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教育背景下如何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效率
2019-12-13刘烨
摘 要:伴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国内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思路。作为高校教育管理的核心环节,学生管理工作完成的效果和高校教育质量密切相关。虽然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但仍有诸多问题未能得到有效地解决。本文就全新教育背景下国内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进行了简要地论述,对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期待与广大辅导员同行们共同探讨。
关键词:全新教育背景;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
与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相比,在新时期、新教育背景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难度越来越大。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大多使用一些固定的、教条的,甚至是略带强制性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管理。这种落后的方式早已无法满足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需求。大学生们也对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相当不满,并带有抵触情绪。不难想象,这只会让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导致学生管理工作效果不理想。那么,在全新的教育背景下,如何顺利、高效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就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辅导员岗位的重要意义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以年级或者专业作为基础单位,设立辅导员来对其进行管理。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不仅肩负着日常学生管理的工作,而且还承担着学校与学生间联系、对接与沟通等多种工作任务。辅导员就是学生跟学校之间的纽带。首先,学校不会直接安排或者通知到学生本人开展某项活动,而是通过辅导员转达的方式来安排工作任务;其次,如果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难、问题,包括反映一些意见、建议等,一般也都会直接跟辅导员联系寻求解决办法等;第三,高校内部学生管理工作涉及面颇广,不但包括了学生的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各类活动的计划、组织与安排,各类数据的统计、审核和汇总,成绩分析,就业相关辅导,还包括谈心谈话,心理疏导,与学生家长对接,突发状况应对等诸多方面……这些工作事无巨细、庞杂繁复,往往需要辅导员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可见,辅导员这一工作岗位除了对工作效率、工作能力和责任感要求极高以外,还极富挑战性,需要辅导员们时刻警醒,坚持学习,不断提高与工作相关的各种业务能力。须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不仅关乎高校教育质量,而且对大學生的成长影响深远。因此,辅导员这一岗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 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问题
国家教育部推出最新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学生管理工作中思政工作的指导者与施行者,并且是组织与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核心。”可见,教育部对高校辅导员工作岗位的定位和要求都相当高,需具备心理学、管理学、政治教育学等学科相关知识以及人际交流以及沟通协调等方面的能力。但实际情况是,国内许多高校的辅导员大都没有接受过系统化、专业化的学习和培训。各大高校和辅导员自身往往都忽视了这一点。所以,无论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沟通协调,还是职业规划等方面都有一定欠缺,高校辅导员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此外,目前高校辅导员以年轻化为主,其中不乏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辅导员队伍的情况,除了缺乏足够的管理经验及相关培训学习外,辅导员同行间疏于工作经验分享和交流的情况也普遍存在。最后,由于学生管理工作本身纷繁复杂,需要耗费比其他工作岗位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辅导员们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强化与补充高校学生管理的相关知识。不仅如此,不少辅导员在经过几年的历练后,往往会选择去做专职教师,从而导致辅导员队伍难以稳定。这些情况都与前面提到的缺乏系统化、专业化的学习培训等互为矛盾,值得引起重视和思考。综上所述,由于多种问题和矛盾共存,这些都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带来严重影响。
2.2 管理方式不当
