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解决护理模式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负面情绪及自我效能的影响研究
2019-12-13周桂香巨明星
周桂香 巨明星
[摘要] 目的 探究聚焦解决护理模式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负面情绪及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月在该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共12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聚焦解决护理模式和常规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负面情绪及自我效能的变化情况。结果 护理后,试验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63、8.031,P=0.006、0.011<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自我效能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45,P=0.022<0.05)。结论 聚焦解决护理模式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负面情绪,更好地帮助患者树立健康信念,提高自我效能,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 周围神经病变;2型糖尿病;负面情绪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9)09(b)-0134-02
2型糖尿病属于遗传或者因环境因素影响导致机体代谢紊乱的慢性临床常见疾病,一般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机体免疫功能较差,而微血管和大血管的病变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会增加患者内心的负担[1]。相关研究[2]显示: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会使患者的自我效能降低,影响患者自身的恢复。虽然应用一些抗抑郁药物可以有暂时的疗效,但是长期服用会产生明显的不良反应,所以非药物干涉对该类患者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该次研究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月在该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共12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聚焦解决护理模式和常规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负面情绪及自我效能的变化情况等,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样本选自在该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共120例,年龄45~75岁。同时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60例,平均(60.06±15.06)歲,平均病程(4.26±1.14)岁;对照组60例,平均(61.26±13.22)岁,平均病程(4.96±1.47)岁。两组患者的年龄及病程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
入组标准[3]:患者均符合WHO制定关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诊断指标;患者神志清楚,无精神疾病发病史;患者及家属对研究知情同意且签订同意书。
排除标准: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患者;排除合并意识障碍者;患者近期应用抗抑郁等精神类药物;患者临床资料不全;患者及家属对研究表示反对。
1.3 方法
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首先由护理人员对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关于疾病的相关知识并耐心做出解答,告知患者正确疏导负面情绪的方法,同时医务人员多与患者进行相关沟通,给予患者及家属充分支持和帮助。
试验组:试验组采用聚焦解决护理模式。①首先参与该次研究的医护人员需要进行统一的护理模式的培训,在培训考核合格后实施护理干预;②患者入院24 h后医护人员需要积极和患者进行相关沟通,建立好良好的医护关系,同时对患者心理情况及自我管理进行评估,了解患者的负面情绪,告知患者及时应用药物等,嘱咐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情状态,树立健康的信心;③定期举办教育知识讲座等宣教糖尿病基础知识,强化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规范、科学、可行的健康目标;④密切关注患者的各项指标,对患者通过努力评价取得的成效给予肯定,进而增强患者积极性和主动性,若是效果不明显,则需要修改目标和相关教育讲座;⑤正确指导患者饮食,多食维生素B丰富的食物,根据患者的口味合理搭配饮食,鼓励其吃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1.4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观察指标[4]:①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负面情绪改善情况;②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自我效能情况。
负面情绪评价标准[5]:采用Zung氏焦虑量表(SAS)和Zung 氏抑郁量表(SDS)对患者护理前后进行综合性评价,SAS表和SDS表均包括20个项目,每个项目1~4分,最终若是分数越高,则表示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越严重,若分数低,则反之。
自我效能评价标准:应用糖尿病自我效能表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进行评价,包括饮食、药物、检测、运动、护理、急症处理等几方面,每个项目1~5分,总分为50分,最终得分越高则自我效能越高。
1.5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两组患者的负面情绪评估和自我效能情况等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SAS评分和SDS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在护理前的SAS评分和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试验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63、8.031,P=0.006、0.011<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自我效能对比情况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护理前,自我效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自我效能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45,P=0.022<0.05)。见表2。
3 讨论
目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增加,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递增,成为了医学领域的关注及研究重点[6]。周围神经病变成为糖尿病患者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原因是血糖黏连在血管壁进而引发的供血不足,表现以肢体灼烧、刺痛为主,给患者身心造成巨大的影响,并且也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7]表明:多数糖尿病患者病情可以由自我护理改善,但是由于病程较长且并发症较为严重,多数患者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影响了患者的康复。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对疾病影响较大,而该研究采用的聚焦解决护理干预深入了患者的需求,能够帮助有效地解决疾病问题,减轻患者的心理负面情绪,有效地延缓并发症的出现,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于爱红[8]研究指出: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实时解决问题的护理模式,其SAS和SDS评分显著降低,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显著提高。其结果和该研究相似。该研究结果表1可以看出护理后,试验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说明一方面是聚焦解决护理模式增强了医护沟通,提高患者的诊断信心,增强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以及战胜疾病的信心,充分地改善了负面情绪等;另一方面说明了临床护理干预途径可以使医患关系得到有效的改善,提高了患者对医疗工作者的满意度,进而提高了患者治疗的配合度。表2顯示了护理后,两组患者的自我效能评分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聚焦解决护理干预可以正确帮助患者掌握病情,提高其自我护理的主动性,进而提高自我效能。
综上所述,聚焦解决护理模式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负面情绪,更好地帮助患者树立健康信念,提高自我效能,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秦秀宝,丁淑贞,崔丽艳,等.2型糖尿病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7,17(5):341-342.
[2] 高楠,邹彦芬,彭卫群,等.家属强化培训对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及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33(18):1384-1385.
[3] 沈莉莉.胰岛素注射护理干预改善2型糖尿病病人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的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9,6(9):107-108.
[4] 罗秋红,周丽华,周少如,等.群组管理健康教育对妊娠糖尿病患者负性情绪和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临床实践,2019,37(8):155-156.
[5] 段泉泉,胜利.焦虑及抑郁自评量表的临床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9):676-679.
[6] 余洁,朱玲莉.临床护理路径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3(3):316-317.
[7] 徐思文.聚焦解决护理模式对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和负面情绪的影响[J].中国乡村医药,2018,25(24):74-75.
[8] 于爱红.以时效性激励理念为中心的延续性护理对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健康行为、自护能力及自我效能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8,16(35):4390-4393.
(收稿日期:2019-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