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张爱玲的散文

2019-12-13吴梦迪

卷宗 2019年32期
关键词:人文思想生命意识

摘 要: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不同的色彩在张爱玲的内心感受是不同的,她笔下的色彩有着非同一般的生命力,强烈地感染着读者,让人置身于迷人的生活画卷之中。张爱玲具有超凡的艺术感觉,既精致又冷静,她的那些寓意醒目独到、色彩浓厚的字眼以及平淡自然率真的表达手法和那些他人难以企及的想象和通感,使她不容置疑地成为一位真正的艺术大师。张爱玲的散文不仅表现对万物的喜爱,更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在她的作品中,有着对亲人、朋友、甚至普通小人物的理解与同情,表现出深厚的人文主义思想。张爱玲不仅理解并同情着自然界万物,而且在她的作品中体现出对生命精神的感悟。

关键词:张爱玲散文;艺术色彩;人文思想;生命意识

张爱玲是上世纪四十年代沦陷区上海名噪一时的女作家。她的作品讲究语言和技巧,别具一格,因此成就了张爱玲“一代才女”的名望。一些学者认为,张爱玲的散文过于琐碎,过于世俗化,因为她笔下全都是生活琐事。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张爱玲的散文很讲究技巧,有她独特的风格,生活中任何事情到了她的笔下仿佛都有了生命。笔者将从张爱玲的经历以及她的性格来分析她的散文,笔者认为她的散文是一个时代的记录,因此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 色彩的温暖与孤独

1933年,张爱玲在圣玛利亚发表第一篇散文《迟暮》,并开始与父亲学写旧诗。“迟暮”在中国文学中是一个古典的意象,张爱玲一起笔就写空间,描写空间里的景致。写东风、酡艳的桃花(红色)、扭动腰肢的柳丝(绿色)、如春神足下轻云般的柳絮(翠绿)、印着屐痕车迹的芊芊细草(油绿)。用支不住、搔人头发、结了对儿、酒气……来为它们拟态,把一个放任、纵情、颠狂的春天写足了。第一段似乎是着重描摹春天的美丽,“只有一个孤独的影子,她,倚在栏杆上;她的眼,才从青春之梦醒过来……茫然地像不解这人生的迷。”引出了散文的主人翁,原来,张爱玲笔下的“她”是一个芳华已失的女人,眼前的春天只是她过去的影子。从“她”带着朦胧睡意的眼中读出人物此时此刻乍惊乍惧的心态,“她”正在梦幻与真实的边缘徘徊着、犹疑着、挣扎着,不肯相信现实的真实,一如不能相信梦幻的虚幻。然而,青春的梦幻正在一点点地消褪,只剩下真实裸露着。她已没有资格与春天共舞,所能拥有的只是落伍者的空虚、惆怅与悲哀。“她”在未来的颤栗的瞻念中,最后一次寻觅青春的迹痕,“黄卷青灯,美人迟暮,千古一辙”,“一滴冷的眼泪流到冷的嘴唇上”,为她的青春划上了句号。

《秋雨》是张爱玲15岁时所作。在一个忧郁的雨天,创作出如此忧郁的情调:透过玻璃窗看到的世界是灰白色的,天地间挂满银灰色的蜘蛛丝,阴沉压痛了胸口,仿佛呼吸都有困难。秋雨封锁了大地,忧郁也封锁了张爱玲的心。无论园子里的花草曾经多么灿烂都已成为过去,“园子里园子里绿翳翳的石榴、桑树、葡萄藤”无人关心,无人打理,像古罗马的建筑遗迹一样躺着,无声的寂寞。唯一的洋水仙也好像在诉说着悲哀,仿佛是张爱玲当时的写照。充满了黯然,寥落的空间,唯一萌芽的一束希望之光,仅是那株低矮的无人问津的桂花树。全篇没有一个愁字,但表达的感情如一江春水般。天空落下的雨,像是张爱玲心中无法流出的泪水,欲哭无泪的痛苦才是真正的悲哀。

