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色文化引领学校品质提升

2019-12-13王伟民

华人时刊·校长 2019年10期
关键词:办学师生理念

王伟民

文化是学校的气质和灵魂,是助推学校品质提升的关键。创建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如何提高校园文化品位、真正发挥其育人功能,是每一位学校管理者应着重思考的问题。我们坚持以竹立品,以文化人的办学思路,从理念文化构建、校园环境建设、课程体系设置、文化活动开展等维度全面营造文化氛围,凝聚学校精神,滋养学生成长,提升办学品质。

创建理念,构建核心价值体系

理念文化是统领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灵魂。学校核心理念应该植根于自身实践的土壤上,让它落地生根,变成师生自觉的行动,形成学校独特的精气神。

合力谋划。我们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发动师生积极参与学校理念文化的设计,经过广泛征集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学校整合周边资源,依据学校所处的特殊环境,根据竹的成长特点、文化历史等来挖掘竹子的品性,一致认为竹子就是我们所需要的,极具灵气的精神文化载体。

整合提升。我们仔细梳理了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深入研究了竹各方面的品性,并以此为基础,总结、梳理、凝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念文化。以“让校园成为拔节生长的家园”为学校的办学理念,着眼师生的全面发展,着眼培育办学特色的发展目标;确立了“虚心、有节、向上”的校训,形成了“相依共进、挺直向上”的校风,“用心扶持、致力求新”的教风,“立根亮节、虚心坚志”的学风。这一理念的创生,实际上启发于“竹”,也落点于“竹”,与“竹性”不谋而合。通过地域文化资源精华的汲取提炼,凝聚、形成和凸显独特的学校精神。

活动内化。为了让学校核心理念文化植根于心,外化于行,我们积极组织各种研讨活动,全体师生集思广益,深入挖掘学校理念文化的内涵,找准特色文化与教育教学的关联点,进行多元解读,赋予它们新的、更为深刻的内涵,为学生拓展多元发展的空间。同时创建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文化环境,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师生文化活动,从环境、制度、教师、课程、学生等多方面进行文化规划设计,使特色文化融入到师生的整个学习生活之中,把学校文化深深地植根于师生的心灵深处,让师生真正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人,让学校充盈“竹之魂”。

创设空间,建设特色校园环境

学校环境的设计应反映学校文化内涵,传递学校文化信息。在办学理念的引领下,我们致力打造“竹韵特色”校园环境。以竹子为载体,以竹文化为内涵,以强化育人功能为目标,在校园自然景观的布局过程中,精心设计每一个景观,形成彼此独立又和谐统一的“四楼、三园、两厅、一广场”的校园物型文化新格局,营造多维空间下的育人环境。

排列有序的四栋大楼,分别命名为“亮节楼”“劲节楼”“峻节楼”“秉节楼”,寄托了学校对学生立根亮节、拔节生长的期盼;雅致润心的“竹韵园”,以“琴棋书画”为核心进行整体设计,体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清新秀丽的“竹博园”,种植了 60多种不同品种的竹子,可以认识、观赏、熟悉多种竹子的名称和生活习性,让校园成为一本立体的自然读本,激发着孩子们“知竹常乐”的兴趣;古朴典雅的“听竹园”,竹楼竹亭分布,优秀师生展示,学习成果展览,体现了师生相依共进,挺直向上的精神风貌;精神洋溢的“竹文化理念厅”,展示的是学校的“一训三风”及文化标识设计,彰显的是竹神韵与学校精神文化的融合;内涵丰富“竹文化展示厅”,形象生动地展现平小人竹文化之路的成长足迹……大气磅礴的“星 . 竹娃广场”,以“竹风人品”进行文化滋养 ,以“竹娃争星”激发着孩子们对品格提升的追求,期待着每个学生在竹文化的滋养下都能成为闪亮的“星”,成为拔节的“竹”。

学校建设了“具有吸引力的环境”,校园变成了一个用“竹文化”环境打造的学生全方位发展立体体验场。师生们只要踏进校门,就时时与竹为邻,处处与竹相伴,感受竹的魅力,体悟文化的力量。

创生课程,引导践行校本文化

学校文化孕育学校课程,学校课程滋养生命成长。我们从传承和创生的角度,对学校课程文化进行校本化设计,多元化建构。

结合地域文化,开发校本课程。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为了能让师生对竹的生长特点、精神品质、历史源流、生活文化等方面有比较系统的认识与了解,学校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研究,先后研发了《青青校园》知识读本和分册教材,为学生们精心规划了课程内容、课程形态、课程资源、课程实施等,促进学生体验、探究、实践能力的提高。

