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个一”:新时代生态文明前进的科学路标

2019-12-12张云飞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污染防治绿色发展

张云飞

摘 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看来,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一位,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必须坚持和发展的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绿色发展是一大新发展理念,污染防治是三大攻坚战中之一。“四个一”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前进的科学路标。对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来说,总体布局是系统框架,基本方略是实践路线,发展理念是理念先导,攻坚战役是现实课题,四者环环相扣,俨然一体。“四个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科学认知,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方位,是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部署和总体要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最新成果。

关键词: 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污染防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DOI:10.15938/j.cnki.iper.2019.05.008

中图分类号:A81,X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9)05-0035-09

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先后有两处集中的重要阐述。一处阐述是:生态环境关乎党的使命宗旨和民生福祉,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根本大计。[1]另一处阐述是: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一位,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的一条重要方略,绿色发展是由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构成的新发展理念的一大重要理念,污染防治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中的重要一战。[2]前者着重于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我们事业主体的价值,后者着重于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我们事业全局的价值(以下简称为“四个一”)。这样,“四个一”就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前进的科学路标。

一、总体布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框架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不可或缺的一位。在新时代,我们必须立足总体布局的系统框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即社会系统。一方面,自然是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如同生产方式一样,人口、资源、环境等自然条件是社会存在的重要构成部分。“土地是我们的一切,是我们生存的首要条件。”[3]整个世界历史就是自然界不断向人生成的历史过程。以劳动为基础和中介,自然日益成为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被纳入到社会系统中,成为社会系统的物质外壳。从其构成的要素和领域来看,社会系统是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交往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只有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诸方面的全面发展,方能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但是,在资本逻辑支配下,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了有增长而无发展的局面,造成了人和自然的双重异化。以此为鉴,在科学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党既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又强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进而,我们党又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在规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时,党的十七大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新理念。从其实质上来看,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建设一个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4]按照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在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征程中,按照总体布局的系统思路,党的十九大将“美丽”明确地写入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中,号召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并鲜明地将之写入到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中。进而,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地写入了总体布局的内容和要求,要求我们协调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样,就用宪法明确了“生态文明”的战略地位。在新时代,通过“五大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五大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最终实现“五大文明”的全面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是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选择。这里,“五大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途径,“五大目标”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任务,“五大文明”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理想愿景。三者的统一彰显着社会发展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科学的实践形态和创造性的发展,是新时代的科学的生态系统思維。这样,就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系统和社会主义建设系统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在新时代,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及习近平同志2018年5月18日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的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的要求,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大力建构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体系。我们要自觉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同时,必须大力构建生态安全体系,打造一个生态安全型社会。这一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现在,“国家的安全不再仅仅涉及军事力量和武器。它愈来愈涉及水流、耕地、森林、遗传资源、气候和其他军事专家和政治领导人很少考虑的因素。但是,把这些环境因素一同联系起来加以审视对于国家安全来说如同军事威力一样,极端重要。”[5]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审时度势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也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因此,我们要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建成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立生态安全型社会。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进一步协调人口、资源、能源、环境、生态、防灾减灾救灾的关系,构建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体系,夯实生态文明的自然物质基础,确保社会存在的可持续性。

大力建构生态经济体系。我们要自觉把生态文明融入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大力构建生态经济体系。这一体系应该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双向互动为主体。当下,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必须牢固树立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自然资本强国。同时,要牢固树立自然生产力和生态生产力的理念,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促进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绿色产业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唯物辩证法原则,不断地将自然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过程中,我国北方的沙漠地区要通过大力发展“沙产业”等特色产业,探索出将穷山恶水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新路。山西省右玉县等典型经验表明,通过生态修复和生态治理,穷山恶水也可以成为金山银山。同样,习近平同志指出,黑龙江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因此,我们要将绿色奥运理念和生态经济理念统一起来,大力发展冰雪运动产业,将之作为实现从冰天雪地向金山银山转化的中介。對于生态恶化地区,我们要通过生态恢复的方式,使退化的生态环境重新成为绿水青山。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看来,只有恢复绿水青山,绿水青山才能成为金山银山。

