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爱民:做有灵魂的教育者
2019-12-13赵逸萍
赵逸萍
唐爱民沉稳机智、深邃思虑,凭胆识和智慧在教校长、校长再到教科院副院长、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时代育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不凡”,在变,形势在变,环境在变,地位在变,人们对他的态度他的事迹和教育思想被广为传扬。从普通教师到班主也在变,但唐爱民还是唐爱民,惟其不变的,是他那种心任、团委书记、政教处副主任、校长办公室主任、副中无我、行动忘我——永远不变的教育情怀。
做有灵魂的教师
教师的魅力在于睿智,教师的灵魂在于师德,教师的伟大在于宽容。教师真正的力量来自关爱,好教师的真谛就是一个“爱”字,我们把它理解为教师的“温度”。好教师是有“温度”的,是带着温情育人的,教师只有爱学生,才能喜欢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才能无怨无悔地付出,才能享受教书育人的快乐……唐爱民就是这样的好教师。
1990年唐爱民大学毕业分配到苏州吴县中学,一待就是 12年,回想当初,有酸、有苦、有甜、有辣,但唐爱民并没有气馁,并没有退缩,他相信年轻没有失败,他用自己的努力,刻苦实践,敢于创新,战胜了自己,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在他担任团委书记 10年期间,团委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卓有成效。
唐爱民告诉记者,当时与学生干部交往频繁,觉得学生要求上进,思想进步,并萌生了成立中学生业余党校,这是当时苏州市甚至江苏省第一个中学生业余党校。成立后,唐爱民定期组织进步学生上党课,鼓勵学生积极上进。每年都在学生高三毕业前,发展四五个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预备党员,在当时不止是苏州市,整个江苏省都很少,在实践过程中,成为当时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为此教育部门把这个党建工作在全大市推广,团工作成为当时苏州市的一面旗帜。自从成立了中学生业余党校,吴县中学年年被评为苏州市包括江苏省的红旗团委。当时反响很好,起到了团工作的带头作用。
做为班主任的唐爱民平时对学生关爱有加,班里有贫困生,学费交不起,看到这种情况,他就想方设法为学生排犹解难。由于做团委书记,跟外面的乡镇企业接触较多,为此他就与乡镇企业家们联系,希望资助贫困生,通过他的爱心游说,企业家们纷纷解囊筹集爱心款资助这些贫困生。而在这个基础上,唐爱民又从爱心助学推广到让贫困学生勤工俭学,他找到校长汇报情况后,拿出一定岗位在课余时间让学生勤工俭学,如打扫卫生,到食堂去帮忙等等,让学生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由学校每个月补助贫困生相应的劳动报酬。在勤工俭学过程中,唐爱民有意让一些家境好的学生及学习上进的班干部学生也一并参与,这样可以消除贫困生的自卑心理。唐爱民觉得,不管是爱心助学还是勤工俭学,不能只是在物质上资助贫困生,还应在精神上助学。因此,他让老师与贫困生结对,帮助贫困生在思想上、精神上克服他们悲观的心态,做到精神扶贫。唐爱民说:“当时,团市委开团委工作交流会,这一举措成为一大亮点、一大特色,吴县中学的团委工作在苏州大市名气很响,成为了一张名片,连续两届团市委在改选换届时,被选为团市委常委。”他还说:“做事情就是人家没做的你来做,人家做了你比别人做得更好,而且做有自己个性的事情,有特色的工作,做出影响来。团委工作锻炼了我,没有团工作也没有我今天。”
作为姑苏教育领军人才、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唐爱民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尚的师德修养。工作以来,逐步形成了“以爱育爱、爱爱与共”的育人理念和“动之以情,以情感人”的育人风格,并利用政治学科优势,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用自己的爱教学生懂得爱,并用自己的的爱去创造爱的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淋浴在爱的阳光下。
做有灵魂的校长
陶行知曾说过: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校长的灵魂就是校长办学的思想、办学理念。如果一个校长没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学校就缺少了灵魂和活力,可以说,校长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价值观及其形成的学校发展主题、发展定位是一所学校办学成功与否最关键的因素。
唐爱民在担任苏州虎丘实验中学、苏州市第六中学、苏州市第三中学校长期间,他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的发展理念,深入课堂,深入教学第一线,注重学校特色发展。