推进教学研究,构建“扶持”课堂。“扶持”这个词,出自于“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来扶持”,是竹文化的代表词,具有标识性。学生具有无限的可能性,青出于蓝胜于蓝,而教师的扶持作用至关重要,不可或缺。在竹文化办学理念的引领下,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研究,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把竹文化根植于课堂教学,建立新型的课堂结构形态——在紧要处导引,在疑难处点拨,在矛盾处启发,在穷尽处促进,在寻常处升华,改善、改变师生关系,探索能让学生主动发展的课堂教学新结构,即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 “扶持” 课堂为特征的教学新模式。

融合学科教学,辐射特色文化。为充分发挥竹文化的育人价值,提升课程建设和实施的水平,学校还注重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竹文化,实施兼具校本特色的国家课程。我们探索并总结了四种路径:一是“知識习得”,有效延伸学科教学,贯通课内与课外,链接课堂与生活,把学科教学与竹文化知识渗透有机结合;二是“技能训练”,充分挖掘竹乡体育游戏资源,让逐渐消逝的童年游戏活动重新在校园复活,开发实施了竹杆舞、竹莲香舞、抖空竹、投壶等民间传统体育游戏,体验乡村孩子特有的童真童趣;三是“艺术涵养”,利用音乐课学习吹奏竹笛、葫芦丝等与竹相关的乐器,美术课中利用竹叶、竹枝等让学生动手操作,制作竹叶贴画、竹枝拼图,丰富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四是“实践探究”,在科学课中让学生利用竹博园观察竹的生长过程并进行研究与记录,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劳技课中利用创客制作室进行竹制品的加工创作,提高孩子们的形象设计和动手操作能力。

创新活动,让文化在心田扎根

教育的根本是为了人的发展,特色教育同样如此,竹文化教育不仅是以竹文化来点缀学校,更多的是以竹的品性、精神,通过系列的活动来以竹立品,以文化人。

资源综合利用。以学生融入社会,贴近生活为切入点,为学生提供实践性、体验性、探究性学习的机会,我们充分利用地域、社区、家庭资源,积极推进“竹乡研学”课程活动,用课程意识来设计活动,使之校本化、拓展化。如板栗探究、年俗体验、工艺传承、乡村实践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竹乡研学活动”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传统文化熏陶。

个性充分展示。为培养学生欣赏美、展示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乐观向上、健康活泼的精神风貌和个性的发展,践行“让校园成为拔节生长的家园”的办学理念,我们通过“小导游”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们喜爱自己的学校,让孩子们口语交际及表达能力得到充分展示;以“翠竹苑电视台”为圆心,并向外辐射出节目主持人竞聘大奖赛、参观访问、隆重的庆典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在积极体验中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养;利用舞蹈兴趣小组,开发编排了《竹博园里的较量》《律动小竹马》《魔幻森林》等富有地域特色的艺术节目,让山里娃走出了校园,在更高的舞台上演绎不一样的“竹娃梦”;开辟了动手操作车间,开展“竹艺创编”兴趣小组,让更多的学生在参与这些特色活动的过程中,学到知识、享受乐趣、得到锻炼……多姿多彩、展现自我的舞台,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展示才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让学生更健康快乐,更充实阳光。

评价多样体现。立足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评价,围绕竹之精神,整合完善“竹之七德”——正直、奋进、虚怀、质朴、卓尔、善群、担当,以成就平小“星 .竹娃”为育人目标,全面构建“星 .竹娃成长”评价体系。

(1)一张星卡激励拔节生长。每个月我们在全体学生中开展“争星夺卡”活动,月初自主申报,月中积极实践,月末全面评价。只有获得相应“星卡”数量才能有机会申报每学期一次的四类优秀学生和每学年一次的“竹苑之星”的评比。通过集卡游戏的方式,以多元化、多角度的激励性评价与阶段性、终极性的过程性评价相结合,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2)一本手册记录学生成长收获。一年级伊始,每位学生都会领到一本《成长印迹》手册,分低中高三个不同的年段,从“笋芽尖尖,快乐成长”“立根亮节,虚心坚志”“翠竹青青,拔节向上”對学生自我发展进行全程记录。这里,有学生得意的作品、获得的星卡、获奖的记录,也有自我的总结、同伴的建议、教师的鼓励……在点点滴滴的记录中展示了每位学生成长的历程,在特色文化的滋养下,茁壮成长,让自己的每一次进步都留下深深的烙印,得到真实的见证。

(江苏省溧阳市平桥小学)

猜你喜欢

办学师生理念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用心处事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