大力建构生态政治体系。我们要自觉把生态文明融入到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大力构建生态政治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要求责任到人;还包括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要求通过制度创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当然,这一体系也包括生态法治体系。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权益”入宪的问题。生态环境权益是人们拥有的享有自然生态环境便利和益处的权益。《2012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人权保障”作为一个专门的章节。《2014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专门设置“环境权利”一章。2019年9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为人民谋幸福:新中国人权事业发展70年》白皮书强调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环境权利保障日益加强”。因此,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完善生态文明的法律体系,实现“生态环境权”入宪,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切实规范党政部门和党政干部的生态文明领域的执政行为。这样,才能将责权利统一起来,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自觉。

大力构建生态文化体系。我们要自觉把生态文明融入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大力构建生态文化体系。从根本上来看,“生态文化的核心应该是一种行为准则、一种价值理念。”[6]因此,生态价值观念应该成为生态文化的准则或核心。当下,我们要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上升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规定和基本要求。一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贯彻到生态文明建设中,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求真理念,学会善待自然。二是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生态道德和社会主义生态正义,牢固树立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扬善理念,学会敬畏自然。三是要大力坚持社会主义生态审美尺度,牢固树立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的臻美理念,学会欣赏自然。最终,我们要将人的活动的外在尺度和内在尺度统一起来,坚持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将真善美有机地统一起来,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大力构建生态社会体系。我们要自觉把生态文明融入到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中,大力构建生态文明的社会体系。其中,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体系是其重要一环。根据中国实际,在党的领导下,按照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我们要创造性地将群众路线贯彻和落实到生态环境治理中。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过程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我们党形成和发展了群众路线。“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7]因此,我们不能抽象地移植西方多元治理的模式,而要形成一元多体的治理格局。这里,一元指的是党的一元化领导,多体指的是政府、企业、社会、个体等社会行为主体。这就是要把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统一起来,依法推进生态治理。同时,我们要大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需要尤其是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绿色化(生态化),推动生态城市、生态社区、美丽乡村的建设。

我们要大力推进“五大文明”的协调发展,只有立足于总体布局,坚持辩证思维、系统思维、生态思维的统一,我们才能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基本方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线

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成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线或行动路线。在新时代,必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发展始终要面对的基本课题。矛盾是冲突和和谐的统一。这也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自然界既存在着冲突也存在着和谐。不仅无机物的相互作用既存在和谐也存在冲突,而且有机物的相互作用既存在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合作,也存在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斗争。“因此,在自然界中决不允许单单把片面的‘斗争写在旗帜上。”[8]同样,尽管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冲突,但也存在着和谐。在现实中,人与自然具有系统发生、协同进化的关系。除了社会制度等因素之外,发展方式是影响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因素。近代以来,由于受形而上学和机械发展观的影响,人们采取了杀鸡取卵等不可持续的开发和利用自然的方式,结果导致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最终导致了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日甚一日。在反思和批判传统发展方式的基础上,国际社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战略。这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9]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明确将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际社会迈向21世纪的战略。作为一个对国际事务和国际社会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出台了第一个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议程》。同时,根据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较少的现实国情,我们将可持续发展确立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国际社会主要突出了可持续发展的代际公平的维度,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强调指出:贯彻和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核心和原则,必须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方向和目标。这样,就赋予了可持续发展以“和谐”和“文明”的含义和要求。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共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现代化和小康都是全面的社会进步过程。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很关键。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边生态环境质量仍然很差,这样人民不会认可,也经不起历史检验。”[10]因此,党的十六大将可持续发展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七大将生态文明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进而,党的十九大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中,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三者高度统一。可持续发展是基于我国国情提出的国家发展战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灵魂,生态文明是其目标。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来看,生态文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和成果,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手段和途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建設生态文明的原则和灵魂。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大创新性地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理念,揭示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生命系统,存在着唇亡齿寒的内在关系。这样,就奠定和夯实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本体论基础。此外,我们党还提出了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新格局的要求,提出了中国特色生态现代化的模式。在西方,“生态现代化代表了一种主要的转型,一种从工业化进程到考虑维持供养基础方向的生态转型。正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一样,生态现代化表明克服环境危机不离开现代化路径的可能性。……生态社会转换的中心经济主题就是通过新的、更为智能的技术而进行的生产和消费循环的生态现代化。”[11]显然,这是一种自反式的现代化模式。在中国,将生态文明看作是现代化的内生维度和基本目标,因此,中国的现代化是一种前瞻性和全面性的现代化模式。这样,中国特色的生态现代化观点就奠定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观上的基础。因此,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不仅将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有机地统一起来,而且创造性地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上升到了生态文明的高度,实现了手段、要求和目标的统一。

