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视野下的盐津实践

2019-12-13

创造 2019年5期
关键词:盐津全县攻坚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实践中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的深化和发展,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彰显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理论品格。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战略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贫困治理领域取得的重要理论与实践成果。“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我们必须久久为功,持续奋进,“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尤其要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发扬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抓下去。”

一、基本县情简介

(一)地理区位

盐津县地处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抬升的川滇结合部,与四川宜宾市的筠连、高县、叙州区接壤,与市内彝良、大关、永善、绥江、水富5县毗邻。国土面积2091平方公里,辖6镇4乡,1个市级工业园区,1个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总人口39.2万。

(二)贫困情况

盐津是国家级贫困县。贫困面大而程度深,边远而分散,承载力薄弱。基础设施投入资金需求量大,脱贫成本高,产业规模化发展难度大,边远山区长期贫困落后。2014年底,全县有86个贫困村,其中深度贫困村36个,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249户108981人,贫困发生率34%。经过几年艰苦卓绝的努力,截至2018年底,全县已实现净脱贫92544人,全县未脱贫人口共4233户16437人,未出列贫困村41个。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34%降至5.1%。

二、找准穷根,精准施策,压实责任

“抓工作,要有雄心壮志,更要有科学态度。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搞运动、一阵风,要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要经得起历史检验。攻坚战就要用攻坚战的办法打,关键在准、实两个字”。习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

(一)会诊穷根

历史赋予盐津脱贫攻坚使命,几年来,县委政府引领勤劳勇敢的盐津人民,以壮士断腕决心和凤凰涅槃的信念迎接挑战,弘扬“信义立本、宽容为怀、自强思进、坚韧求成”的盐津精神,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首要的民生工程,在脱贫攻坚实践中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贯彻落实市委“133”①工作思路和“两不愁,三保障”“六个精准”“五个一批”②要求。

要想拔掉“穷根”,必须开对“药方”。为扣好精准脱贫的“第一粒扣子”,精准全县贫困基础信息,2017年5月起共计抽调1100名工作队员,驻村入户4个月,对全县2602个村民小组81445户340450人进行了全方位的走访核查,做到了“户户见面、组组审核、村村过关”,评议审核公示率均达100%,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总量锁定为14486户58613人。进一步核实查清了村情贫情,对因户施策、有序脱贫提供坚实的数据信息基础,并实施贫困对象管理常态化,实现应纳尽纳、应退尽退、应扶尽扶。

(二)对症处方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综合研判,拟定出整县脱贫摘帽的目标任务,对症施治,对标对表,制定出台了一套整县脱贫摘帽方案,十个全覆盖,五个专项行动(即“1+10+5”)政策体系,明确了全县脱贫出列时间表、路线图。充实完善了脱贫攻坚项目库,集中政策、集中财力、集中人力,狠抓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下足“绣花”功夫合力攻坚,扎实推进精准脱贫各项工作,誓让穷山换新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一定要扭住精准,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到户、精准到人,找对‘穷根’,明确靶向”的重要指示。

(三)压实责任

盐津县始终坚持把全面压实责任作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的关键来抓。一是持续强化组织保障。全面落实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脱贫攻坚责任制,完善了脱贫攻坚县乡村三级指挥体系,建成县乡村三级视频调度系统,集中办公、密集研判、按时调度,实行“一日一研判、一周一列会、一月一汇总、两月一考评”制度。二是下抓两级压实责任。在落实“三级书记”抓脱贫主责的基础上,建立落实下抓两级工作制度,进一步细化明确了处级领导挂乡包村帮户、部门挂村包组帮户、干部包户、工作队驻村的具体责任,县乡村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逐级传导压力、层层压实责任。由30名党员处级干部、64名科级干部担任全县94个村(社区)常务书记。三是全面压实部门责任。将行业部门纳入领导小组和指挥部工作体系,从严压实部门行业扶贫职责;按照挂包帮机制,压实部门“挂包帮责任”,全县73个部门、单位全部挂村包户落实帮扶责任,帮扶干部每月走访建档立卡贫困户不少于4次、驻户不少于1天,走访非建档立卡贫困户不少于2次。四是压实村(社区)和驻村扶贫工作队责任。全县组建78支驻村扶贫工作队,分别派驻1名队长和2名以上队员,细化落实工作责任清单,建立工作制度机制,健全管理考核体系;有计划地选派优秀年轻干部、特别是后备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或工作队长,配强村(社区)领导班子,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夯实脱贫攻坚基层堡垒。制定并实施“两月一考评”制度,以村为主体,测算出挂钩单位和所在乡镇的绩效评估,并充分运用结果,奖优惩劣。五是强化组织纪律保障。实施党建八大工程引领,强化组织、纪检监察职能,锻造盐津铁军,把作风建设,纪律建设贯穿脱贫攻坚始终,做到失职追责零容忍。在脱贫攻坚领域实行“超过时限就地免职,降级使用,造成影响从重处罚”的责任追究制度。几年来共问责和处置了20多名干部。

