支婁迦讖;曇,曇無讖。

第65頁: 受具已後,便學律藏,博通戒網,心樂禪思。又隨勝德修習定業。《波頗傳》

改: 又隨勝德

第77頁: 又於《冬日普光寺卧疾,值雪簡諸舊遊》詩曰:“卧痾苦留滯,闢户望遥天。寒雲舒復卷,落雪斷還連。凝華照書閣,飛素婉琴絃。迴飄《洛神賦》,皎映齊紈篇。縈階如鶴舞,拂樹似花鮮。徒賞豐年瑞,沈憂終自憐。”於是帝朝宰貴趙公、燕公以下名臣和繫將百許首。中書舍人李義府,文苑之英秀者也,美之不已,爲詩序云:“由斯聲唱更高,玄儒屬目,翰林文士推承冠絶。競述新製,請摘瑕累。”《慧浄傳》

改: 又於冬日普光寺卧疾值雪,簡諸舊遊,詩曰: ……皎映《齊紈篇》……美之不已,爲詩序云。由斯聲唱更高……

案: 班婕妤《怨歌行》:“新裂齊紈素,皎潔若冰雪”。此以《齊紈篇》代指,和《洛神賦》“所流風之迴雪”相對。又“云”字表示省略,傳聞之辭。後“由斯聲唱更高”並非序文。

第145頁: 頃之而《大明》、《成論》,譽美州鄉。《法申傳》

改: 大明《成論》

案: 此指《成實論》。

第155頁: 時竟陵王世子蕭昭胄出守會稽,要旻共往,征虜别之。旻曰:“吾止講席相識,未嘗修詣。聞其得郡,便狼狽遠别,意所不欲。”衆因是亦止。《僧旻傳》

改: 時竟陵王世子蕭昭胄出守會稽,要旻共往征虜别之。旻曰:“吾止講席相識,未嘗修詣。聞其得郡,便狼狽遠别,意所不欲。”衆因是亦止。

案:“要”字前宋、元、明、宫諸本皆有“有”字,全句意思是蕭昭胄作會稽郡守,有僧人邀請僧旻一起到建康郊外的征虜亭爲昭胄餞行。若按點校者的斷句,則是昭胄邀請僧旻同去會稽。這樣一來“征虜别之”没有著落,從僧旻的答語來看也不是這樣。南朝東行,多在征虜亭相送。【孫齊】

第158頁: 以大通八年二月一日清旦卒。《僧旻傳》

案: 大通僅三年,中大通有六年。疑爲普通八年(527)。【孫齊】

第168頁: 善《涅槃》大小品,尤精《法華》、《阿毘曇心》。《法令傳》

改: 《涅槃》、《大、小品》

案: 此指《大品般若經》、《小品般若經》。

第169頁: 以泰初六年敕住興皇寺。《智藏傳》

案: 泰始六年(470)。【孫齊】

第170頁: 貧道昔爲吴中顧郎,尚不慚御榻。況復迺祖定光金輪,釋子也。《智藏傳》

改: 迺祖定光,金輪釋子也。

案: 這段的語境是智藏登梁武帝御榻,被臣下喝止,於是撂下一句狠話。是説貧僧我出家之前在吴郡也是名門顧氏,登御榻也夠資格。現在爺爺是定光佛,爸爸是釋迦牟尼佛。道安規定僧人以釋爲姓,則僧人是釋迦之子。定光授記釋迦佛,所以説乃祖定光。金輪是釋迦佛所具輪王七寶之一。宋代佛書對這句有些改寫或解釋,比如《北山録·譏異説》:“況復乃祖定光金輪之釋子也。”慧寶注:“乃,我也,我乃定光如來之子孫也。”《佛祖統紀》卷三七:“藏曰:‘貧道定光金輪之裔,寧愧此座?’”都不是很到位。我之前寫過文章比對過宋代史書對《續高僧傳·智藏傳》的改寫,那時的人好像已經很難懂道宣了。

