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有财产的民商法保护探讨
2019-12-13苗士光
苗士光
南昌理工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4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下,公有财产保护法律相对完善,而私有财产保护法律却不够健全。目前为私有财产保护提供有效措施的主要是民商法,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是加强公民私有财产保护的关键路径。从法理角度而言,应将公有财产保护和私有财产保护放在平等的位置看待,从而充分发挥法律对于维护社会公共关系的作用。
一、民商法中私有财产保护的法理分析
(一)民商法私有财产保护理论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下,公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私有财产保护的重要性也更加显著。目前我国私有财产保护法客观而言还存在许多缺陷问题,需要对其进行完善和提升。民商法作为公民私有财产保护的主要法律规定,可以从两个方面对其私有财产保护理论进行分析。首先是从公民私有财产保护法律依据的分类情况来看,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即公民经济生活和家庭生活类型。我国私有财产保护法律是将公民的合法合规私有财产作为保护对象,在民商法中有关于“合法合规”的明确界定。这为公民私有财产保护的法律适用提供了范围和界限。个人私有财产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民商法对其保护范围进行界定具有重要意义。公民在经济生活中依靠正当途径获取劳动报酬,积累起来的私有财产,必须得到法律的认可和保护,这也是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1]。
(二)民商法私有财产保护法理特征
民商法私有财产保护的基本特点是通过法律手段,在确定公民合法合规私有财产受到侵害时,根据民商法中的条款确定受害人损失,支持公民通过法律途径获得经济和精神上的补偿。这体现了民商法私有财产保护的三方面特征。一是平等性特征,即公民的私有财产保护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无论数量多少、公民身份如何,只要其受侵害的私有财产符合“合法合规”要求,即可依据民商法寻求法律保护。二是被动性特征,在民商法中对私有财产主体的法律保护及干预措施有明确规定,只有在公民私有财产受到侵害、并提出法律保护请求时,才能发挥作用。三是补偿性特征,即民商法对公民私有财产保护的方式,主要为一定程度的补偿措施,比如按照合同中最高标准进行补偿等,使公民可以最大限度地追回损失的私有财产[2]。
二、完善民商法私有财产法律保护措施的建议
(一)完善民商法中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
从民商法的法理特点来看,由于其属于被动性的存在,如果公民缺乏法律保护意识时,民商法则无法发挥对私有财产的保护作用。而且目前民商法私有财产保护制度本身不够完善,缺乏可操作性,因此容易在落实过程中出现问题。针对这种状况,首先应对民商法私有财产法律保护制度加以完善,从司法实践层面着手,分析私有财产保护条款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因制度内容的缺失、无法解决私有财产纠纷中的新问题,以及由于缺乏监管机构,导致私有财产保护法落实不到位的问题等。在此基础上,充分围绕民商法私有财产保护的法律机理,从私有财产侵害人角度出发,尽快对相关法律条款加以完善,进一步明确私有财产保护的范围、执行主体和保护方式,减少司法实践过程中的争议。
(二)加强民商法司法执行力及监督力度
民商法中私有财产保护法律存在的缺陷问题,主要表现为法律落实过程中的问题。其根本原因是缺乏完善的执行监督体系,因此难免在落实过程中出现漏洞。介于民商法私有财产保护的重要性,必须尽快对民商法法律实践的监管体系加以完善,加强司法监督,保证司法执行的公正性。同时应对民商法法律条款中描述模糊的部分加以修正,避免有心人士利用法律空档对公民私有财产实施侵害。法律保护手段是公民私有财产保护的最后一道屏障,如果这道屏障失去效力,公民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将会对社会秩序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司法执行主体及相关监管主体,必须坚守法律底线,充分发挥民商法的私有财产保护作用。
(三)通过与物权法结合精准判定民商法保护范围
物权法的出台为公民私有财产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持。在物权法中对国家、集体、个人等层面的私有财产保护进行了划分,并强调加强公民私有财产保护力度,为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基础。通过与物权法结合起来,可以使民商法中关于公民私有财产保护范围的界定更加精准,避免出现判定失误的情况。此外,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对公民知识产权等无形财产的侵犯行为往往更多,也需要对其侵权行为的判定、补偿措施等作出合理规定,提高民商法的可操作性。因此,必须从司法实践层面不断反思目前民商法公民私有财产保护中存在的漏洞,尽快对其加以改进和完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商法是公民私有财产保护的重要法律依据,要充分发挥民商法对于公民私有财产保护的作用,首先要深刻认识其私有财产保护理论。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其存在的缺陷和漏洞加以改进,加强司法执行力,可以更好的发挥民商法的作用。这也有利于推动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