三、创新举措,务求精准,合力攻坚

“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盐津大地风云际会,汇聚各方力量铆足一股劲,拧成一股绳,奏响脱贫攻坚“协奏曲”,以人民呼声为第一信号,以人民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以人民需要为第一选择,把争当全省标杆作为最高工作。连续开展“百日会战”“秋季作战”“春季攻势”“秋季总攻”……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层层传导压力、抓实整改、补齐短板、务求实效,不断创新攻坚举措,持续开展“大调研”“大督战”“大比武”“大走访”“大讨论”。

(一)大调研

一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精神,2018年3月启动了由县委书记负责统筹的三级书记全覆盖大调研,实现县委书记调研到村全覆盖、乡镇党委书记和常务书记调研到组全覆盖、村级党总支书记和第一书记调研到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深入群众最贫困、干群关系最紧张、工作最滞后的脱贫一线,察民情、补短板、鼓干劲,层层传导压力、抓实整改、补齐短板、务求实效。二是由县委副书记、县长负责统筹重大项目、扶贫项目全覆盖现场办公调研,实地督促开工建设、投产投用和手续完善。三是由县委专职副书记牵头统筹,县人大、政协党组书记具体负责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活动,实现视察到村全覆盖,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提振士气。

(二)大督战

由县委专职副书记、县总督办牵头,整合市、县、乡、村四级脱贫攻坚督战力量,按照县委书记大调研“足迹”,开展脱贫攻坚大督战,全力确保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同时,邀请市级督促检查指导组对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全面督促检查指导;向10个乡镇派驻由处级干部任组长的脱贫攻坚督战指导组,驻乡督促指导工作落地;向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村(社区)派驻由县直部门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督战指导组,驻村督促指导工作落实落地,实现对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全程督战指导全覆盖到村组。

(三)大比武

由“十个全覆盖”“五个专项行动”牵头处级领导、牵头部门、乡镇和村(社区)持续开展脱贫攻坚大比武,对表对标,比家底清不清、思路明不明、举措硬不硬、推进效果好不好、问题找得准不准,比整改严不严、到不到位,比精气神足不足、作风优不优……比武就好比一次考试,通过比武发现差距,及时弥补不足,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实现干部强内功、群众增动力。聚焦目标任务、瞄准靶心脱贫攻坚、决战决胜。

(四)大走访

2017-2018年,全县所有包户干部持续深入开展“一月一走访”的大走访活动;2019年3月20日起,全县2930名干部紧扣“两不愁、三保障”要求,以所有农户为对象,再次开展了为期一个月大遍访,共遍访建档立卡贫困户24429户,非建档立卡贫困户56592户,收集发现各类问题诉求1606个,逐个分类研判解决。在历次大遍访中,要求干部找准位子、放下架子、撸起袖子、扑下身子,深入贫困户家中进行摸底交流,向他们宣传扶贫相关政策,询问家庭经济情况,详细核实家庭信息,查漏补缺做好贫困户信息动态的情况记录。通过随时了解群众特别是贫困户的所忧所困所需,做到群众“有求必应”,蹲在基层走“亲戚”、长知识、增本领,拉近各级帮扶责任人与贫困户之间的距离,提高群众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满意度。

(五)大讨论

围绕重精准、抓整改、补短板、促攻坚,针对存在不足和短板,加大整改和提升。在全县掀起了脱贫攻坚大讨论、发展观念大转变的思想解放热潮,把精准的观念、新的发展理念、执行力和军令状意识等四个要求贯穿到脱贫攻坚工作全过程,特别是贯穿于党的建设、动态管理、易地搬迁和产业发展中,力保人人过关、户户达标、村村出列。

四、不骛虚声,靶向施治,成效显著

“脱贫攻坚,精准是要义。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精准’,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问题,不搞大水漫灌,不搞手榴弹炸跳蚤,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扶贫扶到点上根上。”盐津既注重借“东风”(东西协作、院县合作),更注重强练内功,举全县之力,聚全民之心,集全民之智,持续瞄准脱贫摘帽“1+10+5”这张蓝图一干到底。以坚韧不拔的决心和舍我其谁的使命与担当,把“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气神,转化为生产力,唤醒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点燃对美好生活的希冀,把实干作为自觉,把苦干作为本分。让一项项扶贫新政破浪前行,一件件民生实事在盐津这片热土落地开花。