第170頁: 逮梁大同中敬重三寶,利動昏心,澆波之儔肆情,下達僧正,憲網無施於過門。帝欲自御僧官,維任法侶。《智藏傳》

改: 澆波之儔,肆情下達,僧正憲網,無施於過門。

案: 那羣淺薄的人,按照自己的心意下達執行詔命,使得僧人犯過錯時,僧正和法律的約束無法推行。【孫齊】

第171頁: 敕主書遍令,許者署名。《智藏傳》

改: 敕主書遍令許者署名。

案: 【孫齊】

第174頁: 凡講大小品《涅槃》、《般若》、《法華》、《十地》、《金光明》、《成實》、《百論》、《阿毗曇心》等…… 《智藏傳》

改: 《大、小品》、《涅槃》……

案: 同第168頁。《涅槃經》無大小品,但此處《大、小品》指《般若經》,又與下文重複。存疑。

第183頁: 瑜曰:“菩薩出世……”《慧約傳》

改:瑜曰

第183頁: 少傅沈約隆昌中外,任攜與同行。《慧約傳》

改: 少傅沈約隆昌中外任,攜與同行。

案: 【孫齊】

第187頁: 内外經籍,具陶文理,而於四論佛性,彌所窮研。《曇巒傳》

改: 四論、《佛性》

案: 《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合稱“四論”,又有《佛性論》,皆北朝佛學之要籍。

第192頁: 奄然而卒,春秋五十有四,即天監七年七月三日也。《慧韶傳》

案: 此云慧韶卒於天監七年(508)。前文敍及“藏公遷化”,在普通三年(522),又及“梁武陵王出镇庸蜀”,事在大同三年(537)。疑紀年有誤。【孫齊】諏訪義純認爲慧韶卒年當爲大同七年(541),參見《中國南朝仏教史の研究》第226頁注23。

第197頁: 時旻法師住靈基寺,值旻東講,因共聽沙門法珍《成論》。至滅諦,初聞三心滅無先後。超曰:“斯之言悟,非吾師也?”《道超傳》

改: 斯之言悟,非吾師也。

案:“悟”字,磧砂、元、明諸本作“誤 /悮”。《成實論》卷一一《立假名品》:“問曰:‘云何滅此三心?’答曰:‘假名心或以多聞因緣智滅,或以思惟因緣智滅。法心在煖等法中以空智滅。空心入滅盡定滅。若入無餘泥洹,斷相續時滅。”是知此三心要分别在不同的修行階位中斷除,道超不會肯定法珍的説法,因此説“非吾師也”。按照點校者的標點,則成了反問句。

第208頁: 乃廣寫義疏,貴市王征南尚書,緘封一簏,有意西歸。同寺慧濟謔之曰:“昔謝氏青箱不至,不得作文章;今卿白簏未來,判無講理。”《寶淵傳》

改: 貴市王征南書

案: 王征南,《楚寶》卷三三《王僧虔傳》:“其年冬,遷持節、都督湘州諸軍事、征南將軍、湘州刺史,侍中如故。”王僧虔善書,此處的意思應當是寶淵在建康高價購求王僧虔的法書,也有可能是藏書。麗、金藏有“尚”字,不通。【孫齊】

白簏未來,CBETA據《大正藏》録爲“白塵未來”。今查高麗再雕本作“簏”不誤。又,高麗初雕本此處文字欠落,整整脱略了《寶淵傳》後半、《僧詢傳》全部和《惠超傳》前半的文字。

第214頁: 以天監十二年四月十七日,移神大寶精舍,春秋七十有九。《僧遷傳》

改:天保十二年

案: 磧砂、宋、元、明本作“天保”,宫本作“俱”,點校者據麗本、金藏改爲天監,認爲天保是北齊年號,本傳是蕭梁僧傳。没有考慮天保也是後梁年號,傳主是後梁大僧正,怎麽會天監年間就去世?天保十二年,公元573年。後文説“等觀即梁明帝之法名也,自云: 北面歸依,時移三紀。權經問道,十有三年。”梁明帝蕭巋(542—585),年代有些太晚。我猜測這段引文可能是明帝回憶先帝歸依、問道,道宣搞錯了。【孫齊】