张爱玲小的时候过得非常艰难,母亲在她四岁的时候就离开了她,后妈和她的关系一直不好,父亲由疼爱变得粗暴,家境也越来越差。张爱玲童年的苦闷无法也无处倾述,唯有借助手中的笔,倾诉她一颗稚嫩而又伤痕累累的心。在《迟暮》和《秋雨》中,虽对空间运用了很多色彩的描写,但她的内心是如此的孤独。“过去”一词体现出她的人生变故。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在同龄孩子玩过家家游戏的年龄里就开始试着用她的笔雕刻成年人的人生:“美人迟暮,红颜易老,青春难在”(《迟暮》)。对过去的生活彻底失望后,张爱玲的心无所寄托,只有默默看着那“桂花”,“透露出一点新生命萌芽的希望”(《秋雨》)。渴望着能有一天,有属于自己的爱情和家庭,有属于自己的理想和自由。

2 思想的苛刻与包容

张爱玲的散文惯用“对比”的表现手法,用五彩的春天表现孤独的内心(《迟暮》),用现在的凄凉对比过去的繁华(《秋雨》)等,她“以为用参差的对照的手法是比较适宜的”(《自己的文章》)。在她的作品中,有着对亲人、朋友、甚至普通小人物的理解与同情,表现出深厚的人文主义思想。

散文《到底是上海人》的开头,张爱玲同样对两个城市进行了对比,“对于久违了的上海人的第一个印象是白与胖。在香港,广东人十有八九是黝黑瘦小的”。她对于新环境的评价是苛刻的:“初到上海,我时常由心里惊叹出来:‘到底是上海人!”,“上海人‘通”。虽然文章前几段幽默的嘲讽上海人,“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练。新旧文化种种畸形产物的交流,结果也许是不甚健康的,但是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谁都说上海人坏,可是坏得有分寸。上海人会奉承,会趋炎附势,会混水里摸鱼,然而,因为他们有处世艺术,他们演得不过火。”但最后给予的是包容与理解,换位思考,“用上海人的观点来看香港”,也对上海表示友好“我喜欢上海”。

张爱玲看了一本专门骂女人的英文书《猫》之后,写出了自己的感想(《谈女人》):旧时女子不经历恋爱直接步入婚姻,最个人化的爱情,个人却最没有权利。今天我们通过爱情走进婚姻,却依旧一路迷雾重重。几乎所有的女人都把经爱情到婚姻看做是自己人生的重要道路,但不是所有的女人能看清楚爱情与婚姻的根本不同。对什么是爱,张爱玲在她的另一篇散文《爱》中有一段名言:“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這里吗?”。她在这里诠释的爱是缘分,是神奇的,不可知,也不可错过。而婚姻不神奇,不神秘,是实实在在的每一天,还真真切切地影响子孙后代。张爱玲清楚这些:“女人比男人较富于择偶的常识……女人择夫,何尝不留心到相貌,只是不似男子那么偏颇,同时也注意到智慧健康谈吐风度自给的力量等项,相貌倒列在次要。”由此得知,张爱玲在思想上将婚姻看得很现实、很物质,就像苏格拉底告诉他的学生柏拉图:婚姻是一种理智,是分析判断、综合平衡的结果。文章最后“女人不喜欢善良的男子,可是她们拿自己当做神速的感化院,一嫁了人之后,就以为丈夫立刻会变成圣人。”既表现了婚姻中女性的天真,也体现出张爱玲对婚姻中女性的理解和同情。

张爱玲在散文《爱》中写了一个小故事,春天的夜晚,月白的衫子,熟悉而陌生的邻家男孩,人面桃花,擦肩而过,“就这样就完了”,瞬间成为永恒,永恒的惆怅与忧伤。宋家宏教授在《张爱玲散文<爱>赏析》中说道:“张爱玲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正是与胡兰成热恋的时候。张爱玲一直拒绝罗漫谛克,但她与胡兰成的这段热恋,又是她一生中短暂的罗漫谛克时期,几乎是惟一的一次。所以在张爱玲众多的作品中,《爱》这篇小散文显出了别样的风采,如此明亮的诗意,在张爱玲的作品中也几乎是惟一的,寄托了她此时此刻对爱的理解与感慨、遐思,人在热恋时,对爱的理解总与其他时期不同。”由此又可看出张爱玲苛刻的、理性的对待婚姻,却包容了与胡兰成的这段感情。