高考扩招之后,招生要求与标准也随之降低,生源质量良莠不齐,加之个性十足的零零后开始步入大学校园,这些都给辅导员落实学生工作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具体工作中,部分高校辅导员为单方面提高工作效率而采用“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已屡见不鲜。“一刀切”也许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提高了效率,但问题是,这种做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缺乏和学生进行必要的、良性的沟通与交流,可能会导致新的师生矛盾的出现。还有部分辅导员在面对学生问题的时候没能够坚持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而是凭个人主观意识武断决策。例如,学生一出现问题就直接批评或者给予严罚,这样的方式会导致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升级,双方关系会越来越差。这些做法与实现学生管理的目的和培养人才的教育初心背道而驰,都是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绊脚石。
2.3 工作热情不够
第一,某些高校学生工作领导层与一线辅导员之间距离感十足,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交流。领导们没能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辅导员们对领导们也是望而却步,不敢倾诉心声。如此一来,双方间的隔阂、误会越来越多,不利于开展工作。第二,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诚然,高校辅导员们都愿意努力提高业务能力,做好本职工作。但实际情况是,每位高校辅导员通常要负责管理几百个学生,日常工作量相当大,光是每天处理好学生们的各类问题已经令人心力交瘁,何况还需24小时待命,随时保持警觉等等。辅导员队伍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都远远高于普通教师,想要同时平衡工作、生活和学习三方面关系实属不易。第三,雪上加霜的是,大部分高校辅导员在疲惫中对于自己职业生涯缺少正确而科学的认识和规划。因为在绝大多数人眼中,辅导员工作就是一份类似于“学生保姆”的工作,没有明显的上升空间。所在院校也不够重视这个群体,尤其是辅导员相关待遇标准以及奖惩制度不够合理,有时甚至令人寒心、失望,这严重挫伤了辅导员工作积极性。总之,上述多种原因综合导致高校辅导员群体普遍缺乏工作热情,这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低迷的重要原因之一。
3 全新教育背景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方案探索
新时代以及新的教育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同时面临机遇和挑战。切实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离不开各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领导层的大力支持。只有全校学生工作系统上下齐心,结合本校学生实际,针对各自院校当前工作中的不足与缺陷,优化创新,才能量身定制出符合各自校情的、科学的、高效的学生工作管理办法。
3.1 完善传统管理体系
说到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大众视角普遍局限于辅导员对学生的管理上,这是极其片面的。实际上,从某高校内部辅导员队伍建设、管理及相关政策措施,到该校对学生管理工作相关政策措施的定位、宏观引领和具体政策的制定与落实等等也都属于“学生管理工作”这个范畴。
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第一,理论源于实践。笔者认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首先应当从学校相关制度的完善开始。无论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相关制度,还是辅导员学生管理相关制度的建设,都应该充分尊重辅导员群体的意见和建议。因为,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队伍就是实践的主体,是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是学生各类工作展开的起点。比如,各种精神的传达或者各种活动的展开,辅导员们得首先弄清楚整个内容、过程和要求,才有可能顺利安排和完成任务。他们拥有最可靠、最实际的一线工作经验,无论是在学生管理方面,还是个人发展领域等都最有发言权。而且,他们的认识、观点和建议理当受到尊重。
第二,理论指导实践。笔者建议高校学生工作领导层可以尝试以制度化形式与辅导员们定期沟通、坦诚交流,共同制定出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工作方案。而且,这种方式还会让身心俱疲的辅导员们真正感受到关爱和重视。具体方式可以灵活多样:一、正式会议的形式,如,就近期学生管理工作中现在的或者新遇到的各类问题展开讨论、交换意见、达成共识,从而真正实现提高学生工作效率和培养人才的共同目标。二、茶话会的形式,如,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和彼此尊重、相互支持和谅解的基础上,制定出一套合理、有效的辅导员系统化、专业化的学习和培训方案,在辅导员时间和精力承受范围内有计划、有步骤的逐步展开,从而达到提高辅导员整体水平的目的。三、特色活动,如,开展“辅导员工作体验周”或者“学生工作领导岗位体验日”等形式的活动,让学工系统的领导们和辅导员们走进彼此工作日常,通过换位思考加深彼此了解,增进革命友谊,为双方未来的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制度的完善当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仅凭学校学生工作领导层,或辅导员队伍的单方面的努力都无法圆满解决根本问题。只有双方同心同德,通力合作,反复实践,反复推敲,才能最终制定出符合校情、符合本校学生特点的人性化、个性化政策措施。在科学的、正确的政策的引导下,各大高校才能更加高效地开展和推进各类工作,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3.2 具体管理过程仍有上升空间