第230頁:上黄侯曄分竹此邦,每深尊敬,情兼師友。《寶瓊傳》

改:上黄侯曄分竹此邦,每深尊敬,情兼師友

案: 上黄侯蕭曄,始興王蕭憺之子,見《南史》卷五二本傳。

第235頁: 會外國三藏真諦法師解該大小,行攝自他,一遇欣然,與共談論。諦嘆曰:“吾遊國多矣,罕值斯人。”仍停豫都,爲翻新《金光明》并《惟識論》及《涅槃》、《中》、《百句》、《長解脱十四音》等。《警韶傳》

改: 《涅槃》中百句長解脱、十四音等

案: 百句長解脱,出南本《大般涅槃經·四相品》。十四音,出南本《大般涅槃 經· 文字品》。智顗《金光明經玄義》卷二:“真諦三藏云: 法身攝《華嚴》,《華嚴》以法身爲體故;報身攝《般若》,《般若》明智慧故;應身攝《涅槃》,《涅槃》明百句解脱、四德等故。此是彼師明帝王統攝之義。”真諦認爲《金光明經》題中有“帝王”之義,所謂“經王”在於統攝法身、報身、應身。相應地對《涅槃經》的理解,則重視《四相品》中的百句解脱。再看《歷代三寶紀》卷九的記載:“其梵本《華嚴》、《涅槃》、《金光明》將來建康已外,多在嶺南廣州制旨、王園二寺。”便有著落。

第258頁: 故京師語曰:“憑師法相上公,文句一代希寶。”斯言信矣。《道憑傳》

改:憑師法相,上公文句,一代希寶

案: 《大正藏》斷句誤,點校者從之。

第262頁: 及齊破法湮,僧不及山寺。《法上傳》

案: 孫齊主張改爲“及齊破法湮僧,不及山寺。”【孫齊】此處宋、元、明、宫、磧砂諸本無“僧”字,當從。北齊亡破,佛法湮滅。如果改爲“齊破法湮僧”,則“齊”是主語,實則滅法者乃北周占領軍。

第265頁: 故每講下座,必合掌懺悔云:“佛意難知,豈凡夫所測。今所説者,傳受先師,未敢專,輒乞大衆於斯法義若是若非,布施歡喜。”《僧妙傳》

改: 未敢專輒,乞大衆……

案: 專輒,專斷之意,南北朝之常語。《大正藏》斷句不誤。

第310頁: 尋授章本,及以《千文》,不盈晦朔,書誦俱了。《靈裕傳》

改: 及以千文

案: 是説傳授章疏、經本,每天有一千字之多,一月之間便能書寫背誦。與《千字文》無關。

第346頁: 乃與宗、愷、准、韻諸師俱值真諦受《攝大乘》、《唯識》等論,《金鼓》、《光明》等經。《慧曠傳》

改: 《金鼓光明》等經

案: 信相菩薩夢見金鼓,有懺悔偈,見《金光明經·懺悔品》。並非别有《金 鼓經》。

第371頁: 沙門道猷、智洪、晃覺、散魏等,並稱席中杞梓,慧苑琳琅。念顧眄從之,成名猷上,皆博通玄極,堪爲物依。《志念傳》

改: 成名猷上

案: 點校者似聯繫上文,以爲“猷上”即指道猷和尚。觀文意,似乎是形容詞。也有理解是説志念成名在道猷之上,但也比較奇怪。我的理解是猷、上,都是形容詞。但類似的用例没找到。存疑。

