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动式个体化发展状态对家庭关系的影响

2019-12-12张怡薛雨洁

青年时代 2019年30期
关键词:家庭关系个体化

张怡?薛雨洁

摘 要:在个体化趋势逐渐明显的当代中国社会,一大批浙江省青年工作群体正不断呈现出主动式的个体化发展状态,该发展状态给家庭关系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与访谈法,分别从社会生产力水平、家庭结构、家庭成员文化水平角度对“个体化趋势下,浙江省青年工作群体的主动式个体化的发展状态对家庭内部关系的影响”这个话题进行研究。最后根据分析得出的结果,从青年群体与社会两大角度,分别提出建设良好家庭关系的意见,致力于为青年个体化发展与家庭关系和谐平衡化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关键词:个体化;主动式;家庭关系

一、个体化趋势下的主动式发展状态

(一)个体化趋势的背景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蓬勃发展,新时代下的青年群体不再停留于旧时的温饱满足。当代中国正不断涌现青年出国现象、外出求学、“北漂”“北上广热”等现象,越来越多的青年工作群体选择远离家庭,去经济更发达的城市工作拼搏。细究背后的原因,笔者发现一大部分青年是为了自己或者自我家庭生活水平、经济条件等的改善而主动地选择离开家庭,在外自主打拼。他们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追求,渴望在大城市有所作为,改善现状。

(二)主动式个体化状态

西欧国家经历工业化后,福利国家、劳动市场造成的社会流动与竞争等因素的改善,使人们逐渐从阶级、家庭、亲缘关系、性别地位等约束中解放。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转变,以个人的身份去维系自己的社会关系,积极实现自己的价值与认同。贝克用“个体化”理论这一概念来概括上述变化。

与此同时,中国学者也渐渐发现了个体化发展状态在中国呈现着逐渐明显的发展趋势。他们将个体化在中国的发展分为主动式发展与被动式发展的两种状态。主动式的个体化发展状态反应在青年群体身上,表现为青年工作群体为了追求美好生活,自发选择离开家庭,长期居住于外地工作的状态。他们把个人意愿置于首位,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人们敢于选择和追求职业,不再把婚姻看得太过重要,立业已经逐渐超过了成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二、主动式发展状态对中国家庭关系的影响

(一)中国家庭关系现状

在中国家庭的变迁中,有家庭结构、家庭功能与家庭关系这三个普遍被接受的观点。其中,大多数学者认同目前中国的家庭关系正经历着从纵向亲子主轴向横向夫妻关系主轴的巨大转变,女性权力上升,性别渐趋向于自由平等。

(二)家庭关系影响因素分析

1.社会生产力水平

大多数学者认同社会生产力水平与家庭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中国的家庭关系正经历着从纵向亲子主轴向横向夫妻关系主轴的巨大转变,也正是大程度上地基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变化。

在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大家庭作为社会生产的基本单位,有效地发挥着生产、生育、抚养、消费、娱乐、赡养等功能,从而使农业社会能够较为持久稳定的发展。

进入工业社会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家庭模式的物质生产生存模式面临严峻挑战。人们开始主动探索生产力水平与工作效率等多种因素之间的联系。与此同时,传统的生育观念与模式发生改变。家庭人口与家庭生产力水平之间的联系淡化,即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进步,社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单位生产量所对应的劳动力不断减少。这也使得妇女生育率在一定程度上开始下降,直接导致家庭人口数量减少,从而造成家庭规模缩小。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模式也发生了变革。并且多样的社会工作模式与工作岗位使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社会生产之中,女性地位得到提升。

后工业化社会,社会分工更加精细、工作岗位更加多元,青年工作群体职业选择与人生规划不断多样化。笔者对浙江省青年群体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家庭成员之间的距离在后工业社会中明显呈现出大范围的增加趋势。调查反映,大多数青年群体会固定时间、次数与父母进行联系;少部分青年群体会因为时间短缺、精力不足等因素不与父母进行任何沟通。并且,大多数背井离乡的青年群体都较少地回父母现居住地看望父母,他们看望父母的时间大多都仅仅是在单位放年假时。究其原因,大多数青年表示自己平时工作繁忙,为了满足现有家庭基本生活水平与提高自我发展空间,他们少有机会探望父母,与父母的联系溝通的频率也在不断减少,并且有时候找不到与父母可以共同沟通的话题,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联系不断减少,子女也开始形成自我家庭发展的意识观。