3 生命的顽强与脆弱

张爱玲十八岁时创作了散文《天才梦》,自嘲自己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三岁背唐诗时外祖父(满清遗老)还为她骄傲的留下眼泪,她曾经是一个贵族的小姐,本应该在富裕的家庭中过着幸福的生活。不料四岁时母亲离开了她,父母的离异给她小小的心灵造成了伤害。她虽然是个天才,“七岁时写了第一部小说,一个家庭悲剧……第二部小说史关于一个失恋自杀的女郎”可以揣测在这么小的年龄进行悲剧的创作,张爱玲当时的心灵是如此的灰暗和脆弱。“可是我因为西湖诗意的背景,终于固执地保存了这一点。”可看出她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十六岁母亲回国后对女儿进行研究,“‘我懊悔从前小心看护你的伤寒症,她告诉我,‘我宁愿看你死,不愿看你活着使你自己处处受痛苦。”。张爱玲虽说是个天才,但生活上却不能自理,母亲给她两年的时间学习适应环境,最后以失败告终,母亲沉痛警告没有给她任何影响。“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活的欢悦。”张爱玲习惯了孤独,天才只是一个梦,家对于她来说“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生命亦是如此,可她仍然坚强的在时世的激烈动荡中,艰难地生存着,压抑的生活着。

张爱玲的文字有一种魔性的张力,声情并茂。她能将语言和技巧操纵自如,笔致起伏多姿;她能洞察人生的心智,轻捷地蹑入大人的内心世界,从容地、反复地审视打量,毫不费力地将她的所获和盘托出(《迟暮》);也能以灵敏的听觉、高强的悟性以及较高的语言素养给我们创造了一个美妙动听的声响世界,充满着“声”命的活力(《谈音乐》)。“我不大喜欢音乐。不知为什么,颜色与气味常常使我快乐,而一切的音乐都是悲哀的。”散文《谈音乐》的开篇张爱玲直舒心意,在解释她为什么喜欢颜色和气味并列举喜欢的意象时,“帘子”、“夏布衫、青绸裤”、“浴室里青黑的灯光”组合成一幅现代派的图画;“雾的轻微的霉气”,“雨打湿的灰尘,葱蒜,廉价的香水”,“汽油味”,“油漆味”,“牛奶烧烟了,火柴烧黑了,那焦香我闻见了就觉得饿”,“油哈”气,“肥皂味”……张爱玲在文中列举了各种各样奇怪的味道,油的、焦的、腐的、臭的,“别人不喜欢的有许多气味我都喜欢”(《谈音乐》),可见她“是一个古怪的女孩”(《天才梦》)。她一边说自己“不太喜欢音乐”,一边将喜欢的颜色气味赋予生命,像一个个灵动的乐符;她以行文中很少出现的不由分说的态度说:“一切的音乐都是悲哀的。”一棍子就把音乐打死了,但是当她话说从头,细细道来,最初的意气消散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她对音乐并非一味厌恶,其实也是有所喜爱的,表现在她对于音符极为敏感,当她“弹奏钢琴时,会想象那八个音符有不同的个性,穿戴了鲜艳的衣帽携手舞蹈”。张爱玲的文章也爱用“音韵铿锵的字眼”。她不仅长于拟声,还善于对声响加以描绘阐释,精于遣词炼字,长短断续、高底强弱、雄浑清亮,于是生活在她笔下变得异常美丽动听。

4 结语

从张爱玲的散文中可以看出张爱玲的性格中集聚一大堆的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传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文章中与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读张爱玲的散文,如果不了解她的人生经历,很难体会她的人文思想和悲悯情怀;如果不了解她的情感经历,很难理解她的豁达情感与孤独的内心。文学界称张爱玲为中国文坛的一朵奇葩。

参考文献

[1]张爱玲.张爱玲全集06:流言[M].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9.1.

[2]范培松.中国散文批评史[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4.

[3]黄永健.中国散文诗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

[4]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7.

[5]桑莉.看那座被孤獨照亮的文字宫殿——张爱玲散文孤独意识及成因解读[J].名作欣赏,2010(7).

[6]王余鹃.近五年来张爱玲散文研究综述[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12).

[7]郁颖.新世纪张爱玲散文研究综述[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作者简介

吴梦迪(1991-),女,研究生,黔南州广播电视大学,教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小说的影视改编。

猜你喜欢

人文思想生命意识
数学教学中让人文与德性洋溢
沈从文笔下底层人物的生命意识
《老人与海》与《活着》的生命意识比较
人文关怀视野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之思考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生命意识的培养
《诗经》爱情誓言及其生命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