中册

第431頁:釋慧因,俗姓于氏,吴郡海鹽人也,晉太常寶之後胤。《慧因傳》

案: 諸本皆作“于”,當作“干”,干寶之後。

第442頁: 且生得爲人,啓期亡憂於貧賤;出家弘道,僧度不易於公侯。《海順傳》

改: 且生得爲人,啓期亡憂於貧賤;出家弘道,僧度不易於公侯

案: 啓期,榮啓期。僧度見《高僧傳》卷四《竺僧度傳》,有“披袈裟振錫杖,飲清流咏波若,雖公王之服,八珍之饍,鏗鏘之聲,暐曄之色,不與易也”之語。

第445頁:順乃重説《遺教》,悲歎無已。《海順傳》

改: 重説遺教

案: 與《遺教經》無關。

第448頁: 雖廣融經論,而以大衍著名。《神迥傳》

改: 以“大衍”著名

案: 此處是説神迥出家以前之外學,以宣説王弼“大衍義”著名。加引號比較好。

第454頁: 果於廣州顯明寺獲《俱舍疏》本并十八部論記。《道岳傳》

改: 《十八部論記》

案: 真諦譯《部異執論》一卷,即《異部宗輪論》之異譯本,經録錯亂,又稱《十八部論》。又有《十八部論疏》十卷,即是《部異執論》之疏,見《歷代三寶紀》卷九、卷十一。下頁提及道岳所撰《十八部論疏》,也應加書名號,非泛指。

第455頁: 會貞觀中廣延兩教,時黄巾劉進喜創開《老子》。通諸論道,岳乃問以“道生一二”,徵據前後,遂杜默焉。《道岳傳》

改: 時黄巾劉進喜創開《老子通諸論》,道岳乃問……

案: 【孫齊】《新唐書》卷五九《藝文志》有劉進喜《老子通諸論》一卷。此論内容不詳,不知“通諸”何解。

第462頁: 忽遇斯際,即往從之,聽仰《迦延讀婆沙論》。《道傑傳》

改: 聽仰迦延,讀《婆沙論》

案: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迦旃延所作。

第468頁: 時有祭江道士馮善英……《玄續傳》

案:“祭江”不通,當作“祭酒”。【孫齊】

第479頁: 與夫般若臺内,匡俗山陰,共誓同期,何以異也?《智琰傳》

案: 此用慧遠典故,《高僧傳》卷六《慧遠傳》:“乃延命同志息心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集於廬山之陰般若臺精舍阿彌陀像前。” 嘗疑“匡俗”爲“匡廬”之誤。《廬山記》:“廬山有匡俗先生者,出自殷周之際,遯世隱時,潜居其下。或云俗受道仙人,共遊此山,遂托空崖,即巖成館。故時人謂其所止爲神仙之廬,因以名山焉。”匡俗山即廬山(2)此條承中山大學洪綿綿博士指出,謹此致謝。。

第497頁: 講《涅槃》、《大品》、《惟度》等經。《慧稜傳》

案: 《惟度經》不知是何經典?疑作“維摩”。待考。

第518頁: 其《攝論》、《中邊》、《唯識》、《思塵》、《佛性無性論》,並具出章疏,在世流布。《僧辯傳》

改: 《佛性》、《無性論》

案: 《攝大乘論》、《中邊分别論》、《唯識論》、《無相思塵論》、《佛性論》、《三無性論》,皆真諦譯。《無相思塵論》見《仁壽録》。

第521頁: 每有執役,不憚形苦,畫供衆僧,夜讀章疏。《智徽傳》

改: 晝供衆僧

案: 《大正藏》諸本皆作“晝”,查磧砂本兩種影印本,只有線裝書局本疑似“畫”字,民國《影印宋磧砂藏》十分清晰,作“晝”。此處排印錯誤。“衆”字,高麗再雕、金藏皆作“養”,失校。

第534頁: 又荒亂之後,律法不行,並用銅盂,身御俗服,同諸流俗。休恐法滅於事,躬自經營,立樣造坏。依法施熏,遂成好鉢,遍送受持。於今大行,並是休功緝遺緒也。《慧休傳》