2.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对家庭关系能够产生重要影响。通常,结构正常完整的家庭,家庭各成员身心健康;而家庭结构有缺陷的家庭,则可能导致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发展受阻。这是因为家庭结构直接影响了家庭的功能发挥。结构缺陷的家庭大部分表现为家庭各成员沟通不足、家庭矛盾激发与加深,进而导致家庭成员关系脆弱化,甚至丧失家庭正常的家庭功能。例如,在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留守家庭等非传统式的家庭中,家庭结构都存在一定的不完整性与一些改变性或是扭曲。访谈发现,成长于扭曲家庭状况之下的青年,会对此家庭环境进行一定的反抗斗争,并且大多斗争均会失败。只有小部分被访谈表明自我完全没有受非正常态的家庭环境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反抗斗争的趋势则较为显著地划分为两大类趋势。一类是螺旋式上升趋势,即斗争不断增强,最终导致青少年走向极端化发展。在未完全进入社会之前,他们便大多选择搬离家庭、远离父母居住。第二类是在思想斗争中采取和解手段,他们不断适应这种生长环境,普遍表现为更加争强好胜的心态,希望能够改善自己不幸的家庭,往往在步入社会后采取离乡生存、自我创业的发展模式。

3.家庭成员文化水平

文化水平高低主要取决于受教育程度。笔者尝试将目前处于主动式发展状态的浙江省青年工作群体分为三大类群体:小学教育水平、中学教育水平、高等教育水平。访谈中,拥有不同教育水平的群体呈现出了较为明显化的居住地分化。拥有小学教育水平的被访谈者中,大多数的访谈者是由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早期辍学,被迫离开校园步入社会工作。他们选择离乡寻找高薪工作,他们与家人见面的难度大大增加。但是该群体中的大部分人都会较为频繁通过打电话、写信等较为传统的联系方式与家人进行沟通,家庭关系和睦度较高。处于中学教育水平的青年群体较之小学教育水平群体来说,他们的工作压力更大、工作时间更长,他们表示与家人联系频率较低,但是也会主动联系家人。

处于高等教育水平的青年群体中,笔者将访谈矛头对准了留在大学所在地就业的青年工作人群。他们大多处于主动式个体化状态,经过九年义务教育、乃至大学教育,强烈发挥着主观能动性,把个人意愿置于首位,为谋求个人更好的发展而主动式地选择了背井离乡、在外打拼。访谈该类人群,笔者发现此类人群会与父母进行沟通联系,但是表示不会过度思念家庭,他们憧憬与向往自己未来的美好生活,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被原有生活所捆绑。

(三)未来预期家庭关系类型

贝克在个体化理论中提出了“后家庭时代的家庭”,后现代家庭与传统家庭的区别在于后者呈现出一种合作分工、义务、团结的特征;前者呈现出人们选择性的想要建立一种亲密关系,家庭中两性关系独立而平等。这种关系是基于个体的需求,在家庭中,人们从以婚姻为主到以个人为主,婚姻成为一种自我满足与发展的附属品,并且两性的地位也是平等的,不存在传统婚姻的男主外、女主内,当然也不是男主内、女主外,而是通过协商与讨论来明确分工与解决问题。

传统的家庭形式可能只会成为未来众多家庭相处模式的一种,因为人们逐渐意识到个体自我发展和个人价值实现的重要性,并弱化家庭关系对个人自我发展的重要性。据统计,2018年的结婚率创新低,许多人表示自己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与时间精力去维持一段婚姻关系。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结婚生子不再是一件必须的事。在主动式个体化意识不断增强的影响下,个人主义的婚恋观正逐渐取代传统的家族主义婚恋观,这又对未来家庭结构的变革与家庭关系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因此在未来,自觉性丁克家庭、同性家庭、单亲家庭等非传统家庭可能会越来越常见,青年群体的原始所在家庭则呈现为单轴的夫妻关系的家庭关系。