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是统一的整体,共同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系统。基本理论是其理论形态,构成了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是其政策形态,是联系基本理论和基本方略的中介;基本方略是其实践形态,是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走向实践的抓手。在新时代,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就是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在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过程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具有原创性的理论创新概念。在科学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规律的基础上,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系统表达了对人和自然关系的看法,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指导地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集中体现。从其内容和地位来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焦人民群众感受最直接、要求最迫切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系统而地深刻阐述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要求我们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坚持用最严格制度和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是我们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强大科学武器。[12]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实践形态和实践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在党的生态文明创新理论的指导下开展生态文明的创新实践,而不能跟着生态中心主义跑,不能不问青红皂白地怀疑和否定工业文明。这样,才能保证生态文明建设沿着正确方向进行。

在系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过程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通过科学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教训,党的基本路线日臻完善。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13]在党的基本路线中,经济建设是基础和中心,四项基本原则是保证和方向,改革开放是动力和助力,建设现代化强国是理想和目标。它们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尤其是,我们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的前提下,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不动摇。只有在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上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才能切实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当然,经济建设必须坚持以绿色发展为方向。这样,才能建设好美丽中国,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在大力贯彻和落实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过程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十四个坚持”(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是“八个明确”的实践形态和实践要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因此,必须在贯彻十四条基本方略的过程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尤其是必须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一起来。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的组成部分,是“四个全面”的重要内容。“五位一体”是中国共产党对客观社会发展规律的系统把握,“四个全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把握“五位一体”客观规律基础上的执政智慧和执政谋略。它们共同构成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将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大力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动实现中国特色的生态现代化。同时,我们要将全面深化改革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既要推动实现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又要推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生态化(绿色化)。我们要将全面依法治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推动依法生态治理,推动社会主义法制的生态化和法治的生态化(绿色化)。我们要将全面从严治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加强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不断提高我们党的生态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将我们党打造成为一个具有高度生态创新意识和生态创新能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同时,我们要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原则,促进各级党政干部坚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最后,贯彻和落实其他方略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总之,只有按照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的系统要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我们才能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发展理念: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先导

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中的重大理念之一,因此,我们要通过贯彻和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实现绿色发展道路的方式,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为的实践观念。实践观念即理念先导。针对机械发展观造成的弊端,我们党曾经提出过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等发展理念。这样,不仅细化了可持续发展,而且扩展了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要求。在此基础上,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要求将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核心,将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的基本要求,将统筹兼顾作为发展的根本方法。在深入推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根据發展经验和发展趋势,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发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刻指明了发展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新发展理念分别深刻指明了发展的动力、机制、自然物质条件、国际环境、目标等问题。这样,以人民性为统领,新发展理念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成为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进而,党的十九大将“坚持新发展理念”也确定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方略。

