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省级名师工作室课程设计策略

2019-12-13林明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9年8期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课程设计互联网

林明

摘 要: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进行省级名师工作室课程设计的策略研究,从精准设计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策略、课程内容、课程时间安排等角度提出行之有效的路径,重点解决如何精准设计课程,以期实现快速提升培养对象的教学素养和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名师工作室;课程设计

广东省名师工作室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对入室培养对象进行培训,使他们的教育教学专业素养和能力得以快速提升,为他们成长为省级“骨干”、各级“名师”或特级教师乃至卓越教师、教育家奠定坚实的基础。培训工作要想快速、高效,就要精准设计课程,那么,如何精准设计课程呢?

一、课程理念上,坚持两个“必须”

(一)主持人须有精准设计课程的意识和能力

当下相当一部分名师工作室几乎是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开展各种培训课程,这种培训处于无序或低效状态,难以抓住重点。既然做了工作室主持人,就不能仅仅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更不能应付了事,而应当精心设计培训课程,实现培养对象快速成长的目标。但目前为止,工作室培训并没有课程标准,这就倒逼主持人须具有较强的精准设计课程的意识和能力,并能依据培养目标和培养对象这个“学情”精准设计课程,在课程设计上做出自己的特色并将特色做到极致。

(二)课程开发、利用上须立足本土和周邊地市

华南师范大学王红教授在《教育国际化——用本土课程培养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人》一文中说:“教育国际化的着力点绝对不应该放在引进什么样的国际课程上,而应该放在如何优化本土课程,让本土课程与国际人才标准相衔接,用本土课程培养人才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上。”这段话对名师工作室的课程设计与开发利用无疑是一个响雷,它启示我们:名师工作室课程开发与利用须立足本土和周边地市,以国家标准精选本土顶尖或一流师资,设计、优化具有本土特色课程。比如梅州及其周边大多数人是客家人系,客家民系历来尊师重教、人才辈出,就看你是不是能慧眼识英雄,将他们挖掘出来为己所用了。

二、课程目标上,以工作室目标和培养对象“学情”为准绳

作为主持人,心中一定要明了你想使培养对象成长为什么样的教师,在三年有限的时间里开设什么样的课程才能使他们高效、快速达成预期目标。笔者的工作室一开始就确定了两个培养目标:一是提升他们的教育教学素养和能力,使他们成长为各级、各类骨干;二是使其中一部分高级教师成长为名师或特级教师,并为他们未来成长为教育家打下坚实的基础。近两年来,本工作室的所有课程基本是围绕达成这两个目标来设计、实施的,效果比较显著:唤醒了培养对象的“初心”,改变了他们惯常的思维和倦怠的生活习惯;知识和思维视野的深度和广度得以扩展和延伸;更重要的是,他们能认识和正视自己的不足和差距并愿意提升自我。

而培养对象的“学情”是精准设计课程最为重要的原则。我们知道,单凭培养对象申报表中的自我介绍来设计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只是培养对象粗线条的形象勾画,每个人需要什么、缺什么,他有什么教育教学优势或特色,他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达到了什么样的层级,他想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教师,等等,这些“所需”“所缺”的“学情”很难从表中反映出来。那么,如何摸准、摸清他们的所需、所缺呢?基本途径有三条:

问卷调查。这是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主持人要设计一份问卷,设计问卷的依据有两点:一是根据学科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教学素养和能力;二是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这是教师培训设计精准课程的指南,基本可以反映出培养对象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的状态;其次是要会分析调查数据,归纳、概括培养对象所需所缺的共同特征和差异性特征,为精准设计课程准备好精准的第一手权威资料。

座谈(微信群)调查。通过座谈或微信群聊天的方式观察、了解、判断培养对象的亮点或不足。但这种方式的关键是主持人放低甚至放下身段,培养对象才可能袒露自己那真实的一面。因此,笔者工作室主张“大家都是兄弟姐妹——包括主持人,都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让主持人融入培养对象中去,这样主持人了解的情况会更全面、更具体。

闲聊调查。可以是一对一,也可以是一对多个,也可以集体闲聊,比如,集中培训时,可以组织一次工作午餐(晚餐)活动,主持人和培养对象边吃饭,或边喝茶,边闲聊,从中其实也可以了解到每一个人的学识、思维、审美情趣等基本情况。

