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二胡基础训练与素质教育
2019-12-13彭微芬
【摘要】二胡是中国传统弓弦乐器之一,植根于中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二胡艺术的继承不仅重在技能的习得,还须关注习琴者的素质培育。本文结合作者习琴经历和教学实践,寄情于儿童,简述少年儿童学习二胡专业应当注重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少儿;二胡;音乐;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开始,二胡从伴奏乐器中脱离出来,成为独奏乐器,进入专业学科领域并发展成熟,成为广为人知的中华民族传统弓弦乐器之一。复兴中华文明,重视国乐学习,二胡教学无论从训练的生理机能,还是开发心智情感来看,都要从儿童身心特点出发,重视素质的养成。
一、二胡初学阶段对少儿坐姿的基本要求
儿童初学二胡,往往忽略坐姿细节。二胡演奏的正确坐姿,应选择硬度和高度适中的座椅,根据身高,坐实前部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处。上半身自然挺直且稍稍前倾。如若操琴者腰背部靠于椅背,坐姿过于松弛,则不利于发力。从人体工学来看,调动核心肌群的力量,并将其传达至手臂、手腕、手指,需要有一定的内在的机体张力。
座椅高度以标准坐姿的前提下,大腿与地面平行,琴筒平稳立于左大腿根部,上方稳定不滑动为准。学生身高不一,他们在学习二胡时,座椅高度往往被忽视。为此,专业老师应首先规范学生坐姿,使学生获得人琴合一的感觉。
二、二胡初学时持琴持弓的基本方法
正确的持琴手法,应是演奏空弦时左手手掌位于千斤下方,虎口持杆。刘长福老师这样描述:“按音时,手指各关节均应弯曲、保持‘半握拳的手型,以指尖肉厚的地方按在琴弦上。”[1]右手小臂自然弯曲抬起,与地面平行,手腕端平,手掌掌心朝内。中指、无名指将弓杆弓毛分开,指节指腹紧贴弓毛。弓杆放于食指近节指骨和中指远节指骨之上,不应滑入虎口内,琴弓在虎口内有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容易持弓不稳。
持弓平稳,可以采用力学的杠杆平衡原理来说明。二胡持弓手法,可以归纳为“抬、压、顶、钩”四个字。“抬”即中指、食指对琴弓一个整体向上的作用力;“压”为大拇指指尖作用于弓杆的反作用力,保证琴弓紧贴琴筒,垂直于琴桿,平行于地面,二者相互抗衡。“顶”“钩”是控制弓毛内外贴弦换弦的关键,同样是力与力的相互作用。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未必理解以上原理,老师应及时做出教学调整,复杂问题给予简单化描述。例如将手指间的配合比作人与人,力的相互作用比作朋友间的互相帮助。
在初学阶段,学生拿捏不准手型,也难以保持标准手型,这是正常的表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手型摆放原理,以单一变量来示范按弦时左手手指的不同弯曲程度,按弦角度所引发的音色间的差异,让学生多次对比识别,尝试寻求手与琴之间的平衡关系,通过听觉辅助对二胡发音的理解。同样的方式也适用于右手示范,感受不同的运弓方法中音色的不同。
三、二胡演奏技巧简述
刘天华是近代对中国器乐建树卓著的音乐家,他对中国乐器有着多方面的贡献而以二胡音乐为最突出。他开拓了二胡独奏音乐之新天地,并使之成为极富表现力的音乐。[2]他从事专业性二胡教学,把二胡的地位从伴奏乐器提升至独奏乐器,在传统二胡旋律结合西洋弓弦乐器演奏技巧,融合西方作曲手法。二胡传统技巧其实不多,每本专业书都会附有单独的技巧符号说明,难就难在技巧随音乐风格富于变化。中央音乐学院二胡教师孙凰曾说在学习二胡的过程中,因技术问题的困扰,人们深感力不从心,拼命苦练却达不到预期效果。[3]要满足独奏乐器的演奏水准,二胡的各类演奏技巧训练不容小觑,前期着重于训练左手按弦时,手指、手型、换把、音准的严格把控,与右手运弓上的相互配合,从而达到左右手在速度、节奏上的统一,重在技巧的整体把控。
常用的二胡演奏技巧有左手的揉弦、滑音、颤音、泛音、换把、手指拨弦;右手运弓有长弓、短弓、长弓、慢弓、连弓、分弓、颤弓、抛弓、保持弓、弓杆敲击琴筒,手敲击琴筒模仿打击乐器等技法。左手技巧还细分为滚揉、压揉、滑揉;上滑音、下滑音、垫指滑音、上回转滑音、下回转滑音,根据不同地域运用相应的风格。“秦派二胡”常使用回转滑音,如《秦腔主题随想曲》使用回转滑音,模仿方言,进行语气声腔化的诠释。颤音分为长颤音、短颤音;泛音有自然泛音、人工泛音,如《第三二胡狂想曲》开头前四个音结合了自然泛音和人工泛音。换把有慢速换把、快速换把、八度内换把、八度外换把、左手拨奏、左手按音右手拨奏等。
