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现 .体验:基于学力培养的“真研究”的路径探索

2019-12-13山卫英

华人时刊·校长 2019年10期
关键词:探究课程研究

山卫英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别于一般的学科课程,它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是一门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不仅仅追求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强调学生能力的获得。然而,部分学校存在“浮于表面”的“假研究”。因此,笔者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该实实在在地开展“真研究”,让学生在真实性的研究中,获得“真实性学力”。

在真实的生活中,发现真问题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换而言之,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就可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丰富资源。将学生的问题转化为学生的研究课题,不但链接了学生的生活,而且激发了学生浓厚的研究兴趣,为整个研究过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那些来源于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生活经验,符合学生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的“真问题”。

从生活中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真实性生活,学生的生活就是丰富的课程资源,也是学生进行“真研究”的“源头活水”。

学生身边的校园环境、周边的环境可以成为研究的内容;学生感受的四季变迁、风霜雨雪可以成为研究的内容;学生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也可以成为研究的内容……总之,学生身边的人、事、物皆可以成为学生研究的对象。就如近期学校开展的“红领巾义卖”活动,虽说是一次德育活动,但是我们可以运用“综合”的思维,带着学生进行“活动策划”“义卖活动”“学生购物分析”“爱心款的使用”等一系列研究活动。

如果说“生活处处皆学问”,那么也可以说“生活处处皆课题”,只要我们留心发现。

从问题中来: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确如此,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尝试去解决问题。

把学生一个感兴趣的问题作为研究问题,将大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一次午后散步,一个学生惊奇地发现,校园中的两棵海棠树,开花的状态却不同,一棵已经是满树繁花,一棵却还是刚刚泛红。提出质疑了,就有学生说,温度不同罢了,但是问题又来了,为什么温度会不同,于是学生的探究就开始。通过一天中不同时间的观察与记录,发现了问题的症结——建筑物的遮挡,但是学生的研究并没有就此结束,如何解决成了新的研究课题。

孩子对解决问题有着与身俱来的兴致,抓住学生的问题,就可以激发学生去探索,去深入地研究,这样的研究必定是真实的。

从兴趣中来: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孩子深入探索的原动力,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兴趣中滋生课程资源。小学生特别喜欢跟风,班级中经常会兴起文具风、玩具风、活动风、课外书风、绰号风……这些都是学生的兴趣点,都可以成为我们的研究主题。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做中学”的生活教育理论,其实综合实践活动就是需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探索,去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而小学生也对那些可以动手实践的课题特别感兴趣。在“童年的游戏”这个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做一做沙包”;在“粽叶飘香”的主题中,带着学生一起来“包一包粽子”……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的研究“兴趣盎然”,让学生在“做”中不断地成长。

在丰富的活动中,体验真过程

有了丰富的课程资料,就有了“真研究”的源头活水,那么学生究竟应该如何开展“真研究”,教师又应该如何进行有效的指导呢?笔者认为,“真研究”的指导中,更应该注重实践过程的“真”,研究成果的“真”和学生获得能力的“真”。

创设情境: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来源于学生的真实性生活,而教師引导学生开展“真研究”,可以将“生活场”搬入课堂,给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性的情境中,引发探究的欲望。

比如,学生在生活中遇到了如何剥橙子这一个问题,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尝试剥一个果皮比较硬的橙子,并谈谈剥橙皮的感受,从而引发探究兴趣,如何才能巧剥橙皮呢?再比如为了让学生去探究鱼缸换水的奥秘,就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谈谈如何给鱼缸换水最便捷,进而引发思考,切入主题的研究。一个恰如其分的问题情境,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让学生的“真研究”顺利展开。

任务驱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探究动机的激发,为了让学生的研究可以深入开展,就必要给予一个有一定挑战意义的任务,让任务推动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展多方面的智慧潜能,培养核心素养。

我们常说“跳一跳,摘果子”,只有具有研究价值,又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过于困难,过于容易的任务,都会让学生失去探究的兴趣。比如说,让学生开展《我看校园绿化》的这一个大主题,为了让学生了解学生的绿化面积,我给每个小组布置了一个任务,测量花坛面积的任务。由于花坛面积不小,学生又没有皮尺,我就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东西来帮忙。有的学生借来了老师的米尺,有的学生找了自己的绳子,有的学生找了树枝,利用工具顺利地完成了测量的任务。然而任务并没有就此结束,我又给他们增加了任务的难度,测量学校一个不规则花坛的面积,学生小组合作,利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对花坛进行分割,部分小组成功完成了测量的任务。接下来我又布置了第三个任务,让学生测量一个很大的长方形花坛的面积,长度大约近 50米,那刚才的工具就有点不太合适了,我就引导学生采用步测的方法,估算花坛的面积,再取六个组的计算结果的平均值。三个任务层层递进,学生在做中学,兴趣盎然。

一个个任务,贯穿了整个研究的过程,将学生的研究引向深入。

顺学而教:综合实践是一门生成的课程,学生在研究中所生成的问题是五花八门,而这也是很多老师畏惧这门课程的原因。以往,我总是喜欢预设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在任务开始前,先给学生“温馨提示”,但是我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依然存在,并没有因为老师的“提示”而减少。可见,顺应学生的研究,就学生生成的问题而指导,“顺学而教”,更加可以把准学生的学习需求。

记得一位老师上的《电脑大作战》的公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从一个凌乱的电脑桌面引发研究,给学生布置了给这位老师整理桌面的任务,这位老师并没有告诉学生第一步该做什么,第二步该怎么做,而是先让学生放手去做,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再进行分类的指导,渗透思维导图的思想。这样的“顺学而教”更加尊重学生的意志,也更加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拓展迁移:学生的研究有时候往往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点,但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这个点,拓展到一个面上的研究,激发学生的自主研究的意识。比如说“巧剥橙皮”研究结束了,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导学生去研究巧去其他的果皮;“雨天防滑”的研究结束了,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研究“雪天防滑”……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确如此,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一种方法,不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主题研究的同时,还得“举一反三”,顺势拓展迁移,让综合实践的“真研究”不断延续下去。

有人说:“综合实践活动是课程改革最闪亮的一部分。”有人说:“综合实践课,听了让人心动,看了让人感动,想要付诸行动,确实不太好弄。”但是我要说:“只要你有心,只要你去做,综合实践活动一定会开出绚丽的花朵。”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用心去“发现”身边的世界,从独特的视角去“体验”生活,经历实践的过程,让孩子们在“真研究”的沃土中茁壮成长。

(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小学)

猜你喜欢

探究课程研究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设问引导探究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