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理论

2019-12-13彭珂

卷宗 2019年32期
关键词:总体性卢卡奇物化

摘 要:卢卡奇在探索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道路过程中,提出了阶级意识理论,认识到获取无产阶级革命解放运动的胜利的前提是必须在普遍物化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唤醒和确立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并以此作为批判的武器,武装无产阶级,从而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恢复无产阶级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卢卡奇;物化;总体性;阶级意识

卢卡奇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其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开创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先河。虽然西欧的工人运动在“十月革命”胜利的鼓舞下热情高涨,但一直没有真正成功的范例。卢卡奇认为,工人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工人阶级消极地等待资本主义自行崩溃,缺乏一定的政治觉悟和历史主动性。《历史与阶级意识》就是试图解决这一问题的产物。卢卡奇提出的物化、总体性和阶级意识是贯穿《历史与阶级意识》的三大核心范畴,旨在破除资本主义的“永恒魔咒”,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根据。

1 卢卡奇提出阶级意识的时代背景

《历史与阶级意识》写作的时代背景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当时工人阶级革命热情高涨,尤其是欧洲爆发了多次无产阶级革命,但都以失败而告终。总结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为无产阶级继续斗争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成为当时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卢卡奇为了解决西方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的现实问题,在理论上反对庸俗唯物主义和资产阶级实证主义,开始着手研究阶级意识。他在书中的论文“大部分是在忙于党的实际工作中,作为弄清作者本人及其读者头脑中的革命运动的理论问题的尝试而写出的。”①

卢卡奇对阶级意识的探索是从“什么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中展开的。以考茨基和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第二国际理论家在恩格斯逝世后,对马克思及其理论做出概括与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了一定的修正。他们把这种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称为是对马克思主义最本质、最正确的解释,并把其自身标榜为“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同时,十月革命的胜利和欧洲无产阶级革命陷入低潮形成鲜明对比,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促使人们开始思考革命问题。面对第二国际提出的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早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开始探求马克思主义的本质问题。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明确回答了这一问题。卢卡奇认为,无产阶级意识理论的研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拓展,“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它是这样一种科学的信念,即辩证的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研究方法”②。为了恢复被第二国际遗忘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卢卡奇通过唯物主义辩证法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唤醒和确立无产阶级意识,并以此作为批判的武器来武装无产阶级,全方位地批判资本主义。

2 物化理论与无产阶级意识的关系

物化指的是在资本主义的条件下的人的个性和价值逐渐被物的价值和量所替代,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体现在物与物的关系之上。物化意识深深根植于人们的内心之中,根本上导致了无产阶级运动的低谷和社会主义运动的衰落。卢卡奇认为无产阶级意识的出现与“物化”现象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他从商品的结构出发,根据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商品拜物教的理论,进一步考量资本主义的关系和本质,得出“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③。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完全丧失了自主性,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由于物化的原因,人的活动与人的自身相分离,人成了物的附属品。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指出,从手工业到手工工场再到大机器工业,合理化不断增加,工人的特性即人的个体特性越来越被消除。一方面,劳动过程越来越细化,从整体性操作分解为局部操作,以至于工人和整体产品的联系被切断,其工作也被简化成机械性重复的内容。另一方面,由于劳动过程的机械化和合理化越来越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从经验上可把握的劳动时间转变为可以按客观计算的劳动定额。此外,随着对劳动过程的分析方法泰罗制的出现,这种合理的机械化使工人的心理特性同他整个人相分离,使其被客体化,以便能够被结合到专门的系统里,并容易归入计算的概念。④正是由于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现实考察,卢卡奇才能够提出物化思想。工人被分解为各种不同的劳动,无产阶级的本质正在不断的消解,工人作为人的本质在不断的消失,并且越来越依附于商品的生产。正是由于这些因素,卢卡奇认为无产阶级革命要取得成功,必须认识到这种情况,必须唤起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觉醒体现在对自身历史地位的明确认识,认识到自己是劳动的主体,是社会和历史的主体,才能在社会革命和历史运动中发挥作用。

3 总体性是主客体相统一的辩证法

总体性辩证法是主客体的统一,这种统一主要体现在卢卡奇对无产阶级意识的论证上。基于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失败,卢卡奇开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进行探讨,而无产阶级就是卢卡奇提出总体性方法论的现实主体。在卢卡奇看来,无产阶级要推翻资产阶级社会,实现无产阶级革命的成功,首先要唤起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无产阶级只有拥有属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才能摆脱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的束缚,从而实现一种根本变革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卢卡奇认为,“革命的命运(以及与此相关联的是人类的命运)要取决于无产阶级在意识形态上的成熟程度,即取决于它的阶级意识”⑤。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是历史发展阶级中的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体,才能将自身的本质发挥出来。因此无产阶级对于自我的认识同时也是对社会本质的客观认识,无产阶级所追求的阶级目标本质上和社会发展的目标相一致,这些目标的实现如果没有无产阶级的参与,那它只能是抽象的可能。作為主体和客体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其阶级意识的产生是无产阶级革命得以胜利的前提。