案: 孫齊認爲“坏”當爲“环”。【孫齊】坏,同“坯”。《説文》:“瓦未燒曰坏。”《四分律·捨墮法》:“鉢者,有六種: 鐵鉢、蘇摩國鉢、烏伽羅國鉢、憂伽賒國鉢、黑鉢、赤鉢。大要有二種: 鐵鉢、泥鉢。”《四分律删繁補闕行事鈔》卷上《僧網大綱篇》:“銅鉢及椀,夾紵瓦鉢、璭油等鉢,及以漆木等器,並佛制斷,理合焚除。”都明確禁止用銅做鉢,慧休因此製作陶鉢。

第560頁: 先是,胡翼之山有神人現,以慧印三昧授與野人何規,曰……《僧副傳》

改: 《慧印三昧》

案: 並見《出三藏記集》卷七王僧孺《慧印三昧及濟方等學二經序讚》。

第602頁: 初信行勃興異迹,時成致譏,通論所詳,未須甄别。但奉行剋峭,偏薄不倫,至於佛宗,亦萬衢之一術耳。所著集記,並引正文,然其表題立名,無定准的,雖曰對根,起行幽隱,指體標榜,語事潜淪。來哲儻詳,幸知有據。開皇末歲,敕斷不行,想同箴勗之也。别有本傳流世,見費節《三寶録》。《信行傳》

改: 雖曰“對根”,“起行”幽隱……費節《三寶録》

案: 費節乃費長房之本名,法琳《辯正論》卷五“王隱、魏收之録,楊玢、費節之書”可證,説見拙文《〈歷代三寶紀〉三題》(《文獻》2016年第5期)。《對根起行》是信行作品,見《歷代三寶紀》及敦煌本。

這段文字是對信行作品的批評,但意思很費解。道宣這裏是抄費長房而略做改動。《歷代三寶紀》卷十二:“此録並引經論正文,而其外題,無定准的。雖曰‘對根’,‘起行’幽隱。指體標牓,於事少潜。來哲儻詳,幸知有據。(開皇二十年敕斷,不聽流行。想同箴勗)。”我和張總老師討論,認爲大致意思是説,信行的作品援引佛經,都是真經正文,但作品的標題命名,卻有些問題。雖説根據衆生根器不同,所發起的行動實踐卻不明確。將來的賢明之士,倘能詳察,當知其論文於佛理自有其根據。難以理解的是“無定准的”和“指體標榜,語事潜淪”兩句。

另外一個疑問是費長房上進《歷代三寶紀》的時間是開皇十七年,這裏小注有開皇二十年事。可能是後來加筆。這種情況還有一些,比如《帝年》結尾各版藏經的排法。

第604頁: 自知終日,急唤拔禪師,付囑上佛殿禮辭遍寺衆僧,咸乞歡喜。《慧意傳》

改: 急唤拔禪師付囑,上佛殿……

案:“付囑”下宋、元、明本有“訖”字,亦通。

第615頁: 内有愧於德充,外無狎於人世。《慧命傳》

改: 内有愧於《德充》,外無狎於《人世》。

案: 《莊子·德充符》、《人間世》。

第619—620頁: 法花三昧,大乘法門……《慧思傳》

案: 天台諸僧傳多涉及懺法,是否加書名號,當統一。不一一指出。

第620頁: 又咨:“師位即是十地?”思曰:“非也。吾是十信鐵輪位耳。”……又如仁王十善發心,長别苦海。《慧思傳》

改: 《仁王》十善發心

案: 《仁王般若經》。題鳩摩羅什譯《佛説仁王般若波羅蜜經·菩薩教化品》:“十善菩薩發大心,長别三界苦輪海,中下品善粟散王,上品十善鐵輪王。”南朝的僞經《菩薩瓔珞本業經》,在《十地經》所規定的十地階位之前,又加上準備性的十信位,以及十住、十行、十迴向,在十地之後,尚有無垢地、妙覺地,形成五十二階位説。這裏智顗問慧思是否已經達致十地之階位?慧思則答云自己只處於十信位的最高階位,按照《仁王經》的説法,則是“十善鐵輪王”位。

