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树学校精神 创品牌学校

2019-12-13薛振鸿

华人时刊·校长 2019年10期
关键词:精神学校文化

薛振鸿

学校作为国家社会的一个特殊机构,担负着培育人才、传承文明的特殊使命。一所学校要想培养出优秀学生,要发展成为品牌学校,其关键在于树立学校精神。学校精神屹立了,学校教育就充满力量,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会努力地上进,当學校精神屹立起来,全体师生所有的努力都变成了自动、自发、自觉 ,每个人都倾其所能。学校品牌自然形成。

学校精神

学校精神就是学校群体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起来的、在共同的心理和行为中体现出来的群体心理定势和心理特征。学校精神是学校长期教学、科研、生产实践活动中经过倡导和培植而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具有激励教职工奋发向上、规范学校行为的群体意识,包括学校所具有的“独特价值观、传统习惯、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生活信念和精神风貌”等。学校精神面貌,是一扇直接反映社会心理特征的窗口,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从知识论的角度来看,学校精神表现为两类形态:一类是显性的,那些刷在墙上、印在纸上、挂在网上或说在嘴上的校训、校风、标语口号等就是属于这一类;另一类是隐性的,那些深藏在学校每一成员心中并在实际教育中起作用的办学理念、价值观念、精神风貌等就是属于这一类。学校精神有“物化”的部分,也有“文本化”的部分,还有“人化”的部分;表现形态复合存在于学校的人、物、景、文、画、声、像等之中,体现出了一定的复杂性。显性的与隐性的学校精神之间有着复杂的联系。

就像农田庄稼需要得到阳光雨露一样,学校精神是学生、教师和学校成长不可或缺的精神养份。学校精神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生命力,是学校文化的最高体现。而品牌学校不仅是一种识别标志、更是一种精神象征,是一种价值理念及优异品质的核心体现。唯有树立好学校精神,才能打造好学校品牌。

学校精神形成过程

学校精神的形成是一种积淀,是一种生长,需要一个播种、生根、发芽、出苗,然后慢慢长大再开花、结果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揠苗助长,幻想一朝一夕取得突破性进展是不切实际的,甚至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那些临时突破的东西,最多只能是显性的标语口号,而隐性的办学理念、价值观念、精神风貌等才是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和根本。学校精神是优质教育品牌的内核和象征,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是一所学校兴衰荣枯的决定性因素。作为一名决心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校长,必须义无反顾地积极投身于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之中,校长应成为一个理想的守望者,思想的领导者,用学校精神教育激励师生,只有培育出了学校精神,一所品牌学校才真正形成。

学校精神建设过程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大致要经过萌芽期、成长期、提升期、升华期四个阶段。

萌芽期:学校从创办之初开始的定位,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思路,不自觉形成的办学理念,自然形成的学校精神。学风、校风则是学校精神最原始的表现。

成长期:是建构学校精神文化的“物化”层面,即打造外显形态,完善体现学校精神文化内蕴的物化环境和制度规范,加强对学校精神文化的宣传教育和学习推广,实施学校精神的“物化”及“文本化”,使外显形态尽可能和内隐形态相匹配相协调。

提升期:主要着力点是推进学校精神文化的“人化”层面,一方面要加强学校精神文化内隐形态的教育和引导,一方面要通过外显形态的约束、感染和熏陶,进一步完善体验氛围,进一步强化学校管理,不断总结经验、查缺弥失、强化正向、匡转负向,通过内在体验和外在规范的共同作用,逐步将师生的理念和言行纳入学校精神文化所倡导的向域。

升华期 :经过长时期的实践、改进、创新和完善,学校精神文化的内隐形态日趋稳定成熟,精神文化的各项内容基本定型,外显形态也更加完善,一批批师生进入学校、走出学校,都能较顺利将学校精神文化的理念和价值内化,转化为实际行动,学校精神文化建设达到了一个较高水平的动态平衡状态,学校精神价值的主体的稳定成熟。

学校精神形成过程,虽然经过萌芽期、成长期、提升期、升华期。并不意味着精神价值的全体恒久不变。随着时代的变迁,学校精神必须与时俱进。

学校精神培育的途径

培育树立学校精神必须是在先进教育理念引领下的教育实践活动;培育树立学校精神是一个动态过程,必须在传统文化和追求理想过程中逐步实现;培育树立学校精神具有全面性,必须体现在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如果我们的办学理念不先进,反而陈旧保守,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这样的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就不大;如果我们没有理想追求,不重视学校传统文化的建设,学校精神塑造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植根历史、体现现实、引领未来的集中表现。因此培育学校精神必须立足学校实际,继承学校优良传统.体现时代发展要求。当前学校精神的培养应从七个方面的开展工作:

