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

2019-12-12郝浩强白小强马利娟

今日财富 2019年32期
关键词:大学生

郝浩强 白小强 马利娟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都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无业可就、有业难就、选择性失业等问题的出现都值得我们去探究其中的缘由。尽管国家和政府积极出台政策和措施英规就业问题,但是目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本文将通过对问题产生原因的探究分析,寻求应对这些问题的行之有效的策略,以求帮助缓解以至于解决这些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就业问题的出现

就业问题一直存在,但从未向现在这样突出。

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就对大学生毕业分配十分重视:1951.10.1,当时的政务院决定"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工作由政府分配",毕业就工作,但也意味着没有工作的自主权。然而这种局面一直到1993年才开始改变,正式提出改“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为少数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到2007年西藏取消毕业分配制度,延续到了半个世纪的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才真正退出历史舞台。

在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下,"一个萝卜一个坑",大学生就业问题并不突出。随着这种制度的逐步取消和高校的扩招,毕业人数越来越多,工作岗位供不应求,就业问题日益严峻,甚至上升到国计民生的高度。2015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稳则心定、家宁、国安。”2017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完善就业政策,加强就业培训,加大对灵活就业和创业的支持力度,做好就业促进、创业指导、基层增长规划,促进多渠道就业创业。”

由于长期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我国人口增长速度虽已得到控制,但是却不可避免的进入老龄化社会。早在1999年,国内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就已经占人口总数的10%以上;截至去年底,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有2.14亿人,占总人口的17.3%。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人工智能大发展,社会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上已经出现人工智能取代人力劳动的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力劳动将大量被取代,社会上的工作岗位自然而然也会相应减少。这些问题让本来就有的就业问题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就业形势急剧恶化。寻求缓解就业问题的策略,让就业不那么难,就显得尤为迫切。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本次研究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及统计结果见附录。

问卷内容虽然不甚成熟,但是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经过几个月的问卷调查,在大量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完成了对问卷结果的统计。根据最后的统计数字,不难发现83%的大学生在临近毕业之时并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处于毕业即失业的状态。其中69%选择考研、考公务员,同时也更倾向于通过这两种考的方式去解决工作问题。但在找到工作之前,这些大学生均是失业大军的一员。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朋友圈太窄

本文所讲的朋友圈有别于我们所熟知的微信朋友圈,而是特指一种资本,是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总和。个人所占有的资本多寡直接影响到其所能够取得的利益。中国自古就有流传“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多个朋友多條路”,整个社会就像一张巨大的关系网。

在就业严峻的形势下,大学生手中的资本有多少?无外乎两类:一类来自于自己的家庭关系。另一类来自于学校,包括通过各种途径结识的同学、老师、校友,以及学校举办的招聘会。从这类资本获得的就业信息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比较大,可能更符合大学生的就业需求,然而由于个人能力有限,能认识到的这个圈子的人较少,所以信息量并不太大。所以,在就业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下,就业成本就会相应提高,这成为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之一。

(二)理想与现实的不对等

有这样一幅漫画,我觉得很贴切地反应了当今很大一部分大学生面对就业时的状态:

就整个社会而言,实际的工作岗位应该能够解决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大学生,每年公务员考试的国考、省考,事业单位、特岗考试招聘,三支一扶,村官,招警考试,社区工作者招聘以及其他各门各类的招聘,人员需求都不在少数。然而由于“眼高手低”的心态,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候不愿意选择一些的福利和薪酬较低、工作单位地理位置较偏远的岗位就业,等待自己心仪的就业机会出现,大量的岗位因为无人报考或者报考人数过少而达不到开考比例,无奈被取消,于是出现了就业问题当中的“选择性失业”现象。

有的大学生虽然顺利找到工作,但是觉得工资太少,跳槽到私企,又抱怨工作太累,接着把眼光看向私企,而自己的经验和能力却达不到岗位的要求,失业就在所难免。

(三)就业观念不合理

当下比较流行的一种就业观念是先考公务员,实在考不上了就去当老师。公务员是铁饭碗甚至是金饭碗,工作轻松稳定,待遇高福利好,退休之后有保障。而教师是工作苦累的代表,付出和工资严重不成正比,而且责任重大,俨然已经成为了“高危行业”。较为体面的教师行业都成为了备胎选项,更不用说基层的一些服务行业了。

工作有行业类别之分,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论在哪个岗位都是奉献,是金子总会发光。这种不合理的就业观念的形成也一定程度上与家庭观念有关,家庭成员对于不同职业的态度看法、教育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这种就业上的门第观念是不科学的就业观,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整个就业市场的稳定平衡发展。

(四)就业培训不足

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在求职中,大学生觉得最困扰的是:专业不对口或专业面太窄、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

各国高校基本上都很注重大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经过四年甚至更久的精深的专业知识学习,通过各科考试,已经掌握了相应的专业技能。然而很多高校甚至是大学生自己都把最重要的事情忽略了——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就是明确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就好比一个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要去何方,被徘徊和疑惑束缚,又怎么能走得快、走得远呢?没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更谈不上对与将来职业所需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锻炼。如此毕业,走向人才市场,涌入求职大军,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也不懂自己哪方面有竞争优势,盲目随波逐流,只能徘徊在就业的大门之外,成为名副其实的待业人员。

(五)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平衡

2015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来供给侧改革的将概念,从生产的源头来解决经济发展的问题,致力于消费品的不断升级,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更高层次需求。同样道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层次不断提高,要求高校培养出更高层次的人才。而现在的状况是高校所培养的大学生大多不能满足社会对于“高端”人才的要求,45%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培养方向与社会需要存在差距。这种无效供给,让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就好比流水线上产出的工业品,千篇一律,没有特色,看上去什么都懂,什么都会,也什么都能做,实际上却是什么都不专,什么都不精,什么都胜任不了,必然导致大量过剩的“低端”劳动力出现。