第631頁: 《南岳記莂》,説法第一。《智顗傳》

改:南岳記莂

第645頁: 後住京師,隷莊嚴寺,純講大乘,於文殊般若偏爲意得。《玄景傳》

改: 《文殊般若》

第660頁: 于時據宗儒學,獨擅英聲。每言“大小兩《雅》,當時之諷刺,左右二史,君王之事、言,禮序人倫,樂移風俗,無非耳目之翫,其勢亦可知之。未若《李》、《莊》論大道,《周易》辨陰陽,可以悟幽微,可以怡情性”。究而味之,乃玄儒之本也。《曇遷傳》

改: 于時據宗儒學,獨擅英聲。每言“大小兩《雅》,當時之諷刺;左右二史,君王之事言。禮序人倫,樂移風俗,無非耳目之翫,其勢亦可知之。未若李、莊論大道,《周易》辨陰陽,可以悟幽微,可以怡情性。究而味之,乃玄儒之本也。”

案: 末句當爲引文。

第668頁: 帝曰:“戒神之威也,以卿雄武故,致斯憚耳。”《僧照傳》

改: 以卿雄武,故致斯憚耳。

第718頁小注: 僧智璪奏:“《天台大師懸記》云: 寺若成,國則清。”《灌頂傳》

改:天台大師懸記云……

第719頁: 又講《涅槃》、《金光明》、《浄名》等經,及説圓頓、止觀、四念等法門,其遍不少。《灌頂傳》

改: 圓頓止觀

第742頁: 聲名達於鄉邑《曇榮傳》

改: 聲名達於鄉邑

第746頁: 敕召至京,令住祈雨,告以所須,一無損費,惟願静念三寶,慈濟四生,七日之後,必降甘澤,若欲酬德,可國内空寺并私度僧並施其名,得弘聖道。有敕許焉。《明浄傳》

改: 敕召至京,令住祈雨。告以所須,一無損費……

案:“告以”之後不是敕旨之語,改爲句號比較好。

第770頁: 弟子等懷雙林右脇之教,抱兩楹負手之歌。《僧徹傳》

改: 雙林

第802頁: 時有高座寺亘法師,陳朝名德,年過八十,金陵僧望,法事攸屬,開悟當塗。融在幽栖,聞風造往,以所疑義封而問曰:“經中明佛説法言下,受悟無生;論中分别名句文相,不明獲益。法師受佛遺寄,敷轉法輪,如融之徒未聞静惑,爲是機器覆塞,爲是陶化無緣?明昧迴遑,用增虚仰,必願開剖盤結,伏志遵承。”亘良久憮然告曰:“吾昔在前陳,年未冠肇,有璀禪師,王臣歸敬,登座控引,與子同之。吾何人哉,敢當遺寄。”遂爾而散。《法融傳》

改: 經中明佛説法,言下受悟無生;論中分别名句,文相不明獲益。

案: 胡文暉老師提示,這兩句是客氣的説法,意思是: 經中所明是佛説之法,我讀其言語,當下便能悟得無生之理;而論(此或指亘法師所講之論)分别名相,在文義不明的地方頗有受益。

第830頁校勘記12: 據興聖寺本、興聖寺本、《趙城金藏》、《高麗藏》改。《曇瑗傳》

改: 據興聖寺本、《趙城金藏》……

第837頁: 父僉,梁貞威將軍,上虞令。《道成傳》

案: 父,CBETA、大正藏誤作“文”,高麗再雕本不誤。

第840頁:周平齊日,隱于白鹿巖中,及宣政搜揚,被舉住於嵩岳。《洪遵傳》

改:宣政搜揚

案: 宣政,北周武帝年號(578)。

第863頁:“……今略經中要務即可詳行者四條,留意尋檢,永綏寶祚。”初勸行慈,引《涅槃》梵行之文,令起含養之心,存兼濟之救也。《玄琬傳》

改: 《涅槃·梵行》之文

案: (北本)《大般涅槃經·梵行品》説菩薩修慈悲喜捨,又有“極愛一子地”之文:“菩薩摩訶薩修慈悲喜已,得住極愛一子之地。善男子!云何是地名曰極愛?復名一子?善男子!譬如父母,見子安隱,心大歡喜。菩薩摩訶薩住是地中,亦復如是,視諸衆生同於一子,見修善者生大歡喜,是故此地名曰極愛。”玄琬抄出訓誡皇子的大概就是類似的文句。