三、研究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思想观念变革,青年工作群体不断重视自我的个体化发展与人生价值的实现,呈现出主动式个体化发展状态。成家对于他们来说逐渐丧失了必要性,这也必然导致中国传统家庭关系与结构的变革。笔者尝试从社会生产力水平、家庭结构、家庭成员文化水平等影响因素来分析未来家庭状况,发现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大家庭生活模式受到冲击,越来越多女性加入社会生产,现如今大多数青年工作群体因为工作原因,与家人缺乏沟通,亲人间距离感不断增强。在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留守家庭等非传统式家庭中,孩子缺乏正常的关怀与沟通,可能会走向极端,要么与家人决裂,离开家庭,要么不断解决与适应,但是会希望自己能够改变这种生活,离家奋斗。并且家庭成员文化水平越高,他们对于自己的人生更有规划,也敢于去尝试与冒险,会很大程度上选择离家去发达城市工作。在未来,婚姻会成为一种自我满足与发展的附属品,家庭中两性关系独立而平等,自觉性丁克家庭、同性家庭、单亲家庭等非传统家庭可能会越来越常见,主要家庭关系由亲子关系转变为夫妻关系。

主动式个体化的发展极大可能会减少个体对于家庭的依赖,家庭关系不断弱化。而家庭作为社会存在的分子,倘若极端化的主动式个体发展状态与模糊化的家庭关系长期存在,势必会威胁和谐的社会关系的构建。在个体化发展趋势不断明显化的当代社会,人们只有主动迎接挑战、趋利避害,努力实现主动式个体化发展与家庭关系的权衡化发展,才可构建稳定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研究建议

1.青年工作群体角度

自我人生发展对青年工作者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当代青年工作群体在追求个人自我发展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家庭关系是否和睦對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而个人心身发展又会直接作用于个人事业发展。因此,青少年工作群体应在家庭关系与个人自我发展之间进行权衡。笔者从青年工作群体角度提出以下建议:要懂得适当解压,平缓自我情绪,不可迁怒与家人;可利用节假日等空闲时间与家人增加联系;尝试多加沟通寻找共同话题。青年工作群体需要清晰认识个人发展与家庭关系的内在联系,切不可过分强化二者中的任何一方,否则极易走向极端。

2.社会角度

主动式个体化的发展极大可能会减少个体对于家庭的依赖感,他们注重于自身的切实利益,很少与家人联系,导致人们不再重视家庭与亲情。或者尽管内心希望获取亲情,却因缺乏交流而无法实现。因此笔者从社会角度提出以下建议:从父母来看,要积极和孩子联系,与孩子有深入的交谈或者给予建议,尊重孩子的想法,不控制孩子,让他们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是他的依靠,给予安全感;对于那些工作繁重而不能与家里常联系的人,工作单位可以设立探亲假期或者延长周末,让孩子可以有一定的时间选择是否回家探望;对于那些内心抵制家庭的人,要宣传尊老爱幼、家和万事兴等关于家庭和睦幸福的美好景象,如拍摄真实的代表性的幸福家庭的纪录片等,来唤起人们对于家庭的渴望。

参考文献:

[1]李荣荣.从“为自己而活”到“利他个体主义”:乌尔里希·贝克个体化理论中的一种道德可能[J].学海,2014(2): 107

[2]沈奕斐.个体化与家庭结构关系的重构:以上海为例[D].上海:复旦大学,2015.

[3]吕青.汪冬冬后家庭时代的家庭:复杂适应系统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67-168.

猜你喜欢

家庭关系个体化
《风平浪静》黑色影像的个体化表述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个体化干预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的效果分析
有关孝道入法的实践性研究
分析卡夫卡短篇小说中的孤独者形象形成原因
互联网对现代家庭关系的影响
食管癌手术个体化输血的可行性研究
个体化治疗实现理想应答
脂肪肝需要针对病因进行个体化治疗
爸爸,你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