绿色发展既具有发展观上创新的意义和价值,又具有生态观上创新的意义和价值。其一,绿色发展和绿色化、生态文明紧密相联。2015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了绿色化的理念。生态文明是绿色发展的理想目标,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绿色化是绿色发展的动态过程,三者高度统一。其二,从其含义来看,存在着狭义绿色发展和广义绿色发展的区别。最早,我们将绿色发展与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并列。这里的绿色发展是清洁发展的意思,是对清洁生产的扩展和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并列。这里的绿色发展是清洁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以及节约发展、安全发展的集大成者。前者为狭义绿色发展,后者为广义绿色发展。其三,从其实质来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绿色发展的核心要义。“什么是和谐?它是地球上许多事物——用中国的话来说就是‘万物——积聚在一起成为了一个有规则的整体:它被看作是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在内的所有事物构成的一个复合的宇宙,是由许多有差异的事物构成的奏鸣曲。”[14]习近平同志指出,自然为生命之母,人为自然之子,人类在与自然的互动中生存和发展。人与自然是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构成为一个有机系统即生命共同体。如果人类善待之,自然就会报答人类。如果人类虐待之,自然就会报复人类。由于二者之间存在着唇亡齿寒的关系,人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到人类自身。因此,在科学认识自然的基础上,我们必须学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必须学会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养育自然,坚持绿色发展。唯此,方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其四,从其要求来看,绿色发展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与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有效脱钩,实现投入减量化;要与资源的节约化、能源的低碳化、环境的清洁化、生态的安全化紧密挂钩,实现产出增质化。显然,绿色发展在理论内涵、思想境界、实践要求、目标指向上超越了西方的“绿色增长”、“绿色经济”和“绿色新政”等理念,是科学的发展观和科学的生态观的高度的有机统一。

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新发展理念”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二者,相得益彰,相向而行。目前,按照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坚持实现发展目的的绿色化。无论是资本主义生产还是资本主义生态治理,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剩余价值尤其是实现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在这个意义上,绿色资本主义同样是不可持续的,生态帝国主义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的生态实质,即资本主义具有反生态的本性。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构成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现在,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需要尤其是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已经成为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表现和表征。因此,按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考虑人民群众需要的全面性、多样性和丰富性,必须将大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需要尤其是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作为发展目的,即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对于科学发展尤其是高质量发展来说,更是如此。“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15]简言之,生态环境需要就是人们从自然界获取资源能源的需要和将废弃物及排泄物排放到自然界中去的需要的总和。这是人民群众基本的内生的需要。生态环境需要关涉到人的生存需要、发展需要、享受需要。将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需要尤其是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作为发展的目的,就为绿色发展确立了内生的可持续的动力机制,从而能够确保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民性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

坚持实现发展理念的绿色化。在贯彻和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我们要促进整个发展理念的绿色化(生态化)。目前,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我们尤其要牢固树立和大力践行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科学理念、自然生产力和生态生产力的科学理念,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16]为了避免资本逻辑对生态文明领域的入侵,在一般意义上,我们拒绝承认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促进外部问题内部化的意义上,我们承认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存在及其作用。其实,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承认这一点。在他们看来,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与劳动一样是使用价值的源泉。物质财富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而已。[17]自然价值就是承认自然在经济价值形成中的作用,自然资本就是要承认自然价值在价值增值中的作用。这样,可以为资源产品的价格改革、环境污染收费和征税、生态补偿等生态经济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支撑。

坚持实现发展动力的绿色化。推动绿色发展,必须坚持创新发展尤其是科技创新驱动,将生态化(绿色化)科学技术作为推动绿色发展的第一动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生态学改变了科学技术的结构和范式,导致新科技革命呈现出了生态化趋势和特征。现在,“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18]为此,我们要抓住新科技革命发展的生态化趋势和特征,大力发展生态科学、环境科学、地球科学、海洋科学、空间科学,加深对自然规律尤其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规律的科学认知,自觉以对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指导和规范实践。我们要加强对各种类型环境污染机理的科学认识,研发预防和治理各种类型污染的科技手段。我们要加强研究生态恢复、修复、治理、重建、防护的科学措施,加深对生物多样性、防御外来物种入侵、生态动态平衡等生态安全规律的科学认识。我们要按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理念,从全球变化、碳循环机理等方面加深对全球生态安全的认识。我们要依靠科技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面临的难题,大力发展支撑生态经济和绿色产业的先进适用的科技,促进和确保经济的可持续性。在总体上,我们要促进科学技术的结构、体系、功能的绿色化(生态化)。