(一)深化东西协作、院县合作

中山与盐津协作,4年来投入财政援助资金5398万元,多层次互访交流23次273人次,开展“携手奔小康行动”,互派干部挂职交流83人,组团安排37名干部及专技人员挂职锻炼及跟岗学习。职业院校接纳贫困生241名,转移输送劳务人员995人,其中卡户548人。发展花卉苗木8360亩,建“普薯”基地2000亩,深加工企业1个,组建教育医疗专家工作站和远程诊疗系统,共组织捐资捐物合计668.65万元支持盐津教育等民生工程。

中央定点帮扶单位东华大学发挥自身优势,为盐津300多名各级干部、70多名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400多名中小微企业家进行多层次培训。直接投入资金84.285万元,用于修路和建房。捐赠234台电脑,4000余册图书,近1000件衣物等,折合资金367.21万元。为10多名盐津籍新生发放路费,通过专项计划招收25名盐津籍进入校,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建立继续教育基地,为盐津开展各类人才培训。开展中学生互访,开拓学生视野。协助盐津荣获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称号,获得资助1500万元。协助引进教育部公益基金120万元。

(二)准确实施“十个全覆盖”

打准“十个全覆盖”组合拳,精准施策,确保脱贫攻坚各项指标任务的完成。

1.安全住房全覆盖。盯死易地搬迁和农村危房改造,始终聚焦“一方水土不能养育一方人”的“六类地区”。提高易迁城镇化安置比例,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三年来,全县上级部门共下达易迁卡户人口总规模28774人,其中2018年度两批共计18565人。最终于2019年6月前,全县31个易迁安置点全部搬迁入住,并持续加大其稳定发展力度。同时按照“应改尽改”要求,全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2017年和2018年度解决了9143户安全住房问题和“四类重点对象”农危改问题。

2.基础设施全覆盖。全面推进道路交通基础建设和实施安全饮水工程以及加快农村活动场所建设。通行政村公路硬化率达100%,落实了415名卡户劳动力为道路管护员。人饮工程全达标。电力、宽带网络和广播电视实现全覆盖全达标,并继续实施农网改造升级。

3.技能培训全覆盖。准确摸清贫困培训对象的基本情况和培训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提供实用性强的职业(工种)培训,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开展“点菜式”培训。在培训中、培训后、就业后及时跟进,开展质量评估和培训内容优化,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培训取得实效。突出市场需求导向,提高卡户群众务工就业综合能力,几年来年开展卡户各项技能培训10000余人次。

4.劳动就业全覆盖。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以提升贫困群众就业创业能力、帮扶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就业为首要工作任务,通过实施就业援助、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能力等方式,实现了对符合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条件、有就业能力且有就业或创业愿望的适龄劳动者的就业帮扶全覆盖。累计转移就业5.21万户11.59万人劳动力,其中卡户劳动力1.66万户3.69万人,实现有劳动力的卡户“户户有就业”全覆盖,确保了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剩余66户 925人为无法就业或者无劳动力人员,已全部纳入兜底保障。

5. 医疗健康全覆盖。全县107425名符合家庭医生签约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全部签约,签约率达100%;实现全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代缴全覆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率达100%;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患9类15种大病的患者进行专项救治,落实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先诊疗后付费,行政村卫生室全部达标。“四重保障”回补和“一站式”结算服务全面落实。积极落实健康扶贫30条措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

6. 教育帮扶全覆盖。“抓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起码学会一项有用的技能,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盐津县严格控辍保学,力求根除贫困代际传递,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检,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贫困生补助落实到位,大学生生源地贷款有序开展。全面压实县、乡、村、组四级责任和各学校责任,扎实抓好控辍保学。49个教育“改薄”项目已经完工。四年来,资助学生247557人次,生源地助学贷款5829个合同。义务教育达标率全部合格。

7. 民政兜底全覆盖。全面开展农村低保和社会保障兜底脱贫对象认定清理整顿,实现农村低保标准、五保供养标准和国家扶贫标准“三线合一”,符合兜底保障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00%实行兜底保障。实现兜底保障“应纳尽纳”全覆盖。

8. 环境整治全覆盖。按照“畅、洁、美、安、舒”的总体要求,实施乡村清洁工程,突出土地增加挂钩,推动全县扶贫攻坚与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行动稳步实施,实现全县环境整治覆盖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围绕城乡“四治三改一拆一增”和村庄“七改三清”③综合整治,着力念好“防、治、拆、建、管”五字经,深入推行“河长制”,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行动为抓手,全力打造“特色示范型村庄和干净整洁型村庄”;实现环境整治覆盖工作常态化、制度化,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9. 利益联结全覆盖。针对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短板,紧扣构建利益联结机制这一核心,着力实施“一改三化五统一”④集体经济强村全覆盖工程,探索出了一条“人人有股份、户户有就业、村村有产业、乡乡有支柱”的“四有”新路子(如2018年村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村均收入5.38万元)。推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政治效益“四效”同增。有效破解村集体经济发展难题。开辟岗位3600余个,其中公益性岗位1100余个,卡户稳定就业岗位1900余个,集体经济带动卡户劳动力就业3.5385万人次。