第864頁: 固以高步彌天,隣幾初地。《玄琬傳》

改: 高步彌天

案: 此指彌天釋道安。如果是高步的補足語,彌天有點奇怪。

下册

第938頁: 即預陳武帝仁王齋席。《慧乘傳》

改: 《仁王》齋席

第940頁: 上以洛陽大集,名望者多,奏請二百許僧住同、華寺。《慧乘傳》

案: 嘗疑當作“同華寺”,李猛指出《集古今佛道論衡》卷三:“及武德四年蕩定東夏,入僞諸州例留一寺,洛陽舊都僧徒極盛,簡取名勝,配住同、華兩州,仍舉勝達者五人,天策别供。”可知此處是指同州、華州的寺院,説見李猛博士論文《抑佛與護法: 唐初抑佛政策演變與僧團回應》,第188—189頁。

第956頁: 良以文學雄伯,羣儒奉戴,誘勸成則,其從如雲。《法琳傳》

改:良以文學雄伯……

案: 此指注《法琳别傳》之陳子良。

第957頁:琳答曰:“……老子習訓,道宗德教,加於百姓,恕己謙光,仁風形于四海。”又云:“吾師名佛,佛者覺一切人也,乾竺古皇,西昇逝矣。討尋老教,始末可追,日授中經,示誨子弟,言吾師者善入泥洹,綿綿常存,吾今逝矣。今劉、李所述……實非謗毁家國。”《法琳傳》

改:琳答曰:“……老子習訓道宗,德教加於百姓;恕己謙光,仁風形于四海。又云:‘吾師名佛,佛者覺一切人也,乾竺古皇,西昇逝矣。’討尋老教,始末可追,日授《中經》,示誨子弟,言‘吾師者善入泥洹,綿綿常存,吾今逝矣’。 今劉、李所 述…… 實非謗毁家國。”

案:“習訓道宗,德教加於百姓;恕己謙光,仁風形于四海”,四六對句,《大正藏》句讀不誤。“吾師……西昇逝矣”,是道經中語,主語是老子而非法琳,點校本誤。後文“吾師者……吾今逝矣”並同。

其最早出典是《正誣論》(《弘明集》卷一):“老子即佛弟子也。故其經云:‘聞道竺乾有古先生,善入泥洹,不始不終,永存綿綿。’”法琳《破邪論》卷上:“《老子西昇經》云:‘吾師化遊天竺,善入泥洹。’”

“中經”是否指《老子中經》?存疑。

第1000頁:隋末屢聞其聲。《圓通傳》

改:隋末

第1002頁: 國中利養,召汝何能自安?《慧寶傳》

改: 國中利養召汝,何能自安

第1008頁: 帝後於華林園重雲殿開般若題。《慧雲傳》

改: 開《般若》題

第1030頁:則性嗜餺飥,寺北有王摩訶家,恒令辦之,須便輒往。《智則傳》

案:“餺飥”,CBETA、《大正藏》誤作“餺飽”,高麗再雕本不誤。

第1049頁: 年將不惑,始蒙剃落。進戒以後,頭陀州北四望山,去此地福德,方安天子。《智曠傳》

案:“去”,疑當作“云”。此傳麗初、麗再、金藏無,今可見者思溪、磧砂皆作“去”。

第1056頁:仁壽中,於寺講婆伽般若并論,聽衆百餘人。日午坐繩床如睡,見一天人殊爲偉異,自云:“我是釋提桓,因故來奉請在天講經。”《道幽傳》

改: 於寺講《婆伽般若》并《論》,聽衆百餘人。日午坐繩床如睡,見一天人殊爲偉異,自云:“我是釋提桓因,故來奉請在天講經。”

