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外阅读评价存在的问题及有效对策
2019-12-13徐云峰
徐云峰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正确培养学生的阅读行为与习惯,及时反馈学生的阅读效果,离不开教师对学生阅读行为的指导,以及对课外阅读评价体系的建构。本文旨在针对当前小学生课外阅读评价中存在的泛化、功利化、弱化等诸多问题,进行分析,寻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提升学生课外阅读能力与效果的有效评价对策。
【关键词】课外阅读评价 问题 对策
当前,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愈加凸显。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面与量。而这些都需要课外阅读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课外阅读评价是课外阅读指导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但是,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生认知与心理水平尚不健全,就目前我国现存的课外阅读评价体系而言,依然不足以应对现阶段小学生课外阅读中所存在的问题。所以,本研究主要结合日常课外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研究。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的现状
课外阅读评价指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采取各种定性、定量的评价方法,对课外阅读的效果作出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一种活动。纵观目前小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现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评价弱化,缺失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阅读评价有很强的导向性,评价主体的单一,会导致学生在课外阅读上的机械化、被动式。有不少语文教师虽然知道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却力不从心,教师主体示范、指导作用严重弱化;或者是教师在课外阅读中占主导地位,学生只是机械地完成“作业”。有些教师只是机械地布置学生去阅读,缺少对学生阅读方法的科学、有效指导,长此以往,学生阅读的效率自然不高。
2.评价泛化,缺失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课外阅读评价的目的,在于树立课外阅读正确的导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是,在运用激励性评价的方式时,可能使用泛化方法使评价弱化,并不能对学生日常的课外阅读行为活动进行记录与观察,即在课外阅读中只注重阅读量,缺乏对学生的阅读习惯、能力的培养,没有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像有些教师仅将课外阅读作为语文家庭作业的一项,要求每天读课外书半小时,但是没有后续成果性监测。这样就导致有些学生总是带着“完成任务式”的心态去读书,是浮光掠影式的“虚读”。此时,教师和家长常常注意孩子读书的表面形式,而忽视了孩子读书的质量与效率。并不是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和评价学生。
3.评价功利化,缺失多种阅读方法的指导
阅读评价有很强的激励性,但是当读书只是和个人奖励相结合的时候,学生的阅读目的就会受到功利化影响。所以,如果现阶段的评价方法过于功利化,而不注重方法指导,就会影响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全面发展。比如,有的学生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一味地追求阅读数量;有的学生只阅读学校推荐书目,目的是为了在读书竞赛中获奖,等等。
二、针对小学生课外阅读评价存在的问题而采取的对策
面对目前小学生课外阅读评价存在的弱化、泛化、功利化等诸多问题,亟需寻求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评价对策。实践证明,科学的评价对学生选书、读书、成长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也能对教师掌握读情并作科学引导提供有益的帮助。所以根据多元化理论的指导,应该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多元化、评价形式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才能更好地完善课外阅读评价体系,让学生的阅读方向更明确,阅读方法更合理,阅读成果更有效。那么,如何让有效评价带动学生的课外阅读学习呢?
1.评价主体多元化,促使学生自觉进行阅读反思
课外阅读评价的宗旨是获取信息,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教师从反馈的信息中,了解学生阅读和发展的情况,学生也能明白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但是,除此之外,课外阅读评价应该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如在教师评价外,应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同学之间互评等。诸多的评价具有交互性,其中教师要格外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阅读行为的反思与审视,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从而产生新的阅读行为的过程。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进行阅读反思,自觉地改进阅读行为。具有自我反思能力的学生,会适时调整自己的阅读行为和方法,并努力朝自己预定的阅读目标快步迈进。
2.评价方法多元化,注重学生课外阅读的定量与定性结合
新课标倡导要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的特点,所以在定量评价的基础上,更应重视小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定性评价。如果阅读评价简单地以学生读了多少本书来衡量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可能片面追求阅读数量。实際上,每本书的字数不同,内容不同,不同个性、水平的学生阅读的效率也不同;不同水平的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思考程度不同,阅读再创造的思维空间也不同。所以,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察,应该综合多方面来考量,尊重差异,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此基础上寻求阅读能力的进步。
3.评价形式多元化,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课外阅读评价的意义,在于让学生体验阅读的快乐,收获阅读的丰富多彩,形成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的动力。教师的评价语言、评价形式,都要注意保护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小学生课外阅读评价中,教师可改变单一的口头评价、物质奖励的手段,转变为用多元化的评价形式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如除了口头表扬外,教师可以从学生喜欢的书入手,由教师每天讲一点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读书之星”评比、主题阅读竞赛活动、读书小报评比等等。奖励性评价、活动性评价、展示性评价等多种评价形式结合,当学生产生了阅读兴趣,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产生自觉的阅读行为。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能很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快乐地阅读。
4.评价内容多元化,及时反馈学生的课外阅读动向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内容:时刻警惕低俗读物对儿童造成负面影响;关注学生选书的范围,引导学生广泛地阅读;关注学生阅读的习惯,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在小学生课外阅读中,教师可以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在保证学生阅读内容多元化的基础上,将评价中心放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与阅读能力上,如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状况要“定时监测”,使课外阅读评价日常化。同时,及时反馈、及时检验,及时改进课外阅读指导;对学生的阅读问题要及时引导,积极调控学生阅读行为。
5.评价过程科学化,努力提升教师自身的技能
学生爱读书,还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努力做到会读书。所以,教师要在掌握学情的前提下,为学生的阅读作科学引导。教师设计的调查问卷,制定的评价体系的项目、内容都要能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进行选择阅读,也要结合学生课内学习的内容进行拓展性阅读。对学生的阅读评价,不要一味地追求高效。重视课外阅读的过程性评价,淡化结果性评价。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采取精读、略读、浏览、朗读、默读等阅读方式。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学习写读书笔记,可以是摘录、片段欣赏,也可以写阅读感言……要不拘形式。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分析学生阅读感知、理解、想象、表达能力等信息,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石湫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