在担任苏州市虎丘实验中学校长时,唐爱民认为,做为城乡结合部的虎丘实验中学,要想办好课程基础特色来,就必须有亮点,于是他针对学校周边历史文化做了专门调研,他觉得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国灵魂的核心支柱,而中华传统文化又是灵魂之根,是民族之魂。而学校就在虎丘附近,旁边是山塘街,街边有一条河,河上有很多桥……于是唐爱民依托山塘街成立苏州桥文化研究兴趣小组,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研究各种桥,通过走访,了解每一座桥的历史,每一座桥的建筑结
构等等,然后写成小论文,并让学生参加中科院组织的小院士评选。“当年报了五个小院士参选,其中三位同学当选中科院评选的小院士,这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第二年就有很多学生都参与了,因此连续几年,年年都有学生被评为中科院小院士。这一活动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升了学校文化学习氛围。”唐爱民笑着说。
在担任苏州第六中学校长时,唐爱民根据学校的特点,认为开展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和内容,也是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于是他以艺术特色教育为立校之本,以“学校规范有特色,学生合格有特长”为办学宗旨,以“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艺术教育,让每一个学生的审美个性都得到张扬”为办学理念,勇于改革,锐意进取,并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
唐爱民说,当时,学校与国内外很多高校联动,开展合作办学。学校与世界著名的乌克兰中央美院签约合作办学之后,学校成为该院的教学基地,开设了“乌克兰班”,聘请该院的教师来校授课,学校优秀的学生可以免试进入乌克兰中央美院。学校还与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合作办学,成为对方在苏州的教学及培训基地,也成为该校高考招生在江苏的招生点。学校又与新加坡莱佛士音乐学院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每年可以直接选派一批学生到新加坡留学。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的沟通,使学校把握了发展的契机,拓宽了学生进入高校的路径,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档次。
学校还与国内外同类学校进行联动,使学校在国内教育发展基础上逐步融入国际教育的轨道。学校与英国艾塞克斯郡香菲尔德中学结成友好学校,两校师生建立了网上联系,增进了相互了解。通过交流,学校借鉴了英国艺术教育的先进理念和经验,也扩大了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国际影响,两校每年都有师生互访。学校还与全国美术特色教育名校———青岛第六中学建立姐妹学校,并加强了与河南、福建、浙江等地艺术特色学校的联系,借以实现信息互通、师资交流,并且虚心学习他们成功的办学经验。国内外多渠道办学经验的融合与交流,为提高学校的美术教学水平、拓宽学校毕业生进一步深造的渠道,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此外,学校与苏州市同类学校、市区艺术特色初中校、苏州市区小学、少年宫等进行联动,充分发挥了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扩大了苏州市艺术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也拓宽了学校的生源。
为了让艺术班学生走出课堂,到更加广阔的舞台上体验艺术的真正魅力、展示各自的艺术才华,唐爱民为学生们积极搭建平台,以学生为主体,在校内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每学期,学校会开展为期一周的校园艺术节,举办班级合唱比赛、校园艺术之星评选、学生歌咏比赛、器乐比赛等;有专为艺术班学生展示才华的汇报演出、独唱、独奏音乐会、学生美术画展;深受学生喜爱的时尚Cosplay 秀和涂鸦秀等。
唐愛民还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参加各种社会艺术实践。学校多次在苏州著名的艺术场馆举办画展,如在苏州著名的“艺苑画廊”和“古吴轩”等地举办“六中师生作品展”“六中师生速写作品展”“学生漫画展”,并参与了许多大型演出活动,如苏州市新年音乐会、苏州市纪念抗战胜利 60周年大型交响合唱音乐会、广场音乐会,还到部队、农村、社区和街道演出。
为此,六中的艺术教育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提高了学校艺术教育的质量,实现了学生、教师及学校的共同发展。2008年,苏州第六中学增名为江苏省苏州艺术高级中学。