从学校历史中凝炼学校精神

校史是一所学校兴建、发展、壮大的历史记实,是对一所学校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是学校各方面工作成就的浓缩 ,是学校对外的宣言书。校史文化体现着学校自独有的发展历史所铸造的学校独特的校园精神特色 ,是学校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从校史文化积淀中不断提炼 ,从中凝炼出学校精神的精髓。

用校园文化孕育学校精神

不同学校之间的区别,重要的是源于学校并植根于学校的学校精神。每个学校的发展都有其独特的成长历程,在这个历程中,潜移默化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与作风,这些优良教育传统孕育着不同学校的精神。无论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显性建设,还是隐性建设,都是学校精神孕育的过程。学校文化为学校精神内涵的积累奠定了基础,为学校精神的形成创造了条件。重视建设学校文化,特别是通过课程改革,引领教师群体转变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并把这一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使之成为教师群体的行为价值追求,从而孕育学校精神。

在优化管理中培育学校精神

建立适应现代教育的管理制度,完善各种管理措施,使各项工作能沿着健康、科学的轨道运行,这是培育学校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管理制度是学校管理思想和管理行为的积淀与凝聚,其实质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科学管理手段的结合。包括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质量监控考核制度、学生的行为规范、教代会制度以及学校发展规划等,这些管理制度和措施,构建了富有生机与活力的良好教育环境,形成了价值认同,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蓬勃的奋发力和旺盛的生命力,不断培育学校精神。

在教学活动中呈现学校精神

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既是传播学校精神的途径,又是培育学校精神的重要載体。学校要立足实际、针对学科教学与学校教育活动的不同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以学科教学、主题班会、团队活动等教育教学活动为载体,不断引导师生对学校办学理念的实践,建立规范的制度,养成良好的行为,营造健康向上的人际环境,形成价值认同,呈现学校精神。

用地方文化充实学校精神

每个学校的发展都离不开当地的文化传统 ,俗语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当地优良传统深深植根师生的心灵 ,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同时也是学校精神内涵积累的原始基础 ,为学校精神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如当地历史中的红色文化基因,如当地人民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等。地方优秀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青人奋发进取 ,学校应该用地方优秀文化去影响和塑造青少年的心灵和品德,充实学校精神。

在师德建设中传承学校精神

学校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 ,关键要有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教师的职业道德将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不自觉影响学校精神传承、发展和创新。学校应该十分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规范教师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树立教职工良好的道德形象。学校要不断促进教职员工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以学校精神和要求引领教师,并从教师队伍中所具有的良好品质、高尚情操中提炼、补充、丰富学校精神,为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办学品位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这是一个良性的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循环过程。

在校友交流中传播学校精神

校友是学校“校园精神”的形象代表,校友与母校荣辱与共。学校杰出校友的成功范例、价值取向,是现代学校精神的价值体现,是极为重要的思想资源。校友对于在校生的引领作用 ,最明显的莫过于 "精神上的楷模 ",提起本校毕业的成功人士 ,在校学生除了自豪之外 ,常常能够以此鼓舞自己。在学生们的心里 ,成功校友就是鞭策进步的“发动机”,直接影响其自身的发展。

培育学校精神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升华的过程。任何一所学校,都必须将自己置于一个发展的动态中,在发展中传承文化、追求理想、树立精神。当学校精神一旦形成,校长就要不断引领全体师生努力实践充实学校精神,使学校精神融入每个师生的思想理念、道德情怀、行为规范;使学校精神成为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塑造自我的精神力量,最终使学校精神成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价值追求。

总之,学校精神是学校品格的凝练和神韵的描述,是教育目标的诠释和教育内涵的解读,更是校风建设的核心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是一种导向和凝聚,全体教师的实践解读是对学校精神的维护和演绎;构成学校文化的内核,决定着学校群体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决定着学校的校风、学风和教风,归根到底决定并制约着学校文化系统的取向和性质,赋予学校特有的个性魅力,是学校群体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的“核动力”。

(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精神学校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谁远谁近?
拿出精神
学校推介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