辅导员在工作中也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首先,辅导员可在充分熟悉各类工作流程的基础上,对千头万绪的学生管理工作加以梳理和提炼,使其条理化,模塊化,简单化。同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适应、习惯和实现自我管理,避免给学生造成过大压力并导致其畏首畏尾,不敢行动。其次,辅导员应该注意个人言辞,以多多鼓励学生为主。要相信学生有能力把事情做好,避免亲力亲为的“家长式”的管理方式,让学生在学业之外得到更多的锻炼与提高的机会,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第三,辅导员应主动跳出传统管理模式的框架,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提倡“双向平等”的管理模式,尊重学生们的选择,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让学生展示出自身的价值与潜力;尽可能多地搭建各种平台,让学生参与到班级、院系和学校各层级的事务中,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实现个人价值。第四,辅导员必须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无差别对待学生。无论是学差生或者优等生,都要做到对事不对人,同时也不忘关注处于中间状态的学生。与学差生和优等生不同,处于中间状态的学生在整个学生群体当中占了绝大多数。如果辅导员们对其放任不管或者重视不够,一旦年级或者班级的约束力变弱,那么这些处于中间状态的学生就容易受到不良影响而向着学差生方向靠近,后果不堪设想。第五,辅导员日常工作中,在对学生进行鼓励的同时,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或者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例如,辅导员可以通过语言激励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鼓励学生们在求学阶段进行自主创业、勤工俭学,或者利用各类假期参与社会实践等来丰富阅历,积累人生经验等等。
3.3 重视“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新背景下,辅导员的角色也不断丰满,不只是单纯意义上的管理人员,还是大学生们在思想政治上的引路人和大学生们在大学生涯中学习、生活、成长等方面的良师益友。高校辅导员是一个特殊的工作岗位,身兼多重角色和上传下达的工作特点决定了辅导员们在学生管理工作当中应坚持“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第一,辅导员要用充满爱心的态度投入到学生管理工作当中,为学生树立起充满正能量的好榜样。辅导员必须要从内心深处去接纳学生、热爱学生,同时配合科学、高效的管理方式,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辅导员的用心良苦。第二,在具体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要彻底改变管理者“居高临下”的固有印象。要以为广大学生提供服务和助力学生成长作为工作核心,真诚、用心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积极为学生构建和谐、平安的校园环境,运用自己的真诚态度来感动学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第三,辅导员开展工作要使用以理服人、引导教育的方式。要了解学生情况,通过生动、风趣的方式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不是通过讲课的方式强行输入。总之,辅导员在工作中应该多动脑筋,换位思考,制定出既符合自己学生特点,又利于执行的“双赢”工作方案,最大化提高工作效率。
3.4 构建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合作平台
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是以专业课学习为主,辅导员则是在学生课外时间进行管理工作的落实。因此,辅导员的管理工作与专业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有些学校在这方面可能已经有所尝试,但是力度和实际投入都有所欠缺,这显然是种损失。如果能够构建一个专业工作平台让辅导员和专业任课教师之间实现信息共享、深度合作,将上、下课时间进行统筹规划,把教书育人和教育管理有机结合,让这个专业工作平台既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又能促进学生专业学习成绩,这无疑对于学生的成长大有裨益。当然,这种合作的实现需要得到院系甚至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如平台的构建,增进辅导员与任课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双方共同制定好课下教育管理的工作计划等等。虽然前期准备工作可能会比较繁琐,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绝对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全新教育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全校学工系统的共同努力,完善传统管理体系和制度,优化、创新管理模式和理念,提升辅导员队伍水平和管理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够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做好,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淑媛.基于学生管理法治化理论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2):124-137.
[2]唐芳.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思路与方法策略[J].佳木斯职业学院报,2015,(03):155-168.
[3]许守飞.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策略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16):114-121.
[4]吴飞.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辅导员工作创新浅谈[J].教育现代化,2016,(17):112-113.
[5]夏韩辉,黄伟萍.论学生管理工作中制度化与人性化的有机融合[J].高教探索,2012,(06):30-33.
作者简介
刘烨(1981-),女,汉族,陕西绥德,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