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设参考性问题:为英语阅读课堂提问增效

2019-12-13倪玲琴

华人时刊·校长 2019年10期
关键词:插画文本思维

倪玲琴

问题常常被视为思维启发的支架。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以设计一系列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感知与理解。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帮助学生梳理文本的脉络结构,内化语言知识与技能,更能助推学生思辨地分析文本的深层次内涵,拓深学生的思维能力。当下的小学英语阅读课堂的提问设置存在着诸多问题。

小学英语阅读课堂提问的现状

小学英语问题的分类包含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展示性提问是指学生能从书本上找到已知答案的问题。参考性问题是指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需要学生发散思维、综合推理评析,答案是不确定的、开放性的。纵观当前小学英语阅读课堂的现状,教师普遍倾向于设计以概括主旨的问题、判断是非的问题和细节检索类问题为主的展示性问题,而能体现学生批判、创造、整合等高阶思维的参考性问题则少之又少,甚至缺失,难以达成深度阅读的效果。单一的、孤立的提问设计,对学生的深度阅读产生了相关的影响。

设问零散,未能凸显文·本的核心主线

阅读教学是教师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拓展内涵、发展思维的一个连续进展的过程。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过度注重文本细节、语言知识点等层面的设问,却忽视了篇章主题和行文脉络上的整体把握。孤立、零散的发问,让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缺乏导向,难以理清隐藏在文本背后作者思想的深层次内涵。

设问过浅,未能依循学生的思维层次

布鲁姆将教育的认知目标分为六个层次,从“简单”到“复杂”依次排列为:记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这些层次揭示了学习中思维的层次:记忆、理解、运用是低阶思维,分析、综合和评价是高阶思维。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满足于提供学生浅表化的语言知识、技能上的反复操练,很少聚焦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品质,课堂上看似热闹流畅的师生互动,实际上一味停留在思维的低阶层面。

设问单一,未能兼顾学生的主体地位

展示性问题占主导地位的课堂,也是教师垄断提问,学生被动应答的课堂。然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知识积累,发展需求。若问题设计总是从教师的立场出发,忽视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实际水平,无视学生的兴趣点、困惑点。如此,教师只顾“埋首拉车”,学生陷于“被动带路”,阅读课堂只会显得无趣、刻板,缺乏人文性、生命力。

鉴于此,教师除了设计展示性问题以外,应思考如何有效渗透参考性问题。笔者认为可以立足于挖掘文本资源,关注学生的认知,指向思维的批判等方面,使小学英语阅读课堂更显得完整性、思辨性和深入性。

小学英语阅读课堂渗透参考性问题的策略

深耕文本资源,以参考性问题夯实思维能力之基

文本资源是阅读的载体。作者以文字、插画等方式体现针砭时弊、托物言志、描摹抒情等目的。教师在解读文本和设计问题过程中一定要仔细品读文本,善于捕捉作者的立意,在文本中充分挖掘依据,从而带领学生进行丰富的、深度的解读,在探究问题中找寻到理解作者、对话作者的路径。

(1)挖掘文本内涵,于拓展处设置参考性问题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挖掘内隐于文字背后的信息,反复推敲的过程中蕴藏着渗透参考性问题的契机。例如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Then and now文本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时代进步的之奇妙的感叹。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借助参考性问题,为学生搭建起深度阅读的平台。在梳理完篇章结构后,教师不应止步于词汇、语法等知识的输入,大可以再次提出参考性问题:如果你是故事的主人公,面对这些改变,你是否有话说?并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课堂活动。

学生的思维远比教师預想的新颖与奇特。一位同学由己及人,感叹迈克现在能做很多的事,赞叹成长真奇妙!他说道:“Mike can do many things now, growth is so great!”有同学认为手机改变了现代人的交流方式,却也给我们带来了隐忧,于是站在 Mike父亲的立场如此陈述:“Dont use too much mobile phone in your daily life, its not good for us!还有的小组认为网上购物固然便利,但“深度宅”却也是不可取的,代表迈克的妈妈提出了建议:“Dont always stay at home. We can go out more and meet our old friends.由此可见,教师切时地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的审视,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运用合理的素材支撑自己的观点的过程,就是学生深刻感知文本、理解文本,并收获作者思想内涵的过程。

(2)聚焦课文插画,于再创处设置参考性问题

苏教版译林小学英语教材的课文插画丰富,或线条寥寥,已是语篇内容的图示表达;或趣味横生,亦是人物对白、性格情绪的画外音,是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教师在设置参考性问题时,若能仔细品查课本插图,将隐藏在插图的信息加以挖掘与运用,往往能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例如,四年级上册 Unit 6 Cartoon time的最后一幅插画,并未配有只言片语,却极具画面冲击感:只见摆在 Sam面前的是一条巨大个头的鱼,张开大嘴,牙齿尖利,神情可怖。Sam见此情景,双手悬举,面色惊恐。教师在审视课文插画时,并不是一带而过,而是在此设置了创造性提问:What will Sam say then?

这幅插画将文章的终点过渡到了新的起点。课堂上同学们以此生发了“微辩论”:Do you like this snack bar? Why? 支持正面观点的同学认为: I like it. The snacks are big. I can eat more. 支持相反观点的同学认为:I dont like it. The snack are not yummy. The waiter is not kind.此时,教师加以适时的追问:What can be better? What can we do? 自然过渡到本课教学的功能性目标:日常生活中的点餐礼仪。从而劝诫同学们在生活中应在语言表达、待人接物的礼节方面做起,做一个文明就餐的好学生。循图设问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更显得“接地气”,价值观的辐射与内化不再是空泛的标语式训导,而如同春风化雨,在学生们的心底悄然萌芽、生长。

猜你喜欢

插画文本思维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插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治愈系插画:艺术中的幽默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何籽❘插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