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成拳核心训练法之一大成拳核心是什么

2019-12-12李照山

少林与太极 2019年3期
关键词:肌群功法力量

李照山

学练大成懂核心

我们知道,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自己看书总是感到非常吃力,经过老师讲解之后就立即明了,这是因为老师能把最关键的东西传授给大家。练拳亦是如此。有的人在书店买了练武的书籍,按图索骥练了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却不知其所以然;有的人虽然参加了培训班受人传授,结果却不见收效;有的人习拳时间不算太长,却颇有成效。很显然,前者注重的只是文字上或肢体上的表面现象,后者则是抓住了该拳的核心内容。

有的人判断拳法的依据是从姿势的差异来衡量,如果拜了姓刘的师父,就说姓张的师父或者姓徐的师父练法不正确,其实这是很片面的。俗话说:“十个徒弟十个样”,也就是说,每个弟子学成后的定拳模式都不可能一模一样,哪怕是最直系的传授也会产生细微的形式差别。经过下一代的再传,这种差别会逐渐扩大。我们知道,儿子的模样只能相像于父亲,不可能与父亲一模一样,而孙子的长相与爷爷的相貌区别会更大。何况是练拳呢!

在第二代大成拳代表人物中,虽然他们在每个环节的训练内容中是有区别的,但事实上他们所学皆为宗师的拳学所在。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形式上的区别呢?为什么他们都能代表真正的大成拳呢?这是因为他们所学完全符合宗师的拳学思想。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宗师在判断一个拳学的真伪时,重本质而不拘泥形式。笔者的推论是:弟子请教先生时,先生让弟子站某一桩式或进行某一试力,即使弟子的胳膊或高一点或低一点,姿势的幅度或大一点或小一点,但只要功法内涵符合拳学的思想,都会得到先生的首肯。这样,当训练模式定型后,弟子会以自己多年形成的经验对他的学生进行传授,如此就产生了同师而不同形的现象。

现行流传的大成拳有“七妙法门”之说,但是从王芗斋先生一些拳学论著中根本找不到关于“七妙法门”的字眼或论述。从先生的《大成拳论》或其他的著述内容上得知,大成拳有站桩、试力、试声、自卫几个步骤。而我们现在所习练的大成拳,则有站桩、试力、走步、发力、试声、推手、实作七个步骤。笔者认为,这是第二代大师们的拳学结晶,是他们对大成拳的贡献。宗师的功理功法大多是纲领性的大理大法,而且多半以文言文出现,这也给后学者带来理解方面的难度和偏差。而“七妙法门”系统性强,对功理功法的表述通俗易懂,稍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依法练习即可有所收效。王芗斋先生叹曰:“我常感到天地之间学问实无穷尽,而笔墨之实难表达我胸中之所道止。学者若能从我之所说者推出我之未说者,实我至望焉。”

对于初学者来说,“七妙法门”的功法步骤为习者提供一个较为简单的入门之道,这是该体系的优点。练到一定程度之后,习者就不能再拘泥形式,而应探求更深的拳学内涵,即要从王芗斋的拳学理论中窥以端倪。因为这种理论体系是大成拳学的真理所在,是航行中的指路明灯。

技击的要素无外三个方面,第一是劲力体系,第二是拳法与技术体系,第三是胆量训练与经验积累,其中最核心的是力量体系。抓住了拳学的核心,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技击方面),笔者首先教习者站矛盾桩,以培养基本的整体力和内劲;有了一定桩功和内劲基础后,教习者站托婴桩,以此练二争力;最后,教习者站抱树桩,以求浑元力。当达到内劲笃实、运力自如的阶段后,习者基本就具有了较高的修为层次,此阶段常被人誉为炉火纯青。

事实上,学拳者不能仅从姿势上加以模仿,更重要的是要从外在的形式中洞悉拳学的关键所在。王芗斋先生在论述断手时曾说过:“我希望学者不要囿于我所说者,要从我所说者之中推出我所未说者,如是才可贵也。”由此可知,先生也希望他的拳学有所发展,希望后学者能从他的学说中推出他所未说出的东西,既如此,他的后人们就应在大原则的前提下产生一些各自的见解。这也是第二代传承者在具体训练方面产生差异的原因之一。经过下一代的再传,这种差别会逐渐扩大。