此外,我们既要推动形成绿色化的社会结构,又要推动实现社会进步的永续化。当下,我们要坚持因地制宜的科学原则,努力形成支撑绿色发展的平台、技术、手段和制度,努力探索出一条战略地位明确、中国特色明显、水平领先的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的路子。

四、攻坚战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课题

在新时代,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是我们推进伟大斗争中必须正确面对的三大课题即现实任务,是我们必须全力打好的三大攻坚战。因此,必须通过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切实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环境污染是影响现代化建设和民生福祉的重大现实障碍。人与环境之间具有一种内在的有机的关系。一般来讲,“你善待环境,环境是友好的;你污染环境,环境总有一天会翻脸,会毫不留情地报复你。这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19]西方现代化走过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代价沉重,教训深刻。“八大公害事件”就是其典型。西方的生态现代化属于自反式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在生态上具有预警性和前瞻性。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国就形成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32字”方针。1978年12月31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不久,在批转《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时,党中央就明确提出,必须在搞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同时就解决好环境污染问题,而不能走西方先建设、后治理的弯路。进而,我们将环境保护确立为我国的基本国策。由于坚决执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环境保护在实践和认识两个方面都已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

现在,随着新科技革命和全球化的发展,风险社会悄然而至。风险概念深刻地刻画出了“安全与毁坏之间的一种特有的、中间的状态,这种状态下对具有威胁性的风险的认识决定了思想和行为”[20]。风险既来自社会,也来自自然;既来自人与社会的关系领域,也来自人与自然的关系领域。这样,就增加了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危害性,甚至会威胁到国家安全、社会安全和人身安全。环境污染就是突出的风险问题。现在,由于发展方式不当等一系列复杂原因,我国的环境污染的态势依然严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指出,必须坚持包括生态环境安全在内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提出,我们要有效应对重大挑战、克服重大阻力、抵御重大风险、解决重大矛盾,必须坚决战胜在社会系统领域中出现的一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困难和挑战,必须坚决战胜在自然系统领域中出现的困难和挑战,更加自觉有效地防范各种风险,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尤其是,必须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深刻地指出,为了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觉,做好应对任何形式生态环境风险挑战的准备,防止各类生态环境风险积聚扩散,确保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21]显然,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不仅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必须直面的现实课题和紧迫任务,而且是我们目前在人与自然关系领域必须勇于夺取胜利的伟大斗争。

在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进入到了三期叠加(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的特殊阶段,尤其是到了有条件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窗口期,因此,必须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明确污染防治的价值取向。环境直接关系着民生福祉。现在,污染已经成为影响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重大问题。有效应对和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污染问题,既是改善民生福祉的迫切任务,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因此,按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在污染防治工作和环境保护过程中必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从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出发,打好污染攻坚战,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和更好的生态服务,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生态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过上“同已被认识的自然规律和谐一致的生活”[22]。显然,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环境保护不仅具有工具价值,而且具有目的价值,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夯实污染防治的基础工程。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我们要将生态保护作为环境保护的基础工程。这在于,“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密不可分、相互作用。其中,污染防治好比是分子,生态保护好比是分母,要对分子做好减法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对分母做好加法扩大环境容量,协同发力。”[23]尤其是,生态安全对于环境保护具有本根和规范的意义。因此,做好污染防治工作必须与科学防控生态环境风险结合起来,必须同加强生态保护结合起来,必须同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结合起来。我们要遵循生态系统内在的机理和规律,大力发展恢复生态学,切实做好生态恢复工作,切实做好生态安全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发挥好制度创新的功能,实施好生态平衡、退耕还草、退耕还林、退耕还湿、封山育林、禁渔休渔、禁牧休牧等制度,讓自然休养生息。为了保证这方面的工作取得预期成效,我们必须大力推进生态补偿。

猜你喜欢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污染防治绿色发展
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层路径探讨
绿色发展的“库布其模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
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处理问题与污染防治
论“土十条”对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影响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法律问题研究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农村大环境下防治环境污染的法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