同时,总体性辩证法的具体性与历史性相互联系。卢卡奇强调社会历史事件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对这种事实的产生及事实之间内在关系的考察都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进行的。他反对第二国际割裂社会事实的做法,反对用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态度来对待历史。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将历史事件看作是在规律中必然产生的历史事实,是社会历史必然性使然,只要找到社会历史事实背后的规律就等于认识了社会历史事实,就能够掌握社会历史。与庸俗唯物主义者相反,卢卡奇把社会中的每一种生产关系都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坚持总体的思想才能使人们在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时看到整体的决定性作用。卢卡奇强调,整体对各个部分处于一种全面的、决定性的统治地位。社会历史过程中的每一个组成部分和每一种现实经验,都只有从与他们有关的整体的关系中才能获得规定。

4 卢卡奇对阶级意识的概括

卢卡奇强调总体性方法,主张运用这一方法来考察阶级意识,并依据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将阶级意识和社会联系起来进行分析。作为整体性的概念,阶级意识不同于个人意识和个人的心理,它是与一定社会存在相关联的总体的阶级意识。一个阶级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着其阶级意识的状况。不同的阶级产生与其自身相对应的阶级意识。阶级意识“既不是组成阶级的单个个人所思想、所感觉的东西的总和,也不是它们的平均值。作为总体的阶级在历史上的重要行动归根到底就是由这一意识,而不是由个别人的思想所决定的,而且只有把握这种意识才能加以辨认。”⑥这就表明,阶级意识并不是社会中单个人或个别群体的思想意识,也不是超越经验的存在,而是在社会生活中,与人们的社会实践密切相关的阶级认同感。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的社会,等级观念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社会各阶级相对稳定,没有出现明显的分化,阶级意识不会得到迅速的发展。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打破了各阶级相对稳定的局面,加剧了阶级的分化,使得各阶级日趋分成两大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就是无产阶级认识自己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的自觉意识,“不属于个别无产者的心理意识,或他们全体的群体心理意识,而是变成为意识的对阶级历史地位的感觉”⑦。这种对阶级历史地位的感觉的意识表明它自身中蕴含着一种以具体的整体为方法论本质的优越性。首先,在经济上,无产阶级阶级意识超越资产阶级阶级意识,危机并不能在持续的过程中自身解体,但却是一种力量的积聚,是走向胜利的起点。其次,在意识形态上,随着无产阶级在理论和实践上与资产阶级进行抗争,资产阶级意识由最初强调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虚假意识,转变为直接地、自觉地遮蔽现实社会生产方式的本质,用神话式的幻想关系来代替社会经济政治现实中颠倒的社会关系的虚伪意识。而无产阶级阶级意识随着对资本主义社会认识的深入,却能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资本主义,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本质。最后,在面对当前形势的既定事实上,他认为无产阶级意识不拘泥于历史的个别事件,并不单纯地受这些个别事件所驱使,无产阶级阶级意识自己就构成了推动力量的本质,其对社会发展过程的核心起决定性的影响。卢卡奇认为,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这种优越性表明它不像资产阶级阶级意识那样,只是把社会历史当作部分去认识,而是超越资产阶级阶级意识的片面性,把历史作为一个总体去理解。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同时也是理论的革命性与社会实践变革需要的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卢卡奇把无产阶级意识确立为“目标和武器本身”,它“不是一面扛着去进行战斗的旗帜,不是真正目标的外衣,而是目标和武器本身”⑧。卢卡奇认为,只有在阶级中,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逻辑与现实的统一。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对阶级意识的探讨,是他在“十月革命”胜利、西欧革命失败的情况下,思考“什么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时展开的。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它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正统性在于方法,这个方法指的是辩证法,辩证法是以“总体性”范畴为核心的辩证法,通过对物化的克服,恢复无产阶级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主体地位,实现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觉醒。《历史与阶级意识》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出现标志着由第二国际理论家代表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统”阐释遭到严峻的挑战。同时,《历史与阶级意识》从根本上试图恢复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決定性地位,并且标志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注释

①(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0页。

②(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7-48页。

③(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53页。

④(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52页。

⑤(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31页。

⑥(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05页。

⑦(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36页。

⑧(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32页。

参考文献

[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作者简介

彭珂(1993-),女,河南商丘人,郑州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总体性卢卡奇物化
如何把握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卢卡奇
——回望孙伯鍨教授的《卢卡奇与马克思》
《资本积累论》中的总体性方法探究
黄立新、贾强飞、肖天为 、冯瀚平作品
主持人的话
世界文学理论史建构的新突破
“总体性治理”与国家“访”务——以信访制度变迁为中心的考察
物的人化与人的物化——当代舞台美术的表演
档案:一种物化的文化形态
卢卡奇论悲剧的形而上学
伟大心灵在妥协中的信念坚守
——读《卢卡奇再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