大成拳劲力三要素

欲使武者劲力具有超强效果,首先要明白超强劲力所具有的三个重要要素。

第一、任何力量都来自于肌群的收缩

如果离开了肌肉的收缩,就没有力量可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搬动或推动一个物体时,则会有肌肉拉紧的感觉,这就是肌肉的收缩,即我们平常所讲的肌肉紧张。对于武术而言,不论是太极拳的弹劲、八卦掌的活劲、行意拳的整劲、大成拳的内劲、截拳道的寸劲等,都是肌群收缩的结果(图1、图2)。

在竞技运动或多种武术的力量中,常有爆发力之说,而这种爆发力就是特殊形式的、高效能的肌群收缩形式。我们常说站桩时要放松,做到这种放松后肌肉则会产生极大的收缩。但是如果肌肉绝对放松了,就没有力量可言,这种情况在武术中叫做“懈”,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松”。武术中的松和紧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尤其是内家拳法,既要求放松又要保持一定程度的掤劲。

第二、参与收缩的肌群越多力量就越大

常识告诉我们:大人比小孩有力,胖子比瘦子有劲,身体强壮者的力量要大于体质弱小者,其原因就是因为前者的质量大于后者。体重大者,其本力就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身大力不亏。原因就是体重者在运动时参与收缩的肌群较多,所产生的力量就大。正因为如此,很多体育的竞技项目都是以体重划分级别的。大成拳讲究整体放人或整体打人,其目的就是要调动更多的肌群参与收缩。

我们不可能为了练拳增加体重,而是应该通过合理的办法,使有限的自身质量得以无限的发挥。此法就是站桩。通过站桩既可增加重力感,又能使“肌肉若一”,这样就可使参与有效收缩的肌群增多。练到一定程度后,只要一进入桩功状态,内在的肌群就会产生相应的牵挂和收缩。这就是笔者所说的“肌通连”。力源并非肢体的某个部位,而是来自胯、腰、背等相关肌群协调若一的收缩作用。

第三、肌群收缩的方向若一化

在整体肌群收缩的前提下,要使其收缩的方向朝一个点进行。在流行的大成拳功法中,若能做到整体发力已相当不错,很少有人注重肌群收缩方向的若一化。在《运动生物力学》中,按照“肌肉协同”原理可知,如果一个人的肌群收缩真正做到了向一个方向做功,可产生20~25吨的力量。但由于人体内各肌群、骨骼、脏腑之间的内阻作用,则不会达到这种理想效果。但是,假设能达到1/10,就是2吨的力量,1/20就是1吨的力量,1/40就是500公斤的力量;即使能达到1/80或1/120,也可产生250或150公斤以上的力量,这对于技击来说已经够用了。

按照上述拳学观点,完全可以做到后学者超过前辈,徒弟超过师父,一代胜过一代。之所以这样认为,完全是客观的存在,绝对不是谦虚或恭维之话。这是核心训练方法的开明之处。该法是我近30年的感悟所得,而今我已年过60岁。假如一个年轻人的悟性和身体素质较好,他明白了这些道理并经刻苦训练后,就会使肌群协同更好,很快就能产生惊人的打击力量。另外,按照以上三个要素的观点进行衡量,任何人的功力水准均没有登峰造极和炉火纯青之说。如果你按核心功法训练达到了常人所认为的惊人效果,那也只是一个起点,或者说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这是因为你离理想的状态还相差很远。

结语:大成拳的核心训练法不失是一个少走弯路的捷径。比如,我们要到一条河的对岸,直接过去既无桥又无船;此时,我们可以沿河的此岸向前走一段路程后,通过桥梁到达彼岸,然后沿彼岸折回一段路程到达河的正对岸。大成拳的矛盾桩可体验一般性的内劲,勾锉试力可使劲力得到初步的空间延伸,这两种功法好像身处河此岸的起始位置;托婴桩的训练是既能使内劲深化,又是获取二争力的有效功法,此过程好比沿河前行到达了河此岸的桥头;浑元力的修炼则如同过了桥,位于桥的另一端。所谓核心训练,恰似笔者为习拳者在眼前搭建起一座桥,或者备了一条渡河的船,此時习者就不必沿河前行、过桥、再转回了。如果习拳者悟性极好而又刻苦研习,就可起到直接过桥的作用;对于领悟一般者来说,至少也能具有乘船的效果。

(编辑/刘强)

猜你喜欢

肌群功法力量
大成拳核心训练之六顺势而发及深化练习
标枪运动员躯干旋转肌群训练研究
传统养生功法,助你改善睡眠
麦唛力量 (一)
空劲气功概况(一)
运动解剖学动作分析理论剖析武术套路中的跳跃动作
孤独的力量
五招简单练习 增强核心肌群力量
对健身气功表演套路的探讨
怀疑一切的力量