三、应对就业问题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马克思曾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论述了青年的择业观该如何树立。面临就业,青年人应当足够重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选择职业,但是海英考虑到这种种社会的限制。“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决定它们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立了。”马克思在文中所提到的社会条件,就是他所强调的职业选择时,既要把自身的需要考虑在内,又要以自己所处时代的社会条件为立足点。人是社会化的动物,跟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只有充分考虑所处的社会条件,才是最恰当的选择。

正确的就业观能够帮助减少不切实际的想法以及没有必要的经历浪费,也会让大学生的就业少走弯路,离成功就业更进一步。

(二)就业力的培养

“大学生就业力是顺应当前‘社会求才、大学生个人成才、高校育才等多方面需要的产物。”随着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出现,我国许多学者才逐渐意识到大学生就业力培养的重要性并致力于这方面的探索。在终身学习的社会理念下,职业能力的培养也应该是贯穿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活到老学到老,尤其是大学生只有在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过硬的情况下,才能不惧竞争,不畏挑战,在求职大军中脱颖而出。

(三)加强就业培训

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社会角色和心理状态都发生着极大转变,学校要尽早引导大学生对自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让大学生在人生新阶段的伊始就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有了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只是开了个好头,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过硬则是第二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高校要摆脱工厂流水线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么走特色路线,培养出别的学校毕业生不具备的专业技能,做到“人无我有”;要么走精准路线,同样的专业技能,要达到别的学校毕业生达不到的专业高度,做到“人有我优”。做到这些,就能从专业的角度做到“能人之所不能”。

第三步就是岗位专业知识的培养,也就是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理论课侧重于对基本理论、原理、规律等理论知识的传授,多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实践课主要通过包括实验、实习等一系列实践环节的教学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利用理论知识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相关课程。

毕业实习仅仅是一方面,对大学生的就业也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实习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专业方面的不足,还有没有时间回到学习继续学习完善了呢?所以学习应该将实践贯穿专业知识技能学习的始终,定期开展各种专业技能大赛,请相关行业、领域的专业人士进校园参评,更可以请已经毕业并且对口就业的校友来做评委,这样大学生就能及早了解学校学习的理论与工作实际之间的差距。参赛过程本身就是对专业技能的实际运用,相关人士从社会工作实际出发的指导性评价,也正是大学生走上所要选择的就业岗位时自身必备的素养。

另外还可以对学生进行专门的相关实践技能培训。现在社会上各种教师事业编考试培训机构层出不穷,侧面反映了学校就业培训的不足。定期请专门人士进校园,不论是进行系统的开设课程培训还是开展一系列的讲座,对大学生来说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四)尽学校之便,扩展大学生朋友圈

每一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已毕业的校友在社会上从事各行各业的工作,对相关行业的技术要求和发展状况较为,再加上对母校各方面的熟悉,这使得他们在高校和社会信息的沟通交流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这些就成为仍在学校学习的学弟学妹们最好的社会资源和信息渠道。学校要做的就是建立起桥梁,连接这两个群体。可以建立一个双向交流的平台,实现两个群体的互动,更可以以此为依托完善就业信息平台,并将其真正的用到实处,变资源为资本。在筛选形形色色的招聘信息,将真实合适的就业信息提供给大学生的同时,研究解读本地及主要毕业生流向地的就业政策,为学生下一步就业做好铺垫,这样大学生在就业大潮下最起码能够做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五)鼓励大学生先就业,再创业

在解决就业问题的各种策略当中,创业无疑是效果比较好的选择。不需要顶着快速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改进人才培养机制等压力,只需要给大学生提供相应的支持,即可让他们当中的不少人结束失业状态。政府和社会也会拿一些创业成功的案例来激励大学生,如阿里、腾讯、当当等,都让大学生大受鼓舞,充满了对未来人生的憧憬。然而我要说的是,创业并非单凭一腔热血就可以成功,影响因素还有很多很多。创业的道路上荆棘丛生而且布满了失败者的尸骸,能成功问鼎的凤毛麟角。刚刚起步的小企业在跟已经成长起来的企业竞争中处于劣势,能站住脚也能盈利的着实不多。再加上只有政府的创业贷款,而没有后续雄厚资金的支持,有多少创业者连政府贷款都难以偿还,宣告失败。

所以对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而言,先就业,眼光不要太高,能养活自己,做到经济独立比较贴合实际。即使不能把工作当成事业去做也没关系,先做到糊口,再以此为基础,考察市场、积累经验和财富,时机成熟之后再行创业。这样成功的几率会比刚毕业就盲目扎进创业大军高许多。

四、结语

就業问题由来已久,想要解决这个难题也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本文的研究主旨并不在于解决“无业可就”的问题,更多工作岗位的创造与国家政策、社会支持和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太过宽泛,精力有限,暂时不作研究,主要从“有业难就”和“选择性失业”方面给与建议。而在应对策略上更偏重于大学生自身观念的转变和自我完善以及学校的培养方面,也是可操作性比较强的。

在高校培养人才方面的想法,是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启发。目前的就业问题表面上看是人才供过于求,但实际上却是人才的相对过剩。如果不能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从高校的“生产端”提供有效的供给,任何的解决策略都会是杯水车薪,人才市场是供需矛盾会越来越大,就业形势也将会更加严峻。

希望本文能给当下就业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或者一点启发。

(作者单位:1.榆林学院;2.平罗中学)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微信使用对大学生亲子关系的影响
浅议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培养路径
浅析大学生校园兼职
暑期近万名大学生兼职送外卖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成立首个村级大学生创业园
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