三、课程策略上,关注四大路径

(一)突出问题导向和设计主题

工作室主持人必须正视培养对象自身存在的教育教学素养较低和能力缺陷的问题,这不仅是上级的要求,更是精准设计课程的根本和出发点。事实上,围绕问题设计出来的课程更受培养对象的青睐,因为他会觉得自己的获得感很充实,不仅解决了困扰他多年的难题,而且使得他的知识视野、思维视野得以深入和扩展,审美水平得以大幅提升。

无论是集中跟岗研修,还是网络研修活动,精准课程设计必须突出主题。确定主题主要依据本次培训必须解决的问题,这样,培养对象对本次培训的目标就能心知肚明,也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集中所有人的才智攻克一个难题。当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靠一次活动就解决掉,有些问题也许得安排多次培训课程才能解决,也许永远找不到完美答案。

(二)讲究梯度和顺序

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到的培养对象的“学情”,注定会有主与次、难与易、共同与不同之分。笔者认为课程安排必须讲究梯度和顺序,也即课程设计宜遵循有主次则先主后次、有难易则先易后难、有同与不同则先同后不同的原则。比如,笔者的工作室的三次集中跟岗培训课程设计,第一次重点放在让培养对象了解主持人的教育教学理念,便着重安排主持人开设了一次工作室风格与工作方案解读会、一节阅读研讨课、一个名师成长讲座;第二次则侧重打开他们的知识和思维视野,于是安排了三场读书活动交流会、三个单位时间的跨界研修活动;第三次根据问卷调查结论侧重作文讲评教学方式方法探究,安排了七节研讨课、三位顶级一线名师的写作教学讲座。这三次集中培训,其实是有梯度的,涉及主次、难易、同与不同。培养对象郭凤君老师说:“我发现我在不知不觉间蜕变着,从一开始的茫然无措,到现在锁定研究方向,从初始的言之空乏到现在的言之有论,从简单的感触到深层的思考……学习使人成长,阅读使人思考,行动让人蜕变。”

(三)在实施课程中动态生成精准课程

由于工作室的课程没有现成的指导意见或方案,因此,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发现问题、不断修正课程、不断完善课程,即在动态中生成精准课程。一般而言,下一阶段的课程要取决于上一阶段课程实施后达到的效能程度、培养对象的得与失情况,这就要求主持人在每一个阶段结束后,多从精准设计课程的角度,认真反思、总结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并以此为依据确定下一阶段的课程设计。

(四)课程设计与开发多样化

前述培养对象各方面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各有特长也各有不足。因此,为避免单调性、适应不同需求,课程设计的精准还应该考虑到这一点,并围绕培训主题,开发、设计尽可能多样的课程,使每一位培养对象都能得到展示、学习的机会。比如,就写作讲评教学这个主题,我们就采用了“专题讲座”“同课异构”“专题交流”“45分钟论坛”四种形式来设计课程。七天下来,每个培养对象都表示:这样主题集中、方式繁多的研讨使他们受益匪浅。

四、课程内容上,突出三大作用

(一)名师引领作用

之所以要成立工作室并以师带徒的方式来培训、培养教师,其实关键就在于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以名师成就优秀教师。名师在培养周期内,通过开设不同类型课堂教学、传授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组织各种方式的研讨活动等,引领培养对象积极探索,形成各自的教育教學特色,在专业素养的道路上获得不断发展和提升。名师在成就培养对象的同时,也在成就自我。这一主线贯穿三年培养期,在课程设计中不可动摇。

那么,名师的引领作用体现在哪里呢?笔者认为,不在于你给他多少教育教学的智慧,也不在于你给他多少教育教学的方法,而在于能不能给予他最优质或一流的专业引领,在于能不能给他最大效能的思维与思想的启迪,笔者相信进入工作室的教师的智商一定不低,问题在于他是否能把你的专业引领落实到他个人的教育教学行动中,笔者也相信他们的潜能无限,问题在于他能不能最大限度地、主动挖掘自己的潜能,为他的教育教学服务。

在课程设计的方式上,最有效的方式是:开设示范和研讨课、座谈式讲座、主题研讨会等。当然,须提倡主持人与培养对象建立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这样更能使培养对象受益。