虽然技巧有着固定的演奏方式,但不必墨守成规。但是,儿童在初学阶段仍须严格按照要求练习,仔细揣摩,积极向老师请教。
四、培养儿童的综合素养
强调二胡的基本功,不能仅看重演奏技巧,还需要学习与二胡有关的其他知识。传统二胡曲常用五声旋律。江南风格的曲调婉转,陕西一带的曲调高亢,音乐素质培养少不了历史背景和人文风情的学习。学习中应吸收中国各地的音乐特色,感受不同的风格特征。应吸取合理有用的音乐知识,从乐理、练耳、视唱、和声、曲式的角度解音乐结构,从不同维度看待音乐。“视唱练耳和视奏是一对孪生姐妹,视奏是用乐器代替人声的另一种‘演唱,对乐器表演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4]试想,面对一份新的乐谱,演奏者需要有“阅读”的能力,也就是所说的识谱,同时还要求能快速地视奏。乐理包含了对节奏、节拍、速度、调式、调性、调号、音程、和弦的解释;练耳是培养儿童的内外听觉对音准的灵敏度;视唱是锻炼眼疾嘴准,在很大程度上能帮助演奏者在视奏时做到眼疾手准。
说到“准”,定然指的是音准。二胡的演奏难就难在两根弦上左右手相互配合的同时,对音准的极致把握。不同于小提琴、琵琶有指板,不同于古筝、扬琴不同琴弦有相对固定的音高,二胡的两根琴弦没有刻度标识。音准练习依靠音程指距关系,反复加以精准地练习,才能培养学生对音高的记忆力,日复一日的巩固,逐渐达到“盲拉”。在训练各调音阶和音准的前期,音准不敏感,听辨能力弱,容易导致学生手部肌肉、听觉疲劳,感知能力减弱。笔者认为,音准是记忆问题,音高可以被记住。有些儿童天生就有绝对音高,但面对其他尚未拥有音准能力的学生,有必要让他们对照钢琴的固定音高哼唱音名,或给出各调主和弦后以模唱音阶的方式来帮助强化他们音高记忆。
五、二胡传统风格作品与现代风格作品的比较学习
“新世纪以后的二胡曲创作,应该先明体现现代与传统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4]在某种意义上,传统曲目和现代曲目并不是以时间来笼统划分,二者采用是两种风格迥异的创作手法和演奏方式。
以往民间传统的二胡音乐文化的流传,有赖于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以曲代练”的传艺方法。张慧元老师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二胡曲,只要记谱详实准确,基本上可以视奏教学。然而传统音乐不行。”[5]“口传心授”无疑能更精准的看清演奏技法的展示,学习过程中不得不加强学生对乐曲的整体记忆能力,缺少乐谱又使演奏富有即兴性,这种即兴无法用乐谱准确的记录。在传统音乐中,这种即兴早已超越作品本身。如江南丝竹音乐、广东音乐,不是看乐谱就能奏出神韵。这类传统音乐离不开“口传心授”。
“以曲代练”能够缓解儿童练琴的枯燥感,丰富曲目库,在听觉上得到旋律享受。但其不足之处也一目了然,乐曲意在寄情,实则为手法技术与内心情绪的高度融合,“声入人心”对学生综合素养要求較高。每首曲目都有难点,可能是某个散板部分的分节分句、节奏安排,可能是快板部分双手配合、快速换指换把音准,也可能是特殊音效的模仿等。教师若能掌握儿童练琴心理,在烦躁难耐的练习阶段适当予以乐曲的缓和,亦或困难片段单独训练,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能更好地带动儿童的积极性。
多次慢动作示范,分解按指运弓步骤,从模仿开始,带着学生重复动作,由慢到快,生疏到流畅,这个过程能提高孩子手指肌肉记忆力,锻炼对音乐的熟悉程度。孩子能独立演奏时,会获得一定阶段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也是促使学生坚持学习的动力。然而,二胡善于诠释像《病中吟》《江河水》一类带有悲情色彩曲目,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大都充裕,无法切身体悟乐曲的艰难时代背景和哀而不伤的情怀,演奏乐曲时乐句缺乏表现力,技巧停留在表层音符,尤其是大量使用压揉、滑揉,力度难以渗入音色,呼吸之间的张弛有度不易把握。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学生正常演奏音符和技巧后,予以情感的延伸,用联想的方式,引导孩子设身处地地想象。揉弦也是想要到达“揉动心弦”的效果,在老师讲解和示范中,用不同的力度分别让孩子听辨,感受不同的力度音色的细微变化。压揉的音色可用声音联觉其他感官,如听觉的抽泣哽咽,视觉的步履蹒跚等。哀而不伤则要求左手按弦清晰果断不犹豫,右手运弓配合手挽力度有爆发力的出弓,保持力度并收弓干净不拖沓。即便学生当下不能立刻表现,他也会在平常练习中培养细心感悟的音乐素养,甚至在未来出现类似场景时想到曾经有一首乐曲,触动心弦,对今后的演奏也是一种开拓。不论对于传统风格乐曲还是现代风格乐曲,“以曲代练”的教学法也值得保留在现代移植作品中,能大大提升技巧。
