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与西关”校本课程应用研究

2019-12-13杜淑珍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9年8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应用策略

杜淑珍

摘 要:传承地方文化,发扬地方文化,是学校教育所承担的应有历史使命。我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和特定地理位置,开设“我与西关”校本课程,依据西关文化德育资源的构成要素与德育功能,把西关文化融入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当中,培养具有文化自信、高尚品德、地域情怀的新时代西关人。文章就“我与西关”校本课程的应用与实践,以及实践中发现的不足进行阐述,以期完善今后的教学工作。

关键词:西关文化;校本课程;应用策略

地域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往往缺乏对本土文化系统、全面的认识,致使地方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创新出现危机。宝源小学地处广州市荔湾区,位于最能代表整个广府文化的西关。西关代表了广州特色的文化精髓与城市神韵。我校地处西关,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宝源学子在浓郁的西关文化氛围中,耳濡目染地传承着西关文化,秉承着西关独特的文化个性。然而,随着广东经济的发展和各个地域文化间的交融,流传于广府地区的西关文化,如用粤语传唱的西关童谣等较少被人重视。为使西关文化得以保护与传承,我校设置了《我与西关》校本教材,旨在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与学习实践,让学生通过品味西关文化,加深对西关文化的了解、认识,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让西关文化扎根在学生心中。

一、“我与西关”校本课程的基本理念

“日蕴广府点滴情,不辞长做西关人”。“我与西关”校本课程理念是:立足校本,实践为重,内外融合,知行合一。立足校本,就是结合校本教材内容,循序渐进地对学生开展西关文化的教学。实践为重,就是根据校本教材内容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深刻的体验教育。内外融合,是把环境文化、童谣诵读、课堂教学、实践体验等外在形式的学习,与自身修养内化品德结合起来,培养高尚品德。知行合一,就是把学习与行动统一起来,学习西关文化与立身做人并重,通过课程学习,培养有西关文化、有西关情怀、有西关气质的宝源人才。

二、“我与西关”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一)整合西关文化德育资源,设计校本课程教学内容

《我与西关》校本课程教材,共分上、中、下三册,包含了西关文化当中的历史、名人风貌、美食、童谣、儿戏等。课程内容充分体现了西关特色文化的多样性和综合性。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很快地融入西关文化的气场中,感受到独特魅力的西关文化,为保护和弘扬西关文化做出一份贡献。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教材精心備课,认真上课,并结合西关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文化特色等方面开展校本课程教学实践活动,逐步提高学生对自己所处的西关地域生活环境的了解程度,加强对西关文化的认识和认同,增强他们对西关的情感依赖。

(二)广府情,西关人活动实施

依托《我与西关》这本好教材,我们开展了许多恰当的活动来落实教学理念。实践证明,《我与西关》校本教材,以生活为本,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西关文化,有很强的实践性、实效性。学习中,我们以知、情、意、行的德育过程和学生成长的规律,道德培养为指导,开展了西关文化的教学与学习,以及各类主题活动。

1. 西关学

《我与西关》课程教材分为上册、中册、下册,每一册对应一个年部。我们把每一册的学习内容相应地划分到每一个学年、每一个学期,保证每个学期有六个学习内容。例如,我们以《我与西关》上册为例,这样安排(见下表):

这样有条不紊地进行课程实施,系统、有序、实践性地学习,自然地点燃起学生的广府情,培养他们的西关情怀。

2. 西关诵

西关诵,主要是诵读西关童谣,这是获得地域文化熏陶的直接方式。《我与西关》校本教材有许多西关童谣,学生可以诵读;我校地处荔枝湾,街道两旁的宣传墙上随处可见西关童谣,学生可以诵读;还有本土粤语歌手、东山少爷——廖寰,他最有名的《落雨大》,学生可以诵唱。在诵读诵唱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感受着西关文化独特的魅力。