唐爱民告诉记者,苏州是一座开放型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与之相适应,社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在担任苏州市第三中学校长时,唐爱民觉得,一所学校必须将自身的发展置身于社会背景之下才有发展前途。基于此,唐爱民将办学视角定位于教育国际化与教育特色化相结合,苏州三中成为苏州市最早探索外语特色教学的学校。之前,学校的“外语特色”主要是指“英语特色”。随着一些学校对英语重视程度不断增加,三中的外语特色逐渐丧失优势。同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得社会对“多语种”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如何突破办学特色发展的瓶颈,是当时三中面临的一次新的战略选择。经过深思熟虑,在前任校长改革基础上,唐爱民以“苏州市第三中学 .新南威尔士大学”预科班的创办为契机,以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以及向社会输送通晓多种语言能力的人才为目标,开启了多语种教学办学特色的新征程。
走进苏州市第三中学,一股独具特色的国际化气息扑面而来,在校园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感受到一种多语种的“文化场域”,通过社团、课程和环境氛围辐射全校;在善耕国际社区,随处可见学生与外籍教师运用英、德、日、法等语言自如地交流;全校学生能用第二外语会话;实验班与普高班形成良性互动;“模拟联合国”“模拟申遗”等各种主题活动的论坛海报张贴在宣传栏上。这些都彰显了学校在国际化理念指导下,蕴含多语种教学特色的学生文化、教师文化和课程文化,反映了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已经内化为学校群体认同的价值和责任。当时,学校已经成为课程资源多元化的研发基地、教师立体化发展的机制平台,培养国际视野人才的精神家园。在苏州,一提起三中,就想到多语种教学特色,这充分说明一所学校兼具教育国际化与教育特色化的精神特质已经形成。2011年,苏州第三中学增名为江苏省苏州外国语高级中学。
做有灵魂的培训
唐爱民在教科院担任副院长期间,分管直属校教学指导工作。他为了提高指导能力和水平,研究教育教学,深入教育教学研究,把握教学规律,高屋建瓴,指导直属校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益,为学校的教学水平提升尽绵薄之力。他分学段组织校长进行“好学校大家说”校长论坛,该活动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案例。
在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期间,唐爱民始终认为,给学生一杯水,教师仅仅满足于有一桶水是非常不够的,终身学习是新时代教师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作为苏州市教师发展中心主任,除了组织管理一系列教师培训活动外,他还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这些培训和活动填补了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知识和能力的空缺,促进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唐爱民谦虚的说道。为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动力,唐爱民推行“我要”系列教师研修活动,改革了教师培训模式,变要我培训为我要发展。“我要”系列教师研修活动获得了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奖。在中国教育报组织的全国校长大会上专题进行介绍。
作为姑苏教育人才、苏州市名校长、大市学术带头人,唐爱民注意发挥引领带头作用,分享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心得,并将自己积累下来的成功做法辐射他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经验教训、心得体会他都会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除了师徒结对,培养优秀的青年教师外,他先后在省内外开设讲座或者公开课几十次,获得广泛好评。他说,“我的生涯规划是进一步积累、完善和发展自我,认真学习,以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新课程下新的教学理念,新高考改革都要求坚强新课程研究、新课标研究,使自己对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下的教育教学有更加深入地理解,促进我的专业发展更上一层楼。”
翻开唐爱民的履历,29个春秋耕耘不止,一步一步走来,扎实、稳健又卓越,可谓风生水起、水到渠成。他是最“真情”的老师,最“本色”的领导。他将继续在教育这一职业的宽广道路上温暖前行,做有灵魂的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