但是,名师视界必须开阔,名师也不可局限于主持人一人,将一线顶尖名师纳入自己的视野是十分必要的,比如建立工作室名师(专家)资源库。工作室主持人要善于依据自己或借助他人的人脉资源,搜集一线名师资料,通过梳理整合形成名师(专家)资源库,纳入资源库的名师(专家)信息应该重点突出其师德水准、教学研究方向、教育教学具体成果。这样,就能做到精准、合理调配和应用这些资源进行精准课程设计。从问卷调查看,培养对象非常喜欢顶尖名师的引领,因为这也是他们成长为名师的最佳途径甚至是捷径。

(二)“同伴互助”作用

一个工作室大约有8~10名培养对象,人数不多,但来自不同的学校,水平参差不齐,每个人的发展需求更不一样,这就使建立优势互补、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的和谐共同体成为可能。

那么,这个共同体建设与精准设计课程有什么关系呢?“同伴互助”是最能相互启迪、相互促进的,如果能设计一些合作、交流、分享活动的课程,以此发现、挖掘、展示他们各自的长处或优势,那么,给他们带来的启迪作用一定是巨大的。比较成熟的做法有:

立足实践尝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工作室的重心之一在于根据专业素养和能力的要求开展案例研究(如同课异构课、各类研讨课等),并以此获取真实经验和体会。我们要求培养对象树立研讨的理念:既然是研讨,就没有权威——谁都是权威,更没有对错——只是不合适而已。

看重阅读分享。目的在于拓展培养对象的阅读视野、思维视野和知识视野。笔者认为,普通教师之所以无法成长为名师,主要是因为他不再阅读,更不再写作。所以,必须着重引领培养对象开展阅读、讨论、撰写评论或读后感等活动,设法让阅读和写作成为他们的生活习惯。

着力研讨交流。成长的实质是合作与探究、交流和分享。所以,设计课程时,务必保证培养对象有充足的研讨时间。比如,开设“45分钟微论坛”活动,直接要求培养对象展示自己的专长或特色,而且要求每一位培养对象都谈自己的感受,这样,论坛主讲人、听者都逐渐认识到专长或特色的重要性,也启迪自己要形成自己的特色或专长;听完一节研讨课,用至少两节课来研讨、交流,而且不要有所谓的“主发言”——提倡人人都是主发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平等关系的交流更能深入充分揭示问题、发现亮点,获得更高效能。

(三)“跨界”学习作用

所谓的“跨界”指的是非教育领域或非本学段。跨界学习,是主持人邀请非教育领域或非本学段(学科)的领军人物对培养对象讲学,或者通过参观访问、体验参与等方式迁移、感知本学段教育规律的学习方式。实践证明,由于培养对象基本都是30—45岁的教师,接触面小而且不太愿意突破自我,因为这个学习平台的开设,使得他们的思维得以拓展。培养对象感慨:“敢于‘跨界,打破学科边界,打破思维定势,拓宽自己和学生的胸怀眼界。”“(跨界学习)使我重新思考和审视自己对语文、对文化、对人生的理解”。

五、课程实施时间上,讲求“科学、合理”

安排实施时间,包括安排集中跟岗培训与网络研讨活动,讲究的是科学、合理。时间安排上,一方面,必须根据工作室和培养对象的目标要求安排课程,另一方面,也必须听听培养对象的声音。前者是规定,不能更改,后者是具体行为和想法,可以商量。笔者认为,较为科学的安排是集中跟岗学习,一般以5~7天为宜,它可以确保一个问题能有比较深入的探讨、思考、交流和分享的时间,有利于培养对象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而网络研修课程完全可以充分听取培养对象对研讨主题(话题)、时间等的意见,使他们能够身心愉悦地参与研讨活动。根据座谈调查显示,课程尽量避免安排在寒暑假或周末两天等时间段。若安排在这些时段,教师可能勉强参加,其效能是很低下的。

套用王红教授的一句话:“当我们用带有本土特色的课程培养出不输于任何工作室反而能够成为其他工作室的样本时,当有一天工作室的精准课程设计做出特色并且做到了极致时,那么,工作室的课程就不只是‘进口课程,而是‘出口课程了。”如此,是一件多么值得自豪和自信的事。

[*本文系广东省基础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示范培育推广项目《“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研究》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名师工作室课程设计互联网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带一支团队 抓一批项目 出一批成果
关于中职学校组建“名师工作室”的一点思考
名师工作室环境下,发展英语教师共同体科研能力的策略探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基于自动化系统的PLC课程设计
开放大学课程设计与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