3. 广府情,西关志

按照《我与西关》教材课程,我们进行了相关荔湾历史、荔湾人物,品尝荔湾风味美食,游览荔湾特有风格的建筑,戏耍荔湾游戏,诵读童谣等学习活动,一天天积聚学生的广府情,激发学生做西关人的自豪感。校本教材,也犹如一粒种子,把西关文化,播撒在来自广府之外的宝源学子心中,生根、发芽、长大,使学子们扎根广州,建设广州。

4. 西关行

西关行,就是结合《我与西关》校本教材,遵循知行合一的教育原则开展实践活动,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互动”,全方位地实现西关文化的德育功能,使其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在学校,我们重视西关文化的传播。我们组织学生去听西关名人讲述西关历史,邀请任斌强、李卓祺进校介绍、讲解西关建筑,让学生深入认识陈家祠,了解满洲窗的制作特点;组织学生参观粤剧博物馆,去感受本土艺术,认识生、旦、末、净、丑角色,了解粤剧的知识;组织学生走走十三行博物馆,看看这里丰富的文献资料、展示的文物,了解十三行从辉煌到终结的历史,学习粤商敢为人先、包容务实、锐意进取的精神。大队部还在假期开展了“探寻西关美食”活动,队员们走街串巷地去发掘、品尝地道西关风味美食,并制作了精美的西关美食地图。学校还成立了一个西关研学社,西关研学社开展许多校内校外的活动,让这些西关小达人更深入地了解西关,热爱西关,宣传西关。

不少学生家长是地地道道的西关人,他们非常配合学校开展西关文化教育。他们会讲讲自己知道的一些西关故事;和孩子玩玩儿时自己玩耍的西关游戏;带孩子去看看西关大屋,品尝一下地道的西关美食,甚至动手做广式糖水。特别是“寻根西关,培养家国情怀”活动,家长走进了课堂,给孩子们或带来粤剧表演;或介绍西关建筑文化;或现场讲解西关美食的制作……让孩子们品尝了一顿丰盛的西关文化大餐,一代一代地把西关民俗、西关情感传承下去。

学生行走在熟悉的街巷中,会听到、看到、感受到广州政府与各界人士对西关文化的保护与弘扬。西关建筑的修缮,恩宁路铜器一条街的兴盛,永庆坊文化街的建设等等,都是对西关文化街区的改造与发展,对西关文化的大力发扬。2018年10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还来到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沿街察看旧城改造、历史文化建筑修缮保护情况,并走进粤剧博物馆了解粤剧艺术传承和保护情况。习近平总书记的到访,让我们西关人看到了从国家层面上对地域文化保护与弘扬的肯定,增强了我们这一地域文化的自信,也更坚定了我们校本课程西关行的前进步伐,为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

三、成效与不足

《我与西关》校本教材的应用研究证明,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提升了宝源学子的文化素养,培养了宝源学子浓浓的西关情怀。校园内,听到学生在课间大声诵读西关童谣,津津乐道说着西关游戏,玩耍着西关游戏。学生课间会拿着《西关童谣》在看,节假日和小伙伴玩耍时,不再沉迷电子游戏,而是玩起西关游戏。走在街道上,看着西关大屋,对建筑特色如数家珍。

“我与西关”校本课程的实施,丰富了校园文化,提高了宝源学子的核心素养,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校本课程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不足:对学生个体活动还缺乏具体的评价,没能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价值上有一个最好的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受到自身西关文化内涵不足的制约,实践教育不够深入,传统文化教育碎片化,这些都不能很好地将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品格,长久地发挥作用。这些问题,我们今后要认真解决,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教师要担当起传承与发扬西关文化的历史责任,和学生一起学习西关文化,践行西关文化,努力把西关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林晗.地方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以《潮汕传统文化与作品制作》校本课程为例[J].教育信息技术,2019(03).

[2]张瑛.地域资源视角下的校本课程开发策略探究——基于地域石文化资源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华夏教师,2017(18).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应用策略
地方旅游资源课堂运用策略浅析
浅谈农村初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浅析微课视角下的初中物理教学研究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水平井钻井技术及其在石油开发中的应用探析
小组活动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技校制冷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探析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