六、培育儿童学习二胡音乐文化
二胡是旋律性乐器,独奏时声音优美却略显单薄。作为音乐文化,如何加强二胡音色的表现力,需要培育儿童不断研究二胡的乐器结构,最大程度发挥这门乐器的能量。继刘天华、阿炳、蒋风之传统乐派二胡音乐风格创作后,刘文进、王建民等大批优秀作曲家加入。他们热切投身于民族音乐,为二胡现代风格曲库增添新的色彩。现代作品模拟西方创作创作思维,愿意从事国乐创作的作曲家不多,专门为二胡创作的作曲家更是少之又少,如何在包容世界音乐的同时深化中华民族元素和情怀,发人深省。这不得不使我们思考,培养儿童学习二胡不仅仅是对专业技能的把握,作曲理论、历史文化背景的学习水平亟待提高。二胡乐曲的演奏,除了基本功的技能要求,启发儿童探究乐曲蕴藏的情感,将复杂的情绪揉捏进音符,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感悟体会。这种感悟可以从其他艺术文化领域寻觅灵感,从历史中寻觅文化渊源,从生活中寻觅情感共鸣。
二胡音乐饱含中华民族文化。教师应当努力使人们意识到,学习二胡不仅是培养孩子的一门特长,攻一门专业,更希望通过音乐育化孩子,在教学中引导孩子,在练习中磨炼品质,促进道德和培养素质。儿童时期是获得知识最佳时机,二胡音乐的培育需要学生与专业教师、家长、学校共同作出努力。希望无论是二胡教育者还是二胡学习者,都应怀揣着对二胡音乐文化的热爱与责任,关注儿童在二胡音乐文化领域的继承与弘扬,重视基础教育和素质培育,将音乐文化传递给新生命,注入新力量。
本文论述的主题,是少儿二胡基础训练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从音乐教学的大视野看去,这个主题适用于任何种类的传统器乐学习。关于基础训练,中国民间积累了很多经验,诸如“闻鸡起舞”“勤学苦练”。中国文人也有总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唐·韩愈《进学解》)。这些老生常谈,都是对基础训练的深度肯定。毕竟,天道酬勤。另一方面,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而论,素质教育是音乐育人的本质所在。否则,器乐学习很有可能限于单纯的技术操练,忽略了音乐育人之要义。基础训练与素质教育,这是关乎教学与发展的永恒主题。《易经·系辞》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不必对立地看待基础训练与素质教育,而应遵循“道器合一”的思路,全面地协调和处理学生器乐学习的基础训练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着手基础训练,是以器载道的能力根基,否则学生通过音乐学习来发展自身素养就无从谈起;着眼素质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得到人文和德行的成长,也能反过来促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进入“以文化乐”的深远境界。如此看待少儿器乐学习的基础训练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使二者相辅相成、辩证互助,才能保障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实现以乐育人的终极目的。
参考文献
[1]刘长福.二胡系统进阶练习曲集(上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
[2]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
[3]孙凰.二胡演奏技巧高效训练[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2.
[4]张巍,张增亮.二胡视奏练习七十七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
[5]张慧元.二胡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彭微芬(1995—),女,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