10. 精神扶贫全覆盖。全面激发群众脱贫主体作用,实现贫困群众精神和物质同步脱贫。持续推进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活动,通过一月三会制度、小广场、大喇叭、新时代讲习所等形式,广泛宣传“脱贫攻坚”政策知识,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组织“送戏下乡”200余场次。制作播出“盐津县脱贫攻坚知识”18期,行业部门大比武专题访谈17期,“政策直通车直播访谈”14期,编辑制作印刷《盐津脱贫故事》6期。

(三)顺时实施“五个专项行动”

立足于脱贫攻坚和整县提升,增强脱贫造血功能和全民法治意识,精准施策,着力实施产业、生态、旅游、电商、法治“五个专项行动”,推动脱贫攻坚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1.产业扶贫。着力实施精品花卉苗木、有机果蔬、有机竹笋、有机乌鸡四个全产业链开发。种植花卉苗木5.73万亩、有机果蔬5.7万亩,发展有机竹笋35.5万亩,建设有机乌鸡生态放养基地100个,2018年出栏200万羽。其他特色种植业5万余亩,全县农产品基地获得农业部“无公害基地”认证,乌金猪、状元米、甜脆柿、石门关茶获“有机产品”认证,盐津乌骨鸡获“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与农科院组建盐津乌骨鸡专家工作站,庙坝白酒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生态扶贫。实施生态公益林补偿77.49万亩,草原生态奖补125.69万亩,带动19万人增收。兑现奖补资金395.675万元,选聘生态护林员667人。

3.旅游扶贫。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通过基础实施建设、景区景点建设、旅游资源入股分红和服务、旅游商品综合开发等形式,共计带动9432人增收。

4.电商扶贫。完成提质打造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建成10乡镇电商服务站,巩固提升94个电商服务点服务功能,实现电商、物流服务村村全覆盖。去年荣获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称号。为群众节支2500余万元,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率100%。开展电商培训48期2839人次,组织定点开展电商帮扶卡户388户1356人,让卡户月增收达到300以上元。

5. 法治扶贫。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走好法治扶贫和法律服务双赢路子,让法治在脱贫攻坚中发挥引领和推动作用。采取精准服务方式,全面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采取精准创建模式,大力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采取精准宣传形式,把开展脱贫攻坚与“送法进乡村”活动结合起来;确定了乡镇法律明白人,组织法律服务律师团队41人,分别到41个未脱贫村开展法制宣传讲座、以案说法和法律咨询等活动。解决好“法律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只要全县人民在县委政府的坚强引领下,在脱贫攻坚中做新时代下的不懈奋斗者,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如期高质量的、实现脱贫摘帽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注释:

① “133”工作思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群众工作为主线这个根本,抓住精准、统筹、务实三个关键,努力实现思想、工作、情感三个认同。

②五个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异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③“四治三改一拆一增”“七改三清”:云南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新一轮提升城乡人居环境5年行动计划,通过在城市全面实施“四治三改一拆一增”,在农村全面开展“七改三清”环境整治行动,进一步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四治——治乱、治脏、治污、治堵。三改——改造旧住宅区、改造旧厂区、改造城中村。一拆一增——拆除违法违规建筑、增加绿化提升品质。在农村进行“七改三清”——改路、改房、改水、改电、改圈、改厕、改灶和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行动。

④“一改三化五统一”:“一改”激活力,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三化”出效益,让农民成为改革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实施公司化运营,依法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登记为有限责任公司,实行政经分离,与村民委员会分开设置,明确其合作型现代集体经济性质,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获得市场主体地位。推进股份化改造,将集体资产由“共同共有”变为“按份共有”,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把村集体、农户和经营主体三者联合起来,实现联产联股联心,释放产业扶贫潜能。坚持多元化发展,村(社区)结合实际整合资源,多措并举打好发展“组合拳”。“五统一”促规范,加强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统一注册,完成94个村(社区)公司的登记注册。统一架构,建立与股份合作制产权管理相适应的法人主体,完善股东会(成员大会)、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等法人治理结构,解决农村集体产权虚置问题。统一章程,统一拟定村集体公司章程,各村(社区)结合实际情况,在章程主体结构不变的前提下调整修改使用。统一挂牌,统一制作94家公司挂牌、标牌、印章、LOGO、股权证书。统一培训,对各乡镇及各集体公司开展业务培训,为集体公司运营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

猜你喜欢

盐津全县攻坚
盐津豆
准确理解脱贫攻坚的“辩证关系”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成本骤增导致扣非净利下滑五成 盐津铺子难逃变脸命运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
宁陵县举行中小学跳绳比赛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