改: 《婆伽般若》即《金剛般若經》,菩提流支譯本首句作:“一時婆伽婆,在舍婆提城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所謂“論”,是指無著撰《金剛般若論》或世親撰《金剛般若經論》。

第1074頁:釋明隱者,少習禪學次第觀,十一切入。《明隱傳》

改: 少習禪,學次第觀、十一切入

案: 十一切入,散見諸經論,又名“十遍處”,是從四大(地、水、火、風),四色(青、黄、赤、白)和空、識十個方面觀想世界的修法。解説參見《俱舍論·定品》,頌云:“遍處有十種,八如浄解脱。後二浄無色,緣自地四藴。”論曰:“遍處有十,謂周遍觀地、水、火、風、青、黄、赤、白及空與識二無邊處,於一切處周遍觀察,無有間隙,故名遍處。”前所謂“次第觀”,懷疑是指“九次第定”,非動詞。存疑。

第1131頁: 行達江陵,風浪重阻,三日停浦,波猶未静,又迫嚴程,憂惶無計,乃一心念佛,衝波直去。《浄辯傳》

案:“衝”,CBETA、《大正藏》誤作“衡”,高麗再雕本作“衝”。

第1148頁: 具如沙門忘名集,及費氏《三寶録》,并益部《集異記》。《僧崖傳》

改: 《沙門忘名集》,及費氏《三寶録》,并《益部集異記》

案: 亡名,傳見《續高僧傳》卷七。

第1155頁: 周遍求物,閴爾無從,仰面悲號,遂見屋甍一把亂用塞明孔,挽取抖捒,得穀十餘,挼以成米,并將前布,擬用隨喜。《普安傳》

第1161頁: 故其房中無有氈席,滿院種莎,用擬隨坐,頭陀行也。《法曠傳》

改: 用擬隨坐頭陀行也

案: 十二頭陀之一。十二頭陀行諸經解釋不同,《四分律删繁補闕行事鈔·頭陀行儀篇》:“衣中立二: 一者納衣,二者三衣。雖得衣以障身,内有飢虚等惱,寧堪進業?故就食中立四頭陀: 一者乞食,二不作餘食法,三一坐,四一揣也。然衣食乃具修道義立,若處在憒鬧,心多蕩亂,必托静緣,始成正節,是以於處立五頭陀: 謂蘭若、塚間、樹下、露坐、隨坐。上來三種並是助緣,若繫念思量,斬纏出要者,無過坐法,故於威儀立一常坐。”

第1181頁: 博通羣籍,統括文義,逮于《九章》、律曆、七曜、盈虚,皆吞若胸中,抵掌符會。《善慧傳》

改: 《九章》律曆,七曜盈虚

第1199頁: 後因行汶,中路逢有人縛在地。《明達傳》

改: 後因行汶中

第1222頁: 或行般舟,一夏不坐;或學止過,三年不言;或效不輕,通禮七衆;或同節食,四分之一。《德美傳》

改: 或效不輕,通禮七衆

案: 德美師承三階教僧,三階佛法效仿《法華經》常不輕菩薩,普禮衆生。

第1259頁: 遂取瑞應,依聲盡卷。《法琰傳》

改: 遂取《瑞應》

猜你喜欢

涅槃
风雨与机遇相伴!2021年甲鱼养殖业能否在危机中迎来涅槃?
Unique New Year
诗二首
“反思”中的自由践行——我排秦腔《狗儿爷涅槃》
被赋能后的企业能否涅槃重生?
未定义
落叶禅
借“凤凰”涅槃一石三鸟
凤凰涅槃 再续辉煌——高安城乡广播“响起来”的做法与思考
吻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